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爾伯特部

鎖定
杜爾伯特部,蒙古部落名,《清史稿》之《列傳第三百五.藩部一》説,“蒙古稱杜爾伯特部者二,同名異族。一姓綽羅斯,為衞拉特台吉孛罕裔,旗十有四,駐牧烏蘭古木,稱外扎薩克。一姓愽爾濟吉特,為元太祖弟哈布圖哈薩爾裔,即今駐牧喜峯口外之內扎薩克也”。
《清史稿》所説的內扎薩克之杜爾伯特,即嫩江左岸杜爾伯特草原之蒙古部落。另一個杜爾伯特部,是指明清朝時期在新疆一帶的衞拉特四部之杜爾伯特,輝特部隸屬之。 [1] 
中文名
杜爾伯特部
類    型
蒙古部落名

杜爾伯特部背景介紹

杜爾伯特是蒙古語數詞“四”的複數形式之音譯。據史籍記載,杜爾伯特之名成為某一羣蒙古人的稱呼,已有一千多年了。它經歷了由起初的蒙古氏族名稱、部落名稱、地域名稱到國家地方一級行政建制名稱的演變過程。
杜爾伯特之名,來自於蒙古高原的一個古代蒙古氏族的稱呼,後來成為這個蒙古部落的名稱。由於這個蒙古部落最早來到杜爾伯特草原,並世居此地,這個地方才有了杜爾伯特之名。漢文史籍在翻譯《蒙古秘史》時,大多把這個蒙古部落記作“朵兒邊”。在朵兒邊部駐牧杜爾伯特草原四百多年之後,移牧此地的科爾沁蒙古部落的一支,在與朵兒邊部融合時,也沿用了朵兒邊之名,並在此地建制,該名稱便固定下來。此時起,漢文史籍將這一行政區劃和這裏的蒙古人記作杜爾伯特。如從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杜爾伯特旗算起,到新中國建立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至現在,此行政建制名稱已有近四百年曆史了。
“杜爾伯特”氏族形成大約一千多年,其名稱見於史籍也有八百年。1240年成書的《蒙古秘史》最早明確記載了這個氏族。道潤梯步先生所著新譯簡注《蒙古秘史》中稱:“都娃鎖豁兒有子四人,如是居間。其兄都娃鎖豁兒歿矣。都娃鎖豁兒歿後,其四子們,不以親齒其叔父朵奔蔑兒幹,鄙薄之,離析之,棄置而遷徙之矣。遂為朵爾邊氏,朵爾邊百姓者即彼等也”。《蒙古秘史》中還有“薛赤兀兒自豁羅剌思、抹其別都温亦自朵兒邊來亦”的記載。抹其別都温,有的史料記作抹其布敦,他是朵兒邊部中最早投奔成吉思汗的一支的部落長。而[蒙古]策· 達姆丁蘇榮先生的蒙古文轉寫本《蒙古秘史》中則記為:“都娃鎖豁兒有四子,都娃鎖豁兒死後,其四子對朵奔蔑兒幹不以親叔來看待,棄而遷之,成為杜爾伯特氏。”《蒙古秘史》中所説的這個朵爾邊氏、杜爾伯特氏,就是《蒙古源流》中記載的“託諾依、多克新、額木尼克、額爾克”四兄弟,即由他們四兄弟組成的蒙古部落。朵爾邊氏雖説1240年見諸於文字記載,但是,這個氏族的產生卻遠遠早於這個年代。“據《大蒙古國源流黃金史》記載,甲寅年(公元774年)孛爾帖·赤那29歲生子巴塔赤罕。”上溯29年為公元745年,正是《 蒙古秘史》中開篇的蒙古始祖孛爾帖·赤那的生年。成吉思汗生於1162年,是孛爾帖·赤那的第23世孫。從孛爾帖·赤那生年到成吉思汗生年共417年,期間間隔21代,平均每代20年。而從孛爾帖·赤那到都娃鎖豁兒的四個兒子共13代,期間間隔12代,共240年。根據這一推算,都娃鎖豁兒的四個兒子,大約生於公元985年前後,正是遼聖宗統和三年左右。由此可以説,都娃鎖豁兒的四個兒子形成的朵兒邊部落,在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葉就已經開始活動於人類社會歷史舞台。千年前,生活在蒙古高原肯特山斡難河一帶的都娃鎖豁兒的四個兒子,離開其叔父朵奔蔑兒幹,分居而稱朵兒邊氏。其後裔又東遷至貝爾湖一帶而成朵兒邊部,此部遼金間再遷至大興安嶺東,金太宗天會年間三遷至嫩江與通肯河之間的杜爾伯特草原。算來,到此地已有900年曆史了。
關於朵兒邊部遷至杜爾伯特草原的時間,除了蒙古文、漢文史籍都有記載外,有些調查資料也有佐證。中華民國五年(1916年),泰來設治局調查資料中記:“扎賚特、杜爾伯特兩旗蒙古人相傳系唐、宋年間由西藏遊牧而來”。口耳相傳的年代與朵兒邊部遷來的時間相當,但關於“由西藏遊牧而來”之説,可能是受藏傳佛教的影響。
除了遼金時期的古朵兒邊部、明朝中葉的嫩科爾沁杜爾伯特部外,明清時期阿爾泰山一帶也有一個稱杜爾伯特的部落,史稱準噶爾杜爾伯特部。清朝時期,滅掉葛爾丹後,衞拉特四部重新組合為杜爾伯特、舊土爾扈特、新土爾扈特、和碩特四部。此時,該杜爾伯特部“遊牧金山之東烏蘭古木地。東薩拉陀羅海、納林蘇穆河,接唐奴烏梁海;南哈喇諾爾、齊爾噶圖山,接科布多牧場及明阿特;西索果克河,接阿爾泰烏梁海;北阿斯哈圖河,接烏里雅蘇台卡倫”。該部“祖曰愽羅納哈勒,與準噶爾祖額斯墨特達爾罕諾顏為昆弟”。現在,該杜爾伯特部之名在我國已不存在。
波·少布、王國志先生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志》中附載的論文,曾對朵兒邊部、嫩科爾沁杜爾伯特部、新疆杜爾伯特部的三者關係作過結論。“新疆杜爾伯特與此地杜爾伯特沒有必然聯繫,同名異姓。新疆杜爾伯特雖有遷徙,但是最近處距離嫩江也有二千里之遙,又無分支移牧嫩江”。嫩江左畔的“朵兒邊即杜爾伯特”。二者名稱“蒙古語義相同,都是‘四’之意”,而且“遊牧地域始終相符”,“是杜爾伯特氏族與孛兒只斤氏族相互融合的關係”。
關於“杜爾伯特”之名稱,在近千年裏,漢文史籍有着許多不同的讀音譯記。明人宋濂《元史》中記作“朵魯不德”;脱脱著《元史》記作“朵魯班”;《明太祖實錄》記作“朵裏不歹”;清人屠奇《蒙兀兒史記》中先記為“朵爾邊”部,然後解釋説,“朵爾邊”是指“今嫩江左畔杜爾伯特”;薩囊徹晨(清)著《蒙古源流》記作“杜爾奔”;清人張穆《蒙古遊牧記》記作“杜爾伯特”;《清實錄》、《清史稿》都記作“杜爾伯特”;到了清順治五年(1648)4月14日,科爾沁杜爾伯特部改建為杜爾伯特旗,記作“杜爾伯特”;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杜爾伯特旗,成立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時,規定該縣簡稱為 “杜爾伯特”。
漢文史籍中的“朵爾邊”、“都爾班”、“朵魯班”、“多禮伯”、“杜爾奔”、“朵魯不德”、“朵裏不歹”、“禿裏不帶”、“朵爾別台”、“脱裏別歹”等種種漢文譯記,都是蒙古語“杜爾伯特”的同名異記。實際上這些譯記都是蒙古語數詞“四”的不同譯寫。“杜爾伯特”應讀作“杜爾伯德”。蒙古語數詞“杜爾本”、“杜爾伯”加上表現複數形式的附加成分“德”,成為“杜爾伯德”一詞。它是蒙古語數詞“四”的複數之音譯。
杜爾伯特之名最早是以氏族的姓氏出現的,後來成為部落的名稱,又由於此部落長期駐牧於嫩江左岸的烏裕爾河中下游地區,因而成了地域的名稱,在一定歷史時期,此地以杜爾伯特之名建制,又演變成國家地方一級行政區劃的名稱。這裏所説的部落名稱,即指古朵兒邊部落和後來佔領此地的嫩科爾沁杜爾伯特部;所説的行政建制名稱、地域名稱,即指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立的杜爾伯特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1956年)建立的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因清朝起在蒙古地方建立行政建制“旗”時記作“杜爾伯特”,新中國成立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時,也記作“杜爾伯特”,從此,“杜爾伯特”名稱之漢文記寫方法便約定俗成,現在人們都習慣記作“杜爾伯特”。 [1] 

杜爾伯特部發展歷史

杜爾伯特部嫩科爾沁杜爾伯特

明嘉靖年間(1547年——1548年),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之第十四世孫科爾沁左翼萬户奎蒙克塔斯哈拉,從原居地大興安嶺之陰率本部越大興安嶺東遷至松嫩平原。當時,東北地區蒙古三衞中的“朵顏”、“泰寧”二衞南遷,唯有“福餘”返回嫩江流域。於是,科爾沁部落就與原“朵顏三衞”的朵兒邊、豁羅喇思、扎拉伊兒三部同牧松嫩兩江流域。十幾年後,察哈爾、喀爾喀、科爾沁等蒙古東移集團終於征服了“朵顏”、“泰寧”、“福餘”三衞,奎蒙克塔斯哈拉長子博迪達喇的第八子愛那嘎,便分牧於嫩江左岸的烏裕爾河中下游即朵兒邊部遊牧地。愛那嘎佔據朵兒邊之地,吞併朵兒邊部眾,沿用朵兒邊之名,號嫩科爾沁杜爾伯特部。有些史料中説,愛那嘎有四子,分別是阿都齊、布魯格圖、道爾吉伊勒登、呼木朝格圖,他們在杜爾伯特草原分地而牧。因朵兒邊部之名稱是由都娃鎖豁兒的四個兒子組成的部落而來,正巧愛那嘎也有四個兒子,就沿用朵兒邊之名稱,曰杜爾伯特。
1648年建杜爾伯特旗,1956年撤旗建縣,先後隸屬內蒙古哲里木盟、齊齊哈爾市、大慶市。民族文化有效傳承保護,創辦蒙古族民歌等民族文藝羣體40餘個,設立非物質文化保護基地7處,出版《杜爾伯特演變史》等民族傳統文化、歷史書籍30餘部,定期舉辦那達慕大會、祭火公祭儀式、傳統遊藝比賽等民族文體活動,圓滿承辦全國部分少數民族自治縣(旗)人大工作聯席會第二十一次會議,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 [3] 

杜爾伯特部衞拉特杜爾伯特

瞭解一些蒙古史的人們,對衞拉特蒙古都不陌生。在達延汗中興之前,他們掌控北元國運達百餘年之久,還出現了蒙古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非黃金家族的可汗,“大元天聖可汗”也先。而也先死後,衞拉特蒙古雖然衰落,在蒙古正統派的打擊下被迫西遷,其部也分為和碩特、準噶爾、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大部,但仍然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碩特遠征青藏高原,成為“全藏三區之王”,建立了統治青藏高原七十餘年的和碩特汗國;土爾扈特遠遷伏爾加河,建立了土爾扈特汗國,鼎盛時期,連俄國的彼得大帝都以盟友相待;準噶爾更是成為“最後的遊牧帝國”,稱霸中亞百餘年,使俄羅斯和清朝兩大帝國都頭疼不已。而與他們並稱四大部之一的杜爾伯特部,卻被他們的光芒所掩蓋,人們知道他的名字,卻不知他的歷史,似乎總是默默無聞。
其實,杜爾伯特部也曾經烜赫一時,是衞拉特蒙古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才最終衰落,被迫退居幕後,作了其他三大部的陪襯,隱藏在歷史迷霧中。
杜爾伯特與準噶爾同宗同源,都來源於綽羅斯部。綽羅斯便是“大元天聖可汗”也先的直屬部落。也先死後,其子斡失帖木兒即位,衞拉特蒙古式微,逐步西遷。而居統治地位的綽羅斯部也出現了分裂。斡失帖木兒於1478年去世,其子克舍即位。1486年克捨去世,其子阿沙即位。到阿沙在位時,綽羅斯部終於分裂,客舍的弟弟阿力古多自領一部,便是杜爾伯特部,而阿沙所統領的,便是準噶爾部。
綽羅斯部的分裂,使得衞拉特蒙古內部的勢力對比發生變化,在形成鬆散的“衞拉特聯盟”後,原本處於次要地位的和碩特部趁機崛起,成為聯盟的盟主。
不過,“衞拉特聯盟”只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各部互不統屬,各治其民,只是有大事時,才召開“丘爾幹”大會商議。而在大會上,各部都有相同的發言權,並沒有明顯的高低之分。
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末的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裏,杜爾伯特與準噶爾一起遊牧於瓜、沙二州以北,北山(天山山脈的濟拉瑪罕山)及其附近的把裏坤一帶。16世紀前半葉,以吐魯番為首都的東察合台汗國重新崛起,勢力漸強,衞拉特蒙古屢遭其侵擾。而從16世紀中葉開始,強盛起來的漠南土默特部和漠北喀爾喀也在阿拉坦汗(俺答汗)、阿巴岱汗等傑出首領率領下屢屢西征,欲圖征服衞拉特諸部。衞拉特數面受敵,雖奮力應戰,怎奈鬆散的聯盟難以凝聚力量,總是敗多勝少。杜爾伯特部作為四衞拉特之一,自然也不能倖免,為躲避戰火只能不停地遷徙遊牧地,逐漸來到鄂爾齊斯河地區。
在這艱難的一百多年時光裏,杜爾伯特部從阿力古多開始,先後有博羅納哈勒、額什格台什、雅尼斯台什、特爾格圖台什任首領,雖不能説每況愈下,但也一直未能有大的起色。直到十七世紀初,才出現了一位傑出的領袖,達賴台什。
達賴台什是特爾格圖台什的第三子(長子額爾克伊勒登、次子噶勒當、四子保伊勒登)。按照蒙古習俗,本應由長子繼承較多遺產,並統轄屬眾,但由於達賴台什才幹出眾,被他的兄弟們擁立為首領。其他三兄弟的深明大義,不但避免了爭奪繼承權而引起的內訌,也讓杜爾伯特部有了強大的首領,從此逐漸走向強盛。
此時,杜爾伯特的遊牧地在四衞拉特的最西方,遠離喀爾喀、土默特等部的侵擾,非常適合休養生息。達賴台什於是儘量避免無謂的戰爭,着力於發展生產、繁衍部眾。在與其他三大部的關係上,他以聯姻方式緩解了各部之間的磨擦。與和碩特顧始汗一起迎娶了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的姐妹為妻,這樣一來,與和碩特部成為連襟,而與土爾扈特部成為親家,再加上本身與準噶爾是堂兄弟關係,從而使衞拉特四部團結更為緊密。
經過一段時間的生聚,杜爾伯特部漸趨強大,在聯盟中的發言權日益增加。1625年,和碩特部發生內訌,其可汗拜巴噶斯與弟弟楚庫爾為爭奪財產爆發內亂,因為其盟主身份,戰亂蔓延到整個衞拉特。達賴台什幫助拜巴噶斯討伐楚庫爾,用了三年時間將之徹底擊敗,平息了戰亂。經過此戰,杜爾伯特部及達賴台什的威望空前增高。在此之後,達賴台什號召各部發動了數次針對諾蓋汗國、哈薩克汗國的遠征,各部跟隨其向西拓展,獲得大量土地,杜爾伯特隱然有了成為盟主的可能。
同時,因為遊牧地偏西,杜爾伯特部先於其他各部與俄羅斯帝國發生接觸。在雙方關係中,俄國曾錯以為達賴台什是“全卡爾梅克之主”,這除了因為俄國情報有誤之外,杜爾伯特的強大實力,也是原因之一。在雙方的交往中,達賴台什奉行一直以來的和平外交,儘量不與之發生衝突,甚至在口頭上做出過臣服於沙皇的表示,以換取到亞梅什地區遊牧以及去塔拉城同俄國進行貿易的利益。
然而,在達賴台什精心地經營杜爾伯特部,使之日益強大之時,衞拉特四部中的準噶爾部也在哈喇忽剌、巴圖爾琿台吉兩父子的帶領下兵強馬壯,逐漸動搖着衞拉特原本的平衡。1628年,土爾扈特部在和鄂爾勒克率領下西遷伏爾加河。1637年,部分和碩特又在顧始汗的率領下南征青海。天山草原四部並存的局面已經崩壞,準噶爾一家獨大,向着建立汗國的道路大踏步前進。而杜爾伯特部的達賴台什已經年老,面對咄咄逼人的準噶爾,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在達賴台什的最後歲月,為了擺脱準噶爾的威脅,他曾經率部北征,希望能如土爾扈特一般尋找新的遊牧地。可不幸的是,數次努力都在俄羅斯的打擊下化為泡影。
1637年,達賴台什在憂慮中病逝。
達賴台什有七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敏珠爾、次子垂因、三子託因、四子鄂木布岱青和碩齊、五子古木布、六子達額、七子索諾木車凌。其中最有才能的是四子鄂木布岱青和碩齊與七子索諾木車凌,達賴台什也對他們兩人寄予厚望,將絕大多數財產留給他們,希望他們能精誠團結,保衞部眾。然而,事與願違,達賴台什屍骨未寒,兒子們便因為財產分配發生內訌。直到1644年,鄂木布岱青和碩齊因彩禮糾紛被土爾扈特部書庫爾岱青殺死,戰亂才勉強結束,第三子託因成為了杜爾伯特部首領。
此時杜爾伯特部已經部眾離散,一蹶不振,可屋漏偏逢連陰雨,託因成為首領後,並不能將已經反目的兄弟們重新團結起來。達賴台什的幼子索諾木車凌帶着他的所屬部落遷往伏爾加河,這一遷徙,使杜爾伯特又遭重創,失去相當的實力。
一直有着吞併杜爾伯特部之心的準噶爾見有機可趁,開始屢屢侵奪杜爾伯特部的牛羊屬民,杜爾伯特雖多有抵抗,卻因勢力不再而頻遭敗北,只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土地、人民被日削月朘。待到1661年,未隨顧始汗前往青藏而留在故地的部分和碩特又發生內訌,拜巴噶斯兩個兒子鄂齊爾圖與阿巴賴展開角逐。杜爾伯特部為了重振聲威,主動參與其中,幫助阿巴賴對抗由準噶爾支持的鄂齊爾圖。可此時,準噶爾已經是實力超羣的“準噶爾汗國”,杜爾伯特的努力不過是最後的掙扎而已。內亂持續到1672年,以阿巴賴一方徹底失敗而告結束,杜爾伯特也失去了最後維持獨立的資本,成為準噶爾汗國的屬民。
這一來,便是整整八十一年。
歷史走到1753年,雄霸一時的準噶爾汗國也走向了衰落,其最後的雄主噶爾丹策凌死後,準噶爾陷入全面內亂,四年之間換了三位可汗,同室操戈,戰火綿延。杜爾伯特部作為其屬民也慘遭荼毒,為了部族生存,其三位首領策凌、策凌烏巴什、策凌蒙克率三千一百七十七户一萬餘人投奔清朝。
準噶爾汗國一直是清朝皇帝的心腹大患,而杜爾伯特又是準噶爾汗國耕種和手工業的主力,這次叛逃讓清朝乾隆皇帝大為欣喜,立即給以重賞並妥善安置。1754年(乾隆十九年)4月,按照慣例編旗分佐領,設正副盟長,並把杜爾伯特命名為賽音濟雅哈圖盟,車凌、車凌烏巴什為盟長,色布騰、車凌蒙克為副盟長。該盟遊牧於科布多,現在屬於蒙古國。
相對於留在故地的親人,前往俄羅斯的杜爾伯特人,命運也相當坎坷。
1644年,達賴台什幼子索諾木車凌及他所繼承的臣民,遷到伏爾加河流域。這裏雖説已經是土爾扈特汗國的地盤,但兩家本有姻親,得以相安無事。索諾木車凌與土爾扈特汗國的阿玉奇汗一起臣服於俄國沙皇,甚至多次成為調解沙皇和阿玉奇汗的中人。但是,阿玉奇汗時代的土爾扈特汗國國力極盛,不可能與弱小的杜爾伯特部長久保持平等關係。索諾木車凌死後,其子孟庫特木爾繼位。阿玉奇汗在極其苛刻的條件下強迫孟庫特木爾與自己結盟,並將女兒本塔爾許配給孟庫特木爾之子色特爾,這實際上將杜爾伯特部納入麾下,成為自己的臣屬。
在此之後,杜爾伯特部與土爾扈特汗國之間,一直在控制和反控制的較量中來回拉鋸,始終未能和平共處,杜爾伯特還曾遷往頓河沿岸以躲避控制。到1771年,因不堪沙皇俄國的壓榨欺凌,土爾扈特人在其可汗渥巴錫汗的率領下舉族東歸,杜爾伯特部與之本有宿怨,自然不會跟隨。而錯過這次機會後,他們再也沒有了返回故鄉的可能,俄羅斯當局為了防止杜爾伯特步上土爾扈特後塵,派駐大軍屯紮在伏爾加河窪地,對其進行嚴密控制。從此,杜爾伯特部只能留在俄羅斯,成為其臣民。
現在俄羅斯卡爾梅克共和國中的卡爾梅克人,便是由當年因“是歲冬暖,河冰不凍”而滯留在伏爾加河右岸的一萬三千帳土爾扈特人與這部分杜爾伯特人所組成。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