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父魚

(中藥)

鎖定
杜父魚,中藥名。為杜父魚科動物松江鱸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的肉。我國分佈於渤海、黃海和東海。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常用於脾虛食少,胃脘疼痛,形瘦乏力,大便溏泄,小兒疳積。
中文學名
杜父魚
別    稱
四鰓鱸、渡父魚、黃䱂魚、舩矴魚、伏念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魚綱
鮋形目
杜父魚科
松江鱸屬
松江鱸
分佈區域
我國分佈於渤海、黃海和東海
採收時間
常年均可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
毒    性
無毒

杜父魚入藥部位

肉。

杜父魚性味

味甘,性温。

杜父魚歸經

歸脾、胃經。

杜父魚功效

健脾益氣。

杜父魚主治

脾虛食少,胃脘疼痛,形瘦乏力,大便溏泄,小兒疳積。

杜父魚相關配伍

1、治脾虛泄瀉,慢性胃痛:(松江鱸魚)肉30g,白朮9g,陳皮6g。煎服。(《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2、治小兒疳積,消化不良,消瘦:(松江鱸魚)肉30g,陳皮6g,牡蠣12g。煎服。(《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杜父魚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

杜父魚使用注意

患瘡癤者慎服。
《飲食須知》:“患瘡癤者忌服。”

杜父魚採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內臟,鮮用。

杜父魚形態特徵

松江鱸,又名船叮魚、媳婦魚。體前部平扁,漸後近圓筒形。一般長約12cm。頭大,寬而扁,吻長略鈍,眼稍小,側上位,中凹平,兩緣高凸,形成眼上稜。頂枕部兩側各有一頂枕稜,其外側各有一眼後稜,眼下方各有一眼下稜,各稜均無棘。口寬大,上頜較長,上下頜、犁及齶骨均有絨毛狀牙羣,左右犁骨牙羣連成半月形。前鰓蓋骨有4棘,上棘較大。體無鱗而有很多小突起。側線中位,平直,側線孔約37個。背鰭Ⅷ-10-12,基部微連,鰭棘細弱。臀鰭17-18,與第2背鰭相對。胸鰭長圓形,較寬大,可達第2背鰭。腹鰭位於胸鰭基前緣後下方。尾鰭後緣略圓凸。體黃褐色,體側具褐色橫紋5-6條。眼周有暗褐色輻狀紋。背鰭棘前部具一黑色大斑。鰓蓋膜及臀鰭基部呈橘紅色。各鰭淡黃均具黑色小斑。

杜父魚生長環境

為近海底棲小型魚類,肉食性。春季產卵,於5-6月幼魚進入淡水生長育肥。冬季遊向河口及近海。我國分佈於渤海、黃海和東海。
松江鱸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禁止濫捕。

杜父魚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主小兒差頹。”
2、《中國藥用海洋生物》:“健脾益氣。用於慢性胃痛,脾虛泄瀉,小兒疳積,消化不良,消瘦。”
[1]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