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林

(東漢人物)

鎖定
杜林(?―47),字伯山,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杜鄴之子。少好學,時稱通儒。建武六年(三o)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嘗寶愛不離身。尤工古文,過於鄴。倉頡篇多古字,俗師失其讀,杜林為作訓。杜林在漢光武帝時曾官至大司空。他最大的成就是在學術方面。他博學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推崇他為“小學之宗”。
別    名
小學之宗
伯山
所處時代
漢朝
出生地
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
逝世日期
47年
本    名
杜林

杜林人物生平

杜林(?~47年),字伯山,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初期著名的古文經學家。杜林自幼喜歡讀書,家藏頗富,又就學於當時著名學者張竦,故以博學多聞被世人稱之為“通儒”。杜林尤其精通《尚書》,他曾在西州得到一卷漆書《古文尚書》,視若珍寶,悉心研習,雖經戰亂,從不離身。當時的學者衞宏見到杜林後,為他的才學所折服,因而衞宏與其門生徐巡一同投到他的門下,學習《古文尚書》。衞宏還做了《訓旨》,使《古文尚書》之學大興,以後更有賈逵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玄註解。杜林實為東漢時期《古文尚書》最早的倡導者。
杜林最初在王莽新朝做過郡吏。新朝滅亡後,與弟杜成及同郡人範逡、孟冀等攜妻子避亂,客居河西。建武元年(25),隗囂重新佔據河西地區,廣集人才,素聞杜林的才學品德,非常敬重,任用為治書侍御史。杜林因病辭官,打算返回故里。隗囂雖然對杜林不滿,然而礙於他的名望,只好將其軟禁起來。建武六年(30),弟弟杜成病故,杜林方獲准持喪東歸。即而隗囂又後悔,急派刺客楊賢追殺。楊賢見杜林自己推着鹿車為弟弟致喪,為其義行所感,不忍下手而去。
光武帝劉秀得知杜林回到關中的消息,立即委任為侍御史,並召見了他。詢問有關經學問題和河西情況,京師百官也非常敬仰他的才學和品德。
杜林很善於舉賢薦能,在任大司徒司直時先後向光武帝推薦了範逡、趙秉、申屠剛牛邯等人,都受到任用。著名學者鄭興曾與他同住隴右,他知道鄭興很有才學,便與其交結。當他得知鄭興也從隗囂那裏東歸後,便馬上向光武帝舉薦,盛讚其學識淵博,堪為大任。建武十一年(35)杜林代郭憲為光祿勳。但凡屬下有好學的,他便加以引導、任用,故京師士子多投到他的門下。
建武十四年(38),羣臣上書,建議增加重刑以遏制犯罪。杜林則認為東漢政權初創,應總結前朝的得失,去除苛政,建立寬鬆的政治制度,使天下歡欣,百姓感恩戴德。如果因小事而施重罰,則“國無廉士,家無完行;至於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下上相遁,為敝彌深”【注:見《後漢書·杜林傳】》,其建議得到採納。
杜林在朝中與郭丹侯霸張湛郭伋等人齊名。以後他又擔任過東海王傅、少府等職,建武二十二年(46)接替朱浮任大司空。次年八月去世,光武帝親自為他送葬。 [1] 

杜林主要影響

  • 治吏之道
十四年,羣臣上言:“古者肉刑嚴重,則人畏法令;今憲律輕薄,故奸軌不勝。宜增科禁,以防其源。”詔下公卿。林奏曰:“夫人情挫辱,則義節之風損,法防繁多,則敬免之行興。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古之明王,深識遠慮,動居其厚,不務多闢,周之五刑,不過三千。大漢初興,詳鑑失得,故破矩為圓,斫雕為樸,蠲除苛政,更立疏網,海內歡欣,人懷寬德。及至其後,漸以滋章,吹毛索疵,詆欺無限。果桃菜茹之饋,集以成臧,小事無妨於義,以為大戮,故國無廉士,家無完行。至於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上下相遁。為敝彌深。臣愚以為宜如舊制,不合翻移。”帝從之 [2] 
  • 藏書故事
據明萬曆甲辰江右《杜氏宗譜》載:林為光祿選舉稱平,嘗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篇(蝌蚪文),故蘇東坡雲:壁中靈簡今千年,添書蝌蚪光射天。故有“西州得古書”的典故。
東漢經學家、藏書家、文字學家。字伯山。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曾任侍御史、大司空。長於文字學,治《古文尚書》。曾收藏有漆書《古文尚書》1卷,是否藏有此書,學術界尚有爭論。《後漢書》和《冊府元龜》記載其“承繼先祖傳留之書”,可見家中藏書頗多。曾撰《蒼頡訓纂》、《蒼頡故》各一篇,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蒼頡訓詁》一卷。 [3] 

杜林史籍記載

杜林字伯山,扶風茂陵人也。父鄴,成、哀間為涼州刺史。林少好學沉深,家既多書,又外氏張竦父子喜文采,林從竦受學,博洽多聞,時稱通儒。
初為郡吏。王莽敗,盜賊起,林與弟成及同郡範逡、孟冀等,將細弱俱客河西。道逢賊數千人,遂掠取財裝,褫奪衣服,拔刃向林等將欲殺之。冀仰曰:"願一言而死。將軍知天神乎?赤眉兵眾百萬,所向無前,而殘賊不道,卒至破敗。今將軍以數千之眾,欲規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車,不畏天乎?"賊遂釋之,俱免於難。
隗囂素聞林志節,深相敬待,以為持書平。後因疾告去,辭還祿食。囂復欲令強起,遂稱篤。囂意雖相望,且欲優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諸侯所不能友,蓋伯夷、叔齊恥食周粟。今且從師友之位,須道開通,使順所志。"林雖拘於囂,而終不屈節。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囂乃聽林持喪東歸。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楊賢於隴坻遮殺之。賢見林身推鹿車,載致弟喪,乃嘆曰:"當今之世,誰能行義?我雖小人,何忍殺義士!"因亡去。
光武聞林已還三輔,乃徵拜侍御史,引見,問以經書故舊及西州事,甚悦之,賜車馬衣被。羣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憚之。京師士大夫,鹹推其博洽。
河南鄭興、東海衞宏等,皆長於古學。興嘗師事劉歆,林既遇之,欣然言曰:"林得興等固諧矣,使宏得林,且有以益之。"及宏見林,闇然而服。濟南徐巡,始師事宏,後皆更受林學。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常寶愛之,雖遭難困,握持不離身。出以示宏等曰:"林流離兵亂,常恐斯經將絕。何意東海衞子、濟南徐生復能傳之,是道竟不墜於地也。古文雖不合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宏、巡益重之,於是古文遂行。
明年,大議郊祀制,多以為周郊后稷,漢當祀堯。詔復下公卿議,議者僉同,帝亦然之。林獨以為周室之興,祚由后稷,漢業特起,功不緣堯。祖宗故事,所宜因循。定從林議。
後代王良為大司徒司直。林薦同郡範逡、趙秉、申屠剛及隴西牛邯等,皆被擢用,士多歸之。十一年,司直官罷,以林代郭憲為光祿勳。內奉宿衞,外總三署,周密敬慎,選舉稱平。郎有好學者,輒見誘進,朝夕滿堂。
十四年,羣臣上言:"古者肉刑嚴重,則人畏法令;今憲律輕薄,故奸軌不勝。宜增科禁,以防其源。"詔下公卿。林奏曰:"夫人情挫辱,則義節之風損,法防繁多,則敬免之行興。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古之明王,深識遠慮,動居其厚,不務多闢,周之五刑,不過三千。大漢初興,詳鑑失得,故破矩為圓,斫雕為樸,蠲除苛政,更立疏網,海內歡欣,人懷寬德。及至其後,漸以滋章,吹毛索疵,詆欺無限。果桃菜茹之饋,集以成臧,小事無妨於義,以為大戮,故國無廉士,家無完行。至於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上下相遁。為敝彌深。臣愚以為宜如舊制,不合翻移。"帝從之。
后皇太子彊求乞自退,封東海王,故重選官屬,以林為王傅。從駕南巡狩。時諸王傅數被引命,或多交遊,不得應詔;唯林守慎,有召必至。餘人雖不見譴,而林特受賞賜,又辭不敢受,帝益重之。
明年,代丁恭為少府。二十二年,復為光祿勳。頃之,代朱浮為大司空。博雅多通,稱為任職相。明年薨,帝親自臨喪送葬,除子喬為郎。詔曰:"公侯子孫,必復其始,賢者之後,宜宰城邑。其以喬為丹水長。"
論曰:夫威強以自御,力損則身危;飾詐以圖己,詐窮則道屈;而忠信篤敬,蠻貊行焉者,誠以德之感物厚矣。故趙孟懷忠,匹夫成其仁;杜林行義,烈士假其命。《易》曰:"人之所助者信",有不誣矣 [2] 
------《後漢書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