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寧-克魯格效應

鎖定
杜寧-克魯格效應,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無法認知他人真正的能力;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如果他們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中文名
杜寧
外文名
Dunning
代表作品
《無能與無知:對自身無能的認知困難如何導致無端自負》
教學職稱
教授
杜寧(Dunning)與克魯格(Kruger)兩個人都是康奈爾大學的教授。1999年12月,他們兩個合作的論文《無能與無知:對自身無能的認知困難如何導致無端自負》86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這篇論文最終竟然獲得了2000年度“搞怪諾貝爾”(lg Nobel Prize)的心理學獎——然而這並不影響這篇論文的嚴肅性;2006年另外一個學者凱瑟琳柏森(Katherine A. Burson)在同一份雜誌上在此發表後繼研究論文。
事實上杜寧與克魯格的觀察不是首創,達爾文就説過“自信更經常來自無知而不見得是來自有知。” 而所謂的“無知無畏”、“初生牛犢不怕虎”之類的話多少是描述這種情況。只不過,杜寧與克魯格“一本正經”(儘管加上了引號卻根本不是反語,而是強調)地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去考察這種情況的成因與影響。他們最終歸納到——能力不強的人(Incompetent individuals):
在其中的一個實驗裏,杜寧與克魯格先是找了一羣康奈爾的在校學生,然後對他們的“幽默”、“語法”、“邏輯”等幾項能力進行了測試。之後,再讓參試者進行自我評估。結果是,成績最差的那些學生對自我水平的認知偏差最大。其成績處於12%百分比等級(即意味着説,他們的成績處於末尾12%的水平——有88%的人的成績比他們更高)的應試者認為自己的百分比等級至少應該是67%。與此同時,那些能力更強者卻可能反過來低估自己的能力。
這種“越差越牛屄,越強越謙虛”的現象,之後就乾脆被稱為“杜寧-克魯格效應” 。另外一個與此類似的效應叫瓦伯格湖效應(或許應該是沃比根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90) ,取名來自於Garrison Keillor的著名廣播小説”A Prairie Home Companion“中虛構的一個小鎮,瓦伯格湖鎮——在那個鎮子裏,所有的女人都很強壯,所有的男人都很好看,所有的孩子都中等水平以上。
某個College Board曾經面向829000名高中生進行調查,結果在“與他人相處”的能力上,只有不到1%的應試者認為自己的這方面能力處於平均水準之下,超過60%的人認為自己的這方面能力處於前10%的水準,大約25%的人認為自己屬於頂尖之1%。(後來的很多實驗進一步證明:越是難以客觀衡量的特性,越是容易出現這種扭曲,比如公平、運氣、藝術鑑賞能力、研究能力等等。)
另外一個經常被引用的瓦伯格湖效應的例子是:大約80%的司機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處於平均水平之上(Above-average)。可以想象,幾乎所有車禍的眾多起因中,這一個普遍的錯覺可能起着怎樣的重要作用?幾乎所有的酒後駕車者都是這個錯覺的受害者。
越差越牛屄,也許是人們所擁有的自我保護功能之一。因為所有的人都知道 (1)人羣中只有20%被認為是能力超羣——當然因此生命中的好東西幾乎都屬於他們(當然,那20%中也可以二八劃分)(2) 如果沒有瓦伯格湖效應作為心理安慰的話,那佔大多數的80%的人心理上就無法承受了。這第二條的後果很可怕,因為如果這80%的人都被眼前的事實折磨瘋了(對很多人來講,還有什麼比事實更難以接受?)的話,那麼:(a) 那20%的人就休想過上好日子;(b)這80%的人失去了改進的機會——原本説不定哪一天他們就開竅了而後拼命努力呢,再説,事實上有很多天才是平庸的父母生出來的呢!生活的本質與希望之一就在於“天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然而,自己的生命要自己珍惜。所以,不要與蠢貨糾結在一起,不要與他們為伴。尤其不要與他們爭鬥,他們會瞬間把你拉到他們的水平上,然後用他們多年的經驗輕而易舉地打敗你,而後還要持續地羞辱你。珍愛生命,遠離蠢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