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村上氏

鎖定
村上水軍一族源於清和源氏賴信一族。賴信之子源賴義就任伊予守護後,命侄子仲宗負責寺社建設。
中文名
村上氏
起    源
清和源氏賴信一族
位    置
日本
類    別
種族

村上氏基本介紹

村上氏 村上氏
仲宗在今治郡的對岸,大島(能島)上修寺築城後定居。但是後來因為
兒子顯清的部將發生私鬥,一族皆被問罪流放到信濃國更級郡村上鄉,並從此改姓村上
氏。顯清後來生有兩子。長子為國定居村上鄉,後來發展延續成信濃村上氏(戰國信濃大名村上義清就出自這一族)。次子定國在保元之亂後加入信濃地區的亂波組織。平治
之亂後,已成為首領的定國回到祖父的舊領大島,村上水軍從此開始出現,定國也成為
瀨户內海村上氏的始祖。
從定國到第七代義弘後來被稱為前期村上氏,因為義弘無後,所以應永三年(1374)義
弘死後,信濃村上一族的師清(後期村上氏之祖)來到伊予繼承了家業。師清後來的三
個兒子分居三島,他們是:居於能島的義現、居於來島的顯忠和居於因島的顯長。這就
是後來有名的能島、來島、因島村上三家。
因島村上家在南北朝時期曾經被北方的小早川家(就是後來毛利元就三子隆景入嗣家)
攻陷,但是因為小早川家在因島上的行政苛刻,因島村上水軍趁機將其趕出了因島。
來島村上家因為緊鄰伊予河野家,並且村上一族從前期就與河野氏保持了親密的友好關
系,不但曾經並肩作戰,還互相通婚。因此來島村上家演變成為村上家、河野氏家臣的
雙重身份。
能島(能島是一座夾在伯方島、大島之間全長731米的小島。島周暗礁紛布、潮流能達到時速10公里。就連最熟練的水夫也不能保證航行的安全。島上建有城塞,與其它小島還有桟橋相連,確實易守難攻,但也不是絕對。戰國時期的村上武吉離棄毛利家後,小早川隆景曾率毛利家水軍來攻。村上家以守島的戰略對峙。隆景先是將村上水軍的補給島鹽飽諸島攻陷。包圍能島後將船點火,使之順着風向漂向能島,因此大破村上水軍)
能島村上水軍是三家中唯一保持絕對獨立的。因為地處最優越的瀨户內海的航路要隘,
靠收取往來船隻的“帆別費”(就是買路錢),就能保證勢力的穩步擴大。因此能島村
上家成為了三島村上水軍之首。進入戰國時代後,能島村上家當主村上武吉將村上家帶
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鼎盛期。其所轄折換成石高有十五萬石,所能動員的兵力將近一萬
人,是當時最強的水軍力量。但在1578年被織田水軍的鐵甲船大敗後,逐漸開始衰落,
以後隨着秀吉、家康的禁海令的實施,村上水軍終於在江户初期走到了盡頭。
三島水軍的本拠地是瀨户內海中部的眾多島嶼,其中又以三大拠點最為有名:能島、因島、來島。“三島水軍”之名由此而來,是村上水軍的別名。村上水軍一族據説出於清和源氏賴信流。由於在前九年之役中立下軍功,村上氏被允許在伊予築城,但是後來由於部將間的私鬥事件,村上一族被流放到信濃國更級郡村上鄉各地。平治之亂後,村上海賊又回到了父祖曾經居住過的地方——越智大島,從村上定國開始直到第七代孫義弘,為前村上氏時代。南北朝時代,根據地在來島海峽附近的安芸、伊予諸島的村上義弘是屬於南朝一方的河野氏麾下的船大將,被稱為“海賊方的棟樑、河野十八家大將之一”。村上義弘於應永三年(1374年)死去,信濃村上氏的師清繼承了村上氏的家脈,成為後村上氏之祖。師清卒後,義顯繼任家督。應永二十六年(1419年),村上義顯的三子分立三家,分別以上述的三個島嶼為統治中心,長男雅房居在能島、二男吉豐在因島、三男吉房在來島,是為三島村上水軍的先端。
由於瀨户內海的這些島嶼土地面積狹小,土壤貧瘠,並不能夠給島民提供充分的糧食,更不用説向當地領主村上氏交納租税。所以,村上氏便帶領當地的島民幹起了名為保護實為海賊的勾當。他們在島嶼上設立私關,向過往船隻徵收“帆別錢”,也就是徵收船隻所裝載貨物價格的十分之一,有時甚至把部分船隻所裝載的貨物直接沒收。而瀨户內海中部島嶼分佈的密集程度,為他們的這一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村上海賊有時也為僱傭他們的船主、大名提供護航,防止其它海賊的襲擾。有時還擔任探索航道、引水等工作,當然也收取一定的費用。在戰爭時期他們就作為“水軍”參加支持的大名一方。
能島村上一族的村上義有就曾經在上關築城,私立關所。而上關是大內氏屬下海賊的勢力範圍。天文二十年(1551年),大內義長向室町幕府交納米2000石,取海路,由大內方的宇賀島海賊(屋代島水軍)護衞準備經過上關。他們拒絕向村上義有支付帆別錢,並且使用武力手段強行通過上關。當時的能島村上海賊當主村上武吉得知這一消息,立即在蒲刈瀨户等待伏擊大內船隊。結果宇賀島海賊戰敗,船上運載的2000石大米全部被村上武吉奪走。
村上武吉是通過內部鬥爭,奪取了村上義益的家督之位,當上能島村上氏的當主。他熱衷於海外貿易、海盜活動和走私,但是和其它沒有改變“惡黨”習氣的水軍武將不同,村上武吉性格沉着冷靜、重視禮儀、行為端正,臨戰之時也勇猛果敢。
在來島水軍一方,也曾經和大內氏有過對抗。來島村上氏的四代目當主村上通康,又叫來島通康,他是伊予國守護河野氏的當主河野通直的女婿,因此來島一族一直都支持河野家。在村上通康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大約在天文九年(1540年),河野氏向西出擊,在陸上與讃岐國的細川氏對抗,在海上則和周防國的大內氏作戰。村上通康指揮河野氏麾下諸將,多次擊退大內氏水軍的進攻。因為通康戰功卓越,河野通直居然想讓女婿來繼承河野家。但由於村上氏源自源氏,河野氏源自越智氏,兩家本姓不同,因而遭到了眾家臣們的強烈反對,他們進而發動政變,擁立河野氏分家的通政為次期當主,並且攻擊主君通直的居城湯築城。通直落荒逃走,到村上通康的居城來島避難。這段歷史被稱為“來島騷動”。後來,家臣們與主君達成和議,河野通直回到湯築城。家臣推舉通政為正式當主,通政改名為河野春通。可是春通在翌年突然去世,由其弟通宣繼任當主。但是通宣尚且年幼,河野通直作為前代當主再度處理政務,村上通康也接受了通直之命再次奔赴戰場。
毛利方和大內方的對抗在海上轉變成了宇賀島海賊和村上海賊的勢力之爭。弘治元年(1555年),即河野通直去世之後,安芸國的毛利氏和奪取了大內氏實權的陶氏開始了交戰。水軍實力較為薄弱的毛利氏向三島村上氏發出了求援。因島村上氏很早就已經加入了毛利氏一方,編入了小早川水軍。而能島村上氏當主村上武吉在會見了毛利氏方的使者、小早川水軍武將、因島水軍首領村上吉充的家臣浦(乃美)宗勝後,表示要看來島村上氏的意向來決定方針。作為河野氏臣下的村上通康,因為主家河野氏表示要支持毛利氏,所以自然同意了支持毛利,受到了毛利元就的恩賞。村上武吉這才答應為毛利方派遣水軍。
同年十月一日,在嚴島地域,毛利氏和陶氏之間爆發了著名的“嚴島合戰”。陶晴賢總勢二萬人,而毛利方只有三千五百,但是由於得到了三島村上水軍的支持,特別是村上武吉的三百隻船,毛利氏掌握了制海權,最終通過奇襲戰勝了陶氏。之後,河野氏和毛利氏結盟,來島村上水軍還協同毛利氏參與防長攻略戰,特別是成功阻止了陶氏的傀儡當主大內義長逃亡九州。村上通康因此受到恩賞,被賜予周防大島(屋代島),但是村上通康也因此和能島村上氏產生了分歧。
永祿十年(1567年),來島村上氏當主村上通康去世,他的四子村上通總繼任五代目當主。
永祿十二年(1569年),功入九州的毛利氏和大友氏在筑前國展開攻防拉鋸戰。村上通總協助毛利方,率領來島村上水軍參戰。然而,本應同屬毛利方參戰的村上武吉率領的能島村上水軍突然反叛,無視毛利氏的一切命令。船隊停泊在了周防國的上關。在海上孤軍奮戰的來島村上水軍陷入了苦戰。雖然這次戰鬥最後有驚無險,但從此以後,村上通總和村上武吉便徹底反目成仇了。
元龜二年(1571年),毛利元就授意小早川水軍、因島水軍、來島水軍包圍了村上武吉的居城能島。這時小早川大軍攻滅能島村上氏可以説是易如反掌。但是小早川隆景卻隻身上島,對村上武吉進行説服。武吉大為感動,以後就對毛利氏,特別是小早川隆景忠心不二。
天正四年(1576年),受到織田信長的包圍,籠城數年的摂津國石山本願寺向毛利家發出求援。毛利氏答應了本願寺的請求,並準備從海上輸送救援物資,要求三島村上水軍為此組織八百隻規模的大船隊出征。能島村上氏原本就是一向宗(浄土真宗)的熱心門徒,所以爽快地答應了毛利氏的要求,出發救援石山本願寺。雖然來島村上氏信奉的是曹洞宗,但也服從了毛利氏的命令。
毛利水軍和三島村上水軍的聯合艦隊在木津川口遭遇織田水軍。村上水軍使用焙烙、火箭等等各種火器大敗織田水軍,成功地將物資運入石山本願寺。這就是“第一次木津川口海戰”。織田方在戰敗之後開始了對村上水軍的離間活動。
天正六年(1578年),毛利氏和織田氏之間的“第二次木津川口海戰”爆發。但是這次海戰的結局和上次完全不同,織田方九鬼水軍建造的六隻“鐵甲船”擊潰了擁有優勢兵力的毛利水軍。
天正十年(1582年)三月,村上通總受到羽柴秀吉的勸誘,脱離了主家河野氏。毛利氏惟恐能島和因島的村上氏也和來島村上一樣離反,於是和下屬的兩村上氏訂立了良好關係維持的誓約。同時能島、因島、毛利氏聯合軍向來島村上氏的居城和各地所領開始大舉進攻,同年六月,對來島發起了總攻擊。來島水軍的村上通總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他的目光投向了秀吉。通總來到京都,秀吉讓他將村上姓改作以居處為姓——“來島”。
天正十二年(1584年),織田信長死後,在內部鬥爭中獲勝的秀吉因為和毛利氏不再繼續對抗,所以他命令傘護下的來島通總歸國,回到伊予。高興的通總在翌年秀吉的四國征伐中擔當先鋒,和他繼承了得居家的長兄得居通之在小早川隆景的指揮下作戰活躍。在滅亡了河野氏之後,來島通總以鹿島為居城,受領風早郡和舊領野間郡共一萬四千石,其兄得居通之也領有風早郡三千石。“海賊”來島氏終於也有了正式的名分。
然而在天正十六年(1588年),《海賊停止令》頒佈,禁止各海島私立關所、徵收帆別錢。
村上武吉率領的能島村上氏一族強烈反對這個法令,由此遭到了秀吉的憎惡,被命令自盡。秀吉在小早川隆景的一力懇求下,免去了武吉的死罪,改為放逐瀨户內海的處分。武吉此後就隱居在長門國大津,開始執筆寫作《村上舟戰要法》。而得到正式名分的來島通總則率領來島水軍追隨秀吉,歷經九州征伐和小田原征伐,轉戰各地,立下戰功。
天正十三年(1585年)統一了日本並擔任關白的豐臣(羽柴)秀吉,準備向大陸的明國出兵,制定了所謂“入唐”方針。當時朝鮮半島的李氏朝鮮政權對明朝採取“事大主義”,豐臣秀吉要求朝鮮借道讓他入侵明國,打着“假道入明”的幌子,實際上就是要吞併朝鮮,這一無理要求當然遭到了拒絕。但是,由於剛剛統一了日本全國的成果讓秀吉頭腦發熱,他立即就組織了對大陸的侵攻,命令西國大名集合了總數為十六萬人的大兵團,首先對李氏朝鮮展開了進攻。
文祿元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即明朝萬曆二十年,日本軍越過對馬海峽,在朝鮮半島東南端的釜山登陸,戰鬥開始。這就是日本所稱的“文祿之役”,朝鮮方則稱為“壬辰倭亂”。
因島的村上吉充被轉封到筑前,但他的水軍還是從因島出兵,包括在小早川氏的軍團內。能島村上氏武吉的兩個兒子元吉、景親兄弟也從福岡出兵。來島通總和兄長得居通之指揮的七百人被編在福島正則、户田勝隆、長宗我部元親、蜂須賀家政、生駒親正這些四國諸大名構成的五番隊內渡海。
其他的水軍,那些很早就在織豐政權下的九鬼氏、藤堂氏、脅阪氏、加藤氏水軍都在一萬人以上,並且指揮藤堂氏、脅阪氏、加藤氏水軍的武將都任大將格。而來島兄弟僅僅指揮了七百人的小隊伍,他們的工作也只是為輸送人馬和兵糧擔任警衞。秀吉到底還是看不起海賊出身的三島村上氏,無視他們的能力。
同年五月七日,侵朝日軍和李氏朝鮮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所率的水軍之間爆發“玉浦海戰”。日本水軍以數十隻艦船沉沒的結局慘敗。李舜臣水軍的朝鮮火炮在威力上處於壓倒性優勢,日本水軍的大筒和鐵炮的威力及射程均不如對方。五月二十九日,李舜臣水軍的著名軍艦——“龜船”登場,給了侵略軍極大的震懾,雙方作戰船隻的火力和防護的差別不可同日而語,日本水軍連續戰敗。
六月六日,日本船隊和李舜臣水軍再次遭遇。當時,日軍一名乘坐大船指揮作戰的衣着華麗的海賊大將,身中十餘箭而亡。這就是來島通總的兄長得居通之。由於連續遭受失敗,在朝鮮京城附近轉戰的日本水軍主力部隊向釜山撤退,結果又被李舜臣軍襲擊。裝備的差距、日本水軍內部的不和,還有水軍士兵的素質是他們失敗的主要原因。和海上相反,陸上的日本軍給李氏朝鮮軍和援朝的明軍以很大的壓力,但是由於失去了制海權,補給跟不上,原本氣勢洶洶的勢頭也被遏制住了。文祿二年(1593年)六月,日本軍和明軍之間進行和談,暫時處於休戰狀態。然而直到文祿三年(1594年)十月,海上的戰爭還在時斷時續,朝鮮和明國給侵略軍以軍事上的壓力,從而在和談中取得優勢的地位。文祿四年(1595年),來島通總敍任從五位下出雲守。
慶長二年(1597年)一月十三日,明朝萬曆二十五年,和談失敗,“慶長之役”開始,朝鮮稱“丁酉倭亂”。來島通總和長宗我部元親、藤堂高虎、池田秀氏、中川秀成、菅達長編製成六番隊,這次通總又率領了六百人出動。
可是在這時候,李氏朝鮮發生了內部的權力鬥爭,抗戰的英雄、統括指揮三道水軍統制使李舜臣被加以莫須有的罪名下獄。聞知朝鮮水軍失去了棟樑。日本水軍士氣大振,之後的海戰接連勝利。
同年七月,李舜臣將軍終於被朝鮮的統治者官復原職,重新擔任三道水軍統制使。同年九月十六日,“鳴梁海戰”爆發。當時,日本水軍乘着海潮上漲的時機,出動三百三十隻的大船隊對朝鮮水軍發起了攻擊。在戰鬥過程中,海潮突然出現逆流,李舜臣水軍立即利用這一絕佳的機會,用火炮重創十二隻日本軍船,擊沉三十隻,日本軍大敗而退。
這次戰鬥,日本水軍大將中的一名——來島通總中箭而亡,享年三十七歲。落入海中的來島通總的遺體被朝鮮艦船撈了起來,朝鮮水軍由於對侵略軍極為憎恨,在確認了他的身份以後,對他的屍體斬砍了數刀。這次海戰日本水軍的失敗,象徵着以中心切入、接舷作戰為基本戰術的“海賊”時代的最終結束。在朝鮮侵略戰爭中,來島水軍的兩名大將全部戰死。
來島通總的遺骸被要回之後,和他的兄長得居通之、父親村上通康一樣被安葬在風早郡曹洞宗的寺院大通寺。來島氏由通總的次子康親繼承。而得居氏在通之戰死後沒有繼承人,豐臣秀吉認為得居氏沒有存在的價值,遂令來島村上的這一分支斷絕。
慶長五年(1600年),關原之戰爆發。來島氏在關原之戰中原本屬於西軍,後來倒向了東軍。然而德川家康為了報復來島氏一時從屬西軍的行為,在慶長六年(1601年)將來島氏轉封到豐後國森藩,知行一萬四千石。這是一片內陸土地,來島氏作為水軍從此不復存在了。能島、因島水軍由於屬於和德川方敵對的毛利輝元屬下,隨着輝元從中國八國被減封到只剩周防、長門二國,他們也失去了原有的領地。69歲的村上武吉追隨輝元去了周防,居住在大島和田,由於兒子元吉在關原之戰中陣亡,他在三年後也鬱鬱而終。因島水軍的首領吉充則在慶長十三年(1608年)去世。
能島、因島水軍作為毛利藩水軍御船手組而存續,阿月的浦(乃美)景繼和大島的長崎和泉守擔當組頭。至此,從古時延續下來的瀨户內海的三島村上“海賊”的歷史完全落幕。

村上氏主要人物

能島村上氏
村上景廣(????~????)
村上隆重之子。通稱八郎左衞門,別名成豐。天正三年(1575年)將軍足利義昭在備後鞆期間,擔任過警護任務。
村上亮康(????~????)
將軍義昭滯留備後鞆之時,警護備後國的大可島城。
村上隆重(????~????)
弘治年間修築了備中笠岡山城,嚴島合戰以後,歸屬於小早川隆景麾下。
村上武吉(1533~1604)
村上義忠之男。大和守。伊予能島城主。弘治元年(1555年)的嚴島合戰中,他率領能島水軍作為毛利方參陣。天正十年(1582年)三島水軍大三角的一角——來島村上通總離反,以村上水軍總頭領自居的村上武吉,和毛利氏一同攻擊來島村上氏,使得村上一族再度團結,期間他也發揮了優良的政治才能。天正十六年(1588年),豐臣秀吉頒佈了海賊禁止令,村上水軍的勢力激減。武吉因此與秀吉不和,在海賊禁止令頒佈後被迫離開了能島城。文祿元年(1592年)的文祿之役中隨同小早川隆景渡海作戰。慶長九年(1604)年死去,享年72歲。
村上元吉(????~1600)
村上武吉之子。關原之戰中屬於西軍。和河野殘黨在伊予對加藤嘉明的攻擊戰中敗死。其子村上元武后從屬於毛利氏,移居周防三田尻,擔任船手方。
村上義忠(1505~1535)
屬於河野氏麾下,卻是擁有很大自由行動權利的能島村上一門。
因島村上氏
村上吉房(????~????)
因島幸崎城主,活躍於永正年間。
村上吉充(1534~1608)
村上吉尚之子。通稱新藏人。“吉”來自頭領能島村上氏的頭領武吉的偏諱。嚴島合戰時,作為三島村上水軍的因島方協助毛利氏,吉充派遣了家臣末長景通參戰。戰後領有了備後向島。還參與了毛利家防長進攻戰的關門海峽封鎖,以及豐前門司城攻防戰。對信長的第一次木津川口海戰中,因在殲滅織田水軍的作戰中起了很大作用而著名。
永祿十年(1567年),村上吉充移居到了因島村上氏的最後拠點——向島立花的餘崎城,屬於小早川氏的旗下。然而天正十六年(1588年)的海賊禁止令使因島水軍的勢力大為衰退。關原合戰後隨着毛利氏退至防、長二國。進入江户時代以後,作為毛利氏的船手方而存在。
來島村上氏
(村上)來島通總(1561~1597)
伊予來島城主。出雲守。來島通康的四子,來島水軍五代目。母親是河野通直(彈正少弼)之女。
原本從屬於河野氏,天正十年(1582年)被織田信長寢返,遭到能島、因島村上氏及毛利氏聯軍的圍攻逃往京都,後來再度回到伊予。天正十三年(1585年)擔任豐臣秀吉四國征伐的先鋒,因為戰功被賜予一萬四千石知行,以後隨秀吉轉戰各地。
在慶長二年(1597年)的侵朝戰爭慶長之役中,和兄長得居通年一同出陣,在全羅鳴梁戰死。
(村上)來島通康(1519~1567)
伊予來島城主。出雲守。河野通直(彈正少弼)的女婿。是河野水軍實質上的頭領,忠誠於河野氏,在許多戰鬥中作戰活躍。原本通直想讓他繼承河野家,但是由於其它家臣的反對而作罷。
永祿十年(1567年)通康在湯築城病死。他的死,是由水軍力量支撐起的河野氏的重大損失。
(村上)來島康親(1582~1612)
伊予來島城主。通總之子。慶長二年(1597年)父親死後,繼承了伊予一萬四千石領地。
關原之戰中屬於西軍,守備澱川河口。然而後來加入了東軍。戰後,被除去了原來的所領,而被轉封到了豐後。
(村上)來島吉清(????~????)
來島通康之次子。通稱彥右衞門。慶長五年(1600年)的關原之戰中也屬於西軍,在伊勢和九鬼氏作戰。以後,先後出仕過黒田氏、福島氏、紀州徳川家。
得居通年(????~1597)
伊予恵良城主。來島通康的長子,但是繼承了得居氏的家督之位。天正十三年(1585年),與弟弟來島通總一起作為豐臣秀吉軍的先鋒參加侵朝戰爭。慶長二年(1597年),在慶長之役中也和其弟一同在全羅鳴梁戰斃。
村上吉鄉(????~????)
越前守。來島氏家臣。來島通康死後,輔佐年幼的通總。天正十一年(1583年),因為河野通直(伊予守)之命,來島通總隠居,他被迫切腹。
村上吉継(????~????)
伊予甘崎鳥阪城主。助右衞門尉、河內守。來島氏家臣,河野氏奉行人。來島通康死後,他也作為老臣輔佐通總。永祿十一年(1568年),在宇都宮、西園寺、一條、長曽我部聯合軍的圍攻下,一直堅守到援軍的到來。天正十一年(1583年),因為河野通直(伊予守)之命,來島通總隠居,他也被迫切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