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

鎖定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武漢理工大學,實驗室屬於新材料領域, 1987年由國家計委批准、建於武漢理工大學,1990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對外開放。主管部門為國家科技部,現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顧秉林教授 [2]  ,實驗室主任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傅正義教授 [3] 
2019年3月,在2018年工程領域和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評為材料領域優秀類實驗室。
中文名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
外文名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4] 
領    域
新材料
所屬學校
武漢理工大學
開放時間
1990年3月 [5]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科研領域

實驗室的總體目標和定位是:根據國家科技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重大需求,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材料複合與製備新技術,研究和開發若干關鍵技術領域需要的關鍵新材料,持續不斷地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關鍵材料技術支持;立足國際材料科學前沿,在若干關鍵新材料及技術領域,持續不斷地產生具有國際影響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實驗室在國際材料科學技術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堅持以卓越的科學研究引領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學科的教學改革,培養材料科學領域的創新性人才。再經過若干年的建設和發展,實驗室成為在國際材料科學技術領域有較大影響的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優秀人才培養的基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重要貢獻。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1) 發展新一代材料複合與加工新技術,特別是低維複合技術,包括納米複合技術及薄膜複合技術;(2) 基於材料複合與加工新技術,發展新型結構與功能材料,特別是國防建設配套關鍵新材料、信息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和納米生物醫用材料;(3) 材料基礎研究與材料設計,特別是多組分、多尺度材料的複合原理與設計。實驗室構建了以納米複合技術、原位複合技術和梯度複合技術為主要特色的材料複合與製備新技術創新平台,重點研究和開發四類關鍵新材料:一是面向國防的先進複合材料,主要包括輕質納米複合材料等; 二是面向新能源技術的高效能源轉換材料,主要包括氫能燃料電池關鍵材料、高效熱電轉換材料和高效光催化材料;三是面向生命科學的新型生物複合材料,主要包括等級孔功能材料與光合反應器、生物界面材料、納米複合生物可降解植入材料和仿生神經誘導複合材料、納米HAP與腫瘤細胞相互作用與無機抗癌新藥;四是面向信息技術的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主要包括類鈣鈦礦結構新型功能材料及器件、氧化物一維納米材料及器件、智能材料及智能結構系統。這些關鍵新材料已在我國國防建設和高新技術領域獲得了重要應用。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學術團隊

實驗室具有一支朝氣蓬勃、勇於創新、以中青年為主體的學術隊伍,現有固定人員100名,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歐洲科學院院士2人、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12人,國家“973”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4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7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18人。實驗室積極支持優秀中青年學者到國外著名大學或研究機構進修提高、開展合作研究,近幾年,派出20餘名優秀青年學者到國際著名高校從事一年以上的訪問和合作研究。 [6]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交流合作

實驗室重視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圍繞主要研究領域,近五年來,先後聘請了25位國際知名學者作為實驗室的名譽、客座教授,同時創造良好的研究工作條件,邀請國外知名的科學家到實驗室從事合作研究工作。 [7] 
實驗室與美國密歇根大學、日本航空宇宙技術開發機構、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英國牛津大學材料研究中心、美國加州大學複合材料研究中心、加拿大燃料電池國家研究院等國際著名研究機構開展了實質性的“強—強”合作,科技部依託實驗室建立了“材料複合新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是國家首批33個國際聯合實驗室之一。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依託實驗室建立了“材料複合新技術與先進功能材料”、“功能薄膜新材料先進製備技術與應用工程”和“生命複合材料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等3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依託這些重要的國際合作平台,實驗室承擔了一批國家重點國際合作項目,國際合作與交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8]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所獲榮譽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領域和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為材料領域優秀類實驗室。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