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杏泉園

鎖定
杏泉園,坐落在陸家鎮新區中心童涇路東側是崑山人民為紀念崑山第一支抗日武裝的創建人一球而建立的一座新園林。
中文名
杏泉園
地    址
陸家鎮新區中心童涇路東側
意    義
紀念崑山第一支抗日武裝
坐落在陸家鎮新區中心童涇路東側的杏泉園,是崑山人民為紀念崑山第一支抗日武裝的創建人陶一球而建立的一座新園林。
杏泉園、坐東朝西,佔地3畝,長方形,四周用方形鋼管圍成柵牆。門前和圍牆南側,是1米多寬的綠化帶,用冬青圍成十多個園形花壇,栽種着美人蕉、山茶、月季等花卉。門口,左邊豎着“陸家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石碑,右邊豎着李全林題詞的“杏泉園”石碑。一條130米長、20米寬、用彩色水泥方磚鋪設的甬道,在門口由西向東貫穿全園。進門兩側,有兩個水泥砌成的碗形花壇,兩棵針松在壇內長得鬱郁蒼蒼。甬道兩旁長方形的花壇裏的和冬青分隔的草坪上,栽種着球形柏、馬尾松、水杉、塔柏,以及臘梅、金桂、月季、山茶等,把整個杏泉園裝點得常年青翠,四季絢爛。
園內的甬道東端,矗立着一座花崗石雕成的“崑山第一支抗日武裝紀念雕像”。這一座五人(四男一女)組成的羣像,屹立在1.5米高的灰白相間的大理石底座上,總高度為8米,雕像底座正面,嵌一長方形紫紅色大理石,鐫刻着江澤民同志“前仆後繼”的翠綠色題詞;雕像底座背面,嵌一長方形黑色大理石,銘刻着《崑山第一支抗日武裝紀念雕像碑記》的金黃色碑文。
站在雕像前瞻仰,只見那分成兩排的五位抗日誌士,個個英姿颯爽,身軀挺拔,神采奕奕,目光深邃。為首一位身穿長衫肩掛匣子槍的偉岸人物,就是抗日武裝的創建人陶一球。他旁邊的一位“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巾幗英雄,該是負責部隊政治工作的張瓊英。張瓊英身後的一位持槍青年,是來自上海的青年學生周涵康。還有兩位戰士,則是崑山當地參加部隊的農民和職工代表。五位抗日誌士,是這支抗日戰爭時期經過血與火考驗的英雄武裝的縮影。
1939年8月,在“江抗”東進部隊總指揮何克希的幫助下,夏駕橋鎮(現陸家鎮夏橋村)愛國人士陶一球,利用自己當時擔任國民黨崑山縣二區(蓬閬)區長、區自衞團團長職務之便,以區自衞團為基礎,拉起一支十多人的抗日遊擊隊,人稱“陶一球部隊”,接受在滬的中共中央特科的外圍組織華東人民武裝抗日會領導。不久,陶部與三區(菉葭)自衞團部分人員合併,成立崑山縣二、三區聯合抗日大隊(簡稱“江抗”)陶一球為大隊長。於是昆東地區鐵路兩旁,響起了抗日槍聲,燃起了救亡烽火。陶一球部隊和聯抗初期經費十分困難,陶一球多次變賣自己田地房產,給部隊購置武器,增添給養。經過“楊二房突圍”、“菉葭浜殺敵”、“莫家灣伏擊”、“陸家涇鋤奸”、“葛隆夜襲據點”、“安亭虎口拔牙”等多次戰鬥,聯抗在昆東滬西一帶聲名大振,威懾敵膽。1940年5月,為了統一和加強昆(山)嘉(定)青(浦)地區的抗日武裝力量,江抗東路指揮部決定把昆、嘉、青和唐市的地方抗日武裝整編為擁有300多人、三個中隊的新四軍江抗第三支隊。陶一球任支隊長(未到任,留昆工作)崑山聯抗被編為第一中隊。陶一球在1940年7月經劉開基介紹、譚震林批准為中共特別黨員。
2004年6月,陸家鎮黨委、政府投入100萬元,在杏泉園裏建造一座佔地面積250平方米的陶一球紀念館,展示陶一球“棄家抗日”、“賣田養兵”、“大義滅親”、“寧死不屈”的生平事蹟及生前資料物品。同時,又展示陶一球帶領下,陸家籍十餘名抗日英雄的事蹟。2005年10月14日,隆重舉行陶一球紀念館落成開館儀式。該管被命名為蘇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造型別致,佈局簡潔、明快、又不失莊嚴、肅穆的氣氛。
修繕後的杏泉園,綠林成蔭,寧靜優雅。園內崑山第一支抗日武裝紀念雕像和陶一球紀念館,記載着抗日英雄立下的豐碑。建園至今,全鎮黨員幹部、人民羣眾、共青團、少先隊及省內外有關人士共六萬人次,前來瞻仰抗日誌士風采,接受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教育。這一人文景觀,已經成為人們陶冶情操的主陣地,永遠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 [1] 
參考資料
  • 1.    杏泉園  .揚子晚報網.2015.07.06[引用日期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