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黎洲

鎖定
李黎洲(1898-1977),字伯羲,古田大橋人。閩東著名的進步文化人,曾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討袁組織,擁護北伐,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大力傳播憲政思想。1944-1946年,歷任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校長、省教育廳廳長,1948年-1949年,積極參與“民聯”活動,籌建福建“民革”。解放後為省政協撰寫大量文史資料。
中文名
李黎洲
別    名
伯羲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8年
逝世日期
1977年
出生地
古田大橋
人物生平
勤學苦練 置身革命
李黎洲12歲考入“超古學堂",編人二年級,次年辛亥革命成功,欣喜若狂,立刻剪掉辮子。後由本校保送福州協和神學院免費學習。這一階段,亞當斯密的《經濟學》,孟德斯鳩的《法意》、盧梭的《民約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對他有巨大的影響力;然而宋明理學、清初樸學,尤其是黃黎洲、顧林亭等人的學問對他同樣產生震撼力。未幾,袁世凱竊國稱帝,孫中山先生領導中華革命黨發動討袁,彷徨中的黎洲和幾個同學在孫中山先生派人説服下參加了這一組織。旋被派赴南平,計劃取南平為根據地。黎洲等人約集尤溪民團陳子江部策劃攻城、並説服駐防軍徐鏡清旅為內應,攻佔南平,成立福建討逆軍總部,黎洲擔任該軍秘書。傳檄全省,福州袁系當局惶恐不安。督軍李厚基調集勁旅圍困南平,討逆軍內部有人叛變,總部危在旦夕。南平醫院將黎洲等化裝成病人專船送到福州。福州革命機關又遭破壞,黎洲只好星夜化裝經汕頭到廣州。在廣州進廣東高等師範學校聽課,專攻史地。在書齋中一心指望孫中山先生引路,挽回民族命運;有時寫些政論,寄各報刊登,無非鼓吹反對北洋軍閥。民國7年(1918年),曹錕以賄選竊國,激起民憤,孫中山先生來粵成立護法政府,誓師北伐。一時粵軍、滇軍先後奉命進攻福建,黎洲在滇軍幕府編譯軍事教材。民國8年春,因滇軍北伐告吹,黎洲回福州發動倒李(厚基)運動,實現“閩人治閩”。奔走半年,事機不密,被李厚基偵知,機關被包圍,犧牲不少同志,黎洲幸而得以脱逃,重返廣州。
南洋辦報 支持革命
“五四”運動爆發,黎洲赴南洋鼓動華僑支持國內革命。民國10年秋,他到達印尼,在萬隆僑校任教。後到《泗濱日報》主編國際新聞及副刊。民國13年中日外交趨於緊張,《泗濱日報》鼓勵華僑協力抵制日貨,僑商踴躍響應,泗水市日貨由是滯銷。日本駐泗水領事館向荷蘭殖民當局交涉,要求制止華僑的愛國舉動。殖民政府屈服於日本的壓力,竟然藉詞逮捕總編輯黃文奄,並處分停刊3天。造成報社內緩和派佔上風,與黎洲愛國熱腸相左,於是他決定辭去報社工作。在返梓省親後,即返印尼,協助泗水南洋印刷公司總經理黃奮強創辦《泗濱新報》,並任總編輯。“五卅慘案”爆發後,黎洲以報紙發動捐款支援上海工人,報社同仁首先捐獻全月工資,全市華商紛紛響應,僅半月集荷幣40餘萬盾由報社匯交上海工人後援會。民國15年,在黎洲、丘守愚等的努力下,三寶隴《中南日報》復刊,黎洲任總編輯。該報新穎、充實,關心國內大事。銷量大於爪哇其他華文報。荷蘭殖民當局警告報社,不許把矛頭對準帝國主義列強。黎洲既不願意改變報紙的反列強傾向,又顧及報紙的生存,只好要求辭職。動身之前,黎洲同舊友語:“我去化龍君作浪,人生何處不相逢”,與同仁相慰勉。
投身北閥 竭力抗日
民國15年秋,黎洲經由新加坡返國,在廣州上岸。在爪哇工作時,他已和廣州中央海外部有穩定聯繫,抵粵後由部長彭澤民介紹,與周恩來等認識。不久東路北伐軍進克閩浙,他被派往後備部隊入閩,參加國民黨福建省黨部籌建工作。他負責組織,共產黨員馬式材負責宣傳、李培桐負責工運。時擁蔣派極力奪取民族組織的領導權,反對上述三位省黨部籌建人。黎洲在暴徒圍攻下脱險到上海候命。
民國18年黎洲決計東渡日本考察。他在明治兩個大學掛了學籍,選“土地經濟”課題研究,寫成《中國農地制度的研究》。一書,擬回國從事這方面的教課工作。此時“九·一八”事變發生,留日學生一致推舉黎洲等人回國請願收復東北,結果無功而回。民國22年蔣光鼐蔡廷鍇發動“閩變”,黎洲受到鼓舞,立即由日本返閩投奔十九路軍,被派往廈門市政府工作。十九路軍失敗後,黎洲隱蔽福建學院教書,遙念大河以北割地成盟,心境十分不平靜。
“七·七”蘆溝橋事變發生後,福建地方各界成立了福建省抗日後援會,黎洲當了後援會常委兼理秘書事務,主持部署具體事務。主要工作有救護、宣傳、捐募三部分。當時日寇不斷轟炸福州,後援救護隊在火海中出生人死,盡到了救死扶傷的責任。宣傳隊分赴各縣宣傳抗戰,喚起民眾共赴國難。民國26年秋至民國28年共募資二百餘萬元,除直接赴台兒莊和韶關前線慰勞克敵部隊外,全數歸中央銀行統籌分配。南京淪陷並遷都重慶後,後援會工作於民國29年被迫停止。
參加“民聯”嚮往進步
民國28年起,黎洲被推舉為國民參政員,奔走於閩渝之間,有過補偏救弊的建議。他曾被派參加閩浙贛區宣導“施行憲政”工作,以為一旦公佈憲法,國民黨當局可以還政於民。抗戰勝利後,中央教育部將其調福建省教育廳任廳長。他和教育界同仁共同努力,協濟艱局,終於使全省不及半年各級學校全部復課。教育部通令嘉獎,令全國各省以此為榜樣加以學習。民國36年各校青年發動反內戰、反飢餓遊行示威,省保安司令部抓了一些人,黎洲設法讓學生獲釋,做了有益的事。同年8月經行政院同意辭職,在上海與十九路軍舊友共論時事,並加入進步組織“民聯",同時受遣任中央監察院委員,搞分化國民黨工作。後為國民黨所覺,逃往香港。國民黨當局為此下令通緝,並將他開除出黨。
是年“8·17”福州解放,李黎洲自港乘輪赴天津轉北京,接受民革(時民聯、民革已合併)中央負責人的委派,返榕籌建福建民革。1952年,李黎洲任民革福建省委委員兼《福建省民革》主編。翌年,任福建省政協委員兼對台工作組副組長,為省政協撰寫大量文史資料,還與陳遵統薩兆寅共同編寫《福建編年史》。
1957年,李黎洲被錯劃為右派,翌年又被誣為反革命送往江西珠湖農場勞動改造。1966年刑滿留場就業。1970年,林彪反黨事發,中央專案組將他從江西調回福州寫揭發陳伯達的材料。1971年,他由省軍管會安排回家,於1977年2月在家中病逝,終年79歲。1983年10月,李黎洲生前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恢復政治名譽,骨灰移置福州文林山革命公墓。 [1] 
李黎洲的《羲廬殘稿》和《帝國主義與滿洲》等遺稿今尚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