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鳴鳳

(清朝學者)

鎖定
李鳴鳳(約1824—1880年),字梧崗,號一凡,樂平(今昔陽)城內人,與李用清李希蓮齊名,被晉人呼為“樂平三李”。 [1] 
梧崗
一凡
出生日期
約 1824年
逝世日期
1880年
本    名
李鳴鳳

目錄

李鳴鳳生平

李鳴鳳自幼孤貧無所依靠,又最喜讀書,往往在舊紙中得單詞隻字而愛不釋手。16歲始入私塾,後來漸與户部郎中宋中泰來往。宋中泰深惜奇才,遂出己之藏書以授鳴風。李鳴鳳自是得以博覽羣籍,飽學經綸。他讀書入神之際,家中無糧也不顧。李鳴鳳20歲考中秀才,憑食廩膳而與李用清、李希蓮旅居並門,同學於晉陽書院。每次考試,三人次第循環榜首,無人超出其右,自此聲名大振。咸豐己未(公元1859年)李鳴鳳中舉,次年聯捷進士,得知縣。但因家貧,盤纏無着落,難以赴任,不得已申請改任西河教授(學官),在汾州府榆梁主講與雲龍書院
汾州府下屬一州七縣,距府學最遠者有200裏之遙。每當歲試,當局為省盤纏計,生員趕不到者則除名,動輒數十人。李鳴鳳愛才惜士,甚為憂慮,故在其任內,廢除了這一陋規,無人再被登名於革除榜上。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李鳴鳳協辦服務,事竣敍獎,晉五品銜。他對此十分不安,認為國家滿目瘡痍,父老流離失所,我輩若藉此榮身,問心有愧。於是一直迥翔於榆梁西河一帶凡二十年,官微祿簿,自謂“得買山錢足矣。”
李鳴鳳年少時好遊覽,常有登堯封探禹穴,遍歷祖國名山大川之想,然而並非一介窮儒力所能及,於是只能邀志同道合者光顧家鄉的山水。足跡所至,必以詩寄興。在吟山詠水的字裏行間,不時流露出懷才不遇和憂國憂民之情。如在《登蒙山四首》中寫道:“三十年來塵世惡,上方清夢又重圓”。一個“惡”字簡捷明瞭地概括了三十年之所見。詩人憤世嫉俗之情躍然紙上。
李鳴鳳所處之時代,不僅鴉片煙從外國大量輸入,流水般地換走中國的黃金白銀,而且內地亦大面積改糧種煙。光緒三年大旱,庫無糧粟積存,餓莩盈野,死者枕籍。許多有識之士紛紛指出系種煙之害。李鳴鳳寫了《詠煙草》八首。他在小序中嘆道:“聞之棉花流傳東土,天下仰衣被之功;芙蓉來自西方,萬姓罹茹荼之害。始猶購自外洋,今且種遍內地。沈溺之害無庸屢述矣!夫砒霜之不可沾,白刃之不可蹈,人盡知之。鴉片煙之毒不減白刃砒霜,而顧嗜之而一知者何耶……煙毒之害人烈矣!”同時在他的詩中形象地描繪了吸煙之害:“清燈一盞照橫屍,雲霧滿家信口吹”,“精髓抽完枯似柳,輕風吹倒不能支”,“飲鴆終究災來擾,茹苦須知味不馨”等,都是他諄諄告誡人們不要吸食鴉片的名句。
李鳴鳳年五十六而卒於汾州學署。 [1] 

李鳴鳳著作

所著有《莫如勤齋》、《聽泉山館》、《清蔭軒諸吟》、《草借園文集》、《觀樹亭》等書傳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