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頻

(唐朝末期詩人)

鎖定
李頻(818年~876年),字德新,唐壽昌長汀源(今浙江省建德市李家鎮)人,唐代末期詩人。 [1] 
李頻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唐大和九年(835年),曾謁見杭州刺史姚合,開成四年(839年),又赴京城長安和陝州,李頻曾多次應舉不第,至大中八年(854年),方才登進士第。後任校書郎,參黔中幕府。府罷東歸,授南陵主簿。試判入等,遷武功令。鹹通初,為京兆府參軍。政績卓越,後擢為侍御史,累遷都官員外郎。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出為建州刺史,政績卓著,百姓安康。次年(876年),卒於任上。
李頻工詩,與方幹、薛能及“鹹通十哲”友善,尤擅長近體,用心苦吟,工於雕琢,自言“只將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新唐書·藝文志四》《宋史·藝文志七》著錄《李頻詩》1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頻集》1卷,《澹生堂藏書目》著錄《李建州梨嶽集》2卷,不存。今存《梨嶽詩集》1卷,嘉熙三年(1239年),王埜刊版以傳。《全唐詩》存詩3卷又2首,《全唐詩補編》共補詩6首,斷句2句。 [2] 
德新
所處時代
唐代
出生地
壽昌長汀源(今浙江建德李家鎮)
出生日期
818年
逝世日期
876年
主要作品
湘口送友人》《渡漢江》
本    名
李頻
職    業
詩人

李頻人物生平

李頻(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在任武功令時,當地強暴橫行,他針對時弊,查明地方惡霸實情,陳報上司,予以嚴懲。適遇荒年,遂開倉賑濟,並進而教育百姓開發水利,引水灌田,使糧食豐收,人民安居樂業。善政傳聞唐室,懿宗給予嘉許,後升侍御史,調都官員外郎。乾符年間上表自薦,請任建州刺史。當時正值黃巢起義軍從浙江衢州開山700裏過建州,又因唐王朝宦官擅權,藩鎮割據,盜賊四起,縣政不治,建州局勢相當混亂。李頻到任後,首先宣佈政教條例,嚴肅官規,懲辦盜賊,禮與法相提並行,使建州社會得以安定,民生安寧。
唐代詩人李頻肖像畫 唐代詩人李頻肖像畫
李頻初到建州時,曾有《之任建安淥溪亭偶作二首》詩:“入境當春務,農蠶事正殷。逢溪難飲馬,度嶺更勞人。想取烝黎泰,無過賦斂均。不知成政後,誰是得為鄰”。足見李頻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李頻死後,建州父老將他卜葬在“縣之永樂洲”。又念及李頻生前甚愛梨山風景,便在梨山建廟,用廟前大梨木刻成李頻象,立在廟殿中,以供拜念。宋人有詩“建安梨嶽老梨木,刻作唐朝建州牧”。廟今已荒廢。
李頻整頓吏治,安定社會,發官倉賑濟災民,僱鄉民疏通六門堰,按故道引水灌田。唐懿宗獎以緋衣、銀魚,調京任侍御史,後升任都官員外郎。不久,任建州(今福建建甌)刺史。頻以禮法治下,深受百姓愛戴。後李頻病死任內。建州百姓舉城致哀,建梨岳廟以祀之。壽昌父老相與扶柩,歸葬於永樂(今李家),並建都官祠以示紀念。
天覆年間(901~904),李頻的兒子將父母棺柩運回家鄉埋葬,途中遇戰亂,無法運行,只好葬在昭武光澤的大烏洲。於是李頻之後裔也就定居在光澤,今人稱之為:“梨山李氏”。

李頻詩作

李頻一生詩作甚多,大多散佚。宋嘉熙三年(1239年),金華人王野任建州太守,於京城書肆中得李詩195篇,輯為《梨嶽詩集》,併為之序。《全唐詩》載李詩208首。歷代評李詩“清新警拔”、“清逸精深”。
李頻著作有《梨嶽集》一卷,附錄一卷。清代建安人鄭修樓曾有詩讚曰:“千載嫡仙攜手笑,李家天上兩詩人”。把李頻和李白並舉。《湘口送友人》是李頻的代表作之一,受到歷代詩家的好評。
李頻的故鄉壽昌河南建有都官祠,故居石門塘有梨山古廟。1988年李頻誕辰1170年之際,由縣歷史學會發起,有關部門集資在靈棲洞風景區建“梨嶽亭”,立李頻紀念碑,讓前來靈棲洞遊覽的遊人都能瞭解李頻的事蹟。

李頻軼事

本文所要講述的,是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姚合,因愛才惜才遂把愛女嫁給了青年詩人李頻的故事。自身原本就很有才華的姚合,在擔任杭州刺史時,因愛惜人才而流播着一樁佳話。
睦州(今浙江建德)青年李頻,長得非常清秀;他從小就非常聰敏,記憶力特強,所以很早便寫得一手好詩。李頻從詩友方幹那裏獲悉,姚不僅有着不凡的詩才,而且還特為賞識別人的才華。居住在西山的李頻覺得自己老住在鄉下也不是久長之計,遂不遠千里跑到杭州,請姚合給他的詩作出品評;李頻心想,姚的評定説不準將會給自己有顆定心丸吃呢。
在杭州太守府裏,李頻把自己的身世向姚公簡單扼要地作了介紹,然後便恭恭敬敬地把隨身攜帶着的詩文稿呈獻給他。一翻開詩文集,一首題為《湘口送友人》的七律詩,直躍入了姚公的眼簾。讀罷,姚公不禁掀髯大喜道:“君有此詩才,來科考取進士,又有何困難哉!”李頻一聽,既惶恐又很興奮地向姚公深表感謝,同時自謙地請姚大人多加指教。姚合點了點頭,就莞爾吟起了這詩來:
中流欲暮見湘煙,岸葦無窮接楚天。
去雁遠衝雲夢雪,離人獨上洞庭船。
風波盡日依山轉,星漢通宵向水懸。
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②
“好詩啊,真是好詩!”姚合自言自語道:“首聯對起的作法,自從老杜以後,真正能做到如此綰合自然的已屬不多見。而且此詩先寫湘水連天,正為離人獨往淒涼一襯呢!如此幽情寓思,實乃精妙之極!”李頻喜上眉梢;心説,人們傳説惜才愛才的姚大人果然名不虛傳!
此時,姚合手裏拿着詩稿,嚴肅地凝視着李頻並詢問:“賢契可曾成家?”李頻當即恭敬作答道:“回大人,小生由於一直攻讀書史,尚且無暇顧及成家之事。”姚合便大喜道:“本官願以小女為君侍奉箕帚,不知意下何如?”李頻更是興奮不已地向姚大人深施一禮道:“多謝大人垂青!”由於這首絕妙好詩所起的作用,杭州刺史姚合便把愛女嫁給了青年詩人李頻。
姚太守之所以把愛女嫁給詩人李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頗為看好李的人品,也許這才是姚出嫁愛女的主要意旨所在。事實上,此前杭州人鄭巢因為頗富才華也曾得到過姚的欣賞,姚凡是外出登臨遊覽,就時常把鄭攜帶在身邊,但鄭並沒有成為他的快婿。而李頻後來在做官時,果然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他性情耿介,守正不阿,敢於抑制非法的豪強地主和胡作非為的強盜,連懿宗皇帝也很讚賞他。尤其在荒年時期,李頻又敢於頂着上頭壓力,開倉賑濟老百姓;所以在他死後,老百姓就一路扶柩痛哭着送他鶴駕道山。
按:① 鵬,一作“鵠”。② 過,平仄兩讀,此處因諧律關係而讀仄聲。

李頻紀念館

李頻 李頻
唐大中元年(847),壽昌縣令穆君遊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後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讚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唐代詩人李頻是壽昌長汀源(今建德李家鎮)人,他道德高尚、文采出眾、政績顯赫,為官期間,他整頓吏治,安定社會,以禮法治下,深受百姓愛戴。他的詩作更是廣為流傳,清代曾有詩句將李頻和李白並舉。為更好的紀念李頻,傳承優秀歷史文化,龍橋村村民王有順、李強、傅浩生等人在該鎮黨委政府和上級各部門的幫助下,積極籌資捐助,克服困難,於2010年建起紀念館。慶祝活動上,李家鎮黨委政府表達了社會各界對李頻紀念館在落成和完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幫助表示感謝,高度評價該紀念館對李頻精神的傳承和為繁榮李家文化所起的作用。並表示,鎮黨委政府必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李頻紀念館的建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