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雲貴

(革命烈士)

鎖定
李雲貴,字蒲瑞,乳名蒲蒲,1902年出生在福建省連城縣樂江村,歷任七支隊黨代表兼任十九大隊大隊長。 [1] 
本    名
李雲貴
別    名
蒲蒲
蒲瑞
出生日期
1902年

目錄

李雲貴人物生平

李雲貴,字蒲瑞,乳名蒲蒲,1902年出生在福建省連城縣樂江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祖上世代務農,至其父時開豆腐店謀生,雖歷盡艱辛,還是人不敷出,全家過着貧困的生活。李雲貴為家中長子,父母愛如掌上明珠,7歲送他入本鄉小學讀書。高小畢業後,他因家貧無法繼續上學,在家幫助父母做活。一年後,適逢他的遠房堂兄李鑑元出任營溪小學教員,李鑑元見他求知心切,徵得其父母同意,帶他到遠離家鄉30公里的營溪小學補習功課。次年,李雲貴以優異成績考入縣立舊制中學。在校期間,他開始瞭解社會,廣結知己,結交了羅心如等一批貧苦農民子弟,並常常在一起坪擊時政。
1922年7月,李雲貴中學畢業,得到同村楊葆頓的資助赴榕,考入四年制福建法政專科學校。這所學校的學生大致分為兩大派,一派是官像、軍閥富家的子弟,一派是貧苦工農出身的學生。官家子弟一味欺壓工農出身的窮學生,把他們看作“鄉巴佬”。李雲貴並不示弱,常對同學們説,學生無分貴賤,成績當有優劣,學校不是特權階層子弟登上政治舞台的跳板,而是培養國家棟梁之園地。他在學校團結一些進步青年,與那些純給子弟進行各種方式的鬥爭。他與其他進步學生之間還互相傳閲進步書籍和刊物,如《新青年》《資本論》《政治經濟學》等。在校期間,李雲貴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受着進步書籍的薰陶和大革命的影響,李雲貴對學校的混亂現象、權力傾軋甚為反感,他覺得連政法學校都如此,還有什麼法可循?因此,未及畢業他便毅然棄學從戎,南下廣州,考人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第6期。在軍校學習期間,他最崇敬該校教育長鄧演達,愛聽鄧演達的演講,擁護孫中山的三大政策。
黃埔軍校畢業後,李雲貴在張發奎部下當連長,並以共產黨員身份加入國民黨。不久,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1927年秋,張發奎部開往廣東梅縣一帶駐紮,繼續大搞“清黨”運動,李雲貴義憤填鷹,經常譴責蔣介石背信棄義、誅滅異己的罪行。一次,李雲貴集合連隊,號召士兵站在工農立場上,為工農而戰。當他揮起右手號召士兵開展反蔣運動時,被一顆子彈擊中掌心,他忍痛率部衝出軍營後,遣散連隊,回到自己的家鄉,從事地方革命活動。
李雲貴回家鄉後,一邊療治手傷,一邊在羣眾中進行革命活動。這時,在北京讀書的同村摯友楊葆偵回到故里。楊葆頓在北京期間曾組織連城在京學生創辦《蓮鍾月刊》,他認為李雲貴必須取得一個合法的職業,一則可以解決生活出路,二則可以建立革命活動基地,遂介紹李雲貴到營溪找楊的親戚羅硫桐。羅航桐與當時福建省代主席方聲濤同在日本留學過,參加過孫中山的同盟會,又是北伐時的同事,關係十分密切。於是,1928年秋李雲貴很快以國民黨員的身份,被安排到國民黨連城縣黨務指導委員會任宣傳委員。
這時,閩西已在羅懷盛、郭滴人、張鼎丞、鄧子恢等人的領導下發動了後田、金砂、蛟洋三大暴動,振起了革命浪潮。李雲貴、楊葆頓、李榮元等人認為,必須加快連城革命步伐,發動羣眾響應暴動,並商定由李雲貴迅速與閩西黨組織取得聯繫。
國民黨連城縣黨務指導委員會有三個委員:江斗山任主任(黃埔五期學生),黃曦任組織委員,李雲貴任宣傳委員,他們三個人的思想都是傾向革命的。縣長吳有容(雲霄人)出身書香門第,懂世道能自愛,不大管閒事。因此,縣黨部與縣衡的關係甚為融洽。李雲貴在這種有利的形勢下着手連城黨組織的建設。在與中共閩西特委取得聯繫後,他安排好友李榮元當縣黨部文書,貧苦農民李據元當廚師,並介紹他倆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了連城黨支部,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宣傳閩西三大暴動和革命形勢,啓發羣眾革命覺悟。
是年冬,吳有容因與本縣吳逢源結仇,被吳逢源借題發揮上告省府而被解職,由鄭錫奎到連城接任縣長。鄭錫奎久經仕途,舊官像習氣很深,性格傲慢。他就任後與縣黨部關係逐漸惡化,他對李雲貴組織進步青年打城隍、燒菩薩的行動很不滿,認定李雲貴是個“不良之輩’,遂勾結縣城有名的賭頭、惡霸羅老允,妄圖將李雲貴驅逐出縣黨部。羅老允趁次年春天久旱無雨之機,到處遊説是李雲貴等毀了城隍,打了菩薩,上天降災於民,要李雲貴和縣黨部重修城隍,重塑菩薩,祈雨救災,並帶領一批紳士到縣黨部請願。李雲貴必須將鄭錫奎先打下去。他們深入羣眾調查研究,得知鄭在辦理一個案件中搜刮金銀一事,便組織營溪羣眾在明倫堂開會,由受害人公開揭發鄭的貪污柱法行為,然後聯名上告省府,請求撤鄭的職,恢復昊有容的縣長職務。結果鄭被撤職調省,吳復任縣長,羅的器張氣焰也煞了下去,李雲貴等取得了第一個回合的勝利。
1929年3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揮戈入閩,在長汀的長嶺寨首戰告捷,一舉殲滅郭鳳鳴旅3000餘人。不久,李雲貴接到閩西特委關於“時機已到,準備行動”的指示信,頓感力量倍增,決計槍殺羅老允,為連城人民除害。他遂以遊城隍祈雨救災為名,邀請羅老允等紳士到文明書院商議,並設宴招待。席間凡羅提出的問題,李故作推辭後一一答應。席散後,李雲貴執意要送羅老允一程,乘其不備,摸出手槍朝羅後背開了兩槍,打死羅之後,同李榮元、李據元快速翻出城牆,回到樂江。
為了防備當地豪紳地主告密和縣城官兵的追捕,李雲貴除暴返鄉後,日間在樂江石門山岩洞中看書學習,夜晚到一溪之隔的大壟坪一帶開展革命工作,很快與南部的俞炳榮、官近玖、張瑞明等地下黨負責人聯繫上了。他們共同商討發動羣眾、建立秘密農會和武裝的方案,決定採取以小村為革命活動基點,逐漸向大村發展的方針。
在他們的領導下,僅1個多月的時間裏,大壟坪、良坑、樂江、嶺下等10來個村莊就建立起了秘密農會,有的村莊還建立了秘密支部。他們在這些村莊中物色了堅定、勇敢的青年農民,組織了一支35人的農民武裝隊伍。嗣後,李雲貴帶領武裝隊伍攻打樂江民團李則三,繳獲4支步槍,使民團不敢在樂江立足,審逃外鄉。李雲貴又帶領武裝隊伍衝進地主李含珍家,逼他打開糧倉,將糧分給貧苦羣眾。這樣,樂江的革命局面就完全打開了。
1929年5月22日,紅四軍再度入閩,路經新泉進駐廟前。第二天,李雲貴帶領隊伍抵達連城與上杭交界的芒園豐年橋,接受毛澤東、朱德的檢閲,並跟隨紅四軍參加了攻打龍巖城的戰鬥。在龍巖第九中學操場召開的羣眾大會上,毛澤東將繳獲來的槍支送了三四十支給他們。
6月10日,紅四軍二打龍巖後,回師新泉,在新泉休整一個星期。這期間,毛澤東、朱德在“望雲草室”接見了李雲貴、張瑞明等人,詳細詢問了連城各方面情況,並指示要迅速建立紅色政權,建立、擴大工農武裝,實行赤色割據,同時要選送優秀青年參加到紅軍中去。隨後,紅四軍在新泉竹山背召開軍人大會宣佈成立紅四軍第四縱隊,李雲貴帶領的農民武裝隊伍和新參加的戰士200多人被編人第四縱隊七支隊十九大隊,李雲貴任七支隊黨代表兼任十九大隊大隊長。
18日,紅四軍離開新泉三打龍巖城。這時,在紅四軍的幫助下,新泉已成立了連南區革命委員會。為了穩定革命形勢,防止敵人對紅色政權的襲擊,紅四軍留下李雲貴和十九大隊幫助連南區革命委員會組建區赤衞總隊,以加強政權建設,發動羣眾開展革命鬥爭。這期間,李雲貴帶領紅軍戰士和地方武裝巧襲廟前民團江中嶽崗樓後,轉人到各村幫助發動羣眾打土豪,分田地,毀債券,分浮財,組織農民赤衞隊。
7月上旬,李雲貴和官近玖、俞炳榮等人在良坑村召開南部10餘鄉農會代表聯席會議,有30多人蔘加。李雲貴在會上着重宣傳毛澤東關於“工農武裝暴動”的思想,提出今後連城如何開展武裝鬥爭的意見。會後,李雲貴、官近玖、俞炳榮等醖釀舉行連城南部大規模暴動計劃。7月中旬,李雲貴以連城駐軍代表身份和楊宏勳、官近玖等人出席了中共閩西特委第一次代表大會,聆聽了毛澤東的指導,更加堅定了“堅決的領導羣眾,為實現閩西工農政權的割據而鬥爭”的信心,堅決擁護《中共閩西“一大”決議》。
在閩西黨的“一大”會議期間,連城南部按預定計劃順利地進行了十三鄉大暴動。暴動隊伍浩浩蕩蕩在新泉、廟前、芷溪、楊家坊等鄉鎮武裝示威,向土豪派槍派款。會後,李雲貴所帶領的十九大隊和暴動隊伍緊密配合,在各村打土豪、分田地,公開發動建立農協和赤衞隊。8月28日,馬背成立農民協會,連南十三鄉武裝暴動隊開往助威,突然受到李春滿部的襲擊。這時紅四軍正駐紮在新泉,得知消息立即派李雲貴率領十九大隊和廿一大隊前往增援。當部隊還在途中時,敵方增援的馬鴻興部已搶先趕到了馬背。十三鄉暴動隊戰鬥了一個多小時,正要向後方撤退,十九、廿一大隊趕到了,他們在外圍猛擊敵人,打得敵暈頭轉向,暴動隊伍終於突破缺口,衝出包圍退到荷樹。增援的十九、二十一大隊和暴動隊伍共打死打傷敵人200餘人。
9月上旬,李雲貴帶領十九大隊駐紮在西山下。他根據可靠的軍事情報,得悉盤據在連南山區的廟前江中嶽民團和江番、儒番、官莊等地的民團近人集中駐紮在廟前和呂坊,派有六七十名團丁把守着廟前通往西山下的必經之路馬岌凹。馬岌凹是一大溢口,地勢險要,敵一個班守着山頂唯一的路亭,其餘的在對面山頭封鎖道路。為了保衞蘇區政權,李雲貴準備帶領十九大隊和連南地方赤衞隊出擊廟前。他認真分析敵方兵力部署和地形條件,決定分三路進攻馬岌凹。他自己帶領十九大隊從桃坪沿路正面主攻,連南地方赤衞隊從馬岌凹對面貓頭巖遷回敵主力背後包抄,上杭苧園的赤衞隊從長坑口打下來。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拿下這個溢口,佔領了廟前,江中嶽民團在損失過半後審往江方向。
李雲貴不僅是一個具有卓越指揮才能的軍事指揮員,又是一個模範地執行黨的政策、有強烈政治責任心的優秀政治工作幹部。李雲貴對戰士既嚴格要求,又體貼人微。由於環境艱苦,部隊經費十分困難,他的生活也十分儉樸。他從不抽煙喝酒,經常拿出自己的津貼幫助有困難的戰士。一次部隊駐紮在西山下,一個號兵突然得了惡性瘧疾,一天數次發冷發熱,他天天去看望,還叫警衞員特地到離駐地三四華里的鎮上買來梨子,親手削好送給他吃,使這個號兵感到格外温暖,很快恢復了健康,在戰鬥中經常立功。每次部隊來了新戰士,李雲貴總是循循善誘,啓發他們的階級覺悟。他還經常與戰士們促膝談心,以自己從讀書做官、讀書執法到棄法從戎的經歷和思想轉變過程現身説法,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為無產階級而戰。他要求部隊嚴格遵守紅軍紀律,一且發現有觸犯軍紀者,不論親疏,他都鐵面無私。他的馬伕是他的親戚,一次違反了羣眾紀律,警衞員發現後向他報告,他立即罰馬伕坐了半個月禁閉,並親自拿了5塊光洋撫慰受屈的那個羣眾。在殘酷的戰爭年代中,他的部隊始終士氣旺盛,軍紀嚴肅。
1930年初,土著軍閥馬鴻興和李七孜民團約六七百人從南山壩進佔汀、連交界的塗坊。紅軍十支隊(原七支隊改編)正好從武平開到新泉。上級命令十支隊和汀南赤衞隊、連城赤衞總隊儘快奪回塗坊。具體部署是:李雲貴率領二十九大隊(原十九大隊改編)和連城赤衞總隊從南嶺方向進攻,羅化成帶領十支隊主力從茶樹下由南向北進攻,以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李雲貴接受任務後,率領廿九大隊星夜出發,翻越50多里山路,於黎明時分趕到塗坊附近與羅化成部緊密配合,迅速包圍了塗坊村。敵人倉惶應戰,紅軍把大批敵人消滅在圩場的開闊地。戰鬥從早上打到中午,餘下的敵人眼看炮樓也保不住了,遂慌亂突圍,涉水過河,企圖審過對面山地逃往南山壩。
李雲貴騎着戰馬帶領廿九大隊乘勝追擊。他一馬當先追到山腳下,突然被一顆流彈擊中頭部,翻身落馬。戰士們趕忙把他救起,立即抬回新泉醫治但因流血過多,抬到離新泉5華里的下羅地,他就停止了呼吸。為了解放窮苦勞動人民,李雲貴獻出了自己最寶貴的生命,時年僅27歲。 [1] 
參考資料
  • 1.    逄立左主編;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福建英烈傳略 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04,第593-594-595-596-5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