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開藻

鎖定
李開藻(1564—1619),字啓銓,別字叔玄、見素,亦稱為鵬嶽先生。明朝永春和平里(東平鎮太山村)人。為李開芳從弟,與開芳同登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授户曹榷關,以清白聞。曾任雲南主考官,歷任山西、四川、山東、江西提學,五秉文衡,唯賢是舉,皆有聲聞。後朝廷任命他為南京尚寶司少卿,晉南京太常卿,他皆不赴任,在家鄉協助建造學宮、鄉賢祠、尊經閣,興建水利,著有《性餘堂草》數十卷,柬牘有酌言十卷。 [1-2] 
叔鉉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永春和平里
出生日期
1564年
逝世日期
1619年
主要作品
《性餘堂草》
本    名
李開藻

李開藻人物生平

李開藻生於嘉靖甲子(1564)年正月。兒時聰慧過人,四歲就讀私塾,七歲就能朗讀詩書,八歲就研究探索孔子“仁”的涵義,他認為“仁”的主旨是“本心安處”,即做人應該善良寬厚。九歲能屬文,參加縣試。堂兄開芳示以李白《袁州學記》,他閲後便能成誦,通曉大意。壬午年(1582),19歲即取中舉人。第二年與兄開芳同取中進士,年僅20歲,可謂少年得志。
甲申年(1584)任除户曹,引管糧庫於通州。開藻凡收入支出,稽查詳明,一點不沾染。
己丑年(1589)。以户部郎榷滸墅,專管江浙一帶關運,每歲冬十日關開恣出入,民商便之。
辛卯年(1591),到雲南試所主考,選拔許多名士出仕。
壬辰年(1592),調禮部,出為山西提學僉事,署其堂曰:天下事私難而公易,曲難而直易,吾其為易者而已矣。有御史其父仕山西欲求祀名宦,開藻批其牘曰:雖有褒逝之舉,豈無諛生之嫌,與御史大忤,拂衣歸。
戊戌(1598),開藻赴四川督學。
己亥年(1599),開藻升山東參議治理淮河水上運糧事宜。他管轄河上糧運,從山東至河南開封、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一帶。其時,有以趙古元為首的白蓮教,煽動百姓反叛。意欲乘開藻率船隊運糧赴京之時,潛伏掠奪。他察其動靜,領眾武官埋伏要道,使白蓮頭頭就縛,黨羽立散。皇上獲悉,賜金成串。
後開藻交糧運至江蘇邳縣時,奉調為山東學使,他聞知後掛印扶帶家眷回本籍,築廬於茅翁山。其舉止假有在此終身之意,其父李應辰扶杖至而和氣勸止。
癸卯年(1603),起用浙江屯鹽憲副。尚久未赴任,仍是父勸才前往履新。不久,又調江西學憲,而家父已於甲辰年(1604)九月去世。叔玄對弟泣曰:“我本想在家,無意再經仕途,然遵父命。為眾多的人富裕,只好不圖自己的一日之閒。”丁未年(1607),孝服畢,乃薦任江西督學,他堅持不赴任。庚戌年(1610),起南符卿,開藻揮淚上疏告退不允。戊午年(1618),晉大堂少卿,他發誓永不出仕。其兄開芳説“世上只有君命,你再三於丘園,而不可負皇上之恩啊!”
己未年(1619)秋,開藻取道清漳至永定,尋機返家。他説:“人言順君命,所以我是服從的。”到家,舊痞復發,十二月病勢漸漸厲害。但仍笑着與平時一樣。他對兒子説:“我一生賣力,只‘居易俟命’四字,我的居心神明可鑑察,做事有目共睹。讀書近四十年,任仕僅八年多,我不想當官,也不戀慕官場。沒大功績可以稱耀,也沒什麼技藝愛好,只是不敢違背祖宗艱苦奮鬥的傳統,也不敢起生活奢侈之頭,你應該立下大志。”就拿起筆寫:“吾學未成,吾道未行,乾坤父母,永忝所生己。”意即我一生所學尚未成就,應行的道尚不夠,愧對乾坤父母的生我。又説:“用這幾句作我的墓誌就可以了。”同年十二月廿三日辭世,享年僅五十六歲。 [1] 

李開藻人物評價

何喬遠《閩書》雲:“開藻少學於開芳,弱冠聯登甲第,穎敏好學,逐以文雅直諒著於世。”
由户部尚書林學曾撰文、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張瑞圖書丹的《永春李二有道先生合祠功德碑》評價開芳開藻兄弟曰:“殆讀其文章,如鐘山之玉,如荊南之金,相伯仲也。既睹其政事,如祥風之噓,如霏雨之沛,相伯仲也。以其文章政事叩之,薦紳學士無不人人以為相伯仲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