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鍾玄

鎖定
李鍾玄(1918年10月22日~2015年1月11日),男,河南濟源人,1932年考入濟源師範。1938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大校軍銜,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獨立功勳榮譽章。曾任北京衞戍區司令員(大軍區副職)。
2015年1月11日,李鍾玄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2] 
中文名
李鍾玄
性    別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河南濟源
出生日期
1918年10月22日
逝世日期
2015年1月11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北京衞戍區司令員(大軍區副職)

李鍾玄人物生平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投筆從戎。
1938年,參加八路軍。
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7年7月,參加獨二旅羣英會榮獲“人民功臣”獎章,同時被任命為九縱二十六旅七十六團團長。
1948年,連續參加了洛陽、開封、睢杞、鄭州及淮海諸戰役。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率部突破澮河、強攻張圍子,會攻雙堆集,直搗黃維兵團部,全團榮記集體功。
1949年,所部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軍四十四師一三O團,參加渡江戰役擔負第一梯隊突擊任務,陳賡兵團授予該團“渡江殺敵第一功”獎旗。解放戰爭中曾四次負傷。 [1] 
1950年,李鍾玄任十五軍隨營學校副校長。
1957年,入北京高等學院學習,1960年畢業。
1962年,任舟嵊要塞區參謀長。
李鍾玄 李鍾玄
1964年2月,調總參謀部情報部,出任國防部派駐印度尼西亞、阿爾巴尼亞大使館武官。
1970年1月,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軍管會主任,親受周總理囑託,出任東風五號洲際導彈首發飛行試驗工作隊長,團結專家技術人員,克服種種困難,一舉發射成功。之後,任七機部核心組成員。
1975年5月,任總情報部副部長。
1977年9月,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北京衞戍區第一副司令員。
1981年,兼北京衞戍區政委。
1983年,任北京衞戍區司令員。
2015年1月11日,李鍾玄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 

李鍾玄主要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任一二九師新一旅二團指導員、連長、營長,參加百團大戰、林南戰役,4次負傷,清化戰鬥率第三營圍殲日軍千島中隊,參加了陵川、寧國、樊莊、安陽、鶴壁、焦作、沁陽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3月參加豫北戰役,在殲滅第二快速縱隊戰鬥中,率部插入敵人縱深,激戰競日,切斷敵人退路,擊退敵人援兵,晉冀魯豫軍區授予該團“戰功卓著”獎旗並通令嘉獎。
戰爭初期任太行區獨二旅副團長、團長等職。參加了白坡、趙家廠、清化、寶豐、洛陽、登封、鄭州、淮海、渡江等戰役戰鬥。 [2] 
抗美援朝時期,1951年2月,調任四十四師副師長,參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在師長向守志指揮下率部於4月21日突破美三師漣川防線,越過三八線,直迫漢江,戰役第二階段,於5月16日突破加里山西側美二師防禦陣地,連續作戰五晝夜,殲美三十八團大部,斃傷美軍1700餘人,俘美軍240人。
1951年10月,李鍾玄調任六十軍一八O師代師長,在1953年夏季反擊戰中,首戰方形山,攻佔敵一個營的陣地,繼而一舉攻克949.2和870諸高地,殲滅偽五師2000餘人,把陣地前推了30平方公里。接着參加金城反擊戰役,率部攻佔黑雲吐嶺、白巖山,深入敵縱深10餘公里。

李鍾玄所獲榮譽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獨立功勳榮譽章。 [2] 

李鍾玄主要著作

1987年離職休養,參與編輯了晉豫邊游擊隊老同志回憶錄《晉豫烽火》,反映一八Ο師戰鬥歷程的《歷史的迴音》,應有關方面的要求撰寫了《晉豫邊遊擊支隊在革命戰爭中的發展》、《解放清化戰鬥》、《淮海戰役日記》、《突破長江紀實》、《一八Ο師打翻身仗》等回憶錄。 [1] 

李鍾玄社會評價

參加了抗美援朝,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新華網評價) [2] 
從李鍾玄日記中可以強烈感覺到:他喜動腦,善總結;重戰術訓練,以戰術愛兵;知己知彼,重偵察;不是機械執行上級命令,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勇於提出積極的建議;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等等。
在朝鮮戰場,他已是師長。當讀到他曾親臨我們團一處正在戰鬥的前沿陣地時,我十分感動。我知道朝鮮陣地戰的前沿是怎麼回事,那往往距離敵人只不過幾十米,是傷亡概率很大的地方。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團長會置身這樣的地方,更沒有想過一名師長會親臨這樣的地方,他們在自己靠後一些的指揮位置,我們不會覺得奇怪而是認為很正常。因此,看到他這篇日記,我的敬佩真是難以言表。然而他並非一次兩次“身先士卒”,而是多次如此,常常如此,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尤其如此。即使在朝鮮戰場,為組織籌劃每次戰鬥,他總是儘可能地抵近敵人陣地,反覆進行觀察、偵察和研究,這往往是在自己陣地最前沿甚至越出自己的陣地。
就他親臨540團戰鬥前沿一事我曾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我覺得在一般情況下按規定一師之長不應如此,他笑着説:那是給團營幹部做樣子的。我理解,這個“做樣子”,可不是作秀,不是耍花架子,而是榜樣,是為了帶出一個部隊的戰鬥作風。
以一個知識分子投筆從戎,文化起點高,這有利於李鍾玄掌握種種軍事知識和理論,有利於他對自己和部隊的實戰做理性思考,但他不滿足於此。他曾因負傷在廣州住過一段醫院,在不長的時間裏,如飢似渴地從趙樹理的小説到馬列著作讀了幾十種書,並在日記裏寫了筆記和心得。他把讀書學習叫做“另一種戰鬥”,其實在從事軍事戰鬥的同時,他一直在堅持着提高自己思想理論素養的戰鬥。他極為勤奮好學。讀他的日記,會感到內容愈來愈豐富,不僅是對每一次戰鬥成敗得失的思考,對社會見聞和時事大勢的述評也愈來愈多,他整個人在不斷提高。
科技發展導致世界軍事革命,我軍也在走向現代化。現代化對軍人有很多的新要求,但兵乃詭道、知己知彼、出其不意、以己之長擊敵之短等等基本的戰爭規律,怕還沒有過時。一個軍人,在硬件裝備之外,在心理、精神、智慧上,還應有許多難以言傳的靈敏的感覺,不論將這種無形的感覺叫素養還是叫素質,都不應淡化而是需強化。為此,讀讀老將軍李鍾玄的戰鬥日記,會極受益。這是一部十分難得的教科書。(解放軍報評論) [3] 

李鍾玄後世紀念

李鍾玄 李鍾玄
2011年2月28日,原武漢軍區空軍政治部宣傳部文藝創作員崔懷德老人,展示了與渡江戰役有關、且從未經公開報道的兩張照片,藉以緬懷那場摧枯拉朽的大戰中犧牲的無數先烈。
崔懷德展示的第一張照片,主人公是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北京衞戍區司令員李鍾玄將軍,當時系渡江戰役第一梯隊師44師突擊團130團團長,1949年4月21日深夜他站立船頭指揮部隊作戰時,面部負傷血流滿面,當時鼻子幾乎被打掉,經簡單包紮後仍繼續作戰,天亮後隨船的宣教股股長遊擊同志抓拍此照。李鍾玄將軍將照片珍藏在身邊已經62年。
2011年4月,崔懷德上門徵集文物,李將軍將過去珍藏悉數拿出,唯獨這張照片不肯送。到崔老臨走前,才戀戀不捨地把這張照片交到崔老手裏。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