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金城

(著名攝影家)

鎖定
李金城(筆名貢鴨山人、和春人),1963年10月出生在福建華安。國家級攝影家。 1981年參加工作,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漳州市攝影協會副主席,福建省華安縣旅遊局副局長、主任科員,兼華安縣貢鴨山森林公園管理處主任 [1] 
中文名
李金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63年10月
職    業
文藝家
主要成就
推廣宣傳華安貢鴨山,中國傳統文化村落和春村
出生地
福建華安
信    仰
中國共產黨
代表作品
《夜泊山村秀》
《水上人家》
《父親與他的老相機》

李金城人物簡介

李金城(筆名貢鴨山人、和春人),男,1963年10月出生,福建省華安縣人。1981年參加工作,現任華安縣旅遊局副局長、主任科員,兼華安縣貢鴨山森林公園管理處主任。先後在馬坑鄉政府、華安縣文化館、華安縣委報道組、華安縣文聯工作,曾任縣文化館副館長、縣文聯專職副主席、華安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副主任等,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美國洛城攝影學會博學會士、中國民族藝術家協會副會長、中國攝影藝術學會會員、中國大眾音樂協會會員;福建省攝影家協會第五屆理事、福建青年攝影協會第三屆常務理事;漳州市文聯第六屆委員、漳州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漳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漳州市作家協會會員、華安縣攝影家協會主席、華安縣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華安縣政協第四屆、五屆、六屆、七屆、八屆委員。

李金城人物經歷

李金城從小受到父親攝影藝術的薰陶,走上了攝影藝術的坎坷道路,他紮根山區,堅持三十多年執著追求和潛心鑽研“攝影藝術與旅遊結合”的獨特方法獲得成功。他先後有4000多幅攝影作品和文章在國際、全國各級攝影大賽中入選獲獎和國內外100多家刊物發表,並多次獲得金、銀、銅及一、二、三等獎和特別獎。主要作品有《夜泊山村秀》、《水上人家》、《父親與他的老相機》、《樂在其中》、《踏着彩雲歸》、《現代節奏》等。李金城還先後在福建華安、江西瑞金、北京798大山子藝術區、上海美術館、華光攝影學院、中華兒女美術館、閩南西藏——和春村、土樓之王——二宜樓、華玉文化旅遊展廳等地成功舉辦了《李金城千里步行旅遊攝影作品展》、《李天炳、李金城父子攝影作品全國巡迴展》、《李天炳、李金城、李豪祖孫三代攝影作品展》、《改革開放三十年——李天炳、李金城父子攝影作品展》、《貢鴨山奇觀——李金城第二回旅遊風光攝影作品展覽》、《李金城貢鴨山旅遊風光攝影作品展覽》、《李金城和春奇觀旅遊攝影作品展》等數十次攝影作品展,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他與父親李天炳、兒子李豪一起先後接受中國、日本、美國、德國、英國、菲律賓、香港、台灣等國內外一百多家新聞媒體的採訪,同時他還到西藏、新疆、北京、上海、海南、甘肅、雲頂、浦城等全國有關地方和進行一次千里步行旅遊考察、攝影創作活動,通過各地之旅,鍛鍊了他的意志力,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使他成為一位有名氣的攝影家。他憑自己攝影家獨特藝術眼光和探險精神,發現、挖掘、推廣了本縣著名的貢鴨山、和春村等風景區,特別是對貢鴨山、和春村堅持三十多年的執著追求,在華安家喻户曉,現已挖掘出上百處景點、並創作了《我愛貢鴨山》、《走進和春》、《和春,我的家鄉》三首旅遊歌曲,在全國大賽中獲獎和《福建歌聲》發表,得到人們的認可,現貢鴨山已升格為華安國家森林公園核心區,首家福建省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漳州市十大城市名片提名獎;和春村已成為第四批福建省歷史文化村、漳州市十大最美鄉村、首家華安縣文藝家創作基地。 [2] 
著名作家青禾把李金城的旅遊攝影事蹟撰寫成報告文學《一座山和一個人的故事》在全國多家刊物發表,並拍成電視專題片在有關電視台播放。
李金城先後被授予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中國優秀攝影家、中國民族傑出藝術家、傑出藝術大師、中國攝影報十佳評報員、紀念建黨90週年百名傑出成就金獎、福建省十佳優秀攝影創作者、第一屆和第二屆福建傑出青年攝影家提名獎、福建攝影50年優秀攝影工作者、攝影之家、福建省民俗攝影協會首屆民俗顧問、漳州市第四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首屆漳州市文藝界十佳青年、漳州市優秀人才、華安縣首屆十佳青年等數十多項榮譽稱號。名字和藝術成就被收入《中國攝影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福建攝影50年優秀作品集》、《福建攝影50年論文集》、《福建攝影50年會員作品集》等數十部辭書中,深受攝影大師徐肖冰、著名攝影家侯波、呂厚民、張宇、沈學溪、著名旅遊專家鄭向敏等多位名師、專家的厚愛和指點。
其人生充滿精彩,祖孫三代致力於攝影行業,父親李天炳是被國內外媒體報道的最多鄉村攝影師。由於 當時的山區沒有電力,李天炳的底片衝曬和印相都是憑經驗用自然光曝光的。李天炳用手控制家中的柴門開合來曝光,在煙囱下裝上竹筒便成為印相片的放大機,在山泉中漂洗他的相片,李天炳的傳奇是以最樸素的技術和個人的超凡努力為基礎的,他以農耕時代的人對自然特有的敏感消化了攝影這一現代性的象徵性技術,為我們提供了現代化經驗的另類模式。他因此被收入大世界基尼斯紀錄: "用自然光拍攝、沖洗底片、曬放照片時間最長的人。"
一個人與一座山的故事
閩南有座貢鴨山。
貢鴨山名不見經傳,默默無聞地沉睡了無數個歲月。
貢鴨山由兩座山峯組成,貢神峯和麒麟峯,其間有一個山谷,山民們稱之為貢神架。這個名稱使我們想起神秘的神農架。然而貢鴨山在閩南山區無數個山峯中並不怎麼出色,她只是微微地高了一點,1300米。貢鴨山有密密麻麻的樹林,但人們不知道這是天然次生林。貢鴨山有一股清冽的泉水,人們不知道她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人們只聽見它叮叮咚咚的聲音,象一個喜歡唱歌而又天性羞澀的姑娘,偶而在一片青石上露了露臉,便又躲得無影無蹤,只把歌聲留給好奇的人們。貢鴨山有許多,許許多多奇石怪巖,如似睡非睡的天狗,如愴惶出逃的野豬,如大夢初覺的雄獅,如辛勤勞作的黃牛,如狂奔的駿馬,如起舞的海涿,如下山的猛虎,如悠閒的大象,如麒麟,如野免,如剌蝟,如猩猩,如龜如魚如龍如蛇,如鷹如雀如蜂如蝶……維妙維肖,這是一個永恆的“動物”世界。
貢鴨山還有一塊石碑,二尺見方,刻着神秘的文字,山民們説,這是仙字。有的專家説,這是古越人的蛇圖騰,有的專家説,這是阿拉伯文,至今還爭論不休。在貢神架的石壁上,還刻着許多神秘的文字,它的神秘不亞於幾十裏外的馳名遐邇的“仙字潭”。貢鴨山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説,這些傳説的開頭都是,“在很久很久以前……”
這就是貢鴨山。它和它的傳説一起,從很遠很遠的過去走來,又將走向很遠很遠的未來。它在沉默中鑄造着兩個永遠的字眼:等待。
突然有一天,一個人撞開了貢鴨山的大門,爬上那高高的山顛,呼喚着一個新的等待。
這個人和貢鴨山一樣,名不見經傳。
這個人其貌不揚,矮矮的個子,瘦瘦的身材,一雙深陷的眼睛,閃爍着探求者的光茫。這個人叫李金城。
李金城出身在離貢鴨山不遠的一個山村,他的父親是一個鄉村攝影師。李金城的記憶是和父親的攝影機同時產生的。小小年紀的李金城扛着攝影器材和父親爬山涉水,走村串巷。他們為鄉親們照相,換回一升穀子或幾個地瓜。那是一個飢餓的年代。但李金城印象最深的不是那用以維繫生命的穀子和地瓜,而是鄉親們拿到照片時的興奮心情,他發現,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旦嵌進一個框架之中,便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美感。他在沿途看到許多奇妙的山水風光,如果把它們攝進鏡頭,那將是多麼美妙啊。可那時,父親的攝影機只能拍人,只能用它來換取穀子和地瓜,以養活他們一家子。李金城的父親是一個了不起的山村攝影家,他可以在任何困難的條件下完成從拍照到洗片的全過程。李金城從他那裏學到許多技術,包括利用太陽光進行曝光,在沒有暗房的地方洗照片。
李金城有幸遇到一個好時代,不要整天為肚子奔忙。他很自然地把眼光放到人們稱之為“藝術”上,整天揹着攝影機尋找“美”,尋找心靈與自然有契合點。他在新圩古渡口拍到了一張照片叫“夜泊山村秀”。為了尋找最好的角度,他爬上九龍江邊的山崖上,他在山崖上等待着夜幕的降臨,他運用一底三次曝光的手法,一直拍到深夜11點鐘。他差一點掉進九龍江,身上被蚊子咬得紅腫累累。這幅照片使他一舉成名,榮獲福建省農村攝影大獎賽最佳作品獎,第一屆“現代攝影沙龍”全國大賽佳作獎,並被選送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展覽。從此,“獎”字常常跟着他轉。他還由此得到生活的最高獎賞:愛情。一個叫黃千金的姑娘愛上了他。她揹着照相器材和他一起爬山涉水,有一次,她跟他上山拍一張照片,這張題為“水上人家”的照片後來入選17屆國展。這張照片一直拍到深夜,回來的路上她差一點掉進深崖。她的母親不相信他們在山上是為了拍照片,她不明白藝術有時需要等待。她把女兒痛罵一頓並不許他們來往。然而母親的禁令沒有作用,姑娘鐵了心,跟着這個“瘋瘋顛顛到處亂竄”的藝術家。
李金城註定要和貢鴨山結緣。這是一顆追求美的心靈與大自然的投緣。人類文化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投緣。可惜李金城太緲小了,貢鴨山太緲小了。
李金城至今為止上了60次貢鴨山。有人説,60正好是一個甲子,這是一個吉祥的數字。李金城笑了笑,什麼也沒説。他準備再上幾個60次,一直到貢鴨山插上翅膀飛向世界。
李金城第一次上貢鴨山是15年前的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他聽貢鴨山下草仔山村山民説,他們村子裏原來有一塊仙字碑,後來不見了。他按山民們提供的位置找了2天,什麼也沒找到。第3天,他沿着小溪逆水而上,終於在泥土中挖出了那塊仙字碑。有人説這是先民的蛇圖騰,有人説這是阿位拍文,學術界的爭論證明這不是一塊一般的石頭,而是一種文化。李金城再次上山,他要去尋找山民們説的另一種神秘的文字:藏寶圖。山民説,山上有野狼,吃過一頭牛。他想了想,在攝影機之外,帶上一把砍柴刀,防身。
沒有路,他手中的砍柴刀就是路。陰森森的樹林,抬頭看不見日頭,青藤攀援,枯枝橫陳,腳下是鬆軟莫側不知推積了多少年的樹葉,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代價,不知摔了多少跤,好在他是一個細心人,他的口袋裏裝着“麝香止痛膏”。走累了,在一塊石頭上稍作歇息,於是各種各樣的聲音向他湧來,風聲水聲鳥聲,不明不白的嚎叫聲,越聽越真,越聽越近,猛一轉頭,一頭野豬就匍伏在他的身邊。我的天,!他捏緊手中的刀,屏息以待。沒有動靜。這是最後的關頭,難道我李金城就這樣完了?不!當勇氣重新回到他身上的時候,他發現,原來在他身邊匍伏着的不是一隻野豬,而是一塊石頭,極象野豬的一塊石頭!他倒抽了一口冷氣,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驚奇,何其絕妙,造化之功!他情不自禁地舉起他的攝影機……後來,隨着李金城上山次數的增多,李金城的發現越來越多,貢鴨山原來是一座天然的石的動物的世界!
李金城懷着激動的心情把他的發現告訴人們,人們大都笑着,不信。他拿出他拍攝的照片,人們説,象是象,那又有什麼用呢?不就是山嗎,不就是樹嗎,不就是石頭嗎,不就是洞嗎,不就是泉水嗎?
不,這不是一般的山,一般的石!“它是瀚海中的綠洲,它是滄溟中的神仙島,一旦親臨其境,一定會勾起茫茫的遠古的幻想。”李金城呼喊着。
李金城的呼喊如曠野獨聲,沒有迴音。他感到寂寞,卻沒有灰心。他“利用”縣攝影協會主席的職權,組織一次會員活動,把年輕的朋友們拉到了貢鴨山。貢鴨山的絢麗與神秘征服了這羣年輕的攝影愛好者。他們拍攝了100多幅照片,李金城從中選了9幅,刊登在他們的小報《華安攝影》第10期上。
《華安攝影》印了400份,其中一份送到縣委書記王復興的手中。王書記是廈門大學中文系的畢業生,寫過詩。他深深為貢鴨山的神奇所打動並利用調查的機會來到了貢鴨山。他在貢鴨山迷失了方向,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他把李金城臭罵一頓。李金城説,你敢再去嗎?我帶路。王書記果然再去,不是一個人,而是帶着他的愛人,她是他的同學,骨子裏也有一點文人氣。
這次考察的結果是,王書記特批2萬元,修一條從草仔山村到山腳下的簡易公路。華安是一個只有10來萬人口的山區小縣,2萬不是一個小數目。這需要眼光。
李金城受到了鼓舞,他在縣城舉辦了一個貢鴨山的個人攝影展。這個展覽轟動了整個縣城,華安人為自己有一座這樣神奇的山感到自豪。縣長上山了,付縣長上山了,宣傳部長上山了,縣委辦主任,水電局長,林業局長……許許多多華安的幹部、學生都上山了。
貢鴨山終於得到家鄉人的認可。但李金城不滿足,他以為貢鴨山應該走出家鄉,它是屬於世界的。從來沒有寫過文學作品的李金城盡然提起筆來,他竟然寫了一篇“怪石累累的貢鴨山”,他把這篇文章和2幅照片寄給上海的《旅遊天地》。發表在1992年第三期。同年12月28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廣播了這篇文章。同時,《旅遊天地》收到許多讀者來信,人們期待着一睹貢鴨山的“芳顏”。不久,《旅遊天地》副主編沈以澄帶着兩位記者千里迢迢來到了貢鴨山。這是一些行家,他們到過的地方,看過的東西不計其數,然而,他們卻在這裏留連忘返。他們説,這山中的奇石景觀是“世上罕見”,他們在山顛上的巨大石狗面前感嘆吁吁,太象了,似睡非睡,似醒非醒,“這是天下獨一”的天狗!
李金城攝下了這“天狗”。時逢狗年,“天狗”在海內外幾十家報刊刊登。
李金城的攝影機不斷地閃着光,貢鴨山的神奇景觀不斷地在各種報刊上出現。隨着李金城艱辛的腳步,貢鴨山逐步走出家鄉。
新聞單位來了。“福建畫報”的記者來了,“閩南日報”的記者來了,福建電視台的記者來了,廈門電視台、漳州電視台的記者也來了。
專家們來了。內蒙古考古學家蓋山林來了,省市考古專家來了,連生物學家也來了。
1993年7月,福建林學院教授陳順立帶着森林昆蟲考察隊到貢鴨山考察了一個星期,認定,貢鴨山是福建省除武夷山和梅花山這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外植物生態最完好的天然林,有植物120科273屬428種,昆蟲11個目97科717種,蝶類資源豐富,是一個難得的天然基因庫、種源基地。1995年5月3月《人民日報》以“福建發現罕見的植物基因庫”為題介紹了貢鴨山,同日早間新聞中央電視台播送了這一消息。
李金城欣喜若狂,逢人就説,遇人就講,貢鴨山有多少多少昆蟲多少多少植物,是難得的天然基因庫,講得人們肅然起敬,李金城什麼時候成了生物學家了?李金城靦腆一笑,“這是人家林學院的教授説的。”
李金城發現了一座天然石蓮花座,人們説,這正是傳説中的觀音寶座,引來了無數信男信女。
李金城和他的朋友們在山上做了許多記號,給奇石怪樹命名。他畫了一張導遊圖。這圖上標了幾十個景點,這些景點的名稱全是他的發明,質樸可愛,又那麼的迷人,“月亮洞”、“蝙蝠王”、“夫妻樹”、“大肚佛”、……還有一個景點,居然叫“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想摸一摸嗎?那就上山來吧。
看來,貢鴨山是要走出來了。然而“窮”制約着它的步伐。一座沉睡了無數個歲月的山要變成一個旅遊區需要開發,開發需要資金,錢在哪裏呢?
李金城是縣政協委員,從93年起,年年政協會議,他的提案都是建議把“貢鴨山列入我縣旅遊項目規劃並實施保護和開發”。
李金城把縣裏的幾個青年企業家帶到貢鴨山,他用心“叵測”,居然有人“上當”,表示願意投資。
李金城帶着貢鴨山的照片到處跑,到處宣傳。在北京,著名攝影家徐肖冰、侯波夫婦欣賞了他的照片之後,欣然提筆:“八閩奇觀,華安貢鴨山”。
人們説,李金城發現了貢鴨山。李金城説,是貢鴨山發現了我。的確,貢鴨山給他無數靈感,使他的藝術更上一層樓。他在貢鴨山麒麟峯拍攝的一張題為“踏着彩雲歸”的作品在《中國攝影報》發表之後,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著名攝影家呂厚民給他寫信説,這“是一幅藝術很強的作品”。貢鴨山還使李金城提起筆來,從不懂得文學為何物的李金城居然發表了十幾篇關於貢鴨山自然和人文景觀的散文,有一篇《八閩奇觀》還得了《鴨綠江文學》雜誌社主辦的全國散文徵文大獎賽的優秀作品獎!著名作家王蒙、賈平凹等是評委,還在獲獎證書上籤上他們的大名呢!
貢鴨山如大夢初醒的睡美人,當她推開大門的時候,她的面前有兩條路:一條由李金城和他的朋友們勾通的無形的路;還有一條,正在修築。從這條路到縣城只有30公里,從這條路到廈門國際機埸,乘車不要3個小時。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把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奇山帶進世界。他帶來的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個悠遠的傳説,一個執着的精神。(作者:青禾) [3] 
藝無止境,樂在其中
原中國攝影協會的副秘書長、常務書記、副主席、黨組書記,中國文聯副主席的呂厚民先生曾高度評價李金城,欣然提筆為寫下“藝無止境,樂在其中”八個大字,贈與李金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