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重福

鎖定
李重福(680年-710年9月10日),唐中宗李顯庶長子,生母不詳,唐朝宗室、官員。
初封唐昌郡王,後改封平恩郡王,進封譙王,歷任國子祭酒、左散騎常侍。神龍元年(705年),李重福遭韋皇后誣陷,貶任濮州員外刺史,不久改任均州刺史。景龍三年(709年),唐中宗大赦天下,流放之人都得放還,唯獨不準李重福回京,李重福於是上表自陳,但表奏未能上報。
景雲元年(710年),唐中宗去世,温王李重茂繼位,韋皇后為皇太后,派兵前往均州防備李重福。同年六月二十日,太平公主、臨淄王李隆基發動兵變,誅殺韋皇后及其黨羽,擁立李旦繼位,是為唐睿宗。唐睿宗繼位後,改任李重福為集州刺史。李重福與張靈均鄭愔等人因不滿唐睿宗繼位,於八月十五日在東都洛陽發動叛亂,襲擊左、右屯營兵,由於朝廷軍隊拼死抵抗,李重福形勢窘迫,逃出城藏匿山谷之中,東都留守裴談等派兵搜索,李重福投河自殺,時年三十一歲。李重福死後,遭碎屍示眾三日,後以三品官吏禮節安葬。
本    名
李重福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680年
逝世日期
710年9月10日
爵    位
譙王
官    職
集州刺史

李重福人物生平

李重福受封王爵

李重福出生於永隆元年(680年),是唐高宗李治武則天的孫子,唐中宗李顯的庶長子 [1]  (《舊唐書》齒序有誤)。
永淳二年(683年)七月初四日,唐高宗封皇孫李重福為唐昌郡王。 [2-3]  同年八月己丑日,唐高宗因將封嵩山,召太子李顯趕赴東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李重福留守西都長安(今陝西西安),以劉仁軌作為他的副手。 [4]  同年十二月,唐高宗去世,太子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由武則天臨朝攝政。
嗣聖元年(684年)二月,武則天廢黜唐中宗,改立幼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仍由其臨朝攝政。
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廢黜唐睿宗,自行稱帝。
聖歷三年(699年),改封平恩郡王。
長安四年(704年)三月初二日,進封譙王。 [5-7]  後歷任國子祭酒、左散騎常侍。 [8] 

李重福韋后陷害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與太平公主張柬之等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於是恢復帝位。當時唐中宗的皇后韋氏(韋皇后)討厭李重福,於是在唐中宗面前誣陷李重福,説李重福與張易之兄弟私謀,構成懿德太子李重潤的罪名,致使李重潤遭武則天殺害。同年二月十六日,唐中宗將李重福貶為濮州員外刺史,不久改任均州刺史,不給他實權,並且常常命令州官對他嚴加防範。 [9-12] 

李重福表奏未報

景龍三年(709年),唐中宗親自到南郊祭祀,並大赦天下,流放人都放還。但李重福不準歸京都,李重福很是憂鬱,上表自陳説:“臣聞功相同賞相異,則勞臣疑;罪相等刑相異,則百姓惑。伏惟陛下德等天地生光,明與日月一樣,恩及飛鳥,惠加走獸。近來,焚柴展札,郊祀上天,萬物皆被仁愛,六合均承恩澤,犯事無論輕重,都赦免。蒼生並得赦除。只有您的兒子卻加擯棄,皇天平分之道,本來就是這樣的嗎?天下之人,聽到這種情況都為臣流涕;況陛下慈念,哪有不憐憫臣恓惶的呢?伏望赦臣之罪,允許臣朝謁。倘得一仰雲陛,再見聖顏,雖死九泉,實為萬足。重投荒境,亦所甘心。”但表奏未能上報。 [13-14] 

李重福陰謀造反

景雲元年(710年)六月,唐中宗去世,唐中宗幼子、李重福四弟温王李重茂繼位,尊皇后韋氏為皇太后,並由韋氏臨朝攝政。韋氏掌權之後,便命令左屯衞大將軍(一作左右金吾衞大將軍)趙承恩、右監門大將軍薛思簡(一作薛簡)帶兵五百人前往均州,以防備李重福。 [15-16]  由於韋氏免除相王李旦參謀政事的職務,同年六月二十日,李旦之妹太平公主、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聯合發動宮廷兵變,誅殺韋氏、安樂公主、武延秀等人及其黨羽 [17]  ,擁立相王李旦繼位,是為唐睿宗 [18] 
唐睿宗繼位後,改任李重福為集州刺史。 [18]  李重福還未上任,洛陽人張靈均便向李重福獻計説:“大王是唐中宗的嫡長子,應該自即天子之位。相王雖有討平韋氏的功勞,但怎麼可以越位居上呢!過去漢朝誅滅諸呂,而東迎代王劉恆;現在東都的百官士庶,都希望大王前來。大王若是暗中前往東都洛陽,猶如從天而降,派人殺掉留守,就能擁兵西據陝州,然後東下黃河,這樣天下就可圖謀。” [19-20] 
起初在景龍三年時,鄭愔吏部侍郎外調江州司馬,暗中勾結李重福。到此時鄭愔與張靈均溝通信息,秘密派人勸李重福造反,準備推尊李重福為皇帝,唐睿宗為皇太叔,温王李重茂為皇太弟,建年號克復。鄭愔自任為左丞相,掌管內外政事;以張靈均為右丞相、天柱大將軍,掌管軍事,其餘依次授任官職。 [21]  李重福就派遣家臣王道先趕到東都洛陽,暗中招募勇士。李重福就從均州假稱乘驛與張靈均向洛陽進發。 [22] 

李重福兵敗自殺

王道到洛陽不久,陰謀就有人泄漏,洛州司馬崔日知捕獲其黨羽數十人。同年八月十五日,李重福抵達洛陽,王道等人得知後率眾跟隨李重福徑直攻取左、右屯營兵,發動叛亂。李重福將到天津橋時,跟從者已有數百人,都手拿武器,助其威勢。侍御史李邕先到左掖門,命令閉關拒守,然後到右屯營中號令:“李重福雖然是先帝之子,已得罪於先帝,現在無故入城,必是作亂。君等皆受職聖朝,應盡誠節,立功立事,以取富貴。”過了一會兒,李重福果然來奪右屯營,右屯營堅守不動,營中箭矢如雨。李重福於是趕到左掖門,準備攻取留守,但門緊緊關閉,李重福大怒,於是縱火燒城門。此時左屯營兵趕來救護,李重福計盡,出上東門而逃遁,躲藏在山谷中。第二日,東都留守裴談等出兵搜索,李重福窘迫,自投漕河而死,時年三十一歲。 [23]  李重福死後,遭碎屍示眾三日。唐睿宗下詔,説李重福自絕於天,但屈法申恩,因兄弟情,以三品官吏的禮節安葬。 [24-25] 

李重福歷史評價

李旦:“集州刺史譙王重福,幼則兇頑,長而險詖。幸託體於先聖,嘗通交於巨逆。子而不子,自絕於天。” [26] 

李重福史書記載

  •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26] 
  • 《新唐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六》 [27] 

李重福家族成員

李重福長輩

李重福妻子

王妃某氏,張易之的外甥女。 [12] 

李重福兄弟姐妹

  • 弟弟
  • 姐妹
參考資料
  • 1.    李重福景雲元年(710年)死,年三十一,應生於公元680年),長中宗嫡長子李重潤兩歲。
  • 2.    《舊唐書·卷五·本紀第五》:秋七月已醜,封皇孫重福為唐昌郡王。
  • 3.    《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唐紀十九》:秋,七月,己丑,立皇孫重福為唐昌王。
  • 4.    《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唐紀十九》:八月,己丑,以將封嵩山,召太子赴東都;留唐昌王重福守京師,以劉仁軌為之副。
  • 5.    《舊唐書·卷六·本紀第六》:三月,進封平恩郡王重福為譙王,夏官侍郎宗楚客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 6.    《新唐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六》:譙王重福,高宗時王唐昌郡,徙封平恩。長安末乃進王。
  • 7.    《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七·唐紀二十三》:丁亥,徙平恩王重福為譙王。
  • 8.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庶人重福,中宗第二子也。初封唐昌王,聖歷三年,徙封平恩王。長安四年,進封譙王,歷遷國子祭酒、左散騎常侍。
  • 9.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神龍初,為韋庶人所譖,雲與張易之兄弟潛構成重潤之罪,由是左授濮州員外刺史,轉均州,司防守,不許視事。
  • 10.    《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丙寅,左散騎常侍、譙王重福貶濮州員外刺史,不知州事。
  • 11.    《新唐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六》:神龍初,韋庶人譖與張易之兄弟陷重潤,貶濮州員外刺史,徙合、均二州,不領事。
  • 12.    《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八·唐紀二十四》:左散騎常侍譙王重福,上之庶子也;其妃,張易之之甥。韋后惡之,譖於上曰:“重潤之死,重福為之也。”由是貶濮州員外刺史,又改均州刺史,常令州司防守之。
  • 13.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景龍三年,中宗親祀南郊,大赦天下,流人並放還。重福不得歸京師,尤深鬱怏,上表自陳曰:“臣聞功同賞異,則勞臣疑;罪均刑殊,則百姓惑。伏惟陛下德侔造化,明齊日月,恩及飛鳥,惠加走獸。近者焚柴展禮,郊祀上玄,萬物沾愷悌之仁,六合承曠蕩之澤。事無輕重,鹹赦除之。蒼生並得赦除,赤子偏加擯棄,皇天平分之道;固此乎?天下之人,聞者為臣流涕。況陛下慈念,豈不愍臣恓惶?伏望舍臣罪愆,許臣朝謁。儻得一仰雲陛,再睹陛聖顏,雖沒九泉,實為萬足。重投荒徼,亦所甘心。”表奏不報。
  • 14.    《新唐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六》:景龍三年,中宗親郊,赦天下,十惡者鹹宥,流人得還。重福不得歸,自陳“蒼生皆自新,而一子擯棄,皇天平分,固若此乎!”不報。
  • 15.    《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又命左右金吾衞大將軍趙承恩、右監門大將軍薛簡帥兵五百人往均州,備譙王重福。
  • 16.    《新唐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六》:韋后得政,詔左屯衞大將軍趙承恩、薛思簡以兵護守。
  • 17.    《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庚子夜,臨淄王諱舉兵誅諸韋、武,皆梟首於安福門外,韋太后為亂兵所殺。
  • 18.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及韋庶人臨朝,遽令左屯衞大將軍趙承恩以兵五百人就均州守衞重福。俄而韋氏伏誅,睿宗即位,又轉集州刺史。
  • 19.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未及行,洛陽人張靈均進計於重福曰:“大王地居嫡長,自合繼為天子。相王雖有討平韋氏功,安可越次而居大位!昔漢誅諸呂,猶迎代王,今東都百官士庶,皆願王來。王若潛行直詣洛陽,亦是從天上落,遣人襲殺留守,即擁兵西據陝州,東下河北,此天下可圖也。”
  • 20.    《新唐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六》:睿宗立,徙集州,未行,洛陽男子張靈均説重福曰:“大王居嫡長,當為天子。相王雖平大難,安可越居大位?昔漢誅諸呂,乃東迎代王。今百官士庶皆願王來。王若陰幸東都,殺留守,擁兵西據陝,徇河南、河北,天下可圖也。”
  • 21.    《新唐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六》:重福又遣靈均與其黨鄭愔計,愔亦密招重福為天子,豫尊睿宗為皇季叔,重茂皇太弟,制稱中元克復元年,愔自署左丞相,知內外文武事,以靈均為右丞相、天柱大將軍,知出征事,其餘以次除署。
  • 22.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初,景龍三年,鄭愔自吏部侍郎出為江州司馬,便道詣重福陰相結托。至是又與靈均通傳動靜,亦密遣使勸重福構逆,預推尊重福為天子,温王重茂為皇太弟,自署為左丞相。重福乃遣家臣王道先赴東都,潛募勇敢之士,重福遽自均州詐乘驛與靈均繼進。
  • 23.    《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八月癸巳,新除集州刺史、譙王重福潛入東都構逆,州縣討平之。
  • 24.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王道始至東都,俄有泄其謀者,洛州司馬崔日知捕獲其黨數十人。經聞重福至,王道等率眾隨重福徑取左右屯營兵作亂,將至天津橋,願從者已數百人,皆執持器仗,助其威勢。侍御史李邕先詣左掖門,令閉關拒守。又至右屯營號令雲:“重福雖先帝之子,已得罪於先帝,今者無故入城,必是作亂。君等皆委質聖朝,宜盡誠節,立功立事,以取富貴。”有頃,重福果來奪右屯營,堅壁不動,營中矢射如雨。便趣大臣掖門,擬取留守,遇門閉,遂縱火以燒城門。左屯營兵又來逼之,重福度數窮,出自上東門而遁,匿於山谷間。明日,東都留守裴談等大出兵搜索,重福窘迫,自投漕河而死,磔屍三日,時年三十一。詔曰:“集州刺史譙王重福,幼則兇頑,長而險詖。幸託體於先聖,嘗通交於巨逆。子而不子,自絕於天。有國有家,莫容於代。往者頗不含忍,長令幽縶。自大行晏駕,韋氏臨朝,將肆屠滅,尤加防衞。洎天有成命,集於朕躬,永懷猶子之情,庶協先親之義。所以開置僚屬,任隆刺舉,冀其悛改,以怙恩榮。而詿誤有徒,狂狡未息。便即私出均州,詐乘驛騎,至於都下,遂逞其謀。先犯屯兵,次燒左掖,計窮力屈,投河而斃。雖人所共棄,邦有常刑,我非不慈,爾自招咎。且聞其故,有惻於懷。昔劉長既歿,楚英遂殞,以禮收葬,抑惟舊章,屈法申恩,宜仍舊寵。可以三品禮葬。”
  • 25.    《新唐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六》:重福自均州與靈均乘驛趨東都,舍駙馬裴巽家。洛陽令候巽,重福驚,遽出,欲劫左右屯營兵,至天津橋,願從者數百人。侍御史李邕遇之,先馳至右屯營,呼曰:“譙王得罪先帝,擅入都為亂。公等勉立功取富貴。”稍稍閉皇城諸門以拒。重福徇右營不能動,趨左掖門,已闔,怒,縱火燒之。左營兵寢逼,眾遂潰,重福走山谷。明日,留守裴談總兵大索,投漕渠死,年三十一,礫其屍。帝詔以三品禮葬。
  • 26.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7-01]
  • 27.    《新唐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2-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