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遠哲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鎖定
李遠哲,1936年11月19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新竹市,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德國哥廷根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宗座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譽退休教授 [4-5] 
李遠哲於1959年從台灣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1961年獲得台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研究所理學碩士學位;1965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理學博士學位,之後任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並返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同時擔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1975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197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0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第十三屆院士;198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  [9-10]  ;1994年1月15日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2006年卸任“中央研究院”院長;2007年當選為宗座科學院院士;2011年至2014年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 [25]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 [3] 
中文名
李遠哲
外文名
Yuan Tseh Lee
國    籍
中國 [6]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台灣省新竹市
出生日期
1936年11月19日 [1-2] 
畢業院校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75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7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80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第十三屆院士 [1] 
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8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展開
主要成就
1975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7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80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第十三屆院士 [1] 
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8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88年當選為德國哥廷根科學院院士
1997年當選為印度國家科學院榮譽院士
2007年當選為日本科學院榮譽院士
2007年當選為宗座科學院院士
2009年當選為孟加拉國家科學院海外院士
2018年當選為意大利猞猁之眼國家科學院院士 收起

李遠哲人物經歷

1936年11月19日,李遠哲出生於台灣省新竹市
1943年,進入台灣省新竹市國民小學就讀,在校期間擔任校棒球隊及乒乓球隊隊員。
1949年,進入台灣省新竹中學,在校期間擔任校網球隊隊員,並在學校樂團吹長號。
李遠哲
李遠哲(10張)
1955年,保送進入台灣大學化工系。
1956年,轉入台灣大學化學系。
1959年,從台灣大學本科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學士論文由鄭華生(Hua-sheng Cheng)教授指導,研究用紙電泳分離鍶與鋇;同年,入學台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 [20] 
1961年,從台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獲得理學碩士學位,碩士論文由浜口博(H. Hamaguchi)教授指導,研究温泉沉積物礦質北投石(Hukutolite)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之後留任台灣清華大學擔任助教一年,跟從C.H. Wong教授,分析tricyclopentadienyl samarium的X線結構。
1962年,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讀化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由馬漢(Bruce Mahan)教授指導。
1965年,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獲得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勞倫斯國家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
1967年2月,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在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教授處從事博士後研究。
1968年10月,擔任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及佛蘭克研究所(James Franck Institute)助理教授 [7] 
1971年10月,晉升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副教授。
1972年,返台擔任台灣清華大學教授半學年。
1973年1月,晉升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1974年,返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化學系教授、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研究員 [8]  ;同年,成為美國公民。
1975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7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7] 
1980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數理組第十三屆院士。
1986年,與美國哈佛大學赫施巴赫教授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波拉尼(John C. Polanyi)教授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0-11] 
1994年1月15日,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接替他的老師吳大猷教授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9月,應行政院連戰院長邀請入閣,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召集人,任期直到1996年12月教改會解散。
1997年12月2日,委員會完成階段性任務解散後卸任。
2003年,獲得日本名古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28] 
2006年10月19日,“中央研究院”院長任期屆滿後卸任,由翁啓惠接任。
2007年10月9日,天主教教宗本篤16世任命李遠哲為宗座科學院院士 [26] 

李遠哲主要成就

李遠哲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李遠哲在博士期間研究電子激發的鹼金屬原子的化學離化過程(chemiionization processes of electronically excited alkali atoms)。在此期間,李遠哲逐漸對離子—分子間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動力學(ion-molecule re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molecular scattering),尤其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應動力學(crossed molecular beam studies of reaction dynamics)產生興趣 [20] 
李遠哲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激光化學等物理化學領域均有傑出表現,尤其交叉分子束技術的研究,獨步全球,開創了化學動態學的新領域,闡明化學反應途徑與機制 [21] 

李遠哲人才培養

  • 教育改革
1994年李遠哲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他對內主張擴大學術視野,整合學術資源,創造公平、合理、有活力的研究環境;對外主張推動學術合作,強化國際交流。 具體的措施是:釐定國家整體科技政策,募集傑出人才基金,培育優秀人才,延攬海外傑出人士回台灣從事尖端科技研究,參與國際學術活動等 [21] 
2002年,李遠哲擔任台灣行政院首席科技顧問,他認為高等教育成效不理想,於是提議增設高教審議委員會,隨後並擔任委員會召集人,將教改重心從中小學轉至高等教育。2005年,李遠哲主持會議,公佈五年五百億獲獎學校 [27] 

李遠哲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75年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Fellow,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
1979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Member,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美國國家科學院
1980年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6] 
台灣“中央研究院”
1981年
歐內斯特•奧蘭多•勞倫斯獎(Ernest Orlando Lawrence Award)
1986年
德拜獎(Peter Debye Award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86年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Award)

1986年
1988年
德國哥廷根科學院院士
德國哥廷根科學院
1989年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榮譽博士學位
1992年
法拉第獎
英國皇家化學會
1997年
印度國家科學院榮譽院士
1997年6月14日
台灣中山大學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1999年
克拉克科爾獎
美國加州大學
2001年
台法科技獎

2002年
台灣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台灣大學 [21] 
2003年
日本名古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2004年
印度尼赫魯百年誕辰獎

2004年
台灣陽明大學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2007年
日本科學院榮譽院士
日本科學院
2007年
匈牙利科學院榮譽院士
匈牙利科學院
2007年
宗座科學院院士

2008年
奧斯瑪獎章
美國化學傳統基金會
2009年
孟加拉國家科學院海外院士
孟加拉國家科學院
2011年
意大利艾托里馬約拉納-伊利斯-科學和平獎

2011年
波蘭柯羅斯獎

2011年
波蘭瑪麗亞斯克羅德沃斯卡居禮獎

2012年
哈斯國際獎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2012年
法國國家功勳勳位—大軍官勳章

2012年
巴拿馬共和國Manuel Amador Guerrero大十字勳章

2013年
巴西共和國科學貢獻國家大十字勳章

2015年
日本學術會議榮譽會員

2016年
A.M.普羅霍羅夫工程院海外院士

2018年
意大利猞猁之眼國家科學院院士(Accademia dei Lincei)

台灣交通大學名譽博士

李遠哲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0年
1980年
復旦大學名譽教授
1986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 [8] 
1994年1月
台灣大學化學系特約講座教授
1994年1月—2015年12月
台灣“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2002年4月15日
拉曼大學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之一
2002年—2004年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華台北領袖代表
2007年5月22日
《台灣大百科全書》總監修
2008年3月21日
T3大學聯盟(T3 University League)召集人、諮詢委員會委員
2011年10月—2014年10月
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 [16] 
2011年11月
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理事會會員 [18] 

李遠哲個人生活

李遠哲家庭背景

李遠哲的父親李澤藩,1907年出生於台灣省新竹市武昌街,是一位畫家與美術科系的老師;他的母親蔡配是一位小學教師,出生於台灣省台中縣梧棲鎮;他的哥哥李遠川,出生於台灣省新竹市,是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學系教授;他的弟弟李遠鵬,出生於台灣省新竹市,先後在台灣清華大學、台灣交通大學任教多年,並被台灣“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聘為研究員 [13-15]  。兄弟三人(李遠川、李遠哲、李遠鵬)都是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 

李遠哲婚姻家庭

李遠哲與太太吳錦麗(BerniceWuChin-li)在小學時相識,他們育有兩兒一女:長子Ted(1963年出生,新聞業)、次子Sidney(1966年出生,醫生)、長女Charlotte(1969年出生,社會學家) [8] 

李遠哲人物評價

李遠哲“是好人,但也會做壞事”, “沒有領袖風格,只能做科學”,不應把他(李遠哲)“捧上天”。李敖在2005年出版的書籍《李遠哲的真面目》中評)
李遠哲為人温恭敦厚,治學嚴謹踏實,服務人羣,任勞任怨;其道德、學問、事功洵足以表率羣倫,對於母校(台灣大學)、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均有重大貢獻 [21] (台灣大學評)
李遠哲對化學動力學研究有卓越的成就,除領導學術研究外,更推動台灣科學紮根,並積極從事教改,於人類學術之進步及台灣教育的奠基厥功甚偉 [22] (台灣交通大學評)

李遠哲人物影響

  • 捐贈獎章
李遠哲將其1986年所獲得的諾貝爾化學獎證書及獎章,捐贈給台灣歷史博物館,於常設展中展出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