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辛白

鎖定
李辛白(1875-1951)原名修隆,字樞。無為人 1901年入南京高等警官大學堂。1905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是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回國,在滬從事革命活動,1908年創辦《白話日報》,宣傳民主自由,傳播新文化。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任蕪湖軍政分府民政長,不久離職創辦《共和日報》。1912年就任安徽省警察廳廳長。1913年應蔡元培之邀任北京教育部僉事。1917任北京大學總務長,1919年改任出版部主任,創辦《新生活》雜誌,是五四運動的一員驍將。1926年北京“三·一八”慘案發生後,潛回安徽,先後在宣城中學、徽州中學、休寧女中、安徽中學、右任中學、安徽學院、昭明國文專科學校、南京安徽中學任國文教員、校長、教授及安徽省圖書館館長等職。1951年病逝。 [1] 
中文名
李辛白
別    名
修隆
出生日期
1875年
逝世日期
1951年
畢業院校
南京高等警官大學堂

李辛白人物生平

李辛白投身革命

李辛白 李辛白 [1]
李辛白原名修隆,字燮樞,晚號水破山人,1875年3月出生於無為縣湖隴大李村,幼年入塾破蒙,12歲受益於無為名師方六嶽門下。他秉賦聰穎,勤奮攻讀,深得師長喜愛。方公家居繡溪西畔,塾館名繡溪草堂,因此自號繡溪遺叟。為讚美繡溪,一日辛白作詩一首《呈六嶽師》:“輕煙漠漠雨疏疏,如此湖山畫不如,添取酒船環草閣,人間那必有西湖。”方公對此詩十分欣賞,常對人言:“此子秉賦優異,加以勤學好問,他日必有建樹。” 李辛白16歲時,因父逝輟學至蕪湖李漱蘭堂的當輔當學徒。此時,他不甘困守而艱苦自學,因而學識長進很快。1897年,李辛白在無為縣試中頭名。翌年至廬州(合肥)府試, 又以見解精闢、論證有力而名列榜首,得以入泮並拔貢。
清王朝經鴉片戰爭、甲午海戰之後,國勢日頹,統治階級更趨腐敗。事實使辛白認識到,要想挽民族於危亡,救人民於水火,必須以武力推翻清廷。因而斷然改文習武,約在1901年,考入南京高等警官大學堂,以待有用武之時。1904年他參加了柏文蔚、 陳獨秀組織的嶽王會,正式投身革命。他奔走於蕪湖、南京、安慶、武漢、皖南等地,聯絡革命志士,密謀推翻清廷,成為一名勇敢的鬥士。 1905年,李辛白為尋求救亡圖存之道,東渡日本,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是年 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舉行成立大會,李辛白躬逢盛會,是首批入盟的會員之一。此後,他曾多次參加同盟會總部在東京組織的各種活動,並曾至孫中山先生寓所,聆聽過孫先生的教誨。
1907年,李辛白受同盟會派遣,回國從事革命活動,於1908年在上海創辦了《白話日報》。該報一反常規,完全採用白話文,宣傳民主革命,傳播新文化、新思想,使廣大讀者耳目一新。胡適曾因此而推崇李辛白為我國推廣白話文的“開山老祖”。
為響應武昌起義,1911年舊曆九月二十日,蕪湖軍政分府正式成立,公推吳振黃為分府司令,李辛白出任民政長。他立志要為強國富民做出一番事業,從此取“辛白”二字為名,以示工作要辛辛苦苦、盡忠職守,生活要潔身自好,清清白白。吳振黃也是無為人,對李相當倚重,但吳擅權詢私,於公無所建樹,彼此因政見相左而分道揚鑣。
李辛白脱離軍政分府後,同於遜臣合作,在蕪湖創辦《共和日報》。半年後,因受袁世凱《報紙律》制,上局動盪經費困難而停辦
1912年,安徽督軍柏文蔚敦請李辛白就任省警察廳長,他難卻盛情,允以三月為期。他在任期內,認真執行禁煙、禁賭、禁娼,整傷警紀,強化治安。曾積極向柏文蔚建議,將繳獲的鴉片土運至安慶市郊五里廟予以焚燬,大得人心。
1913年,李辛白到北京政府教育部任僉事,他和魯迅的交往自此開始。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初,延聘李辛白任北大庶務主任。時隔二年半,改任出版部主任。他在北大,先後近十年之久。這期間,正值五四運動前後,北大是五四運動的搖籃新文化運動正以北大為中心蓬勃向前發展。李辛白勇敢地投入了鬥爭的激流,旗幟鮮明地揮戈上陣,成為新文化運動中的一員驍將。: 在這段崢嶸歲月裏,他為自己的歷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北大出版部,負責全校書刊雜誌的出版發行。另成立了出版委員會,由沈兼士、胡適先後任委員長,李辛白、錢玄同等10人任委員。李辛白在李大釗影響和支持下,曾編輯出版過不少介紹有關俄國革命和工人運動等方面的書籍;與此同時,他對北大出版的《北京大學日刊》《北京大學月刊》《每週評論》《新潮》等五四運動中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期刊雜誌,都是大力支持,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18年5月,他加入了蔡元培發起組織的進德會。1919年3月,他參加了由北大學生鄧中夏、許德琦等發起組織的平民講演團,曾多次隨同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前往長辛店等地宣講反帝、反封建和爭取民主自由的真理。
1919年5月4日,北大學生狄福鼎送來由羅家倫起草的《五四運動宣言》文稿,請李辛白主持的老百姓印刷所趕印 5萬份。李當即組織印刷工人進行突擊,因時間緊迫,只印好2 萬多份,就匆匆送出散發,這便是五四運動當天散發的唯一傳單。五四運動爆發後,李辛白積極投入營救被捕學生的活動,出席了5 月11日北京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會召開的成立大會,參加討論擬定《上政府書》,並在正式文本上簽名。6月7日,北大召開教職員緊急會議,會上他堅決同挽蔡(元培)驅胡(任源)的決議。
五四以後,蔡元培受到反動勢力的集矢攻擊,曾被迫三度辭職。在蔡離職期間,北大組成了臨時委員會和聯席會議代表團領導校務,李辛白是成員之一。現存放於北大綜合檔案室的當年會議錄中,多有李辛白的簽名,可以看出他是堅決地支持進步師生同軍閥政府的鬥爭,堅定地維護在蔡元培領導下開創的北大新局面。1922年,北大少數人受軍閥勢力指使,以講義收費事煽動部分學生鬧事,對蔡出言不遜,使蔡憤而辭職。接着又有少數學生製造卧軌事件,激起全校公憤。蔣夢麟、沈士遠、李大釗、李辛白四人於10月22日在報上刊登辭職啓事,以示和蔡元培共進退的決心。
李辛白於1919年8月創刊的《新生活》週刊,是五四時期著名的小型通俗刊物。它把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擴大到民間去,這是李辛白對新文化運動的一項傑出貢獻。當年新文化運動中的著名人物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都積極為該刊撰稿,僅李大釗一人在該刊發表的文章就有60多篇。而李辛白幾乎每期都發表有反帝反封建、要求民主權利的時評短文。雖處於殺機四伏的環境,但他正氣凜然,置個人安危於不顧。他在創刊號《告自討苦吃的青年》這篇隨感中説:“你們説的什麼仇島(指日本),就是他們(指軍閥)的衣食父母,所以你們的愛國行動,他們當然是認為大逆不道,是謀叛、是造反。自然要派出魚行(指安福系)裏的小夥計來找題目,告你們、捉你們。......”他在21《國民之恥》的隨感中説,“現在談起時局來,對於議員多説“某是張作的人’“某是倪 衝的人’“某是張敬人’“某是李基的人’。對於官僚多説“某是段的人’“某是馮的人’“某是徐的人’。這些話彷彿和“這哈叭狗是張大哥的’、“那鶴螞兒是李二哥的’一樣的口氣。但是這些哈叭狗、鶴螞兒的先生們,卻硬 要 做我們小百姓的代表,硬要做我們小百姓的大公祖、老父台。”以上略舉兩例,在文中他指名道姓的抨擊當時掌權的首腦人物,真是筆鋒犀利,愛憎鮮明,讀來感人至深。
《新生活》在破除迷信宣傳科學知識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還發表過不少討論婦女解放、婚姻自由、男女同等教育良學校方面的文章。《新生活》的主要讀者是平民,文章結合實際,通俗簡短採用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編排成生動活潑的版面,售價又低深受社會歡迎,發行遍及全國,享有很好的聲譽。
1919年 6月11日,陳獨秀在北京被捕。李辛白通過各種渠道參加營救,曾和王撫五教授代表北大教職員前往探監慰問,還在7月13日出版的《每週評論》上發表一首《懷陳獨秀》的詩:
“依他們的主張,我們小百姓痛苦
依你的主張,他們痛苦
他們不願意痛苦,所以你痛苦,
你痛苦,是替我們痛苦。”
這首堪稱五四時期最佳的白話詩篇之一,膾炙人口,流傳全國。
1921年安徽發生“六·二”慘案。李辛白在北京當即和高一涵程韜甫等聯名通電,向安徽省政府提出強烈抗議。並在北京安徽會館召開了報告會,為死者姜高琦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上,李辛白出示輓聯一副:“不殺屠兇,則國法可燒、政府可廢;徒此一吊,是青年之痛,父老之羞。”這副輓聯曾在安慶為姜高琦烈士興建的血衣亭中懸掛,倍受注目,傳誦一時。
1925年,李辛白在北京創辦《第一小報》,曾配合魯迅等左翼作家同章士釗展開了激烈的論戰。章士釗於1904年曾在東京以秋桐為筆名辦過《甲寅》雜誌,力主出版自由,彼時李辛白和他已開始交往。但李對章任總長後一反常態,限制出版自由的作為深為不滿,便以《 第一小報》為陣地,發表抨擊章士釗的文章,其中有名為:“使名記者在,則章不食!”
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面對迅速高漲、如火如茶的抗議運動,段祺瑞採取了嚴厲的鎮壓手段。傳聞將於 6 月23日頒佈第二批通緝名單,除重申通緝徐謙、李大釗等人外,還有蔣夢鱗、馬敍倫、周樹人、高一涵、李辛白等共49人。形勢逼使他匆忙南下,以避其鋒。
這年夏天,他來到風光綺麗的貴池,獲得了短暫的休息。
1927年春,北伐軍光復安慶,李辛白為獻身北伐大業,趕到安慶卻碰到了“三·二三”反革命事件。他在安慶無法存身,旋即折返貴池。因不甘蟄居,於是年秋前往南京。經陶行知先生介紹,在私立安徽中學教授國文,並積極籌辦《老百姓報》。《老百姓報》於1928年初,在南京正式創刊發行。該報宗旨是:面向百姓,為民喉舌,三日一期,四開四版。李藴初任主任編,李辛白任社長兼採訪。他常以“薑素”、“老實人”、“辣”等筆名發表評論、記實報道及隨感,針砭時弊,文筆犀利,很為讀者歡迎。馮玉祥和蔡元培都非常關注該報,馮按月資助200元,蔡資助40元。
該報發行不久,即因立言偏激而受到政治壓力,以後曾多次更改版期,幾度被迫停刊,最後報館被封。李辛白於1930年底回到無為。
在故鄉,李辛白得到摯友王鶴天的合作,在無城創辦尚實學社約有兩年。他着眼尚實,為家鄉培育不少有為青年。後因母病垂危,辭去館務在家侍奉湯藥。待老母病逝、喪葬料理結束後,經省教育廳長楊廉的推薦,於1933年到宣城中學任高中國文教員。 他滿腹經綸,教學得法,深受學生敬愛。1935年他就任徽州中學校長,辛勤耕耘,成績卓著,備受全校師生的愛戴。
1937年8月,李辛白繼吳天植之後,就任省圖書館長,當時因戰火迅速蔓延,安慶局勢日趨緊張。為了保護省館圖書特別是1932年在壽縣出土的718件極為珍貴的春秋時代楚器,他晝夜操勞,組織力量,先將3萬多冊線裝古籍和善本圖書運桐城羅家嶺 庋藏,繼將普通圖書4萬多冊運往六安;將楚器暫時深埋館內地下,並急電中央博物院派來專人,將全部楚器安全運至重慶。待處理停當,省城已岌岌可危,他才離館回到貴池。
1938年3月,安徽省總動員委員會在六安成立,李辛白是委員之一。
1938年8月,日軍侵佔貴池,李辛白舉家逃難至山區野雞店附近的梨村。稍定之後,他便在村中開辦塾館,免費為十多名村童破蒙。以後又在深山化身庵開辦南莊學院,為失學青年講學。
1940年春,李辛白應聘在屯溪省立休寧女中和私立安徽中學教高中國文。1941年春,任私立建國中學校長。1942年春至歙縣任私立右任中學校長。1943年初至績溪孔林高級農校任國文教員。
1944年秋任安徽學院皖南分院教授。1946年分院併入安徽學院,繼任教授。此時學院在蕪湖,他仍兼任私立建國中學校長。
1946年秋,他多方向舊友發出呼籲,籌集資金,在貴池創辦昭明國文專科學校,由許世英任董事長,程演生兼任校長,李辛 白任副校長;聘高節文為教務長,洪久儒為總務長;延聘學有專長的張熱、李誠、金波、江世風等人專職授課,並經常邀請安大、安院的教授到校講學。1947年夏,李辛白辭去安院教授和建中校長,在昭明國專以副校長代行校長的職務。他主持校政約一年,因校內少數人形成派系,人事糾葛嚴重影響教學,作為創始人,他十分痛心地憤然辭職。1948年秋應姚文采之請,到南京私立安徽中學任教。1949年春,因病辭職,在家療養。 [2] 

李辛白晚年生活

李辛白從57歲到76歲,其間除有一年任省圖書館長外,其餘時間一直在教育崗位上,為培育人才而辛勤勞動。
李辛白以清高自勉,痛惡官場逢迎,他常説:“我最怕酒宴上的兩種東西,一是杯中物,一是嘴上皮。”他清廉淡泊,生活儉樸,布鞋藤仗,步履從容。常喜閒步野外,與野老田翁敍談農家景況和蒐集民謠山歌。下課回家,則專心鑽研學識,或徘徊斗室,吟詩詠對,抒懷遣興。日記則非寫不可,雖病亦不中輟。他好學不厭,至老彌篤,真是發憤忘食,不知老之已至。
1937年日軍侵華戰爭爆發。8月,李辛白臨危受命,擔任安徽省圖書館館長。抗戰時期,李辛白提出匡救時政的《條陳》,請人代呈蔣介石,但石沉大海。李辛白失望地説:“早知如此,我當初就不浪費筆墨了。”
1938 年,李辛白生活無着,靠朋友幫助度日。駐皖南的國民黨第二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唐式遵,想依仗權勢收購李辛白收藏的黃山谷的條屏、唐寅的虎、李北海的《千字文》等。李辛白表示:“唐司令愛字畫,我亦然,叫我忍痛割愛,實難從命。至於用錢購買,我覺得不妥,外人不知內情,容易誤認為唐司令仗勢奪取,將有損司令聲譽。”來人無言以對。
1945年8月,在皖南從事教育工作的李辛白接到毛澤東的請柬,邀請他到重慶共商國是。李辛白和毛澤東的岳父楊昌濟曾是北大同事,毛澤東到北大勤工儉學時,李辛白是他的老師,李辛白編輯的《新生活》週刊,是毛澤東在湖南創辦“文化書社”時銷售情況最好的書刊。繼李率自發表《懷陳獨秀》詩之後,毛澤東發表《陳獨秀之被捕及營救》一文,與李辛白髮出同樣的呼籲。收到請柬後,李辛白十分高興,但由於年事已高(70)歲,加上路途遙遠,無法成行只好覆函深表感謝。
雖然重慶之行沒有變為現實,但李辛白的主張沒有改變。1947 年,國民黨蕪湖市黨部書記長魏壽允帶着國民黨員登記表要李辛白填寫,李辛白嚴詞拒絕:“我是同盟會員,不是國民黨員,填這表幹什麼?”魏壽允尷尬而去。1949 年李辛白寓居夫人的家鄉貴池。面對國共內戰,許多人逃散如驚弓之鳥,李辛白卻悠閒如無事一般。解放軍挺進貴池後,李辛白率人迎接解放軍,並在貴池各界召開的歡迎解放軍大會上,代表文教界致辭表示歡迎。
1951年,李辛白因病去世。但作為“嶽王會”“同盟會”的會員,作為五四運動的參加者、支持者和領導者,作為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先驅及白話報業的“鼻祖”,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裏。 [3] 
參考資料
  • 1.    《安徽百科全書》編委會.安徽百科全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8
  •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人物春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198-205
  • 3.    王敏林編著.無為黨史人物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22:26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