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越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鎖定
李越,男,1966年生,廣西桂林市人。現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日本地質學會會員,英國沉積學會會員。 [1] 
中文名
李越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6年
出生地
廣西桂林市
性    別

李越人物經歷

198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生物地層學專業;
1993年獲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學位,研究華北板塊寒武系三葉蟲;
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學位,研究華南板塊揚子區志留紀生物礁;
2000年8月-2001年8月,英國Brunel大學博士後;
2002年11月-2005年5月,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後; [1] 

李越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方向:
基礎研究:古生代生物礁的演化模式、古生態學、沉積學、古地理學、地球化學;
應用研究:負責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有關石油天然氣儲集勘探項目;參與中石化前瞻性地層研究項目和沉積儲層項目。

李越指導研究生

王建坡,博士,2008年畢業;張園園,碩士;李啓劍,碩士;王媛媛,碩士;鄧小杰,碩士;蔣麗平,碩士;王冠,博士

李越代表論著

李越,陳旭,樊雋軒,1998:志留紀紀寧強組碳酸鹽巖台地的時空演變及寧強灣的封閉。地層學雜誌,22(1):16-24。
李越,陳旭,1998:陝南川北志留系蘭多維列統特列奇階寧強組的生物礁。沉積學報,16(3):124-131。
李越,傅啓龍,1998:寧強廣元地區志留系寧強組灰巖的微相研究。微體古生物學報,15(3):294-306。
李越,傅啓龍,1998:安徽淮南下寒武統沉積環境及碳酸鹽巖微相分析。地層學雜誌,22(4):262-268。
李越,袁金良,林天瑞,1999:安徽淮南下寒武統的遺蹟化石。古生物學報,38(1):114-124。
袁金良,李越,1999: 安徽淮南老鷹山下-中寒武統界線及三葉蟲動物羣。古生物學報,38(4):407-422。
傅啓龍,周志澄,彭善池,李越,1999:湘西中-上寒武統層型候選剖面沉積特徵。地質科學,34(2): 204-212。
袁金良,李越,穆西南,傅啓龍,2000:山東張夏期(中寒武世晚期)三葉蟲生物地層。地層學雜誌,24(2): 136-143。
袁金良,李越,2000:中國石炭紀三葉蟲生物地層。地層學雜誌,24(4): 283-289。
彭善池,林天瑞,李越, 2000: 論奧陶紀三葉蟲屬Reedocalymene Kobayashi, 1951。古生物學報,39(1): 63-75。
林天瑞,彭善池,李越,2000:峽東地區廟坡組櫛蟲類、寶石蟲類和斜視蟲類三葉蟲。古生物學報,39(2): 205-216。
彭善池,林天瑞,李越,2001:峽東地區廟坡組球節子類及其它多節類三葉蟲。古生物學報,40(1): 1-19。
袁金良,趙元龍,李越,2001:掘頭蟲類三葉蟲生物地層。古生物學報,40(增刊): 143-156。
袁金良,趙元龍,李越,2001:掘頭蟲類三葉蟲的分類和系統演化。古生物學報,40(增刊):214-226。
李越,Kershaw Steve, 李軍,邊立曾,章森桂,張俊明,夏鳳生,2002:華南奧陶紀生物礁時空分佈的控制因素。地層學雜誌,26(1):9-17。
李越,馮洪真,李軍,2002:底棲藻對揚子地台西緣晚奧陶世生態危機的改善作用。古生物學報,41(2):211-218。
李越,穆西南,Kershaw Steve,2002:陝南川北志留系寧強組礁相中的微生物巖和鈣藻。微體古生物學報,19(2):170-177。
許漢奎,李越,2002:南京湯山“白堊紀古溶洞岩層”的年代和成因新認識。地層學雜誌,26(3):216-220。
袁金良、趙元龍、李越、黃友莊,2002:黔東南早-中寒武世凱里組三葉蟲動物羣。1-410,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穆西南,嚴慧君,李越,袁金良,張俊明,2003:華北地台東部中寒武世微生物礁的時空分佈。微體古生物學報,20(3):279-285。
許漢奎,李越, 汪永進,穆西南,2003:區域地質。見:南京直立人。10-19,江蘇科技出版社。
許漢奎,李星學,穆西南,徐欽琦,李越, 汪永進,2003:第四紀地質。見:南京直立人。20-31, 江蘇科技出版社
李越,2004:華南晚奧陶世至早志留世生物礁的演化歷程。戎嘉餘,方宗傑編:生物大滅絕與復甦--來自華南古生代和三疊紀的證據。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7-242。
李越(譯),2005:實驗沉積學。見:Jones T.P and Rowe N.P. (Eds.): Fossil Plants and Spores: Modern Techniques (植物化石和孢粉的現代分析技術)。207-211,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
李越(譯),2005:古孢相分析。植物化石和孢粉的現代分析技術。見:Jones T P and Rowe N P. (Eds.): Fossil Plants and Spores: Modern Techniques (植物化石和孢粉的現代分析技術)。212-216, 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
李越(譯),2005:顆粒的定向和古環境。植物化石和孢粉的現代分析技術。見:Jones T P and Rowe N P. (Eds.): Fossil Plants and Spores: Modern Techniques (植物化石和孢粉的現代分析技術)。217-221,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
李越,王建坡,沈安江,黃智斌,2007:新疆巴楚中奧陶統上部一間房組瓶筐石礁丘的演化意義。古生物學報,46(3): 341-348。
李越,王建坡,張園園,顧澄皋,2008:華南奧陶-志留紀之交的碳酸鹽巖對古氣候事件的詮釋。自然科學進展,18(10):122-128。
蔡習堯,李越*,2008:塔中南坡奧陶系的地層缺失和沉積相變化。地層學雜誌,32(4):353-362。
王建坡,沈安江,蔡習堯,羅友成,李越*,2008:全球奧陶系碳酸鹽巖油氣藏綜述。地層學雜誌,32(4):363-373。
李越等,2008:塔中、巴楚地區奧陶紀造礁生物及古生態研究。1-277,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項目報告。李越,黃智斌,王建坡,王志浩,薛耀松,張俊明,張元動,樊雋軒,張園園,2009:新疆巴楚中-上奧陶統牙形刺生物地層和沉積環境研究。地層學雜誌,33(2):113-122。
楊海軍,王建坡,黃智斌,姚小剛,張園園,李越*,2009:塔中隆起上奧陶統良裏塔格組生物羣以及古生態特徵。古生物學報,38(1):109-122。
張園園,王建坡,馬俊業,姚小剛,王媛媛,李啓劍,李越*,2009:礁灘分類以及在巖芯中的識別。古生物學報,38(1):89-101。
李 越,2009:寶塔組網紋狀灰巖——一種特殊的碳酸鹽巖沉積。地層學與古生物學研究生華南野外實習教程。待刊。
李越,張園園,馬俊業,李啓劍,王媛媛,2009:生物礁淺説。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週年紀念文集,待刊。
申銀民,李越*,趙樂元,劉永福,孫玉善,李猛,2009:塔中古溶洞見證晚奧陶世抬升幅度。地質科學,44(3),待刊。
張麗娟,鍾大康,李越*,程明,魏燕萍,2009:塔北隆起侏羅系陽霞組的河流相沉積。地層學雜誌,33(3):待刊。
王媛媛,李越*,馬俊業,蔡習堯,2009:黔北志留系韓家店組泥質對礁灘生長的抑制作用。古生物學報,38(4):待刊。

李越科普文章

李越,王建坡,2007:去戈壁灘邊尋找“活化石”生物礁。生物進化,第2期。
李越,2007:黔北——志留紀早期風暴頻繁光顧的海區。生物進化,第3期。
李越,2007:龍門洞:與名勝古蹟相伴的奧陶系灰泥丘。生物進化,第四期。
參考資料
  • 1.    李越  .-[引用日期2017-06-27]
  • 2.    李越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引用日期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