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超瓊

(清朝光緒長洲知縣)

鎖定
李超瓊(1847年-1909年),初名朝昱,字紫璈,別字惕夫、石船居士等。清合江(今屬四川)人。清朝官員。 [1] 
李超瓊於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人。光緒九年(1883年),以候補知縣分發江蘇。光緒十二年(1886年),任溧陽知縣。光緒十五年(1889年),署元和知縣,次年實任。光緒二十年(1894年),署知陽湖,兩年後回任。賑災請蠲免白銀,以工代賑,修復葑門外官塘驛路,築金雞湖長堤,民稱“李公堤”。又開浚章練塘、周莊、陳墓河,修復蘇公祠,封護宋學朱衣冠墓等,稱名宦。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署知江陰,後又歷署無錫、吳縣、南匯、上海知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長洲知縣,未到任,病卒於上海知縣任所。 [1] 
李超瓊工書善詩文,曾修《合江東鄉篆洞園李氏族譜》,又輯有《符江詩存》《增輯急救方》,還著有《石船居雜著剩稿》《石船居古今體詩剩稿》《石船居日記》《草心廬日記》等作品。 [1] 
惕夫,又字紫璈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四川合江
出生日期
同治三年(1846年)
逝世日期
宣統元年(1909年)
主要成就
修建“李公堤”
本    名
李超瓊

李超瓊人物生平

同治三年生於四川合江縣一個山區,從小打草放牛,
7歲隨父讀書,
18歲每天到五十里外的一個貢生家裏讀書。
19歲中了秀才。
24歲一邊教書一邊就讀於錦江書院,連續多次鄉試未中。
32歲遠走東北,開始當幕僚。
34歲在順天府參加鄉試,中了舉人。候補了好幾年,於光緒十三年(1887),當上了常州府溧陽縣令。
據曹允原、李根源編纂的《民國吳縣誌》卷三“職官表”記載,光緒十五年(1889年)七月十八日,李超瓊由溧陽調署元和縣任代理知縣,翌年二月調補任知縣,至十九年。此後,二十二年署長洲縣令,同年回任元和知縣,至二十四年。三十年任吳縣知縣。
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任長洲知縣,翌年卒於長洲縣寓所(今蘇州烏鵲橋),享年六十四歲。中間曾相繼任江陰、無錫、南匯縣知縣和上海縣代理縣令。

李超瓊個人榮譽

勤政愛民 修建“李公堤”
據《民國吳縣誌》卷四十三“水利二”記載,光緒十五年七月,李超瓊即修葑門外官塘。翌年又築金雞湖長堤,共撥賑款一萬四千五百兩有奇。堤成而民便之,稱為李公堤
尤先甲《重修金雞湖堤工記》(採訪稿)謂:金雞湖水勢浩瀚,袤延廣闊,波瀾險惡。駕舟過之,每蹈不測。邑尊李公惻然憫之。爰建一堤,築土石五六里,以閷水勢。植楊柳數千株以固堤防風而有所蔽。水波不興,途無所危,而行旅皆便。帆檣若織,履險如夷。此外,還開浚章練塘鎮外各港三千一百五十二丈。周莊、陳墓等鎮市河一律疏浚通,至今賴之。云云。他署元和縣七個月即調補為知縣,這是上司給他的嘉獎。他兩任元和知縣,也是對他的肯定和看重。
光緒十五年(1889年)李超瓊調任元和縣知縣,正遇秋雨成災,毀壞莊稼。他多次到鄉間勘災,並連續向上級申請蠲免額外漕糧。在勘災中,李超瓊瞭解到金雞湖由於湖面開闊,湖中心又無島嶼阻攔,一遇風吹,必波濤洶湧,經常發生翻船事故。
經過周密考慮,光緒十六年(1890年)夏,他決定採用以工代賑,同時發動民間捐資的做法,在金雞湖內築一條長堤,這樣既可改善交通條件,又可讓廣大災民通過做工,有尊嚴地獲得收入,養家餬口。金雞湖周圍是水網地區,築堤取土是個難題。當時葑門、相門、婁門和齊門外都堆有大量太平天國戰爭留下的磚瓦屑,李超瓊動員了一百六十多條船隻,組織當地百姓將這些磚瓦屑運到金雞湖中,堆築成堤。堤成之後,又在堤上種植楊柳樹數千株,以鞏固堤防。他還同時組織百姓修復葑門、相門、婁門外的官塘和驛路。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六月金雞湖長堤建成,李超瓊親往驗收。從此,湖中大小船隻依堤航行,不再受風浪威脅。早已毀於戰火的斜塘市鎮,也因長堤的建成而重新恢復生機。
百姓把金雞湖長堤稱為“李公堤”,有人把它比作杭州西湖的蘇堤、白堤。經學大師俞樾為之題寫堤名,並作《李公堤記》。
除李公堤外,李超瓊還組織開浚章練塘鎮(今屬上海市青浦縣)外各港計3153丈,周莊、陳墓(今均屬崑山市,陳墓已改名為錦溪)等鎮市河也一律疏浚排決。
李公堤記 俞樾
吳,故澤國也。淺者沮洳,深者洄洑;其大者,灝溔潢漾,彌望無涯。雖饒荷役芰蓮之利,亦極疊淄盤渦之險。
出葑門不十里,有金雞湖焉,元和縣所轄也。東西廣六里,南北袤十里,東達斜塘,西至黃石橋,南連獨墅,北通婁江。有花柳村者,介其中央,遂分一湖而二之,於是有南湖、北湖之名矣。巨艑小艓,往來如織,而南湖尤為通津。
每當北籟怒號,迴飆驟發,經由其地者,波而上,搖而下,檣摧楫傾,帆攲舵側。長年三老,視為畏途。南北兩岸,並有田疇,頑颸齧堤,怒流溢入,則綠原青隴,化為污渠。邑人聚謀,宜築堤湖中,以剎其勢。有倡無應,厥功不成。
邑侯李公超瓊,下車之始,諮訪疾苦,以興鋤利氓為己任。於是,邑之士大夫吳君大根、吳君嘉椿、沈君寶恆、潘君祖謙、沈君國琛、尤君先甲、張君履謙等,僉以築堤為請。會是歲淫雨為災,朝廷發內帑以賑之。又開賑捐之利,集資以助之。賑畢而資有餘。乃言於台司,發所餘銀一萬兩,以成斯舉。張君履謙先出錢二百萬,沈君國琛亦出錢一百萬,備鳩工庀材之用。且役平民無食者,俾食其力,故工不浮。運城市碎瓦殘壁,以實堤身,故財不費。潘君祖謙、張君履謙,總其成;沈君國琛與胡君秉璠、張君毓慶,董其役,故農事不傷。而民胥勸越,一載堤成。西堤自黃石橋東口至花柳村,三百六十一丈;東堤自花柳村至斜塘西口,長三百一十九丈。共用錢一千八百萬有奇。護以茭蘆,守以漁滬,蔭以桃李。登堤而望,則南湖北湖,柔紋碎浪,湔湔其波,楫馬船車,如行几席。夾岸數十里,原隰龍鱗,有濡腴澤槁之功,無鑽崖潰山之患。鹹喟然而嘆曰:“美哉斯舉乎”!
昔滑者有陳公堤,臨安及惠州均有蘇公堤,爰用其例,名之曰“李公堤”。餘旅居茲土,樂觀厥成。念漢時李翕西狹及郙閣,鹹刻石勒名,傳示後世;作而不記,後世胡述?因著本末,用毖方來!
譯文:
吳地,自古以來就是河港交錯、湖泊遍佈的水網地區。淺水處是低窪的濕地,深水處則是江闊浪高,急流回旋。那些大的湖泊更似汪洋大海一般,煙波浩淼,廣闊無涯,望不到邊際。雖然擁有出產荷花、芡實、菱角、蓮藕等豐富水產植物的有利條件,但也使人們時常遇到水闊湖深、激流成渦造成的極大風險。
從蘇州城出葑門往東不到十里,那裏有一個湖泊叫金雞湖,歸蘇州府元和縣管轄。金雞湖東西長六里,南北寬十里,東面到達斜塘,西面至黃石橋,南面連接獨墅湖,北面直通婁江。有一個名叫花柳村的小島,位於湖中央,把金雞湖一分為二,鄉民們把村南的稱為南湖,村北的稱為北湖。大大小小的船隻,在湖中像穿梭一樣來來往往,而南湖是船隻往來的主要航道,更是繁忙。每當北風怒號,狂飆驟起,金雞湖上立即掀起陣陣驚濤駭浪,經過這裏的船隻,都隨着洶湧浪濤的顛簸而上下搖晃,時常發生桅杆折斷、櫓槳摧裂、船帆傾斜、船舵歪裂、船隻傾覆的不幸事件。成年累月,人們都把金雞湖視為危險而可怕的航道。南北兩岸,擁有大量的農田,頑固的風浪一年四季齧咬堤壩,憤怒的狂潮越過堤岸,碧綠的原野,青葱的田壟,頓時化為渾濁骯髒的水渠。縣內民眾聚集商議,都認為需在湖中築一條長堤,以阻止或減小狂風巨浪造成的危害和破壞。可是,雖有人倡議卻得不到廣泛而有力的響應,這件事一直無法辦成。
縣令李公超瓊,下車伊始,就徵求民眾意見,瞭解民間疾苦,把興農利民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於是,縣裏的士大夫吳君大根、吳君嘉椿、沈君寶恆、潘君祖謙、沈君國琛、尤君先甲、張君履謙等,都紛紛提出築堤的申請。這一年恰好遇到連綿大雨成災,李公立即奏報,朝廷從國庫中撥款賑災。李公又開地方賑災捐款之先例,籌集資金幫助災民克服困難。賑災結束,資金有餘,李公就向省府有關衙門提出申請並獲得批准,將所餘賑銀一萬兩撥作築堤補助費用。在這一決策的帶動下,張君履謙先出錢二百萬,沈君國琛也出錢一百萬,以供招聘工匠、購置器材之用。李公又招集飢餓的貧民參加勞役,使他們自食其力,所以用工不超額。把城中的碎瓦殘磚運來,用以加固堤身,所以資金不浪費。還聘用潘君祖謙、張君履謙擔任工程總指揮,聘用沈君國琛與胡君秉璠、張君毓慶擔任工程監督,所以對正常的農業沒有傷害。而當地的百姓都互相勉勵,奮勇爭先。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建成了長堤。西堤自黃石橋東口至花柳村,長三百六十一丈;東堤自花柳村至斜塘西口,長三百一十九丈。總共用錢一千八百萬有多一點。在堤兩側的湖邊種上茭白和蘆葦,用來保護堤岸;在堤兩側的湖裏設置捕魚的竹柵,用來守護堤岸;在大堤兩旁種上一排排的桃樹和李樹,形成了一條綠蔭長堤。登上堤岸眺望,南湖北湖,水波柔和,浪花細碎,湖水明澈,波光瀲灩。來來往往的船隻,好像車馬在陸地上行走一樣平穩。沿湖數十里,綠綠的原野,青青的濕地,如同龍鱗閃耀,有滋養肥沃土地、潤澤枯乾植物的功效,不再有在風浪中穿鑿山崖的危險,也不再有決堤洪峯造成的禍害。老百姓們都深有感慨地稱讚説:“這是多麼美好的壯舉啊! ”
從前,湖南滑州有陳公堤,浙江杭州和廣東廣州有蘇公堤。於是引用上述例子,把這條長堤名為“李公堤”。我長期旅居於蘇州這片土地,樂意看到這項工程的圓滿完成。回憶漢代的李翕曾在河南的西狹和郙閣,立碑記名,傳示後代;辦了這樣的事情卻不把它記載下來,那麼叫後代人拿什麼去傳示後代呢?為此,我把這件事的前前後後記載下來,讓它去告訴、激勵後來的人。
聽訟勤敏 待人誠摯
李超瓊執法嚴謹,凡暴斂奸邪、徇私枉法、霸佔孀婦等惡習均依法懲處。他聽訟勤敏、待人誠摯。對於佃户欠交租糧,他從不輕易鞭笞逼交,這在當時是比較難得的。遇上門吏強行收取售絲木工税收並予拘捕罰款的則予以釋放,因生活無着向別人索要錢財的則給以口糧,對於遭火災而無處可宿者則安排到無忌公所。他又廣施教化,並經常召集父老諮詢疾苦,又講給人們聽孝友大義。其他如修復定慧寺巷蘇(東坡)公祠、立“郝將軍賣藥處”碑(在城西上津橋)、封明御史宋學朱衣冠墓(在金湖村金雞墩)等,均影響深遠。

李超瓊個人作品

作品
著有《石船居古今體詩剩稿》、《船石居日記》、《草心廬日記》、《湖遊十日記》、《銜恤日記》、《北行日記》、《京寓日記》等。據此日記資料,今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有李氏自編、楊葆光續編的《合江李公紫璈年譜》。
李超瓊詩碑 李超瓊詩碑
李超瓊也是一位詩人,留下詩作400多首。僅從李公堤《李超瓊詩碑》一些詩作可以看出,他對蘇州有着很深的感情。
光緒十五年,他甫抵蘇州,即寫就《初至蘇州》六言詩兩首:
湖港縱橫是路,帆檣起僕隨風。客子輕舟乍泊,閶門燈火初紅。
吳語聽猶隔閡,土風昔號清嘉。水上笙歌幾處,宵深弦誦誰家?
他對閶門碼頭的景象和繁華,有生動的記述。而對吳語“隔閡”、土風“清嘉”,以及水上“笙歌”和宵深“弦誦”等,更留有深刻的印象和感觸。
同年年底,他乘舟巡視鄉村,寫下《歲暮巡鄉舟中雜詩》七首。詩中寫道:
“輕舟乍轉葑門東,來趁黃天蕩裏風。行過車坊帆未落,又聽飛雪打孤篷。”“江合吳淞水路寬,陳湖飛渡晚煙寒。 ”“返棹西循甫裏塘,天隨遊釣此江鄉。”“雙板橋西暮靄橫,斜塘燈火隔江明。 ”“金雞湖上曉晴開,解纜今朝向北來。澄絕沙湖風浪靜,波浪綠到唯亭回。”“竿頭飛電遍江村,外跨塘邊晝已昏。 ”記下了他迎風冒雪、晨昏兼程的行程。詩中還寫道:“僧居壯麗民居陋,寢浦重經未忍看。 ”“歲事闌珊民未樂,獨含愁思入婁門。 ”記下了他的“愁思”和沉重心情。
他還寫過一副楹聯,曰:
帝澤如春,看庭前草色葱蘢,願境內都含斯意;
江城入畫,聽郭外潮聲澎湃,疑民間尚有不平。
從這些詩、聯中,也可以看出李超瓊是一位深入民眾、傾聽民聲、關心民瘼、勤政愛民的賢令。
李超瓊詩摘
巫山縣
小縣千峯底,重闉百仞顛。
連橋巖作路,入筧雪成泉。
暮靄從江上,春鐙共鬥懸。
不聞神女佩,新月正娟娟。
元夕舟抵宜昌
至喜亭邊水勢平,江山開展落颿輕。
靈旗暮雨湘累廟,火樹銀花步闡城。
客夢祇循魚腹上,灘聲還為虎牙驚。
楚天寥落鄉音少,愁對元宵大月明。
昨聞
昨聞瓠子動悲歌,楗行淇園正塞河。
大澤魚龍爭北徙,中原鴻雁漸南過。
通渠六輔兒寬少,平世三公蔡廓多。
千萬金錢休太息,卅年填海更如何。
正月二十日由楓橋至五氵眾涇用東坡是日女王城詩韻
朝來輕棹過齊門,踏遍湖東水上村。春釀餘寒風有力,雪經微雨地無痕。聲此日千家肅,蔀屋何時五袴温。野岸梅花如舊約,停橈香便引詩魂。
秋懷用東坡韻
秋風有寒意,所憂在農時。苦雨日以至,吳棉摧可悲。
藤軒積陰黯,濕暈生書帷。老榦若梯磴,靜夜騰鼪狸。
可憐雙鵲來,不敢棲虯枝。腐草知多少,為螢爭飛追。
微明亟自炫,遑計霜雪期。霜雪豈有擇,無為長嗟諮。
木葉倏已脱,松柏雕總遲。昨宵聲喧豗,卷地走飛雨。
悽切傍枕鳴,亦有孤蛩語。似訴窮黎心,今夕愁敗堵。
茅屋破且頹,遑論滴漏苦。不識濱湖田,誰能捍禾黍。
三吳亟水利,宣泄匯黃浦。胡為三日霖,遂使憂百畝。
蛩兮爾毋然,會見晴光吐。
病餘
病餘未損是詩心,鏡裏添多白髮侵。
香繞碧簾盤古篆,樹留綠葉護秋陰。
年華如水消沈易,時事關懷感慨深。
聞道東征軍大潰,驚呼三嘆自愁吟。
寓言一首讞獄丹徒感事而作
治民不恃法,寬猛施貴當。愛民不在跡,喣嫗禍轉釀。蚩愚亦何知,意溢情易放。可親不可褻,實惠恆相忘。昔聞西鄰叟,容容具雅量。出見同巷兒,果餌必分饟。一朝饋未周,面詬來無妄。又聞東鄰媪,愛子情盎盎。方深舐犢懷,已見食梟狀。優容既養奸,濫予亦叢謗。昨來案爰書,眥裂難曲諒。靜思蠢爾徒,誰使恣兇抗。百錢害所基,駢首良悲愴。所以鄭大夫,火烈稱良相。寓言即自箴,小惠安足尚。

李超瓊李公堤

2011年4月12日,李公堤春光明媚,兩位剛下北京至蘇州動車的老人來到他們的爺爺李超瓊紀念碑前,獻上鮮花、叩首跪拜,撫摸着鐫刻在紀念碑上的李超瓊詩作。
這兩位老人是北京的退休中學教師,名叫李宙、李遜,是蘇州工業園區李公堤的建造者、晚清元和縣令李超瓊的孫子。
據兩位老人介紹,他們的父親名叫李侃,是李超瓊大排行的第十二子。李侃生有六男二女,李宙、李遜在六男中分別排行老五、老六,他們已故的長姐李韞子,是原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黃健翔的奶奶。
追憶爺爺:日記記錄當天公務和對國家的憂患之情
71歲的李宙告訴記者:父親李侃從小深得祖父李超瓊的喜愛,李侃出生於光緒15年(1889年),這年,李超瓊赴任元和縣縣令。光緒23年(1897年)李公堤重建完工,李超瓊儘管沉痾纏綿,但仍然興致勃勃地帶着8歲的李侃出遊李公堤。李侃長大後,李超瓊將其送至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留學,專攻經濟學。
李宙珍藏着40餘份關於爺爺李超瓊的珍貴史料。其中有李超瓊自1881年至1909年29年間的親筆日記,也有寫給赴日留學李侃的數十封親筆長信。
李宙説,“爺爺的日記內容翔實,不僅記載了很多當天處理的公務,而且還處處可見他對國家的憂患之情。”比如,甲午戰爭爆發後,爺爺就在日記中發出了這樣的感嘆:被倭寇侵犯,中國政府怎會落到這步田地?悲憤之意溢於言表。“爺爺是在烏鵲橋的住所中突然去世的,就在去世當天,他還寫了日記。”李宙介紹説,在李超瓊最後一篇日記後,有李超瓊之子李廷昂寫下的“謹注”,記錄了李超瓊去世時的情景:當天,李超瓊入睡中突感不適,按鈴,急忙入室的子女發現,“先君已不能言,但以手指茶杯飲之,問所苦,則足伸目暝,已棄不孝等而長逝矣”。“從小父親就告訴我們,爺爺是個廉政愛民的清官,但在特殊時期,我們卻不敢提及爺爺。”李宙回憶説,“文革”期間,封資修成為批判對象,一家人再也不敢提起李超瓊,為了避免李超瓊留下的日記等珍貴史料毀於一旦,“文革”開始後,李侃將李超瓊所著的部分《石船居詩集》送至北京圖書館,珍貴史料這才僥倖得以留存。
初到李公堤:無法用語言表達對蘇州的感謝
4月12日,是李宙、李遜第一次到蘇州,看到李公堤上風景如畫,看到蘇州人民在李公堤風景最美的地段為爺爺精心建立的紀念碑,兩位老人動情地説:我們無法用語言表達對蘇州的感謝。
初到蘇州,一口北京話的李宙、李遜很快就知道了一個地道的蘇州方言詞彙“顧憐”,這個詞記錄了蘇州人民對他們的爺爺李超瓊的深切感念。
12日一直陪同李宙、李遜的園區志辦公室主編李巨川多年來致力於李超瓊的文史研究,他告訴記者,儘管一百多年過去了,民間依舊流傳着很多關於李超瓊親民、愛民的故事。1996年,李巨川陪同德國記者到園區採訪,在金雞湖邊看到了殘存的李公堤,正在德國記者好奇之時,幾位路過的當地農婦如數家珍地通過翻譯告訴外國記者:這就是李公堤,是一位“顧憐”百姓的清官建造的……“是爺爺的廉政愛民,讓我們李家再次和蘇州結緣,也促成了這次祭拜之行。”李宙説,雖然小時候一直聽父親講述爺爺的故事,但一家人只知道爺爺祖籍四川合江縣,曾經在上海附近當過知縣,至於具體在哪裏任職就不知道了,爺爺去世後,葬在何處也無從知曉。“直到2009年6月,我偶然在網上看到蘇州在園區李公堤為晚清元和縣令李超瓊立碑,紀念其逝世一百週年,爺爺的雕像和家中照片真是一模一樣!”至此,李宙及家人才再次找到了李超瓊生命軌跡精確的脈絡走向。“世俗競得失,澄心觀蒼穹,富貴豈不重,終皆成虛空……”李宙、李遜兩位老人撫摸着篆刻在花崗岩上爺爺當年寫下的詩句,感嘆萬千:爺爺的廉政愛民,是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資料
  • 1.    李峯,湯鈺林編著.蘇州歷代人物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