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晟

(唐代中期名將)

鎖定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臨潭(今甘肅省臨潭縣)人。唐朝中期名將,左金吾衞大將軍李欽之子。 [1] 
擅長騎射,勇武絕倫。以良家子身份從軍,跟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征討吐蕃,號稱“萬人敵”。 [1]  鎮守西陲,屢立戰功,累遷右金吾衞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 ,冊封合川郡王。 [2]  大曆八年,入為右神策軍都將 [3]  宿衞長安。 建中二年(781年),率軍平定河朔三鎮叛亂。 [4-5]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之後,親往奉天勤王,拜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 諸道兵馬副元帥。 興元元年(784年),收復長安,平定朱泚之亂,拜司徒中書令 [6]  ,領鳳翔、隴右、涇原三鎮節度使、行營副元帥,冊封西平郡王,世稱“李西平”。駐守涇州,防禦吐蕃進攻。
貞元三年(787年),冊封太尉兼中書令,管理尚書省事務。九年(793年),去世,時年六十七,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配饗唐德宗廟廷,圖形凌煙閣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 [74] 
全    名
李晟
別    名
李西平
良器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洮州臨潭
出生日期
727年
逝世日期
793年
主要成就
屢破吐蕃;討伐河朔;平定朱泚,克復京師
官    職
太尉 中書令 三鎮節度使 左僕射
爵    位
合川郡王→西平郡王
諡    號
忠武
封    贈
太師

李晟人物生平

李晟早年經歷

李晟出身軍伍世家,十八歲便投身軍旅,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征討吐蕃。他身高六尺,勇武絕倫,善於騎射,曾一箭射殺吐蕃猛將,名揚軍中。 [1] 

李晟屢建邊功

李晟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時刻《三才圖會》。 李晟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時刻《三才圖會》。
廣德元年(763年),李晟被鳳翔節度使高升召入鳳翔軍,補任為列將。他平定疊州羌、宕州連狂羌叛亂,累功升至左羽林大將軍。後來,李晟又討平党項羌,因功加授特進光祿卿,不久又改授太常卿。 [7] 
大曆四年(769年),吐蕃進犯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李晟時為鳳翔右軍都將,率一千士卒兵出大震關(在今陝西隴縣西),直奔臨洮。他屠滅吐蕃定秦堡(在今甘肅臨潭),生擒堡帥慕容谷鍾,迫使吐蕃解除靈州之圍,被授為開府儀同三司、左金吾衞大將軍、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 [2] 
大曆八年(773年),鳳翔節度使馬璘被吐蕃軍圍困於鹽倉(在今甘肅涇川西北)。李晟率部橫擊吐蕃,在亂軍之中救出馬璘,因功獲封合川郡王。他威名遠振,引起馬璘的忌憚,被遣入京中為宿衞,擔任右神策軍都將。 [3]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繼位,劍南節度使崔寧入京朝覲。吐蕃、南詔聯軍趁機進犯劍南,蜀中震動。唐德宗任命李晟為太子賓客,命他率神策軍四千人,與左金吾衞大將軍曲環所率的五千范陽軍一同援救劍南。李晟取道漏天(在今四川雅安)、連取飛越、肅寧等城,橫渡大渡河,擊破吐蕃軍,斬首一千餘級。吐蕃退走。此時,曲環所部在七盤再次擊破蕃詔聯軍,進克維州茂州。李晟窮追吐蕃軍至大渡河外,與各路唐軍會合,大敗蕃詔聯軍,斬首六千級,俘獲敵軍頗多。蕃詔聯軍有近十萬人被困山谷,因飢寒墜崖而死。 [8-10] 

李晟征戰河朔

建中二年(781年),魏博節度使田悦起兵叛亂,兵圍臨洺(治今河北永年)。李晟被任命為神策軍先鋒都知兵馬使,與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節度使李抱真合兵援救臨洺。他在雙岡(在今河北邯鄲西北)大敗魏軍楊朝光部,並乘勝追擊,與田悦戰於臨洺。當時戰況激烈,唐軍各部皆退卻。李晟率部衝鋒,踏着堅冰渡過洺水,橫擊魏軍,使得唐軍重新振作,合力擊破田悦。 [5] 
建中三年(782年),李晟又在洹水擊破田悦,乘勝進軍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因功被授為左散騎常侍、魏府左司馬。當時,幽州節度使朱滔、成德節度使王武俊因不滿朝廷封賞,遂與田悦勾結,並率軍圍困趙州(今河北趙縣)。李晟建議聯合義武節度使張孝忠,合兵攻打范陽(今北京),以迫使王武俊從趙州撤軍。唐德宗允其所請,將莫仁擢、趙光銑、杜季泚等禁軍將領調撥至李晟麾下,並加授李晟為御史大夫。李晟領軍北進,果然逼得王武俊撤軍退走。 [4] 
建中四年(783年),李晟聯合義武軍,將幽州將領鄭景濟圍困於清苑(今河北保定),並掘水灌城。田悦、王武俊紛紛派軍來援,但都被李晟擊敗。朱滔又親自來援,並以大軍包圍李晟所部。李晟內攻鄭景濟,外抗朱滔,與敵軍相持數月。後來,李晟重病卧牀。部將共議,決定從清苑撤離,退保定州。朱滔憚於李晟威名,也不敢派兵追擊。 [11] 

李晟討平涇亂

  • 回師勤王
李晟着色像 李晟着色像 [75]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涇原鎮士卒在長安譁變,擁立朱泚為帝,唐德宗倉皇逃奔奉天(治今陝西乾縣),史稱涇原兵變。當時,李晟已經病癒,正欲再次揮師北進,卻接到詔令,讓他回師勤王。張孝忠因義武軍正陷於朱滔、王武俊威脅之下,不肯讓李晟率軍離去。李晟留下兒子李憑為質,又解下玉帶賄賂張孝忠的親信,方得帶兵西歸。不久,李晟兵至渭北,駐軍於東渭橋(在今陝西西安東北),被拜為檢校工部尚書、神策行營節度使。 [12] 
興元元年(784年)二月,李晟以戰敗之罪,斬殺神策軍將領劉德信,兼併其部隊。當時,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也自河北前來勤王,駐軍於咸陽。他擔心李晟獨當一面會分去自己的功勞,便奏請朝廷,表示要與李晟合兵一處。朝廷命李晟移營。李晟遂率部轉移至陳濤斜(今陝西咸陽東),與李懷光合營。但李懷光卻遲遲不肯進兵。李晟請李懷光出兵收復長安,並請命率部擔任前鋒,卻被李懷光拒絕。 [13] 
  • 智對李懷光
李懷光上奏皇帝道:“神策軍給養賞賜比地方部隊優厚,軍中非常不滿,我沒法解釋。”唐德宗派翰林學士陸贄到李懷光營中安撫,並與李晟一同商討軍糧供給之事。李懷光想要李晟自己請求減少糧食供給,使他失去士兵的擁護,於是道:“軍餉和賞賜不平等,軍隊怎麼打仗?”陸贄多次用眼色暗示李晟,李晟回答道:“您是元帥,全權處置軍政事務,我只領一支部隊,聽從您的命令,至於增減軍餉的事,您看着辦。”李懷光無言以對,只好作罷。 [14] 
李懷光駐軍咸陽八十餘日,以等待戰機為藉口,始終不肯出兵,暗中勾結朱泚,反叛跡象逐漸暴露。李晟害怕自己的部隊被李懷光吞併,上奏皇帝道:“應先採取措施應變,請調偏將趙光銑、唐良臣、張彧為洋、利、劍三州刺史,各自領兵守衞,保證關中與四川的交通暢通。”朝廷沒有迴音。此時,吐蕃欲助朝廷消滅朱泚,德宗打算督戰咸陽。李懷光認為皇帝要奪他兵權,圖謀更加急迫。不久,李晟以有詔令為名,移軍東渭橋,脱離李懷光。幾日後,李懷光吞併鄜坊節度使李建徽、神策行營節度使楊惠元的軍隊。 [15] 
唐德宗逃奔梁州(今陝西漢中),因駱穀道路狹窄,糧食供應困難。德宗很後悔沒有聽從李晟的建議,又擔心地問渾瑊道:“李晟兵力孤絕,能打勝嗎?”渾瑊道:“李晟秉性忠義正直,意志不可動搖,我預料他一定能打敗叛軍。”德宗方才安心,並晉升李晟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晟接受任命時,邊拜邊哭道:“京師是國家的根本,如果大家都不肯進兵,誰能收復它呢?”於是修理衣甲武器,加高城牆,挖深濠溝,籌劃收復京師。 [16] 
此時,李晟率領孤軍處於朱泚與李懷光之間,內無糧草、外無援兵,處境極為險惡。李晟一方面謙詞厚幣,假裝對李懷光誠心誠意;另一方面,又命張彧代理京兆少尹,徵調京城周圍的賦税。李晟集合全軍訓話道:“國家多難,皇帝流亡,目睹危難,為節義而死,是我們份內的事。你們此時不殺匪首,立功博取富貴,就不是英雄豪傑。”三軍將士皆願效死命。同時,駱元光統領的華州軍、尚可孤統領的神策軍,以及戴休顏統領的奉天軍、韓遊瑰統領的邠寧軍,都接受李晟指揮。 [17] 
  • 克復京師
李晟 錦裘督戰 李晟 錦裘督戰 [18]
此時,李懷光方才恐懼。李晟寫信公開斥責他,讓他打敗朱泚立功贖罪。李懷光不聽,又害怕李晟的襲擊,於是逃奔河中。不久,李晟兼任河中、晉絳慈隰節度使,又兼京畿、渭北、鄜坊、丹延節度招討使。這時,唐德宗欲西去成都,李晟卻認為皇帝應留在梁漢之地,以安天下人心。784年(興元元年)四月,李晟被加封為鄜坊、京畿、渭北、商華副元帥。 [19] 
當時,李晟與許多神策軍將領的家屬都在長安城中被朱泚當作人質。有人提起此事,李晟流淚道:“怎麼能顧惜自己的家庭呢?”此外,李晟與部下一起同甘共苦,以忠義和情誼激發軍心,全軍始終沒有怨言。 [20] 
李晟領兵攻打長安通化門,叛軍不敢出戰。次日,李晟集合將領們詢問如何攻取長安。眾將都要求先攻外城,然後掃清皇宮裏的敵人。李晟卻認為:“叛軍若設伏兵與我巷戰,居民會喧鬧潰散。叛賊的精鋭士兵集中在皇苑中,直接進攻這裏,是挖他的心腹要害,想逃跑都來不及。”於是從東渭橋移營到光泰門,以大軍直逼都城,大敗朱泚部將張庭芝、李希倩。 [21] 
當時華州軍營在北邊,兵力較少,叛軍集中進攻。李晟率精兵前去援救,兩破敵軍,乘勝進入光泰門。叛軍逃奔白華,叛軍哭聲整夜不停。次日,李晟再次出兵。眾將都請求等西部軍隊來到再夾攻,李晟道:“叛軍已經失敗,應該乘勝消滅。如果等候西邊的部隊,這會給他們再起的機會,對我們沒有好處。”於是把全軍召集到光泰門,令王佖、李演率領騎兵,史萬頃率領步兵,進抵皇苑北面。 [22] 
李晟派人先在夜裏拆毀二百步長的皇苑圍牆,作為進兵通道,等到李演等人來到時,叛軍已經用柵欄堵住。李晟怒叱諸將道:“怎敢如此放縱敵人,我當先殺了你們。”史萬頃害怕,率領其部眾首先衝進,拔去柵欄攻入皇城,王佖帶領騎兵跟隨其後進擊,叛軍大敗。官軍分路前進,姚令言率領叛軍仍在頑抗。李晟命令決勝軍使唐良臣率領步騎兵進逼,且戰且進,到了白華門,叛軍有數千騎兵出現於官軍的後面,李晟率領一百多騎兵回身抵禦,左右的人呼喊:“相公(李晟)來了。”叛軍都驚恐逃散。朱泚率領敗兵逃離長安,李晟派遣兵馬使田子奇追擊,其餘叛軍相繼投降。 [23] 
李晟駐軍在含元殿前,住在右金吾衞駐所,並命長安、萬年縣令,分頭慰問居民,軍隊秋毫無犯。住在遠處街坊的居民,過了一夜才知道朝廷的軍隊已經進城。次日,李晟屯兵安國寺,斬殺跟隨朱泚叛亂的人,表彰堅貞不屈者,並要求赦免被迫從賊的人。 [24] 
  • 加官進爵
捷報傳到梁州,德宗流淚不止。羣臣前來祝賀,道:“李晟蕩平兇惡的叛賊,但市場攤鋪沒有移散,宗廟沒有驚動,長安居民未受驚擾,即使是三代時用兵,也不能超過他。”皇帝説:“上天生下李晟,是國家和百姓的福分,哪裏是我一人的福氣呢?”封李晟為司徒,兼中書令,實封一千户。李晟派大將吳詵到寶雞清理道路,並請求親自去迎接和保衞皇帝車駕,德宗沒有答應。 [6] 
德宗從梁州回來,李晟身穿甲冑在三橋迎接皇帝,德宗停馬慰勞他。李晟兩次跪拜叩頭,向皇帝祝賀,又道:“陛下的臣子,不能很快消滅叛賊,致使陛下兩次流亡,是我不稱職的罪過,請定我的死罪。”拜伏在道路的左邊,德宗感動得掩面流淚,命給事中齊映扶起他,讓他回到自己的位置;又賜他府宅、良田、園林等。李晟進府宅時,京兆尹設帷帳,教坊奏樂作為前導,皇帝命令將相送他回家。德宗在東渭橋為李晟立紀功碑,親自撰寫碑文,又命皇太子錄下碑文副本,賜給李晟。 [25] 

李晟防禦吐蕃

收復長安後,李晟考慮到涇州(今甘肅涇川北)臨近邊界,且為軍事重鎮,然此地治理不善,多次發生兵禍,為此,他主動奏請前往涇州。於是,德宗命李晟兼鳳翔、隴右、涇原節度使、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進駐涇州。 [26] 
當時宦官尹元貞持符節巡視同州(今陝西省大荔縣)、華州(今陝西省華縣),擅自到河中撫慰李懷光。李晟上表彈劾尹元貞假借皇帝命令,想為叛亂的元兇開脱罪責,請皇帝治尹元貞的罪,又認為李懷光有五個不可赦免的原因,請求率五千精兵打敗叛賊。德宗剛把進攻叛賊的任務交給馬燧渾瑊,因而沒有答應。 [27] 
吐蕃對李晟極為畏懼,大相尚結贊對他尤為厭恨。他們認為唐朝的名將只有李晟、馬燧、渾瑊三人,於是實施反間之計,派遣使者通過馬燧請和,再通過會盟之際劫虜渾瑊,出賣馬燧。786年(貞元二年)九月,吐蕃興兵進犯隴州(今陝西省隴縣),卻不掠奪,並道:“召我來,何不以牛酒犒勞?”然後慢慢退去,以此來離間李晟。李晟派王佖率精兵三千人埋伏在汧城(今陝西省隴縣東南鎮),擊破吐蕃軍,幾乎生擒尚結贊。不久,李晟又派野詩良輔攻佔吐蕃摧沙堡。 [28] 
尚結贊多次遣使求和。李晟入朝覲見,認為吐蕃不可相信。宰相韓滉支持李晟的意見,請求調發軍糧供給李晟,讓其攻擊吐蕃。此時德宗厭惡戰爭,疑心將帥生事以獲取功勞。適逢韓滉去世,而執政的張延賞又與李晟不和,多次在德宗面前進行詆譭,認為不能讓李晟久握兵權,並推薦劉玄佐、李抱真主持西北邊事,讓他們立功來壓制李晟。德宗竟然採納了張延賞的意見,削去李晟的兵權。 [29] 

李晟晚年生活

787年(貞元三年)三月,德宗在宣政殿召見李晟,冊封他為太尉、中書令,又命他在尚書省治事。同年閏五月,渾瑊吐蕃在平涼會盟,果然被吐蕃劫持,而馬燧也被罷免河東節度使之職。 [30] 
793年(貞元九年),李晟去世,終年六十七歲。德宗得知後流涕不止,命百官到其府第弔唁,並追封他為太師,贈諡號忠武。李晟下葬時,德宗又親到望春門送葬,派使者在靈車前宣讀詔書,又命百官在路旁哭拜。 [31] 
元和年間,李晟配饗德宗廟廷。唐僖宗逃奔四川時,倉部員外郎袁皓收集李晟的功勳事蹟,編寫《興元聖功錄》,以此激勵諸將。 [32]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八十三》 [33]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四·列傳第七十九》 [34]  有記載。

李晟人物評價

李晟總評

李晟性疾惡,臨下明,善知部下之長;敢犯言直諫,盡大臣之節;治軍嚴明,賞罰必信。在作戰指揮上,不畏強敵,善激勵士氣,團結友軍,謀定後戰,身先士卒,臨敵應變,政治攻心與軍事打擊並用,因而能克復長安,立不世之功。史書稱他“器偉雄才”,“長於應變”,為維護唐王朝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35] 

李晟歷代評價

功與時並,才為代生,苟藴其材,遇其時,尊主庇人,何代不有?在中宗則桓彥範等著匡戴之績,在玄宗則劉幽求等申翼奉之勳,在肅宗、代宗則郭子儀等掃殄氛祲。今則李晟等保寧朕躬,鹹盡力肆勤,光復宗祏,繼之前烈,夫豈多謝。(《畫中宗以後功臣於凌煙閣詔》) [36] 
李晟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李晟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天祚我邦,是生才傑,稟陰陽之粹氣,實山嶽之降靈。宏濟患難,保佑王室;掃蕩氛蹋,廓清上京。忠誠感於人神,功業施於社稷,匡時定亂,實賴元勳。(《答李晟遺表手詔》) [36] 
李晟希代特生,乘時間出,高明稟忠厚之楨,□故得擁是旄幢,徇於封略,旋師中冀,討孽上京。一鼓而兇魁電竄,皇居乃正,清廟重安,大效展於邦家,大惠孚於黎庶。(《冊李晟司徒文》) [37] 
李晟天授明德,為時棟樑,膺期挺生,佐理戡難,作我英宰,保大定功。渾忠義以居心,等夷險以為體,魏郊伐叛,申肅殺之威;漢苑摧兇,樹廓清之效。宮城遂復,廟社攸安,三輔釋塗炭之憂,萬國允朝宗之願。及夫藩鎮岐下,黎獻昭蘇,踔威稜於接境,阜農耕於夷壤。欽若朝政,戢干戈,弼予一人,永清四裔。(《冊李晟太尉文》) [37] 
建中四祀,寇發上京,暴蔑人神,僭稱名器,則有若西平王晟等翦滅大憝,廓清中區。……晟仗鉞啓行,執桴親鼓,斂隍塹,排牆垣,勝氣兆於風雲,威聲振於原野,指顧摧靡,蕩無孑遺。布朝旨以寬脅從,勵臣節以誅同惡,乾軸傾而復紐,皇維弛而更張,遷梟聲為好音,變襖祲為和氣。……晟有興運之略,有匪躬之誠,有定亂之勳,有禁暴之德。……國危能安,軍勝能整,古所謂衞社稷者,晟其當之。《西平王李晟東渭橋紀功碑》 [38] 
唐憲宗李純:李晟間代英賢,自天忠勇。邁濟時之宏算,抱經武之長材,貫以丹誠,協於一德。嘗遭屯難之際,著戡定之功,鯨鯢既殲,宮廟斯復。(《命李晟家編附屬籍制》) [39]  ;贈太師晟,識精韜鈐,神假雄武,建中寇孽,躬踐憂虞。垂餌虎狼,致威樽俎,刷宮廟之塵穢,回日月之光輝。(《命李晟配享德宗廟庭詔》) [40] 
陸贄:沉肅有勇,堅明能斷。聞難感憤,誓軍徂徵,誠激於衷,義形於色。自河之右,萬里濟師,殷然雷奔,大盜懾駭。……蓄鋭養士,深壘固軍,以謀吞元兇,以義糾羣帥。躬擐甲冑,率先啓行,布忠信為軍聲,持義烈為戰器。廓清氛沴,寧復皇都,宗廟載安,宇宙斯泰。佐予興運,時乃茂功。 [41]  勵精剛之操,體博大之德。適時變通,而大節不奪;虛受廣納,而獨斷自明。奉法以身,推功以下,眾無犯命,人用樂從。懷德畏威,令行禁止。誓羣帥於危疑之際,駐孤軍於板蕩之中。氣凌風悖誠動天地,一鼓而兇徒折北,再駕而都邑廓清。師皆如歸,人不知戰,再安社稷,功格皇天。 [42] 
尚結贊:唐之名將,李晟與馬燧渾瑊耳。不去三人,必為我憂。 [43] 
趙元一:李公晟,電掃關中,欃槍已滅,風行草靡;車軌攸同。兇黨伏誅,枝葉皆盡;逆人之跡,並令削除。天府神都,鹹稱萬歲。……李公一清宮掖,德比伊、周;再殄兇渠,功超衞、霍。 [44] 
呂温:許叔冀之保靈昌,李光弼之全河陽,李晟之收復京邑,皆以兵少將一,而建大功。 [45] 
皮日休:吾愛李太尉,崛起定中原。驍雄十萬兵,四面圍國門。一戰取王畿,一叱散妖氛。乘輿既反正,凶豎爭亡魂。巍巍柱天功,蕩蕩蓋世勳。仁於曹孟德,勇過霍將軍。 [46] 
石敬瑭:西平王昔在德宗皇帝幸梁洋之歲,而有保定大功中興返正扶持社稷之力,載諸史氏,予嘉乃德,曰篤不忘。 [47] 
劉昫:忠於事君,長於應變,誠一代之賢將也。觀恆山之役,立談釋二帥之憾;涇師之亂,號哭赴奉天之危,可不為忠義乎!對白華之進軍,知平涼之必詐,沮星變之議,移渭橋之軍,可不為應變乎!解帶結孝忠之心,請婚釋延賞之怨,嫉惡有楚琳之請,懲亂行希鑑之誅,可不為明於決斷乎!而德宗皇帝聽斷不明,無人君之量,俾功臣困讒慝之口,奸人秉衡石之權,丁瓊之言,誠堪太息。雖齪齪刻渭橋之石,區區賜煙閣之銘,亦何心哉! [43] 
歐陽修:晟之屯東渭橋也,朱泚盜京師,李懷光反咸陽,河北三叛相王,李納猘河南,李希烈訌鄭、汳。晟無積貲輸糧,提孤軍抗羣賊,身佩安危而氣不少衰者,徒以忠誼感人,故豪英樂為之死耳。至師入長安而人不知,雖三王之佐,無進其能,可謂仁義將矣!嗚呼,功能存社祏,不能見信於庸主,卒奪其兵,哀哉!雖然,功蓋天下者,惟退禍可以免。四子世似其勞,是宜有後哉。 [48] 
李惟清:臣聞漢有衞青、霍去病,唐有郭子儀、李晟,西北望而畏之。 [49] 
陸游: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鯨;猶當出作李西平,手梟逆賊清舊京。 [50] 
文天祥:李公文武孰能傳,勳業聲華遍九州。一片忠心照日月,萬方民社奠春秋。 [51] 
羅貫中:李晟推功於下,而引咎歸已,此固哲人之所為,而晟能之。宜其孤忠獨立,而追蹤汾陽也。 [52] 
王世貞:李西平渭橋之役,以一旅弱師介於二鴟虜之間,卒能收強勵激以成補天浴日之烈,此非特其忠志強忍殊也,葢亦有精思焉。夫西平之一決,隃於郭汾陽多矣。然其量稍隘、意稍滿,故輕發於後貴之延賞,而卒為其所制。延賞雖忮,非魚朝恩、元載比也,以為西平之處延賞,不若汾陽之處朝恩、元載也。 [53] 
王夫之:① 李抱真得武俊之要領而示之以誠;李晟蔑視懷光之反,而安據渭橋,不為妄動;皆能忍暴集之奔湍,堅以俟其歸壑者也。有臣如此,賊不足平矣。 [54]  ② 德宗抑有李晟、渾瑊、馬燧之赤心為用,故李懷光雖叛,不敢逼上而屏跡於河中。 [55] 
康熙帝:李晟雖遭讒間,不能坦然自信,則亦未嘗學問之故也。凡人臣善處功名者不多。概見惟在帝王加意保全之,斯可得善始善終耳。 [56] 
蔡東藩:若夫李晟、渾瑊、馬燧,為唐德宗時三大名將,晟知吐蕃之難信,不宜與和,而瑊與燧皆未曾料及,是晟之智燭幾先,固非二人所可逮者。 [57] 
徐培根:李晟以一軍隸屬二強主將下,坐視殘賊田悦死灰復燃,建議不聽,勸解無效,最後於僥倖中使二主將釋怨修好,共同戮力王室,其處境已苦矣。及其勤王至長安外圍,奉詔隸屬於行將為叛之李懷光,旋得脱離統屬,卻以孤軍處於二強寇之間。在少服無糧窘境下,卒能建功匡復,蓋忠義激發,雖流離顛沛時,自足恃以自固。幸則為戡亂定難;不幸則為張巡、許遠之致命遂志。是以不僅是敢死則生,而且使賊知所懼,不敢動矣。自重則威,威則固,固則必成大功。此戰略之極,即最高之戰略藝術也。

李晟後世地位

公元789年(貞元五年),唐德宗命人將李晟的畫像掛在凌煙閣上。 [58] 
公元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晟。 [59]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李晟亦位列其中。 [60]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就有李晟。 [61] 

李晟個人作品

《全唐文》收錄有李晟的奏疏兩篇:《諫赦李懷光疏》、《誅田希鑑獻狀》。 [62] 

李晟軼事典故

李晟萬人敵

李晟隨王忠嗣征討吐蕃,遇到一吐蕃猛將守城抵抗,殺傷大批唐軍。王忠嗣大怒,招募軍中善射士卒。李晟應召而去,一箭射死蕃將,三軍振奮。王忠嗣厚加賞賜,撫着李晟的背,誇讚道:“真是個萬人敵啊。” [1] 

李晟合二帥

李晟與馬燧、李抱真合併攻打田悦。李抱真聽聞朱滔、王武俊倒戈圍困趙州,分兵兩千去戍守邢州(時為昭義軍所轄,治今河北邢台)。馬燧大怒,欲引兵返回河東。李晟勸解道:“我們三人奉詔討賊,邢州與趙州相鄰,叛軍攻打趙州,邢州也不得安寧。李公雖然分兵守衞,但其麾下精兵驍將都留在這裏,於戰局並沒有多少影響。您急着退兵,又將國事置於何地?”馬燧豁然醒悟,主動前往李抱真營中,與其拋棄前嫌。 [63] 

李晟錦裘督戰

李晟每次作戰都要身穿錦制皮衣、戴繡花彩帽,在陣前指揮。李懷光告誡李晟道:“身為將帥應當行事慎重,你穿的這麼招眼,不是會成為敵人攻擊的目標嗎?”李晟卻道:“我長期在涇原前線,得軍中將士畏服。我就是想讓他們認出我來,讓他們感到害怕。” [64] 

李晟慕效前賢

李晟在鳳翔任職時,曾對僚佐們道:“魏徵因為直言進諫,讓太宗取得超過堯舜的業績,真是忠臣啊!我真仰慕他。”行軍司馬李叔度道:“那是文官的職分,您功高德厚,怎麼還追求這些呢?”李晟鄭重嚴肅地道:“你説錯了,我有幸擔任將相,如果因明哲保身不説話,這難道是皇帝所需要的臣子嗎?”李叔度大慚。因此,李晟每次上朝,對答皇帝,都忠誠正直地盡到大臣的節操,不曾居功自傲鋒芒畢露。 [65] 

李晟懼怕文士

李晟與張延賞不和。吐蕃離間李晟與朝廷的關係,張延賞等也在朝中詆譭。李晟聽説後,整日哭泣,雙目紅腫,將兒子全部派到長安為質,又上表要求削髮為僧。不久,李晟回朝,又以足疾為名,要求辭去節度使的職務,皇帝沒有允許。在宰相韓滉等人的調解下,李晟與張延賞結為兄弟,又推薦張延賞為宰相。後來,李晟欲與張延賞結為親家,張延賞沒有答應。李晟感慨道:“武夫性子直爽,喝一頓酒什麼怨恨都沒有了。文士就不一樣了,表面上雖然和解了,但仍然放在心中。我怎麼能不懼怕文士呢?” [66] 

李晟西平禮法

李晟的女兒嫁給吏部侍郎崔樞為妻。一次李晟做壽,其女前來慶賀。酒宴中,一個侍女來到女兒身旁耳語幾句,女兒退席而去,不久又回到宴席上。李晟問女兒何事,女兒答道:“昨晚婆婆身體不適,我派人回去照顧了。”李晟怒斥道:“我怎麼有你這樣的女兒!你婆婆病了,你作為媳婦不在家侍奉,反而來為父親祝壽。我有你這種女兒,還做什麼壽!”李晟當下命女兒馬上回家,自己隨後也前往崔家問候,並因沒有教育好女兒而道歉。 [67] 

李晟親屬成員

李晟先世

高祖:李芝,贈隴州刺史。 [68] 
曾祖:李嵩,贈澤州刺史。 [68] 
祖父:李思恭,隴右軍裨將,贈幽州大都督 [68]  [69] 

李晟父母

父親:李欽,左金吾衞大將軍、隴右軍裨將,贈太子太保 [69]  [70] 
母親:太原王氏,贈代國夫人。 [70] 

李晟子女

兒子
李晟共有十五個兒子,其中出名的有李願、李憲、李愬、李聽。 [71] 
  1. 李願,檢校司空、河中節度使。 [43] 
  2. 李聰,早卒。 [43] 
  3. 李總,早卒。 [43] 
  4. 李愻,左神武軍大將軍。
  5. 李憑,歷任諸衞大將軍。 [43] 
  6. 李恕,太子洗馬、少監卿。 [43] 
  7. 李憲,檢校左散騎常侍、嶺南節度使。 [43] 
  8. 李愬,檢校左僕射、鳳翔隴右節度使上柱國,涼國公。 [43] 
  9. 李懿,渭南縣尉。
  10. 李聽(聴),檢校司徒、涼國公。
  11. 李惎,嵐州刺史。 [43] 
  12. 李慇,右龍武大將軍。
  13. 李侗,早逝。 [43] 
  14. 李伷,早逝。 [43] 
  15. 李偕,早逝。 [43] 
女兒
李晟至少有兩個女兒:
  1. 李氏,嫁工部侍郎張彧。 [72] 
  2. 李氏,嫁刑部侍郎崔樞。 [67]  [72] 

李晟墓葬紀念

主詞條:李晟墓
李晟墓在今陝西省高陵縣白象村渭水橋北端偏東處,即當年平定朱泚時駐軍之地。冢為圓錐形夯土堆,高5米,直徑15米,現距渭水僅25米,部分墓道已陷落渭水中。墓前原有石碑一通,裴度撰文,柳公權書字,俗稱“三絕碑”。明代為防止碑身掉於渭水中,已遷碑於冢西北約200米處,迄今完整。墓前尚有明清時修墓冢碑三通,另有明刻石獅一對。 [73]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李晟傳》:祖思恭,父欽,代居隴右為裨將。善騎射,年十八從軍,身長六尺,勇敢絕倫。時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擊吐蕃,有驍將乘城拒鬥,頗傷士卒,忠嗣募軍中能射者射之。晟引弓一發而斃,三軍皆大呼,忠嗣厚賞之,因撫其背曰:“此萬人敵也。”
  • 2.    《舊唐書·李晟傳》:大曆初,李抱玉鎮鳳翔,署晟為右軍都將。四年,吐蕃圍靈州,抱玉遣晟將兵五千以擊吐蕃,晟辭曰:“以眾則不足,以謀則太多。”乃請將兵千人疾出大震關,至臨洮,屠定秦堡,焚其積聚,虜堡帥慕容谷鍾而還,吐蕃因解靈州之圍而去。拜開府儀同三司。無幾,兼左金吾衞大將軍、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並總遊兵。
  • 3.    《舊唐書·李晟傳》:無何,節度使馬璘與吐蕃戰於鹽倉,兵敗,晟率所部橫擊之,拔璘出亂兵之中,以功封合川郡王。璘忌晟威名,又遇之不以禮,令朝京師,代宗留居宿衞,為右神策都將。
  • 4.    《舊唐書·李晟傳》:三年正月,復以諸道軍擊敗悦軍於洹水,遂進攻魏州,以功加檢校左散騎常侍,實封百户。無幾,兼魏府左司馬。時朱滔、王武俊聯兵在深、趙,怒朝廷賞功薄,田悦知其可間,遣使求援,滔與武俊應之,遂以兵圍康日知於趙州。王武俊攻趙州,晟乃獻狀請解趙州之圍,欲引兵赴定州與張孝忠合勢,欲圖范陽,德宗壯之,加晟御史大夫,俾禁軍將軍莫仁擢、趙光銑、杜季泚皆隸焉。晟自魏州引軍而北,徑趨趙州,武俊聞之,解圍而去。
  • 5.    《舊唐書·李晟傳》:建中二年,魏博田悦反,將兵圍臨洺、邢州,詔以晟為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與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節度使李抱真合兵救臨洺。河東、昭義軍攻楊朝光於臨洺南,晟與河東騎將李自良、李奉國擊悦於雙岡,悦兵卻,遂斬朝光。戰於臨洺,諸軍皆卻。晟引兵渡洺水,乘冰而濟,橫擊悦軍,王師復振,擊悦,大破之。
  • 6.    《新唐書·李晟傳》:露布至梁,帝感泣,羣臣上壽,且言:"晟蕩夷兇憝,而市不易廛,宗廟不震,長安之人不識旗鼓,雖三代用師,不能加之。"帝曰:"天生晟,為社稷萬人,豈獨朕哉!"拜晟司徒,兼中書令,實封千户。晟遣大將吳詵以兵三千到寶雞清道,自請迎扈,不許。
  • 7.    《舊唐書·李晟傳》:鳳翔節度使高升雅聞其名,召補列將。嘗擊疊州叛羌於高當川,又擊宕州連狂羌於罕山,皆破之,累遷左羽林大將軍同正。廣德初,鳳翔節度使孫志直署晟總遊兵,擊破党項羌高玉等,以功授特進、試光祿卿,轉試太常卿。
  • 8.    《舊唐書·李晟傳》:德宗即位,吐蕃寇劍南,時節度使崔寧朝京師,三川震恐,乃詔晟將神策兵救之,授太子賓客。晟乃逾漏天,拔飛越,廓清肅寧三城,絕大渡河,獲首虜千餘級,虜乃引退,因留成都數月而還。
  • 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六》:上髮禁兵四千人,使晟將之,發邠、隴、范陽兵五千,使金吾大將軍安邑曲環將之,以救蜀。東川出軍,自江油趣白壩,與山南兵合擊吐蕃、南詔,破之。范陽兵追及於七盤,又破之,遂克維、茂二州。李晟追擊於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詔飢寒隕於崖谷死者八、九萬人。
  • 10.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德宗髮禁衞及幽州軍以援東川,與山南兵合,大敗異牟尋眾,斬首六千級,禽生捕傷甚眾,顛踣厓峭且十萬。異牟尋懼,更徙苴咩城,築袤十五里。
  • 11.    《舊唐書·李晟傳》:晟留趙州三日,與孝忠兵合,北略恆州。圍朱滔將鄭景濟於清苑,決水以灌之。田悦、王武俊皆遣兵來救,戰於白樓。賊犯義武軍,稍卻,晟引步騎擊破之,晟所乘馬連中流矢。逾月,城中益急,滔、武俊大懼,乃悉收魏博之眾而來,復圍晟軍。晟內圍景濟,外與滔等拒戰,日數合,自正月至於五月。會晟病甚,不知人者數焉。軍吏合謀,乃以馬輿還定州,賊不敢逼。
  • 12.    《舊唐書·李晟傳》:晟疾間,復將進師,會京城變起,德宗在奉天,詔晟赴難。晟承詔泣下,即日欲赴關輔。義武軍間於朱滔、王武俊,倚晟為輕重,不欲晟去,數謀沮止晟軍。晟乃留子憑以為婚。義武軍有大將為孝忠委信者謁晟,晟乃解玉帶以遺之,因曰:“吾欲西行,願以為別。”陳赴難之意,受帶者果德晟,乃諫孝忠勿止晟。晟得引軍逾飛狐,師次代州,詔加晟檢校工部尚書、神策行營節度使,實封二百户。晟軍令嚴肅,所過樵採無犯。自河中由蒲津而軍渭北,壁東渭橋以逼泚。
  • 13.    《舊唐書·李晟傳》:時劉德信將子弟軍救襄城,敗於扈澗,聞難,率餘軍先次渭南,與晟合軍。軍無統一,晟不能制,因德信入晟軍,乃數其罪斬之。晟以數騎馳入德信軍,撫勞其眾,無敢動者。既並德信軍,軍益振。時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亦自河北赴難,軍於咸陽,不欲晟獨當一面以分己功,乃奏請與晟兵合,乃詔晟移軍合懷光軍。晟奉詔引軍至陳濤斜。……懷光陰有異志,遷延不進。晟因人説懷光曰:“寇賊竊據京邑,天子出居近甸,兵柄廟略,屬在明公。公宜觀兵速進,晟願以所部得奉嚴令,為公前驅,雖死不悔。”懷光益拒之。
  • 14.    《新唐書·李晟傳》:懷光謀沮撓其軍,即奏言:“神策兵給賜比方鎮獨厚,今桀逆未平,軍不可以異。且眾以為言,臣無以解。惟陛下裁處。”懷光欲晟自削其軍,則士怨易撓。帝議諸軍與神策等,力且不贍,遣翰林學士陸贄臨詔懷光,令與晟計所宜者。懷光曰:“稟賜不均,軍何以戰!”贄數顧晟,晟曰:“公,元帥,軍政得專之。晟將一軍,唯所命,其增損費調,敢不聽?”懷光默然計塞,顧刻削稟賜事出己,乃止。
  • 15.    《新唐書·李晟傳》:懷光屯咸陽凡八旬,帝數促戰,以伺賊隙為言,卒不出兵,陰通朱泚,反跡浸露。晟懼為所並,上言:“當先變製備,請假裨佐趙光銑、唐良臣、張彧為洋、利、劍三州刺史,各勒兵以通蜀、漢衿喉。”未報。會吐蕃欲佐誅泚,帝議幸咸陽督戰,懷光大駭,疑帝奪其軍,圖反益急。晟與李建徽、陽惠元皆聯屯,適有使者到晟軍,晟乃令曰:“有詔徙屯。”即結陣趨東渭橋。後數日,懷光並建徽、惠元兵,惠元死之。
  • 16.    《新唐書·李晟傳》:是日,帝進狩梁州,駱穀道隘,儲供不豫,從官乏食,帝嘆曰:“早用晟言,三蜀之利,可坐有也。”顧渾瑊曰:“渭橋在賊腹中,兵孤絕,晟能辦勝邪?”瑊曰:“晟秉義挺忠,崒然不可奪。臣策之,必破賊。”帝乃安。自行在遣晟將張少弘口詔進晟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晟受命,拜且泣曰:"京師天下本,若皆執羈靮,誰將復之!"乃繕甲兵,治陴隍,以圖收復。
  • 17.    《新唐書·李晟傳》:是時,晟提孤軍橫當寇鋒,恐二盜合以軋之,則卑詞厚幣,偽致誠於懷光者。時敖廥單覂,乃使張彧假京兆少尹,多署吏,調畿內賦,不淹旬,芻米告具。乃陳兵下令曰:“國家多難,乘輿播遷,見危死節,自吾之分。公等此時不誅元兇,取富貴,非豪英也。渭橋斷賊首尾,吾欲與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士皆雪泣曰:“惟公命。”於是駱元光以華州之眾守潼關,尚可孤以神策兵保七盤,皆受晟節度;戴休顏舉奉天,韓遊瑰悉邠寧軍從晟。
  • 18.    侯藹奇.百將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134
  • 19.    《新唐書·李晟傳》:懷光始懼。晟乃移書顯讓之,使破賊自贖。懷光不聽,然其下益攜落,畏為晟襲,乃奔河中。……帝遣使者間道詔晟兼河中、晉絳慈隰節度使,又兼京畿、渭北、鄜坊、丹延節度招討使。帝欲益西幸,晟請駐梁、漢以系天下望。又進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
  • 20.    《新唐書·李晟傳》:神策軍及晟家皆為賊質,左右有言者,晟涕數行下,曰:“陛下安在,而欲恤家乎?”……時輸縑不屬,盛夏,士有衣裘者,晟能與下同其苦,以忠誼感發士心,終無攜怨。
  • 21.    《新唐書·李晟傳》:乃引兵叩都門,賊不敢出,振旅而還。明日,會諸將圖所向,眾對先拔外城,然後清宮。晟曰:“外城有里閈之隘,若設伏格戰,居人囂潰,非計也。賊重兵精甲聚苑中,今直擊之,是披其心腹,將圖走不暇。”諸將曰:“善。”乃自東渭橋移壁光泰門,以薄都城,連溝柵。而賊將張庭芝、李希倩求戰,晟顧曰:“賊不出,是吾憂也。今乃冒死來,天誘之矣。”勒吳詵等縱兵鏖擊。
  • 22.    《新唐書·李晟傳》:賊攻華師急,晟以精騎馳救,中軍噪而從,大破之,乘勝入光泰門;再戰,敗卻,殭屍相藉,餘眾走白華,賊大哭,終夜不息。翌日,將復戰。或請待西師,晟曰:"賊既敗,當乘機撲殄。苟俟西軍,是容其為計,豈吾利邪?"乃悉軍軍光泰門,使王佖、李演將騎,史萬頃將步,抵苑北。
  • 23.    《新唐書·李晟傳》:晟先夜隤苑垣為道二百步,比兵至,賊已伐木塞以拒戰。晟叱諸將曰:"安得縱賊?今先斬公矣!"萬頃懼,先登,拔柵以入,佖督騎繼之。賊崩潰,執其將段誠諫,大兵分道進,雷噪震地。令言、庭芝、希倩等殊死鬥,晟令唐良臣等步騎奔突,賊陣成輒北,十餘遇皆不勝,蹙入白華。賊伏千騎出官軍背,晟以麾下百騎自馳之,左右呼曰:"相公來!"賊驚潰,禽馘略盡。泚率殘卒萬人西走,田子奇追之,餘黨悉降。
  • 24.    《新唐書·李晟傳》:晟引軍屯含元外廷,舍右金吾次,令軍中曰:“五日內不得輒通家問,違者斬。”遣京兆尹李齊運部長安、萬年令,分慰居人,秋毫無所擾。別將高明曜取賊妓一,司馬伷取賊馬二,即斬以徇。坊人之遠者,宿昔乃知王師之入也。明日,孟涉屯白華,尚可孤屯望仙門,駱元光屯章敬寺,晟屯安國寺。斬賊用事者及臣賊宦豎於市,表著節不屈者,擇文武攝台省官,以俟乘輿。條脅污於賊者,請以不死。
  • 25.    《新唐書·李晟傳》:帝至自梁,晟以戎服見三橋,帝駐馬勞之。晟再拜頓首,賀克殄大盜,廟朝安復,已,即跪陳:"備爪牙臣,不能指日破賊,致乘輿再狩,乃臣不任職之咎,敢請死。"伏道左,帝為掩涕,命給事中齊映起之,使就位。有詔賜第永崇裏、涇陽上田、延平門之林園、女樂一列。晟入第,京兆供帳,教坊鼓吹迎導,詔將相送之。帝紀其功,自文於碑,敕皇太子書,立於東渭橋,以示後世雲。又令太子錄副以賜。
  • 26.    《新唐書·李晟傳》:涇州倚邊,數戕其帥,晟請治不龔命者,因以訓耕積粟實塞下,羈制西戎。帝乃拜晟鳳翔、隴右、涇原節度使,兼行營副元帥,徙王西平郡,實封千五百户。
  • 27.    《新唐書·李晟傳》:時宦者尹元貞持節到同、華,擅入河中諭慰李懷光。晟劾元貞矯使,欲洗宥元惡,請治罪。又言:“赦懷光有五不可:河中抵京師三百里,同州制其衝,兵多則示未信,少則力不足,忽驚東偏,何以待之?一也。今赦懷光,則必以晉、絳、慈、隰還之,渾瑊、康日知又且遷徙,二也。兵力未窮,忽宥反逆,四夷聞之,謂陛下兵屈而自罷耳;今回紇拒北,吐蕃梗西,希烈僣淮、蔡,若棄強示弱,以招窺覬,三也。懷光既赦,則朔方將士悉復敍勳行賞,追還縑廩;今府庫空殫,物不酬滿,是激其叛,四也。既解河中,諸道還屯,當有賜賚,賞典不舉,怨言必起,五也。今河中米鬥五百,芻稿且罄,人餓死牆壁間,其大將殺戮幾盡,圍之旬時,力窮且潰,願無養腹心疾為後憂。臣請選精兵五千,約十日糧,可以破賊。”帝方以賊委馬燧、渾瑊,故不許。
  • 28.    《新唐書·李晟傳》:吐蕃君臣大懼,相與議。尚結贊者善計,乃曰:“唐名將特李晟與馬燧、渾瑊爾,不去之,必為吾患。”即遣使委辭,因燧請和,且求盟,因盟謀執瑊以賣燧,於是結贊大興兵逾隴、岐,無所掠,陽怒曰:"召吾來,乃不牛酒犒軍。"徐引去。以是間晟。晟選兵三千,使王佖伏汧陽旁,擊其中軍,幾獲結贊。晟又遣野詩良輔等攻摧沙堡,拔之。
  • 29.    《新唐書·李晟傳》:結贊屢乞和,會晟朝京師,奏言:"戎狄無信,不可許。"宰相韓滉與晟合,因請調軍食以給西師。然天子內厭兵,疑將臣生事。亦會滉卒而張延賞當國,故與晟有隙,後雖詔講解,而陰不與也,密言晟不可久持兵,更薦劉玄佐、李抱真經略西北,俾立功以間晟。帝惑其言。
  • 30.    《新唐書·李晟傳》:貞元三年,帝坐宣政殿引見晟,備冊禮,進拜太尉、中書令,罷其兵。詔晟乘輅謁太廟,視事尚書省,賜良馬、錦彩千計。是歲,瑊與吐蕃盟平涼,虜劫之,瑊挺身免,詔罷燧河東,皆如結贊計雲。
  • 31.    《新唐書·李晟傳》:九年,薨,年六十七。帝聞流涕,詔百官就第進吊。冊贈太師,諡曰忠武。及葬,又御望春門臨送,遣謁者宣詔於柩車,百官拜哭於道。
  • 32.    《新唐書·李晟傳》:憲宗元和中,詔其家與屬籍,以晟配饗德宗廟廷。僖宗狩蜀,倉部員外郎袁皓採晟功烈,為《興元聖功錄》,遍賜諸將,表勵之。
  • 33.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八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1-11]
  • 34.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四·列傳第七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1-11]
  • 35.    張永山等.中國軍事通史:第十卷唐代軍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897-898
  • 36.    全唐文:卷五十二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08-26]
  • 37.    全唐文:卷五十四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08-26]
  • 38.    全唐文:卷五十五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3-11-10]
  • 39.    全唐文:卷五十六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08-26]
  • 40.    全唐文:卷六十  .在線讀書[引用日期2013-11-10]
  • 41.    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一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3-11-10]
  • 42.    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二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3-11-10]
  • 43.    舊唐書:李晟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27]
  • 44.    奉天錄:卷四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3-10-27]
  • 45.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六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3-11-10]
  • 46.    全唐詩:卷六百零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7]
  • 47.    全唐文:卷一百十六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3-11-10]
  • 48.    新唐書:李晟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7]
  • 49.    宋史:李惟清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7]
  • 50.    全宋詩:陸游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3-10-27]
  • 51.    江西吉安發現文天祥兩篇詩文  .新浪[引用日期2013-10-27]
  • 52.    隋唐兩朝志傳:第一一五回 李晟斬汶復京城  .夢遠書城[引用日期2013-10-27]
  • 53.    王弇州崇論卷之三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6-12]
  • 54.    讀通鑑論:卷二十四 德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7]
  • 55.    讀通鑑論:卷二十七 昭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7]
  • 56.    康熙·《閲史緒論》
  • 57.    唐史演義:第六十八回 竇桂娘密謀除逆 尚結贊狡計劫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7]
  • 58.    《舊唐書·馬燧傳》:五年九月,燧與太尉李晟召見於延英殿,上嘉其有大勳力,皆圖形凌煙閣,列於元臣之次。
  • 59.    宋史:吉禮志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7]
  • 60.    十七史百將傳:卷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7]
  • 61.    明史:吉禮志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7]
  • 62.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三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08-26]
  • 63.    《舊唐書·李晟傳》:李抱真分兵二千人守邢州,馬燧大怒,欲班師。晟謂燧曰:“初奉詔進討,三帥齊進。李尚書以邢州與趙州接圵,分兵守之,誠未為害,其精卒鋭將皆在於此,令公遽自引去,奈王事何?”燧釋然謝晟,燧乃自造抱真壘,與之交歡如初。
  • 64.    《舊唐書·李晟傳》:每將合戰,必自異,衣錦裘、繡帽前行,親自指導。懷光望見惡之,乃謂晟曰:“將帥當持重,豈宜自表飾以啖賊也!”晟曰:“晟久在涇原,軍士頗相畏服,故欲令其先識以奪其心耳。”
  • 65.    《新唐書·李晟傳》:在鳳翔,嘗曰:"魏徵以直言致太宗於堯舜上,忠臣也。我誠慕焉。"行軍司馬李叔度曰:"彼縉紳儒者事,公勳德何希是哉?"晟曰:"君失辭。晟幸得備將相,苟容身不言,豈可謂有犯無隱邪?是非唯上所擇爾。"叔度慚。故晟每進對,謇謇盡大臣節,未嘗露於外。
  • 66.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八》:會吐蕃有離間之言,延賞等騰謗於朝,無所不至。晟聞之,晝夜泣,目為之腫,悉遣子弟詣長安,表請削髮為僧,上慰諭,不許。辛未,於朝,見上,自陳足疾,懇辭方鎮,上不許。韓滉素與晟善,上命滉與劉玄佐諭旨於晟,使與延賞釋怨。晟奉詔,滉等引延賞詣晟第謝,結為兄弟,因宴飲盡歡。滉因使晟表薦延賞為相。……李晟為其子請婚於延賞,延賞不許。晟謂人曰:“武夫性快,釋也於杯酒間,則不復貯胸中矣。非如文士難犯,外雖和解,內蓄憾如故,吾得無懼哉!”
  • 67.    《墨客揮犀·卷七》:崔刑部樞夫人,太尉西平王女也。西平生日,中堂大宴。方食,有小婢附崔氏女耳語久之,崔女頷之而去。有頃復至,王問曰:“何事?”女對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王擲箸怒曰:“我不幸有此女!大奇事,汝為人婦,豈有阿家體候不安,不檢校湯藥,而與父作生日?吾有此女,何用作生日為!”遽遣乘檐子歸,身亦續至崔氏家問疾,月拜謝教訓子女不至。
  • 68.    《舊唐書·李晟傳》:四年三月,詔為晟立五廟,以晟高祖芝贈隴州刺史,曾祖嵩贈澤州刺史,祖思恭贈幽州大都督。
  • 69.    《舊唐書·李晟傳》:祖思恭,父欽,代居隴右為裨將。
  • 70.    《舊唐書·李晟傳》:是月,御殿大赦,贈晟父欽太子太保,母王氏贈代國夫人。
  • 71.    《新唐書·李晟傳》:有十五子,其聞者願、憲、愬、聽雲。
  • 72.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八》:工部侍郎張彧,李晟之婿也。晟在鳳翔,以女嫁慕客崔樞,禮重樞過於彧。彧怒,遂附於張延賞。
  • 73.    安作璋主編.中國將相辭典.濟南:明天出版社,1990:280
  • 74.    明人畫李晟像軸  .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引用日期2023-10-03]
  • 75.    河北美術出版社選 編.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