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襲譽

鎖定
李襲譽(生卒年不詳),字茂實,金州安康(今陝西石泉南)人,祖籍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李襲志的弟弟,唐初大臣。
出仕隋朝任冠軍府司兵。唐高祖李淵平定長安後,召入朝廷授任太府少卿、安康郡公。唐太宗李世民討伐王世充時,授任潞州總管。多次升遷至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江南巡察大使,在任期間任免了很多官員。後召入朝廷任太府卿。後升任涼州總管,改任同州刺史。在涼州因私憤用杖刑打死番禾丞劉武而獲罪,廢為平民,流放泉州,去世。
李襲譽性嚴整,所在以威肅聞。凡獲俸祿,必散之宗親,其餘資多寫書而已。撰《五經妙言》四十卷、《江東記》三十卷、《忠孝圖》二十卷。 [8-10] 
茂實
所處時代
隋唐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金州安康
主要成就
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同州刺史等
主要作品
《五經妙言》等
本    名
李襲譽
官    職
涼州都督、同州刺史
爵    位
安康郡公

李襲譽人物生平

李襲譽歸順唐朝

李襲譽,字茂實,金州安康(今陝西安康)人,李襲志的弟弟。 [1]  機敏而有見識。出仕隋朝任冠軍府司兵。陰世師輔佐代王楊侑守衞京城,三輔盜賊像螞蟻一般聚集,李襲譽請求派兵佔據永豐倉,散發粟米賑濟貧窮,拿出倉庫中的物品賞賜戰士,快馬傳發檄文給各郡縣,共同追捕盜賊。陰世師不同意。於是請求出去招募山南軍隊,到達漢中,唐高祖李淵已經平定長安,召入朝廷授任太府少卿、安康郡公。 [2] 

李襲譽治理揚州

唐太宗李世民討伐王世充時,授任潞州總管。當時突厥已經和親,又與王世充通使往來,李襲譽捉住並斬殺使者。下詔委派他管理運輸,來送糧供應東部軍隊。多次升遷至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江南巡察大使,在任期間任免了很多官員。揚州是江、吳大都會,民俗喜愛經商,不從事農耕;李襲譽為他們疏引雷陂水,建築句城塘,灌溉田地八百頃,使地盡其利,很多百姓反過來從事農業。召入朝廷任太府卿。 [3] 

李襲譽殺人被貶

為人正直誠實,以威嚴聞名。持家簡樸,對宗族親屬照顧十分優厚,按人口多少將俸祿散發給他們。用剩下的錢請人抄書,罷任揚州時,書籍多得要用數輛車子裝載。 [4] 
他曾對子孫説:“我秉性不愛財物,因此以至貧乏。但仰仗京城有賜田十頃,可以耕種,足夠食用;在河內有千棵桑樹,務桑可以穿衣;在江都有書籍,努力攻讀可以進身求官。我死後,能勤於這三件事,就不用求助他人了。”升任涼州總管。 [5] 
貞觀十五年(641年)十一月,薛延陀聯同同羅、僕骨、回紇、靺鞨、霫等部族領軍八萬南侵。朝廷命營州都督張儉統率所部直逼薛延陀東境,李襲譽被授為涼州道行軍總管,與朔州道行軍總管李勣、與靈州道行軍總管李大亮等分兵抵禦。李勣隨後大破薛延陀。 [6] 
後又改任同州刺史。他在涼州因私憤用杖刑打死番禾丞劉武而獲罪,應處以死罪,廢為平民,被流放泉州,之後去世。 [5] 

李襲譽個人作品

李襲譽撰有《五經妙言》四十卷、《江東記》三十卷、《忠孝圖》二十卷。 [7] 
參考資料
  • 1.    《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李襲譽,唐金州安康人,字茂實。李襲志弟。
  • 2.    《新唐書·卷九十一》:弟襲譽,字茂實,通敏有識度。仕隋為冠軍府司兵。陰世師輔代王守京師也,三輔盜螘聚,襲譽請以兵據永豐倉,發粟賑窮乏,出庫物賞戰士,馳檄郡縣,共逐捕賊。世師不從。乃求出募山南兵,至漢中,高祖已定長安,召授太府少卿、安康郡公。
  • 3.    《新唐書·卷九十一》:伐王世充也,拜潞州總管。時突厥已和親,又通使世充,襲譽捕斬之。詔委典運,以饟東軍。擢累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江南巡察大使,多所黜陟。揚州,江、吳大都會,俗喜商賈,不事農;襲譽為引雷陂水,築句城塘,溉田八百頃,以盡地利,民多歸本。召為太府卿。
  • 4.    《新唐書·卷九十一》:為人嚴愨,以威肅聞。居家儉,厚於宗親,祿稟隨多少散之。以餘資寫書,罷揚州,書遂數事載。
  • 5.    《新唐書·卷九十一》:嘗謂子孫曰:
  • 6.    《舊唐書·卷三·本紀第三》:(貞觀十五年)十一月……癸酉,薛延陀以同羅、僕骨、回紇、靺鞨、霫之眾度漠,屯於白道川。命營州都督張儉統所部兵壓其東境;兵部尚書李勣為朔方行軍總管,右衞大將軍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涼州都督李襲譽為涼州道行軍總管,分道以御之。十二月……甲辰,李勣及薛延陀戰於諾真水,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獲馬萬五千匹,薛延陀跳身而遁。勣旋破突厥思結於五台縣,虜其男女千餘口,獲羊馬稱是。
  • 7.    《舊唐書·卷五十九》:撰《五經妙言》四十卷、《江東記》三十卷、《忠孝圖》二十卷。
  • 8.    李厚之,張會鑑,鄭繼猛纂輯.安康歷代名人錄.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第38-39頁
  • 9.    陳德弟著.先秦至隋唐五代藏書家考略.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 10.    吳海林,李延沛編.中國歷史人物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第1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