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虞仲

鎖定
李虞仲(772年-836年),字見之,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大曆十才子”之一李端之子,唐代文學家。 [10] 
出身趙郡李氏東祖。元和元年(806年),登進士第,後復中宏詞科,授弘文館校書郎。元和三年(808年),出為荊南節度從事。元和七年(812年),入為太常博士。長慶元年(821年),為西川節度判官。長慶二年(822年),徵拜兵部員外郎,遷司勳郎中。寶曆元年(825年),以兵部郎中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大和四年(830年),出為華州刺史。大和七年(833年),入拜左散騎常侍,兼秘書監。大和八年(834年),轉尚書左丞。大和九年(835年),遷兵部侍郎,尋改吏部侍郎。開成元年(836年)四月,李虞仲卒,時年六十五歲。 [11] 
李虞仲為人簡淡寡慾,方正儒雅,精於文學而善矜誇,尤工於作詩。《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李虞仲制集》4卷,原本已散佚。《全唐詩》卷479存詩僅1首。《全唐文》卷693存文18篇。 [10] 
字見之(一作建之)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772年
逝世日期
836年
主要作品
《制集》四卷
本    名
李虞仲
家    世
趙郡李氏東祖

李虞仲生平事蹟

李虞仲,字見之,趙州趙郡人。父親李端,字正已,為唐代著名的“大曆十才子”之一。 [1] 
亦工詩,唐元和初年(806年),登進士第,又以制策登科,授弘文校書。從事荊南,入為太常博士,遷兵部員外、司勳郎中。唐敬宗寶曆中,考制策甚精,轉兵部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唐文宗太和四年,出為華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入拜左散騎常侍兼秘書監。八年,轉尚書右丞。九年,為兵部侍郎,尋改吏部侍郎。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四月去世,時年六十五。為人簡淡寡慾,立性方雅,奕代文學,達而不矜,士友重之。 [2] 

李虞仲親屬成員

李虞仲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東祖李氏為唐代趙郡李氏定著六房之一。趙郡李氏西晉以來家世非常顯赫,為北魏“五姓”之一,世代冠冕不絕,人物輩出,在唐代引起統治者的憂慮。唐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下禁婚詔,禁止包括西晉李楷四子後裔(東祖、南祖、西祖)在內的“七姓十家”間互相通婚。然而禁婚詔不但沒有起到削弱他們的作用,反而擴大了他們的影響,而且禁婚詔的執行力度並不嚴格,趙郡李氏的通婚圈子仍然以崔、盧、鄭、王四姓高門為主,唐代出宰相十七位,在唐朝依舊保持了家族興盛繁榮的局面。南北朝以來,趙郡李氏門第清流,聲望顯赫,為當時中原頂級世家大族之一。 [3-8] 
七世祖:李孝貞,字元操,小名僧藏,北齊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堂弟,歷仕北齊、北周、隋三朝,封武安縣公,善文章,有文集三十卷行於當世。
六世祖:李來王,散騎常侍。
五世祖:李思諒,倉部郎中,《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金部郎中”。
高祖:李敬忠,許王府參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許王府典籤”。
曾祖:李暕,同州司馬、都水使者。
祖父:李震,大理丞。
祖母:王氏,出身太原王氏
父親:李端,字正己。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歷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累贈兵部侍郎。
夫人:郭氏,出身太原郭氏。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曾孫女,贈兵部尚書郭晞孫女、兵部員外郎贈給事中郭鈞女兒、刑部侍郎郭承嘏姊妹。 [9] 
兒子:李處仁。
女兒:李氏,嫁滎陽鄭樞。

李虞仲李虞仲墓誌銘

唐故正議大夫守尚書吏部侍郎贊皇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賜紫金魚袋贈吏部尚書趙郡李公墓誌銘並序
門生朝散大夫使持節華州諸軍事守華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潼關防禦鎮國軍等使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盧鈞
朝散大夫守給事中上柱國郭承嘏
公諱虞仲,字見之,姓李氏,趙郡人。族望山東,世濟仁義。曾祖暕,同州司馬;祖震,大理丞贈禮部郎中;父端,杭州司兵,累贈兵部侍郎。公幼孤,依世父,勤學有立。長從鄉賦,聲振京洛中,故嘗膺兩口貢薦之首。擢進士第,舉宏詞,授弘文館校書郎,改藍田縣尉。內史命公專擇貢士,升獎鹹當,近輔籍甚,奏監察御史,充潼關防禦判官。尋以府遷,改荊南觀察判官。擢太常博士、祠部員外郎。屬丞相段公出鎮西蜀,重選從事,奏改户部郎中、兼侍御史,充節度判官,仍加章綬。公三歷賓府,推以誠至。同列慕芝蘭之室,周行惜廊廟之資。入為兵部員外郎,轉司勳郎中。詔考制策,搜才果精,盛朝得人,不讓晁郄。遷兵部郎中,尋知制誥。潤色王度,輝煥人文。以能稱官,復錫真秩。又封贊皇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四輔之守,關河為重。改華州刺史、充鎮國軍防禦等使。崇以中憲,寵以金章。公務簡以靜人,勸農以敦本。先時,政縣有具獄論死者七人,公至,以獄上問狀知冤,竟從昭雪,由是闔境政刑以清,徵為左散騎常侍。聖上崇儒,復兼秘書監,思綱轄南宮,拜尚書右丞。將練修戎政,遷兵部侍郎;欲銓綜流品,復轉吏部。方諧人望,且以疾聞,移告旬朔,遽啓手足。以開成元年四月九日薨於永崇裏之私第,享年六十五。皇情軫悼,輟朝一日,詔贈吏部尚書。公孝敬稱於閨門,友愛彰於羣從。道敦故舊,祿贍宗親,故庇具無兼資,省廄無良馬,所自口者,唯琴書在室,松竹小山延袤,尋常之內而已。夫人太原郡君郭氏,尚父汾陽王之曾孫、贈兵部尚書晞之孫、兵部員外郎贈給事中鈞之女。蟬聯貴盛,志尚簡約。柔德令範,光乎族姻。先公十四年捐館,將從周禮,考於蓍龜,同穴之吉,期於戊午。有子處仁,幼而聰敏,口歲嬰疾,蔭補殿中省進馬,既冠即世。一女適滎陽鄭樞,承訓德門,作嬪令族。惸然在疚,亦贊襄事。以其年七月廿三日祔葬公於河南縣單圭鄉之先塋,禮也。公名重巨源,口悲伯道,理命以從祖弟之子農夫為後,以慈赴孝,雖幼能哀,知臧孫之慶可復也。嗚呼!公任祠部也,天官以歲取科名,不徇權力,為所傾害,惑於至尊,公與今太子賓客白公,承詔考覆,名封別殿,天顏甚嚴。公陳以大禮,當仁不擾,上意乃釋。公望愈高,重以名聞。鈞忝在選,始則同升之友,忽為受恩之人,直道難酬,百身何及。議纂景行,藏於幽隧。鈞以及門之分,有越等倫,不敢固辭,掩涕銘德。銘曰:
皋陶種德,李氏口長。趙郡分祖,弈世有光。維公挺生,韞粹含章。澤宮得儁,翰苑獨步。佪翔府幕,頡頏雲路。曲台掌禮,華省共辰。考覆賢良,主張絲綸。作鎮近輔,冤清爭息。貂冠入侍,蓬山司籍。作轄南宮,載貳夏卿。既頒戎政,乃綜銓衡。方敍九流,忽驚盡瘁。人望徒存,生涯遽既。嗚呼!輤帷錦屋,見日而行。從先大夫,備物哀榮。伊川逶迤,鑿龍崢嶸。背山左水,萬古攸寧。嗚呼!

李虞仲作品一覽

敕:竭誠於補察,必罄︳謨,鋪文於誥命,以光鴻業,非明識屢經於體遠,麗藻已著於知微,則何以副我虛求,充於任使?翰林學士中散大夫中書舍人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王源中,天籟無器,大球不磨,範圍可以程?紳,刀尺可以制度量。自拔於郎署,?諸中禁,嘗因進見,敷奏以言,揖黃憲而褊胸不生,睹汲黯而風神自整。今時方無事,政在和平,外付股肱,內倚心腹,必冀協恭以奉上,營道而同方,俾下無間言,上無偏聽,萬物攸系,朕時賴之。勉勤夙夜之規,以副簡求之望。可尚書户部侍郎知制誥,依前充翰林學士,散官、勳、賜如故。
授學士李讓夷職主員外郎充職制
敕:夫言語侍從之臣,非賢不命,久而加獎,則彝典也。翰林學士朝議郎行左補闕賜緋魚袋李讓夷,器以琢成,材為眾出,藴積邁時之志,發明扶道之心,學務研精,文推軼拔。早飛聲於戎幕,遂躐位於諫垣,忠言屢聞,密命斯委,果揚温雅之稱,宣獲持謙(一作︳謨)之效。亦既久次,所宜轉遷,受遐寵於握蘭,用酬勞於視草。勉宏前懿,以服寵榮。可行尚書職方員外郎,依前充翰林學士,散官、賜如故。
授學士王源中等中書舍人制
敕:朝庭之制,外有綸闈之職,以奉大猷,中有翰苑之司,以專密命帝王懿範,備舉而行,森然在前,其道一貫。朝散大夫守尚書户部郎中充翰林學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王源中,能斷大事,美秀而文,服君子之儒,乘賢人之業。朝議郎行尚書禮部員外郎充翰林學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宋申錫,和順積中,英華髮外,懷致君之志,布經國之文。二者皆國器也,先皇帝能用之。顧予沖人,敢不加敬?申命執事,崇其寵章,藉右掖之芳名,參內庭之重任,思為盡飾,朝典宜之。源中可權知中書舍人,依前翰林學士,散官、勳、賜如故;申錫可守尚書户部侍郎知制誥,充翰林學士,散官、勳、賜如故。
授學士路隋等中書舍人制
敕:夫秩高綸闈,職贊書命,禁署之內,用才尤難,蓋以討論而功垂無窮,潤色而言流有截,非嘉績日著,雄文風翔,則何以茂於轉遷,副此僉屬?朝議郎守諫議大夫充翰林學士上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路隋,澄澄天倪,落落風韻,氣含古道,行為人師。朝議郎行尚書庫部員外郎充翰林學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韋表微,符彩外朗,誠明中虛,言皆本仁,動必循矩。而皆揚歷榮序,輝耀朝倫,以高行清議發於身,以精理敏識稱於職,而澄羣(疑)之聽,昭宣素風。況選自先朝,擢居內職,或依經而諫諍為志,或視草而周密居心,言念前勞,是嘉成績。洎予嗣位,思親賢人,睹形容而鄙吝自?,察言行而公忠益見。奧詞達學,偉望清規,或葉予求,宜從朝獎。中書理本,內禁化源,並承訓誥之榮,往勵將明之道,我方舉爾善,爾宜懋厥官。隋可守中書舍人,依前翰林學士,散官、勳、賜如故;表微可守本官知制誥,依前翰林學士,散官、勳、賜如故。
柏耆兵部郎中等制
敕:夏官之屬,以九法平簡稽,司寇之列,以三典詰邦禁,選用郎吏,斯為重難。朝議郎前使持節婺州刺史上柱國騎都尉賜紫金魚袋柏耆,勁正誠明,富以材識,揚聲禮閣,直筆諫垣。徵事郎使持節蘄州諸軍事守蘄州刺史驍騎尉賜緋魚袋狄兼謨,舊德在人,文風擅價,興起憲署,勞徠疲?。有以恬退自安,遇事而後發,有以昭融美稱,非道而莫遷。顧茲缺員,宜乎並拜,懋承寵擢,以奉彌綸。耆可守尚書兵部郎中,散官、勳、賜如故;兼謨可守尚書司門郎中,散官、勳、賜如故。
授王政雅等兵部郎中制
敕:朝議大夫郎守尚書户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上輕車都尉賜緋魚袋王政雅、朝議郎守尚書户部郎中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豆盧曙等:御史府紀綱中外,事雜而繁,故常以侍御史一人綜其庶務,政無大小,罔不關決,繇是得參舉中台郎之可者以兼領焉。既而第其諫績,以勸能吏,陟明者必載遷於省閣,當選者復繼入於憲闈,此其可以為重也。爾等皆以簡願端明,修詞踐行,發強可以守直,開敏可以適中。嘗遊刃於京邑,亦坐籌於戎閫,台閣之上,聲華益高;贊均輸於財徵,表明慎於郵罰,分曹左右,其用維新。是宜舉武部之雄,以獎成績;授都曹之重,以勵兼才。博觀稱服之能,式副有司之請。政雅可守兵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散官、賜如故;豆盧曙可職方郎中。
授蕭睦詞部員外郎制
敕:朝散大夫使持節袁州諸軍事守袁州刺史上柱國蕭睦:中台總天下之務,分以郎吏,各有司存,前代用人,率為慎選。以爾克茂才實,嘗擢科名,操尚端貞,職業修舉,累登使局,頃綰郡章,去常見思,居不自伐,是宜陟以郎署,佇其彌綸。能稽舊章,則無敗事。可行尚書祠部員外郎,散官、勳如故。
授李行修刑部員外郎制
敕:登仕郎殿中侍御史內供奉護軍李行修,沉正為質,發強於用,敏識可以周務,懿文可以誠身,連擢憲闈,聲績甚茂。近以江淮災旱,眷切疲黎,舉爾忠實,往申慰撫。攬轡有┰人之色,登車多濟物之心。既表嘉庸,仍當滿秩,優其遷擢,以勸公勤。刑曹詳讞之難,郎署彌綸之重,斯為盛選,無愧當官。可守刑部員外郎,散官、勳如故。
授張勝之比部員外郎制
敕:宣武軍節度判官朝議郎檢校尚書户部郎中兼侍御史賜緋魚袋張勝之,卑以自牧,文而有禮,既踐憲台,遂參相府,事人見必盡之操,在醜有不爭之美。尚書列屬,分曹蒞職,聽其會計,以考歲成,擢用為郎,是稱清選。勉爾從政,以休輿議。可行尚書經部員外郎,散官、賜如故。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三·列傳第一百一十三·李虞仲》:祖震,大理丞。父端,登進士第,工詩。大曆中,與韓翃、錢起、盧綸等文詠唱和,馳名都下,號"大曆十才子"。時郭尚父少子曖尚代宗女昇平公主,賢明有才思,尤喜詩人,而端等十人,多在曖之門下。每宴集賦詩,公主坐視簾中,詩之美者,賞百縑。曖因拜官,會十子曰:"詩先成者賞。"時端先獻,警句雲:"薰香荀令偏憐小,傅粉何郎不解愁。"主即以百縑賞之。錢起曰:"李校書誠有才,此篇宿構也。願賦一韻正之,請以起姓為韻。"端即襞箋而獻曰:"方塘似鏡草芊芊,初月如鈎未上弦。新開金埒教調馬,舊賜銅山許鑄錢。"曖曰:"此愈工也。"起等始服。端自校書郎移疾江南,授杭州司馬而卒。
  • 2.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三·列傳第一百一十三·李虞仲》:虞仲亦工詩。元和初,登進士第,又以制策登科,授弘文校書。從事荊南,入為太常博士,遷兵部員外、司勳郎中。寶曆中,考制策甚精,轉兵部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太和四年,出為華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入拜左散騎常侍,兼秘書監。八年,轉尚書右丞。九年,為兵部侍郎,尋改吏部。開成元年四月卒,時年六十五。虞仲簡淡寡慾,立性方雅,奕代文學,達而不矜,士友重之。
  • 3.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 (李氏)》:趙郡李氏定著六房:其一曰南祖,二曰東祖,三曰西祖,四曰遼東,五曰江夏,六曰漢中。宰相十七人。南祖有遊道、藩、固言、日知、敬玄、紳、元素;東祖有絳、嶠、玨;西祖有懷遠、吉甫、德裕;遼東有泌;江夏有鄘、磎;漢中有安期。
  • 4.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高儉》: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敍武后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敍所以然。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敍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搢紳恥焉,目為“勳格”。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
  • 5.    《資治通鑑·卷二百·唐紀十六·高宗》: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昏姻多責資財,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勳臣家,不議山東之族。而魏徵、房玄齡、李勣家皆盛與為昏,常左右之,由是舊望不減,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懸隔。李義府為其子求昏不獲,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壬戌,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財之數,毋得受陪門財。然族望為時俗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昏。其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
  • 6.    《全唐文·卷三一八·唐贈太子少師崔公神道碑》:神龍中,申明舊詔,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惡大盛,禁相為姻。隴西李寶之六子,太原王瓊之四子,滎陽鄭温之三子,范陽盧子遷之四子、盧輔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孫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趙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後,同降明詔,斯可謂美宗族人物而錶冠冕矣!(按:此處言四十四人,然相加僅三十七人,實漏述了崔宗伯二子與盧溥諸子。)
  • 7.    《唐故正議大夫守尚書吏部侍郎贊皇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賜紫金魚袋贈吏部尚書趙郡李公墓誌銘並序》(“李虞仲墓誌銘”):夫人太原郡君郭氏,尚父汾陽王之曾孫、贈兵部尚書晞之孫、兵部員外郎贈給事中鈞之女。蟬聯貴盛,志尚簡約。柔德令範,光乎族姻。先公十四年捐館,將從周禮,考於蓍龜,同穴之吉,期於戊午。有子處仁,幼而聰敏,口歲嬰疾,蔭補殿中省進馬,既冠即世。一女適滎陽鄭樞,承訓德門,作嬪令族。惸然在疚,亦贊襄事。
  • 8.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趙郡李氏東祖)》:趙郡李氏東祖。端,臨川尉。生虞仲,字見之,中書舍人。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4-19]
  • 9.    《唐故正議大夫守尚書吏部侍郎贊皇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賜紫金魚袋贈吏部尚書趙郡李公墓誌銘並序》(“李虞仲墓誌銘”):夫人太原郡君郭氏,尚父汾陽王之曾孫、贈兵部尚書晞之孫、兵部員外郎贈給事中鈞之女。蟬聯貴盛,志尚簡約。柔德令範,光乎族姻。先公十四年捐館,將從周禮,考於蓍龜,同穴之吉,期於戊午。
  • 10.    馬良春,李福田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13頁
  • 11.    周祖譔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第33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