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莉婷

鎖定
李莉婷,女,1961年生於河南開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副教授、中國流行色協會會員、北京服裝協會會員。
中文名
李莉婷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1年
畢業院校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出生地
河南開封
性    別

李莉婷人物經歷

李莉婷學習經歷

李莉婷 李莉婷
1982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染織美術系,獲文學學士學位; [1] 
1996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服裝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班;
2003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紡織與製衣學系,獲文學碩士學位。 [1] 

李莉婷工作經歷

1982-1984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染織美術設計系教師
1984-1988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服裝設計系教師
1988-1999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基礎部設計教研室教師
1999-至今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與服裝藝術設計系教師 [1] 

李莉婷社會兼職

中國流行色協會第八屆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流行色協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
中國流行色協會色彩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總幹事
文化部藝術人才中心專家委員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

李莉婷研究方向

服飾色彩、色彩設計 [1] 

李莉婷學術主張

1、提出:服裝色彩“級別”的概念 [1] 
李莉婷 李莉婷
論文《服裝色彩的‘級別’》是在調查的基礎上產生的。正式場合的服裝色彩選擇多為:藏藍、黑、淺駝、深棕、淺灰等;非正式場合的服裝色彩選擇為:淺黃、橘、淺紫、粉紅等;而介於二者之間的選擇為深灰、鐵鏽紅、橄欖綠等。這裏我們不妨將它們劃分為等級(“級別”僅是一箇中性概念,並無褒貶之意):適合正式場合穿着的色彩為“高級色”,適合非正式場合穿着的色彩為“非高級色”,二者之間的色彩為“次高級色”。在今天看來,這種服裝色彩的級別現象和認識還依然存在。
2、提出:“服裝設計從色彩開始”的設計方法 [1] 
在本人的碩士論文《服裝設計從色彩開始——分析與比較色彩在服裝設計中的意義》中,將“從色彩開始設計”作為一種設計方法來提出,並與服裝設計“從形入手”、“從面料入手”進行了比較與分析。將色彩的意義作為一種具體的方法加以提倡,是本人研究中的一個創新點。這一觀點的論文(英文、中文)在國際和國內發表。

李莉婷教學情況

李莉婷本科生課程

染織與服裝色彩設計、視覺語言2、服裝設計 [1] 

李莉婷研究生課程

色彩設計 [1] 

李莉婷主要成就

教授的課程主要有:色彩構成、服裝設計、服飾色彩;服裝設計作品曾獲全國首屆春秋時裝大獎賽一等獎,《時裝》雜誌社文化時裝獎優秀獎等;在《裝飾》、《光明日報》、《文匯報》、《中國時裝》、《時裝》待刊物發表文章二十餘篇。

李莉婷學術成果

理論研究分三個方面:
一是服飾色彩,主要論文有:服裝色彩的“級別”,服裝設計從色彩開始,服飾色彩在中國——對“中國城市居民服飾色彩喜好取向調查”結果的分析,20人的20年——中國轉型期的服飾色彩審美變化,色彩在當今餐飲職業裝中的表現。出版的教材有:《服裝色彩設計》(2004年獲清華大學優秀教材二等獎);
二是色彩設計,主要論文有:“設計自然”與“自然設計”,“單純”即“強調”——談色彩設計中單純化的設計方法,世界在他(她)們眼中是什麼顏色?——分析中國60、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藝術作品的色彩現象,色彩設計中的“白開水與咖啡”。出版的教材有:《色彩 · 構成 · 藝術》、《色彩構成》(獲“2008年度清華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設計色彩》;
三是關於設計,主要論文有:定量的魅力,“碎片”時代。
在設計實踐方面,策劃並參與中國流行色協會“中國城市居民色彩取向及2006/07色彩流行趨勢調查”的項目工作(該項目獲得2006年度中國科協第三屆優秀調研報告評選三等獎);參與“色彩搭配設計師”國家標準的撰寫工作;參與“國家大劇院一週年慶典服裝設計”項目;參與“中國人民武裝警察禮服設計”項目;參與“2008年奧運會禮儀服裝設計”項目。
服裝設計作品“馬甲女套裙”獲“全國首屆春秋時裝大獎賽”一等獎(1985);服裝系列作品“綠”獲香港理工大學紡織與製衣學系MA 畢業展最佳系列獎(2003);“中華鋒骨”禮儀正裝春夏系列男裝設計作品獲“獲人文奧運”中國概念時尚成衣設計大賽金獎(合作,排名第一,2008)。
壁毯設計作品“乾寧地區航拍與金屬斷裂表面”參加清華大學建校九十週年“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2001);作品“那些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白樺林》”參加“中俄當代女藝術家作品展”(2009);作品“女兒的衣櫥”,參加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辦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師生作品展(2010)。“色彩搭配設計師”國家標準的終審專家;“中國國際時裝週2007、2009、2010春夏發佈會”十佳設計師評委。在中國流行色協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獲得“中國流行色協會先進工作者(2005-2009)”榮譽稱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