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英儒

(新中國著名作家、書法家)

鎖定
李英儒(1913年11月2日 [9]  —1989年2月6日),河北保定清苑區何橋鎮李胡橋村人。作家書法家、原八一電影製片廠顧問。
1936年投身革命,1937年參加八路軍,曾任記者、編輯、八路軍某部團長,並長期從事地下鬥爭。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2]  戰爭年代曾創作出許多短篇小説。最著名的是《戰鬥在滹沱河上》、《野火春風斗古城》。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解放軍總後勤部文化部副部長、宣傳部副部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創作組組長,八一電影製片廠顧問等職。1958年長篇小説《野火春風斗古城》發表,小説生動地描寫了抗戰時期我黨地下工作者在保定地區的戰鬥生活,後被譯成英、日、俄、保、朝等多種文字;並被改編為電影、話劇和多種地方戲劇。 [9] 
2019年9月23日,李英儒長篇小説《野火春風斗古城》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説典藏”。 [1] 
中文名
李英儒
別    名
黎鶯、李家僑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
出生日期
1913年11月2日 [9] 
逝世日期
1989年2月6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2] 
代表作品
《戰鬥在滹沱河上》
長篇小説
《野火春風斗古城》

李英儒人物履歷

李英儒早年經歷

李英儒,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筆名黎鶯、李家僑。清苑李胡橋村人。
李英儒幼年喪父,家境貧困。童年的他為了分擔家庭生活的重擔,也背起小筐去割草、拾柴。20世紀30年代初,16歲考入保定志存中學讀書 [3]  ,利用節假日,為學校看護圖書館,掙一點錢作為學費和伙食費的補充。在此期間,他讀了《共產黨宣言》等革命書籍,接受了革命思想,參加了學生運動,同時也開始了文學創作。 [10] 

李英儒抗戰時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回故鄉參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1月參加八路軍,先後當過學校教員、宣傳隊長,主編過遊擊軍政治部主辦的《火星報》。同年8月改做軍事工作,任步兵團長。戎馬生活之餘,將戰鬥經歷寫成文章。從1940年開始,先後寫出短篇小説《夜摸城》、《新隊長》、《蘇金鐘》,報告文學《夜襲安平城》,散文《兒童節的歡愉》、《子弟兵打進文安城》,歌詞《孩兒離不開娘》、《抗日陣營如鐵似鋼》等作品,分別刊登在《文藝習作》、《冀中導報》和《歌與劇》上。1941年負責《冀中一日》的初審並主編第四卷《戰鬥的人民》。 [3] 
1942年,在抗日戰爭最艱苦時期,奉上級指示,深入古城保定,以教師身份做掩護,在敵偽軍中進行分化瓦解工作,並組織工人、市民和學生與日偽軍進行各種形式的鬥爭,為後來的長篇小説《野火春風斗古城》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1946年調華北軍區政治部敵工部任科長。翌年,任中共中央華北局聯絡部第一處處長。 [3] 

李英儒新中國成立初期

新中國成立後,任天津某陸軍醫院政委兼黨委書記,解放軍總後勤部文化部副部長、宣傳部副部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創作組組長。
1953年利用業餘時間創作出第一部長篇小説《戰鬥在滹沱河上》,被評論界譽為優秀長篇小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文播放。1958年創作出第二部長篇小説《野火春風斗古城》,被譽為當代文壇名著,先後被譯成日、英、朝、保、俄等十多種文字發行國外,還先後被改編為話劇、地方戲和電影。葉聖陶先生一口氣讀完了此書,盛讚其為“一部激動人心的優秀作品”。李英儒、李天、嚴寄洲三人,耗時近三年,將30多萬字的小説改編成了3萬字的電影劇本,還將第一主角由楊曉冬改為銀環,着重刻畫銀環的成長與戰鬥。 [8] 
1961年開始第三部長篇小説《還我河山》的創作。同時,發表了《政治委員》、《九孔橋邊》、《萬人敵》、《三進五窯村》、《敢叫敵血染刀紅》等短篇小説。1963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故事片

李英儒蹉跎歲月

1966年文革開始後,受“四人幫”迫害,被監禁八年之久。 在獄中,他用牙膏皮的一角作筆尖,以《資本論》文字夾縫作稿紙,創作出《女游擊隊長》和《上一代人》兩部長篇小説,達100多萬字。 [4] 
其探監號為7003號,也就是1970年入監的第三號犯人。身心的折磨讓他想到了死,但血雨腥風的革命經歷重新激起了他生的希望。一個傍晚,他偶然抬頭仰望,只見牢房小窗外有彎月當空,一時月牙又被烏雲遮住。低頭翻開報紙,忽然發現此日正是端陽節,於是他作詩自勉:“碧空烏雲吞月光,驟憶今夜是端陽。人生有路須前進,大夫何必跳楚江。”他開始在獄中構思一部反映冀中抗戰內容的長篇小説——《女游擊隊長》。 [10] 

李英儒改革開放以後

粉碎“四人幫”後,1979年調任八一電影製片廠顧問,曾參加《八一電影》雜誌創刊工作併兼任主編,為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先後整理和出版了《女游擊隊長》和《上一代人》兩部長篇小説。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還我河山》,同年出版《李英儒短篇小説集》,共收入中篇小説14篇。
1983年離休後,又先後寫出長篇小説《燕趙羣雄》、《女兒家》、《虎穴伉儷》、《魂斷秦城》、《暗香浮月夜》等作品。
1989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 [3] 

李英儒人物生活

李英儒的夫人張淑文,13歲即為兒童團長,16歲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時她正在爭取到根據地去學習,卻為了掩護李英儒,服從組織分配,進城當了地下交通員。她主要搞軍事情報,並一次次隨身攜帶情報出入有日本人站崗的城門,歷經風險,因而被圈裏人稱為“銀環”。張淑文在抗戰勝利60週年的時候獲得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章。 [10] 

李英儒文人軼事

在中國抗戰史上,有這樣一羣仁人志士,他們以筆為號,吹響了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勝利之歌;他們慷慨從戎,在蒼茫瑰麗的中華大地上,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復興潑灑着熱血。在河北這片抵抗日寇進攻的熱土上,作家李英儒寫出了長篇小説《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重要作品。
李英儒出生於河北清苑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年幼時,因為父親早逝、家境貧寒,主要依靠兩個哥哥扛長活、打短工來維持生計。聰慧過人、熱切地期盼着讀書學習的李英儒,就在割草、拾柴等勞作之餘,跟着私塾先生學認字。他的好學與聰穎深得先生的喜愛,先生經常參加四鄉八村的喜事,當場給主家寫喜聯,也帶着李英儒參加並讓他現場鋪紙研磨。後來發現李英儒無師自通的毛筆字非常周正,就讓李英儒執筆寫對聯。一時間,李英儒“神童”的稱號在鄉間流傳。後來私塾先生説:我只會古文,你都學好了,我已經教不了你了,你應該進城裏的中學去,那裏能學的很多,有數學物理化學,你都能學得好。擇時,李英儒步行四十里地進了保定城,找到招考的中學參加了考試。李英儒一舉考上保定市裏的中學,雖然家裏無力供給,但就是在鄉間口碑的作用下,李英儒順利地借到了學費。1930年,在鄉親的幫助下,李英儒進入保定志存中學讀書,他一邊勤工儉學,利用節假日為學校打掃衞生看管圖書館,一邊努力完成學業。他對魯迅、茅盾、巴金的作品愛不釋手,這期間也閲讀了《共產黨宣言》,就這樣,他接受了革命思想的薰陶和洗禮。1935年12月9日爆發的“一二·九”學生抗日愛國運動,推動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抗日民主為奮鬥目標的先進青年羣眾性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的成立,促成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李英儒於當年參加了“民先”,為之後投身革命的洪流並最終走上文學創作之路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1] 
1937年,李英儒以河北省會考第一名的成績被河北省教育廳保送到燕京大學就讀,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曾經資助過他的人非常驕傲,願意借錢給李英儒赴京就讀的人也一下子多了起來,但是李英儒小心翼翼地接過了只夠入學的盤纏,他打定主意入學就馬上靠着繼續勤工儉學維持學業。當他滿心歡喜地奔赴北平求學,卻發現因為“七七事變”,學校的學生都南下參加抗日救國的宣傳去了,大學已經變成了有名無實的空園。當心心念唸的大學夢被炮聲震碎,當目睹了北平城裏的兵荒馬亂、日寇橫行,李英儒毅然地回到保定。當時的保定軍校立刻找到他做教員,條件豐厚。但是經歷過北平慘淡氣氛的李英儒更想拿起槍保衞自己的親人,他在學校當過學生會主席,帶着學生進行過《步兵操典》的訓練,加上曾經有過軍旅生涯的東北講武堂畢業的地方人士協助,以他個人在家鄉的名聲,居然還籌到了馬匹和槍支。有個大地主的家裏一下子就捐出了三支槍兩匹馬。李英儒20餘歲的年紀就在家鄉拉起了近千人的隊伍,加入了抗日先遣支隊,被任命為獨立團團長。隨着抗日烽火的蔓延,老鄉們對日寇殘暴行徑的痛恨是李英儒最強有力的後盾,他帶領着不久前腦袋上還包着羊肚毛巾的農民投身到了抗日救亡的運動中。可以説,故鄉是李英儒生命開始的地方,也是他為抗日救亡潑灑熱血的地方。在這裏,他加入了八路軍的遊擊軍,在遊擊軍政治部主辦的《火星報》社工作過,還當過八路軍的文化教員、宣傳隊長,為宣傳抗日救亡運動殫精竭慮。
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李英儒率領着這支隊伍,活躍在冀中的抗日戰場上:他們護送幹部、破壞鐵路,他直接參與與日偽軍作戰數百次。最艱難的一仗是被日寇圍在了一個大院子裏,日軍出動了坦克日夜攻打。當時李英儒跟着分區司令孫然同志帶的一個團抵抗堅持了三天三夜。當夜間敵人的進攻稍微減弱時,李英儒就帶着人潛入陣地尋找彈藥補充不足。第三天黎明,李英儒和孫司令商議突圍。突圍時,李英儒帶着的團衝在最前邊,那一仗部隊傷亡很大,士氣低落。李英儒深知不久前還滿腦袋頂着高粱花子的農民在經歷過慘烈的困守後思想上的動盪,他更加知道給他們進行教育的必要性。於是,李英儒用所看所學對戰士們進行安撫鼓勵和激發。後來他説,我們的戰士越來越會打仗了,是日本人教會了我們。 [11] 
1942年5月1日,侵華日軍糾集日偽軍五萬餘人,對我冀中軍民發動了空前殘酷、空前野蠻的“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這次掃蕩,敵人憑藉軍事上的機動優勢,採取多路密集的“拉網式”“梳篦式”戰術,從四面八方將我冀中區黨委領導機關和冀中軍區的主力部隊壓縮在深州、武強、饒陽、安平四縣相接的根據地腹心地帶,妄圖殲滅。五一大掃蕩使抗日根據地軍民遭受了重創,“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造成村村血跡遍地,李英儒妻子張淑文的家鄉在安平縣,幾位親人也慘遭毒手。
經過了這次大掃蕩,軍區黨委意識到情報工作的重要性,為了使我們不再蒙受如此慘重的損失,更為了粉碎日偽軍不停的瘋狂掃蕩,冀中軍區黨委決定派當時還跟着孫然司令一起轉戰的李英儒打進保定城,開闢一條由冀中通往山區抗日革命根據地的地下交通線。敵工部部長史立德代表組織上找他談話時説:“抗戰初期你是我們八路軍獨立團的團長,有戰爭經驗,有文化,你對保定特別熟悉,在這裏上過學,有羣眾基礎,又是本地人,你膽識不缺,又有一定的人際關係,相信你能隨機應變,險中求勝。”
李英儒向孫然司令告別時,孫司令沉默了,他是一個組織紀律性很強的領導,組織決定了的事情他不會再提意見。入夜,他和李英儒並排坐在高高的河堤上,看着烏黑的河水,孫司令説,我還想送你去軍校再學習一下指揮,回來一起再好好地打幾仗,現在看來不能了。
當時誰能想到,地下情報站的工作比起明刀明槍的激烈戰鬥更加驚險和嚴酷,稍有不慎都可能帶來組織和人員的犧牲。 [11] 
不負組織的重託,置個人生死安危於度外的李英儒秘密潛入保定,建立了情報站,開始了艱苦而兇險的地下工作。為了落腳解決生活問題,李英儒先是託關係在省政府找了一個文員的工作,低廉的薪水入不敷出,還要受科長的無恥盤剝。在《野火春風斗古城》一書中,省政府的科長李歪鼻原型就是李英儒所遇到的對手。也因為在偽政府工作,李英儒深入瞭解了當時偽省長吳贊周的對敵態度和立場,在《野火春風斗古城》裏成功刻畫了偽省長吳贊東的形象。
在偽政府工作地處險境,不利於長期潛伏,在安排好關係進行情報收集後,李英儒找到了一個教師的工作,進入了保定第二師範。保定第二師範學校,現名“保定學院”,始建於1904年9月,初稱“保定初級師範學堂”,後改稱“直隸第二初級師範學堂”,1928年易名為“河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二師”有着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優良的革命傳統,自五四新文化運動起,這裏的學生就曾多次掀起了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到20世紀30年代初期,二師的校園內已經建立了很多半公開的赤色羣眾組織。其時,中共保屬特委、保定市委就設在校內,領導保定市及周圍各縣羣眾開展革命鬥爭。只不過,當時這些情況李英儒都不知道,所有的地下工作都是“單線聯繫”,各級組織也互不往來。保密工作都做得非常好。
那時學校的薪資非常微薄,李英儒身為冀中軍區保定情報站站長,妻子張淑文擔任交通員負責接送情報。夫妻二人沒有任何組織經費,一切用度都要自籌。而他們的宣傳品、油印機以及接待護送的費用都由教師的薪資裏出,這些從牙縫裏擠出的活動經費,雖杯水車薪,但他們為民族解放大業貢獻一切的心願便由此可見。
每個月僅有的一點白麪,妻子張淑文都留着給李英儒跑完重要工作時做點麪湯,自己則長期吃的是敵偽時期供應市民的“三合面”,就是這點糧食還是以時斷時續的狀態維持。
情報站設在一個偏僻極不起眼的大雜院,一間被西房掩映住的小耳房裏,這間小房在菊兒衚衕,現在已經破舊不堪。當年從這裏撤離的時候,李英儒恰巧進山彙報工作,只有妻子張淑文帶着幾個月大的孩子,當一個交通員跑來通知她,出了叛徒,要立即轉移的時候,張淑文馬上把所有的紙張(文件)集中,在門口前的土地上挖坑燒起來。另一個人急切地説:你快走,我來燒!張淑文緊張地説:不行!組織原則是我的事不能讓別人經手。那個人只好去抱着孩子。張淑文接過孩子,什麼都沒拿,匆匆跑出院子,文件都已經燒成灰燼並掩埋好了。張淑文一口氣跑出了七八條街,沒有停腳,至今回想起來,她説還能記起那種跑得要吐血的感覺。 [11] 
在被譽為“北方小蘇區”的二師校園內,在二師光榮的革命傳統的感召下,李英儒利用自己的教師身份,與城內各個階層交朋友;通過各種關係,傳遞情報,打擊敵人,動搖敵偽組織的軍心,順利完成開闢地下交通線的工作任務;深入敵偽軍中對敵進行分化瓦解;組織工人、市民和學生同日偽軍開展各種形式的鬥爭。特別是粉碎了日軍夏季搶糧計劃,他深入敵人的商會現場,控制了偽商會會長,讓他下令解散經過三天集結起來的、為搶糧組織的馬車、牛車、人力車等等四鄉八野的運輸車隊。當槍頂在商會會長的後腰時,商會會長還在嘴硬,商會會長的手下都在附近,李英儒的虎膽出自於對敵人大掃蕩的痛恨,是他們讓老百姓收成全無沒了生計,對於個人安危已經全然拋棄,他扣動了扳機,偽商會會長明白這是動真格的,才下令解散所有的車隊。李英儒為了不給商會會長反擊的機會,在解散的指令發出後,劫持了商會會長。當日本人再想集結起時,老百姓已經把地裏的糧食都收割堅壁了。
還有策反偽軍一個團的起義事件,李英儒反覆深入虎穴克敵制勝,最後這支起義部隊進入了北平。直到李英儒的晚年,起義的那名軍官還保持着和李英儒的友好關係。通過這段經歷,讓李英儒塑造出了《野火春風斗古城》裏關敬陶的形象,這段艱苦卓絕的地下工作,即是李英儒1955年創作長篇小説《野火春風斗古城》的故事原型。
李英儒是熱愛教師職業的,教書育人是他的理想。所以當他的兒子從一名普通的中學歷史教師成為歷史教研組長又到校長,李英儒非常滿意地説:教師的崗位是我最喜歡的。
戎馬之餘,李英儒堅持文學創作,將八路軍、游擊隊的戰鬥經歷寫成文章,積極宣傳共產黨游擊區的抗日故事,李英儒曾參與了創作和編輯《冀中一日》的工作,為冀中大地的抗日宣傳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我以野火喻作敵人的兇焰,以春風比作黨的力量,任你敵人的兇焰再高,燒不盡中國人民革命的有生力量。經過黨的春風化雨,蒙受苦難的中國人民,終於會取得鬥爭的勝利,被蹂躪的中國大地,終於雲散煙消,晴空萬里,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是李英儒對“野火春風斗古城”最直觀的解釋。在我們看來,這也是他對黨、對中國革命事業最堅定信心的直接體現。可以説,李英儒的情報站長歲月既是其為中華民族之復興而奮勇拼搏的燃情歲月,亦是無數革命工作者甘灑熱血寫春秋的縮影!
李英儒首先是戰士,然後是一名作家。或者可以説,那一時期的作家都是一手拿槍戰鬥,一手握筆寫作。他們那堅定的信念、無畏的勇氣,鑄就了中華民族的不朽之魂;他們的鞠躬盡瘁、前仆後繼,成就瞭如今之盛世景象。 [11] 

李英儒主要作品

李英儒作品簡介

《野火春風斗古城》是一部描寫我黨地下工作者的生活和鬥爭的長篇小説。小説描寫的故事發生在1943年冬天,地點是敵偽佔領下的省城(即河北保定市)。
當時,抗日戰爭處於極艱難複雜的時刻,在上級黨的委派下,地區團隊政委兼縣委書記楊曉冬,以失業市民的身份打入敵佔區,作地下工作。同時上級指派城郊武工隊梁隊長為楊曉冬的外線配合者,共產黨員金環為外線交通員。內線力量是高氏叔侄和金環的妹妹銀環。高老先生是偽省政府的參議,他侄子高自萍在偽市政府任職,銀環是市立第三醫院的護士。上級還指示楊曉冬動員自己的母親做地下交通員。楊曉冬在金環的掩護下闖進省城內,並偶然碰到老戰友老韓的兒女韓燕來和他妹妹,瞭解了他們的情況後,就在他們這裏住了下來。
不久,通過銀環的關係,楊曉冬在高宅與高目萍相見,首先談了自己無合法證件,請內線同志掩護的要求。高自萍態度冷漠,想讓楊曉冬先回去。楊曉冬又告訴他近來敵人嚴密封鎖交通要道,組織上想從內部開通一條交通路線,護送同志過路,並託高自萍來做這件事。高自萍臉上不滿意,並大發牢騷,埋怨組織沒有重用他。還説他與叔父正在放長線釣大魚,待大魚上鈎後,一聲令下,省城四門大開,可讓解放區軍民排着隊開進城來。楊曉冬抑制內心的激憤,離開了高家,與銀環來到萬家樓東口,被早已等在那裏的韓燕來用三輪車接走。高自萍一夜沒睡好覺,埋怨銀環不該貿然領着楊曉冬到家裏來,又覺得自己對楊曉冬這位新來的上級有失檢點,決定設法彌補一下。恰巧偽省長吳贊東新兼任警備司令,商會在省城大戲院唱戲祝賀,送給高參議兩張戲票。高參議因病不能去,高自萍以為這是個好機會,就讓銀環請楊曉冬見面。楊曉冬按約定的時間來到戲院,高自萍一反常態,殷勤地與曉冬交談,説今天一則讓曉冬散散心,再則也可看一下這個地區的敵偽上層人物。不一會兒,偽省長吳贊東、日本顧問團的總顧問多田、偽治安軍集團軍司令高大成及其手下的幾個團長都到了,但是由於敵人內部的種種矛盾,日本人走了,高大成也憤憤而去。楊曉冬把高自萍帶到休息室外面的平台上,讓他細談他們叔侄的工作,他才説出要策反吳贊東的事。楊曉冬告訴他要保持清醒頭腦,不要對吳贊東寄予厚望。高自萍不以為然,但在談到護送同志過路的事時,他交給曉冬一枚市政府的銅質證章,説:“路西是治安軍的防地,比日本軍好説些。帶上它,在一般情況下,能頂用。”楊曉冬接過證章,辭別高自萍,回到韓燕來家。楊曉冬接到上級指示,要把隱藏在路東的兩位病弱的負責同志,設法在日內送到路西。他雖然對這裏的情況還不甚熟悉,但卻同金環和韓燕來兄妹一起,巧妙地利用偽治安軍到城裏拉煤的大車,把平原軍區政治部的袁主任和北方局的一位部長送出了敵偽嚴守的關卡,到達城郊的西馬莊,與金環和梁隊長接上頭。
正當大家高興之際,偽治安軍的諜報隊長“黑鬼子”藍毛帶着一些人,突然闖進曉冬他們落腳的趙醫生家中。大家堅壁起來,只有金環和楊曉冬面對敵人,臨危不俱,機智周旋,巧言善辯,終於使狡詐的藍毛沒有發現任何破綻,誤認為曉冬是敵偽的高級特務,不得不失望而去。曉冬他們化險為夷,完成了轉移領導同志的艱鉅任務。銀環不見曉冬回來,心中很着急,當她回到醫院時,知道父親生病了,要她回家一趟。可是當她到家時,卻發現父親沒有病,而是楊曉冬的母親受肖部長的指派,來到她家送情報。她同楊母談了許多有關曉冬的事情,對他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再想起他近來的表現,不禁對他產生了由衷的愛慕之情。因而在第二天向他轉達消息之後,便委婉地向他傾吐了真情。楊曉冬卻冷靜而嚴肅地告誡她要公而忘私,使她感到失望。
這年春節前夕,韓燕來被誣衊偷了車外帶,心情憤懣,乘夜打了查勤的藍毛,被迫無奈,竟然誤入省城赫赫有名的經濟顧問、經濟特務龜山家中,打死龜山,救出被龜山壓在身下欲行強姦的姑娘蒲小蔓。除夕這天,楊媽媽來到省城,把許多宣傳品交給銀環和楊曉冬,她多麼想把兒子帶回家過年,但是為完成黨的任務,她心甘情願地獨自回家了。除夕之夜,銀環機智地把宣傳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消息,規勸偽軍的許多宣傳品,送進了敵偽高級官員聚會的宴樂園,使敵人驚慌失措,沮喪已極。偽省長吳贊東回家後,看着銀環在宴樂園讓人轉給他的信,心中不寧。就在這同時,小燕把類似的信送到偽團長關敬陶家。燕來把剩餘的宣傳品弄到高高的樓上,藉助西北風撒遍全城。楊曉冬他們為勝利完成任務而高興萬分。幾天以後,楊曉冬在高參議的安排下,深入虎穴,首次會見偽省長吳贊東,經過一番唇槍舌劍的鬥爭,不歡而散,但卻認識了吳的本質。
不久,楊曉冬和韓燕來到根據地見了肖部長和陳司令等首長,研究了內線工作的情況,決定把工作重點放到爭取敵偽軍隊上來,對吳贊東要警惕,應爭取關敬陶。楊曉冬回到省城後,日軍和高大成的偽治安軍聯合起來,對山區根據地進行大掃蕩,城裏只留下了關敬陶的部隊,使司令部相對空虛。楊曉冬立即摸清情況,組織武工隊夜襲司令部,活捉了關敬陶,對他教育一番,予以釋放。這次奇襲使敵人深感震驚,他們對內採取許多措施,對外加緊盤查行人,清查户口,還組織五千人的兵力,連夜四處“討伐”,並逮捕了關敬陶。鬥爭形勢異常緊張,金環被捕,軟硬不吃,在對質時,保護了關敬陶;在多田獨審時,乘機簪刺多田喉嚨、壯烈犧牲。高大成到北京醫院看望受傷的多田時,多田把“肅正思想”的重任交給他。他正想借機報復奪了他的寶座的吳贊東,“剿共委員會”主任範大昌告訴他,吳贊東可能與共產黨有聯繫。高大成命籃毛秘密追查,很快發現高參議叔侄與此事有關,決定逮捕他們。但高參議聞訊而逃,高自萍被捕投敵,供出了與楊曉冬會面的地點和時間,使楊曉冬也被捕。高大成與範大昌把曉冬接到“宴樂園”給他“壓驚”,妄圖製造曉冬投降的輿論。但沒想到楊曉冬竟在宴會上無情嘲弄和揭露敵人的罪惡,踢翻桌子,大鬧宴樂園。敵人軟的一招失敗了,就把曉冬帶到早已捕到的曉冬媽媽的牢房,妄想以母子之情動搖曉冬的意志。楊媽媽識破敵人的詭計,勇敢地跳樓自殺。楊曉冬悲憤之餘,決心以母親為榜樣,同敵人鬥爭到底。這時,梁隊長同打進敵人內部的韓燕來通過“關係”轉告曉冬,做好劫牢營救的準備。曉冬機智靈活,逐漸使高大成和範大昌對他放鬆了警惕,因而能在一個夜晚,同潛入監獄的韓燕來一同逃走,隱藏到銀環和她的好友小葉安排的教會醫院裏,在太平間裏躲過了高大成親自指揮的全城大搜捕。楊曉冬十分感激銀環,也十分佩服她的勇敢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終於把母親留下的紅心戒指戴到了銀環的手指上,確定了兩人的戀愛關係。銀環百感交集。高大成同範大昌合謀,把高自萍押赴西關菜市口槍斃了,謊稱越獄“共黨”被就地正法,以此來欺騙日本人,保住面子。武工隊梁隊長和隊員“膘子”沒有完成從牢中救走曉冬的任務,又聽説高大成要槍決被捕的越獄“共黨”,以為要槍決曉冬,因而匆忙來到法場想劫奪刑場。他們一看,不是槍決曉冬,就把手槍又插回腰間。不料,他們的動作被混跡人羣的範大昌發覺,並被特務逮捕。曉冬對此十分着急,聽説一星期後敵人要把他們押往馬駒橋,而銀環也從關敬陶那裏得到了同樣的消息。於是曉冬想請求上級派部隊配合,伏擊敵人,搶救梁隊長和“膘子”。上級同意曉冬的想法,曉冬也做好了充分準備,可是敵人的押送行動忽然提前,而梁隊長也從獄中傳出信息,説他們已聯絡好獄中同志,決定中途暴動,希望外面同志給予配合。楊曉冬當機立斷,帶領很少的同志,化裝襲擊敵人的車隊,救出梁隊長等同志,並敦促關敬陶率領一團人馬起義,又計殺了藍毛、多田,俘獲範大昌,還把高大成打下馬來,戰鬥勝利結束了。當天夜裏,曉冬和銀環這對革命伴侶前往北京去開展新的地下工作,韓小燕加入共產黨,並和哥哥繼續回省城從事地下工作,去迎接新的革命鬥爭。

李英儒作品鑑賞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建立起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的鬥爭有正面戰場上同敵人的較量,也有地下工作者敵佔區裏同敵人的較量。《野火春風斗古城》的故事屬於後一種,它通過我黨地下工作者楊曉冬、金環、銀環等同敵人的周旋和一系列的鬥爭,反映了在抗日戰爭的另一條戰線上的鬥爭的複雜、緊張和尖鋭,以及這一斗爭在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歌頌了在鬥爭中成長起來的人民英雄,頌揚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可以戰勝任何敵人的偉大力量。
小説突出地表現了我們黨和黨的幹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相連的關係和魚水之情。共產黨所從事的事業和所進行的鬥爭,完全是為了千百萬苦難的中國人民,為了打擊日寇,拯救祖國,保衞家園。楊曉冬和他的同志所取得的每一個勝利,都是省城和郊區人民支持和配合的結果,都包含着人民的智慧、力量和血汗。他們沒有人民的支持和配合,沒有袁主任和北方局的領導同志,無論如何也逃不出省城,到不了根據地。楊曉冬和梁隊長的劫獄和中途暴動,沒有人民的支持和參加,絕對不會成功。小説形象地告訴人們,只有人民才是革命成功的靠山,只有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尤其是地下的革命鬥爭,如果離開人民,那就一事無成。
小説成功地塑造了幾位地下工作者的英雄形象,在當代中國小説中顯示出獨特的風貌。
楊曉冬是小説的主人公,是地下工作的領導者的形象。他正確分析敵情,奇襲敵偽司令部,使全城敵偽官兵心驚肉跳,表現了他的智慧和才能、堅定和果斷,説明他是富有鬥爭經驗的領導者。他對人民充滿着無限的愛,對敵人無限蔑視和仇恨,對革命的勝利充滿堅定的信心,對黨和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在他被捕後,敵人軟硬兼施,他則從容對敵、正氣凜然,寧死不屈。在對待銀環的愛情和對待母愛方面,他先公後私,以革命力重,充分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崇高品德,作家為讀者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共產黨員的形象。
小説中的楊母,雖然作者沒有作更多的描寫,但她的幾件事足以顯示出她的高貴品質。她有着悲慘的身世,把唯一的兒子獻給了革命,為支持兒子和黨的事業,她毫不猶豫地做起了交通員的這項危險工作,多次為黨組織傳遞消息和宣傳品,特別是在被捕後,她機智地識破敵人的花招,毅然墜樓身亡,為兒子樹立了忠於黨的光輝榜樣,用行動激勵兒子英勇鬥爭,寧死不屈,表現出一個革命母親的崇高情操,感人至深。
金環是小説中的成功形象之一,她是個年輕的共產黨員,新婚幾個月就勸丈夫參軍。丈夫犧牲後,她帶着女兒離鄉,到省城當了革命交通員。她對敵人仇恨無比,對革命忠心耿耿,對工作認真負責,為人真誠火熱,鬥爭中堅強勇敢。這一切在她被捕後表現得尤為集中而突出,她英勇不屈地犧牲了,但她的遺書卻表達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革命情懷。她在遺書裏説:“他們(敵人)能夠敲碎我的牙齒,能割掉我的舌頭,甚至剖腹挖出我的心肝。但是他們只有一條不能,不能從我嘴裏得出他們所需要的話。”他説:“敵人也想讓我活下去,還答應叫我在物質生活上活好一點,只要從我身上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我想活,我知道‘死’並不是個愉快的名詞,它的含義裏有痛苦。但是我不能避開它而丟掉我最寶貴的東西,這些東西不用説作為一個黨員,就是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也是不能失掉的。”這是多麼震撼人心的話語,是一個真正共產黨員的自白,是一個無限忠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戰士的誓言,這正是她冒着生命危險多次掩護同志,在危險中拔簪刺殺多田的原因和動力。她的遺書將和她的名字一樣閃光,永遠激勵人們去戰勝敵人,克服困難,爭取最後的勝利。這部小説的另一重要特點是情節曲折生動,故事波瀾起伏,富於傳奇色彩。
小説一開始寫楊曉冬受命深入虎穴,金環和梁隊長護送同志入城,就把讀者帶進驚心動魄,懸念橫生的故事中來,接着描寫曉冬、銀環接近敵偽上層人物,會見偽省長,除夕之夜的“宴樂園”,奇襲敵偽司令部,中途暴動等等事件,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環環相扣,前後照映,表現出作者駕馭長篇小説的才力,這也是作者向古典小説學習的結果。

李英儒作品改編

1963年,同名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上映,小説主人公,地下工作者楊曉冬可以説是李英儒的化身。李英儒、李天、嚴寄洲三人,耗時近三年,將30多萬字的小説改編成了3萬字的電影劇本,還將第一主角由楊曉冬改為銀環,着重刻畫銀環的成長與戰鬥。演員王曉棠成功飾演性格對比強烈的金環、銀環兩個角色,在1964年的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評委投票中以全票當選最佳女演員。
1995年,陳鋭沈慧芬原華主演的11集電視劇版《野火春風斗古城》在央視播出,10年後,連奕名執導,王亞楠王力可陳實主演的電視劇版《野火春風斗古城》上映。
2021年4月23日李英儒之女,北京電視劇藝術中心導演李小龍帶隊到保定市採風,北京演藝專修學院準備將《野火春風斗古城》改編為話劇。 [7-8] 
野火春風斗古城電影劇照

李英儒榮譽評價

2019年9月23日,李英儒長篇小説《野火春風斗古城》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説典藏”。 [1] 
李英儒因與史立德、張渤(張靜芝)同鄉,且均參加抗戰革命,故被當地(保定市清苑區何橋鎮)稱為“橋上三傑”。 [5-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