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若星

(明朝末年官員)

鎖定
李若星,字紫垣,信陽息縣城關人,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中進士。授知棗強縣(今河北棗強縣),遷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縣),以廉潔品德和超羣才幹,被朝野所器重。因堅持彈劾奸臣魏忠賢而不得重用。
全    名
李若星
紫垣
諡    號
忠烈(清朝諡) [5]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出生地
息縣
逝世地
武岡 [6] 
主要成就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中進士
最高官職
吏部尚書 [6] 

李若星人物生平

天啓元年(1621年),起官陝西,召為尚寶司卿,再遷升大理寺少卿。辭行時再次向皇帝揭發時弊與魏忠賢,朝野盡懼其剛直。翌年,出任河西(甘寧邊陲)巡撫,籌集糧餉,訓練士兵,遣將攻擊侵擾河套、松山(遼寧錦州市南)等邊界的諸部藩鎮,斬首240多。西疆邊陲民眾百姓,賴以安居樂業。朝廷不但不敍其功,反而偏信謠傳;魏忠賢趁機令許顯純取囚犯汪文言獄中供詞,誣加其賄賂趙南星(選賢任能,被魏忠賢誣害卒於戍所)。
天啓五年(1625年)三月,李若星被削職,到河南任職。
六年(1626),河南撫按依照魏忠賢暗示,將李若星發配廉州(今廣西合浦縣)。莊烈皇帝即位,改元崇禎,大赦天下,李若星遇赦得返還,起用為工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追論甘肅功,進秩二品。值黃河決口,洪水淹沒泗州(今安徽鳳陽,為明太祖祖陵所在地),李若星請修祖陵,移睢寧縣治於他處,疏浚黃河,修復堤壩。
崇禎八至十年(1635-1637年),李自成起義軍來息縣一帶活動,李若星籲請合兵向義軍反擊,義軍死傷千餘。李若星因反義軍有“功”,被召為兵部右侍郎。
十一年(1638年),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理朱燮元總督兩湖、川、雲、貴五省軍務、兼巡撫貴州。在西南各郡縣,增設驛站,開避通道,擴大邊疆區域千里,所有軍政事務,都親自籌劃,不失機宜。福王時,以老乞休,因鄉邑殘破,寄寓貴州之黔陽。桂王遷武岡(湖南境),召李若星為吏部尚書,未赴,因遭亂死於兵。
李若星,字紫垣,河南息縣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歷任棗強、真定知縣。提拔御史,首先彈劾南京兵部尚書黃克纘。巡視國庫,陳述禍國病商的四種弊端,請求核察十座國庫的收入和支出情況,杜絕貪污浪費,沒有批覆。巡按山西,請求撤除税使。於是再次彈劾黃克纘是沈一貫的私黨,湯賓尹的好友,應該罷免,皇帝不聽。回到朝廷,被派出擔任福建右參議,稱病回家。 [1] 
天啓初年,他被起用到陝西當官,召回朝廷擔任尚寶少卿,又提升他為大理右少卿。天啓三年(1623)春天,李若星以右僉都御史的身份巡撫甘肅。向皇帝辭行,揭發魏忠賢、客氏的邪惡。第二年派遣將領丁孟科、官維賢攻打河套松山各部鎮的少數民族,斬首二百四十多級。捷報傳來,沒有登記論功。有人傳言李若星將要發動義兵清除皇帝身邊的壞蛋。魏忠賢聽説了,就命令許顯純把他列入汪文言的供詞中,誣陷他賄賂趙南星,竊取權力。五年三月將李若星除名,交給河南撫按官審問。第二年,官司交上來,打了一百棍,流放到廉州充邊。 [2] 
莊烈帝即位,赦免他回朝。崇禎元年(1628)起用李若星為工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追論甘肅的功績,加二品官級。黃河大決口,流過泗州,淹沒了睢寧城。李若星請求修復祖陵,將睢寧縣治移到別處,皇帝同意了。京城戒嚴,派兵回京師保衞。他得病回家,碰上父親去世。很久之後,召回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十一年以兵部右侍郎兼任右僉都御史,代替朱燮元總督川、湖、雲、貴的軍務,兼貴州巡撫。討伐安位的餘黨安隴璧及苗仲各強盜,有功。 [3] 
福王時,被解職。由於家鄉城邑殘破,寓居貴州。桂王遷武岡,召用他為吏部尚書。沒有到任,碰上戰亂,在戰爭中死去。 [4] 

李若星明史記載

李若星,字紫垣,息縣人。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歷知棗強、真定。擢御史,首劾南京兵部尚書黃克纘。巡視庫藏,陳蠹國病商四弊,請得稽十庫出納,以杜侵漁,不報。巡按山西,請撤税使。因再劾克纘為沈一貫私人、湯賓尹死友,宜罷,不從。還朝,出為福建右參議,移疾歸。
天啓初,起官陝西,召為尚寶少卿,再遷大理右少卿。聞桑木關破,大懼,遣弟世龍及楊珠以鋭卒劫之翰營。之翰走,殺饟卒無算。平茶兵來援,賊始退,孔英還擊世龍,復卻。裨將劉勝奮擊,賊乃奔。官軍進朗山口,由郎山進蒙子橋,深箐蓊翳,賊處處設伏,悉剿平之。應龍益懼,遣其黨詐降,謀為內應,折枝盡斬之,伏以待。珠果夜劫營,伏發,賊驚潰,追奔至高坪。已,奪賊養馬城,直抵海龍第二關下,賊守兵益多。孔英軍已深入,而諸道未有至者。酉陽、延綏兵皆退,賊躡殺官軍六十人。居數日,劉綎兵至,乃合兵連克海崖、海門諸關。賊走保囤上,竟覆滅。三年春,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陛辭,發魏忠賢客氏之奸。明年,遣將丁孟科、官維賢擊河套松山諸部鎮番,斬首二百四十餘級。捷聞,未敍,有傳若星將起義兵清君側之惡者。忠賢聞之,即令許顯純入之汪文言獄詞,誣其賄趙南星,得節鉞。五年三月遂除若星名,下河南撫按提問。明年,獄上,杖之百,戍廉州。
莊烈帝即位,赦還。崇禎元年,起工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追論甘肅功,進秩二品。黃河大決,淹泗州,沒睢寧城。若星請修祖陵,移睢寧縣治他所,從之。都城戒嚴,遣兵入衞。病歸,遭父憂。久之,召為兵部右侍郎。十一年,以本官兼右僉都御史,代朱燮元總督川、湖、雲、貴軍務,兼巡撫貴州。討安位餘孽安隴璧及苗仲諸賊有功。
福王時,解職。以鄉邑殘破,寓居貴州。桂王遷武岡,召為吏部尚書。未赴,遭亂,死於兵。
參考資料
  • 1.    《明史》:李若星,字紫垣,息縣人。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歷知棗強、真定。擢御史,首劾南京兵部尚書黃克纘。巡視庫藏,陳蠹國病商四弊,請得稽十庫出納,以杜侵漁,不報。巡按山西,請撤税使。因再劾克纘為沈一貫私人、湯賓尹死友,宜罷,不從。還朝,出為福建右參議,移疾歸。
  • 2.    《明史》:天啓初,起官陝西,召為尚寶少卿,再遷大理右少卿。三年春,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陛辭,發魏忠賢、客氏之奸。明年,遣將丁孟科、官維賢擊河套松山諸部鎮番,斬首二百四十餘級。捷聞,未敍,有傳若星將起義兵清君側之惡者。忠賢聞之,即令許顯純入之汪文言獄詞,誣其賄趙南星,得節鉞。五年三月遂除若星名,下河南撫按提問。明年,獄上,杖之百,戍廉州。
  • 3.    《明史》:莊烈帝即位,赦還。崇禎元年,起工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追論甘肅功,進秩二品。黃河大決,淹泗州,沒睢寧城。若星請修祖陵,移睢寧縣治他所,從之。都城戒嚴,遣兵入衞。病歸,遭父憂。久之,召為兵部右侍郎。十一年,以本官兼右僉都御史,代朱燮元總督川、湖、雲、貴軍務,兼巡撫貴州。討安位餘孽安隴璧及苗仲諸賊有功。
  • 4.    《明史》:福王時,解職。以鄉邑殘破,寓居貴州。桂王遷武岡,召為吏部尚書。未赴,遭亂,死於兵。
  • 5.    《小腆紀傳·卷第三十三》:永曆帝遷武岡,召為吏部尚書;未赴,遭亂,死於兵(或曰死武岡之難)。我朝賜通諡,曰「忠烈」。
  • 6.    《南疆繹史·繹史恤諡考卷五》:李若星吏部尚書,息縣人。為御史,劾發魏忠賢、客氏奸。討貴州餘孽,有功。桂王時,召為尚書。武岡破,自刎死(傳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