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舜舉

鎖定
李舜舉(1033年—1082年),字公輔,汴京(今河南開封)人,北宋將軍。李舜舉是宦官。熙寧(一o六八―一o七七)中領文州刺史,轉嘉州團練使,諡忠敏。覽書傳,能文辭筆札。 在宋夏永樂城之戰中戰死,享年50歲。 《宋史·宦者傳》 有其傳記。
本    名
李舜舉
公輔
所處時代
北宋
出生日期
1033年
逝世日期
1082年
籍    貫
汴京(今河南開封)

李舜舉人物生平

李舜舉 [1]  知識廣博,常批覽書傳,能文辭筆札,為內官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曾經負責陳留漕運,又勾當御藥院十四年,兢兢業業,因此得到神宗的賞識和嘉獎。擔任入內供奉官期間,他曾經被命禱祀帝嶽,留下《李舜舉題記石刻》,如今仍在泰山西溪白龍池玄圭石上。
根據《夢溪筆談》記載,熙寧年間他家曾經遭到雷擊,他查看現場後總結了一些關於電學的新知識。
後轉武階,熙寧(1068―1077)中領文州刺史,轉嘉州團練使,同時仍為內侍押班。元豐五年,宋神宗聽從徐禧以及其他新黨人士的意見,準備乘西夏侵略平夏城慘敗,損兵十萬的良機一舉滅西夏。於是命李舜舉外出,監軍延麟路。
李舜舉為人老成謹慎,他認為西夏還有很強大的實力,因此一開始就反對軍事冒險策略。他在臨行前跑去找人稱“三旨相公”的王珪告白,內中坦言:“西郊多事,實在是士大夫的恥辱。當今是相公您執政,難道以為將邊防託付給兩個內臣(他自己和宦官出身的北宋名將李憲,當時負責西線熙河蘭會路一帶戰事)很是妥當嗎?我們內臣的本分啊,就是灑掃庭院、擦抹窗户,相公當真以為可以領兵作戰?”按,北宋一貫對宦官防範嚴格,以唐代宦官掌握兵權,廢立皇帝為戒。李舜舉這番話等於是指着鼻子罵所有文官無能了。想不到王珪卻哈哈大笑,回話道:“押班何必自謙?老朽正要是借用押班綏靖邊境,以求太平呢!”李舜舉不敢相信王珪會厚顏至此,憤怒地默然而退。
宋夏永樂城之戰爆發,徐禧沈括等人不聽李舜舉的勸告,導致慘敗。李舜舉與徐禧和轉運使李稷等都戰死,享年50歲,諡忠敏。事見《宋史·宦者傳》。

李舜舉永樂城之戰

宋夏自從慶曆和議以後,雙方維持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到了宋神宗時期,西夏外戚梁太后與其弟梁乙埋姐弟當權,國勢衰落,政治腐敗,西夏舉國上下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梁太后多次出兵攻宋,想提高國內政治威望,卻都慘敗而歸。宋神宗認為西夏無理,下令攻滅西夏。宋軍元豐四年(1081年)11月在慶州(今甘肅慶陽)擊潰夏軍,佔領西夏兩千多里土地。神宗大喜,命給事中徐禧、鄜延道總管種諤於元豐五年(1082年)9月帶兵攻夏,準備一舉滅夏。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橫山地區,直逼西夏首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為了滅夏,徐禧等人在永樂川築永樂城(今陝西境內靠近寧夏的某處)。西夏梁氏遣統軍葉悖麻咩訛埋等,領六監軍司兵三十萬攻永樂城,徐禧不聽部下高永亨突襲敵軍的正確謀略,而以兵萬人列陣城下。夏軍渡河後,向宋軍發動猛攻,宋軍戰敗,退入城中。夏軍兵圍永樂城,截斷流經城中的水源;沈括以及宦官李憲等人的救兵受阻。由於怨恨徐禧,種諤未予援救。夏軍終攻破永樂城,徐禧等人死難,宋軍損失二十多萬士卒役夫。史稱永樂城之戰。永樂城戰後,雙方元氣大傷,北宋無力發動大規模攻勢,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李舜舉評價

自從李憲獨全大軍(見五路伐夏),李舜舉壯烈殉國以後,輿論大多相信宦官們比朝臣更通曉軍事,並勇於任事,終於導致童貫、粱師成等人的災禍。但這根子,難道是宦官種下的嗎?恰恰是朝臣文人的無能不作為造成的啊。看看王珪的謬論,就不難體諒為何皇帝要信任宦官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