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美羣

(革命烈士)

鎖定
李美羣(1911-1936)(概述圖來源:[1]) [1]  ,女。江西興國縣人。1928年參加革命,1929年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興國縣壩南鄉婦女赤衞隊中隊長。1930年4月,李美羣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出席興國縣婦女優秀工作者代表大會。同年6月任中共興國縣委婦女部長。在歷次反“圍則”鬥爭中,領導婦女赤衞隊、救護隊,運糧隊,慰勞隊,積極支援、配合紅軍作戰。1932年4月,李美羣調寧都,任少共江西省委組織部長、中共江西省委婦女部長。她以身作則,率先動員丈夫參加紅軍,為全縣婦女作出了榜樣。1934年1月,李美羣出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候補執行委員。被授予“擴紅模範”獎章。紅軍長征時,因病留在根據地堅持鬥爭。同年12月,李美羣在寧都作戰時被俘,關押於南昌偽江西第一監獄。1936年病逝獄中。 [1] 
中文名
李美羣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36年
出生地
江西興國縣
性    別

李美羣人物生平

李美羣(1911-1936),1911年出生在江西省興國縣城南郊李屋塘村頭的一户貧苦農民家裏。由於家境貧寒,子女多無法養活,父母忍痛將她們姐妹分別送出,李美羣排行第四,還未滿月就送給長岡鄉榔木村一户人家做“花招女”(養女),後讀過3年私塾。17歲那年,李美羣擺脱世俗羈絆,自由戀愛,與裁縫工人鍾延章結了婚。不久,夫妻雙雙投身革命。
1928年12月20日,江西紅軍獨立第二團和贛南紅軍獨立第十五縱隊,發動了興國縣城武裝暴動,革命的紅旗第一次在興國縣城的天空上高高飄揚。李美羣被選為壩南鄉婦女赤衞隊中隊長,丈夫鍾延章當選為壩南鄉南鄉僱農工會委員長兼領導農民赤衞隊的工作。
1929年春,毛澤東率紅四軍第三縱隊在興國廣泛發動羣眾,動員羣眾起來革命。李美羣在革命思想的薰陶下,政治覺悟迅速提高。她不顧流言蜚語,衝破重重阻力,帶頭卸下首飾,剪掉辮子,挨村挨户宣傳革命道理。鄉里的姑娘們在她的行為感召下,年輕的剪辮子,年長的剪髮髻。婦女和男子一樣,打破封建習俗,拋頭露面,臂佩袖章,手持梭標,打土豪,鬥劣紳。李美羣處處走在前頭,表現出對革命的滿腔熱情。這年秋,她被批准光榮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擔任村少共書記。
同年6月,國民黨進攻興國,盤踞了縣城。中共興國縣黨組織和剛成立不久的興國縣革命委員會政權機關,配合贛南紅軍第二十五縱隊,展開山區游擊戰爭。奉上級的指示,李美羣在壩南、洪門一帶組織婦女赤衞隊員,成立白軍士兵運動委員會,常常深入白軍士兵中去偵察敵情,開展瓦解白軍的活動。她與敵士們以採豬草,拾柴火作掩護,經常在白軍居住地及其附近貼標語、散傳單做宣傳,想方設法與白軍士兵接近談話。這個婦女問白軍士兵:“你討了老婆沒有?”“你出去當兵有錢寄回家裏用麼?”那個説:“你們的餉銀是不是被官長剋扣了?”“你們在白軍裏當兵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問得白軍無言以對,深受震動。口齒麻利的婦女們立即見機行事,啓發他們提高覺悟:“ 不要再替軍閥送死,趕快進來當紅軍,消滅軍閥,你們的父母妻子才能過好日子”。為此,敵人的隊伍無形動搖。李美羣還唱起自編的興國山歌來勸説白軍投降:
白軍士兵弟兄們,不要給豪紳來賣命,耕田耕地是本分,不要打工農自己人。
白軍士兵弟兄們,工農本是一家人;你們都是受苦人,快快回家看望妻兒父母們。
興國山歌內容好,感情真,藴含着極大的鼓動性和戰鬥性。在李美羣姐妹們所唱山歌的教育影響下,許多白軍士兵果真採取行動,有的偷偷地開小差回家了,有的毅然帶槍,參加紅軍。
李美羣家住壩南村,與縣城隔河相望。因此,李美羣經常帶領兵運小組的婦女們,扮成做小買賣的,一手提着盛滿燒米粉魚子、油炸米果的竹籃子,一手拎把酒壺,穿街過巷,高聲叫賣。白軍中的軍餉被當官的層層剋扣,伙食很差,士兵聞着酒味果香,象餓狼聞着了肉味,垂涎三尺。李美羣等人故意挑逗地高喊:“酒釀好甜,米果新鮮,先生想吃,會讓價錢!”
白軍士兵除了槍和子彈外,身上沒有值錢的東西。他們飢不擇食,便大膽説:“表嫂子,可惜沒有錢,我們只有子彈,你們要不要?”李美羣故意説:“要得,豪富人家看家守院會買的。”於是“彈果交換”的生意做成了。游擊隊得到了充足的彈藥,狠狠地打擊了敵人。年底,敵人被趕出了縣城。1930年4月,李美羣被批准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1930年冬至1931年春 ,蔣介石對江西蘇區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圍剿”。李美羣領導鄉婦女赤衞隊積極支援主力紅軍作戰,配合江西紅軍新編第一師前往紅白交界的贛縣江口、茅店一帶,阻敵援戰。她組織婦女羣眾站崗放哨,充當秘密交通員和偵察員,還組成運輸隊,為紅軍運送彈藥和乾糧。在籌集糧款,支援戰爭的鄉幹部會上,李美羣提出向男同志挑戰。會後,她召集全鄉婦女進行宣傳鼓動,經過五六天的工作,全鄉婦女籌得銀洋五六百元,走在男同志的前頭。
1931年6月,李美羣調任中共興國縣委婦女部長。不久,她的愛人鍾延章在第二次反“圍剿”戰爭中不幸犧牲。她禁不住流出傷心的淚水,回憶起多年的夫婦之情、同志之情,但由於戰事緊張,只好強忍着失去親人的痛苦,擦乾眼淚,化悲痛為力量。她帶領慰勞隊,挑着雞蛋、花生,果物和草鞋到高興戰場紅軍駐地挨個單位進行慰問,冒着隆隆的炮火,飛快地踩着石階路,送茶送水,幫助紅軍搶救傷員,縫補洗曬衣服。一天,李美羣接到縣蘇維埃政府“十萬火急”的運糧通知, 她立即轉告長岡、上社、新圩、壩南等鄉的女赤衞隊員,火速運糧到指定地點集中,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得到前線指揮部的通令嘉獎。
1932年4月,江西省委調她擔任少共江西省委組織部長。此時,她與省委組織部幹部倪志善相愛,徵得前夫家婆婆的同意,倆人結了婚。當時正逢擴紅運動。在一次省委直屬單位幹部會議上,她第一個站了起來,動員新婚丈夫去當紅軍,這一行動感染了在座的每個幹部。1934年2月,她被選為全國蘇維埃中央候補執行委員。
1934年1月15日,李美羣在興國壩南生下一個女孩,這是她唯一的親生骨肉。這年春天,蔣介石第五次“圍剿”步步逼近,由於王明“左”傾錯誤路線造成的多次失誤 ,形勢越來越危急,前方戰爭和後方支前均十分緊張,李美羣接到省委的歸隊命令。她毫不猶豫地服從革命需要,忍痛把自己的親生骨肉送給別人,騎上省委通訊員送來的戰馬,拖着產後虛弱的身子,日夜兼程地返回寧都江西省委。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後,在中央蘇區僅留下了黨的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辦事處。項英、陳毅等同志直接領導中央蘇區第二十四師,獨立第三、第七、第十一團,江西軍區的第一至第四團,贛南軍區的第六、第十二團等武裝力量,堅持敵後游擊戰爭。李美羣服從黨的安排,同江西省委書記曾山,省蘇維埃主席劉啓躍,江西省軍區司令員李賜凡等人,帶領江西省游擊隊,輾轉於寧都縣以北的密樹叢林之中,與敵人展開游擊戰爭。後來局勢發展愈來愈危急,中央蘇區的主要縣城均被敵人佔領,省委決定將主要領導幹部分散到各個營團去負責突圍戰鬥。李美羣領導近百人的游擊隊在寧都北段山區被敵人圍困達兩個多月,國民黨第九十四師對這支游擊隊的活動地區嚴密封鎖,日夜“搜剿”,到處修建碉堡,佈設明崗暗哨,縱火燒山。大敵當前李美羣,沉着鎮定,召開黨團員、幹部會議,鼓勵大家保持革命者、共產黨員的情操貞節,堅定革命意志,寧死不屈,決不投降。
1935年1月,大雪紛飛,羣眾送糧上山很困難。李美羣帶領戰友們,忍受着氣候寒冷,缺衣少藥,糧菜斷絕、疾病蔓延的困難,堅守在崇山峻嶺之中。敵人數十倍於紅軍的兵力,猛攻寧都北段山區。李美羣終因敵眾我寡而被俘。在被捕的前幾分鐘,她還在召開會議,鼓勵大家奮鬥到底,表明自己寧死不屈的決心。
李美羣被捕後,因叛徒暴露了她的真實身份,被敵人作為重要政治犯戴上手銬腳鐐,解送到南昌江西省第一監獄。李美羣第一次被帶去審訊,敵法官劈頭就問:“你在共產黨內擔任什麼工作?”“推翻欺壓工農的反動政府,打倒吸窮人血汗的官僚地主!”李美羣的回答,像一把利劍,鋒芒畢露,毫不隱瞞。敵法官露出猙獰的本相,大聲吼叫起來:“不怕死麼?你知道這是什麼地方?”李美羣冷笑一聲説:“若是怕死,就不革命,我知道這是地獄。”敵法官又假惺惺地説:“你叫李美德嗎?這名字很好聽嘛,你是一個年輕有為,美德超羣的女子。如果能説出真實情況,美好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不要自作聰明嘛,刑法無情。”李美羣冷嘲熱諷地回答:“我有我的打算,用不着你們擔心。”後來,敵人每審一次,就從肉體上折磨她一次,毒打、灌辣椒水、踩槓子、手指刺針……但她總是咬緊牙關,從不求饒,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的浩然正氣與錚錚鐵骨。敵人拿李美羣沒有辦法,最後判她12年徒刑。
在李美羣關押的女牢號子裏,每間關三個犯人以上,每間小號子裏只有兩張兩尺左右寬的牀,中間留一條不到二尺寬的過道。女牢除了關押政治犯以外,還有刑事犯,娼妓和一些形跡可疑的人。政治犯待遇最苦最差,只能睡在兩個牀中間不到二尺寬的潮濕地板上。當時,號子裏犯人成份複雜,除了彼此熟悉瞭解的同志,説話都得十分謹慎,許多同志對共產黨都滿懷信心和懷念。李美羣經常支撐着遍體鱗傷的身子,利用一切機會鼓勵難友要相信蘇維埃,相信共產黨,堅持到底。李美羣入獄不久染上了肺病,常常劇烈咳嗽,臉和頭部都腫大起來,面色憔悴得沒半點血色,連説話都很吃力。然而,敵人的嚴刑拷打沒有使她投降,肺病的長期折磨與監獄生活惡劣環境的摧殘,也沒有使她屈服,她頑強地堅持着、等待着。1936年春,黑牢終於吞噬了李美羣年輕的生命,這一年,她才25歲。 [2] 

李美羣主要事蹟

李美羣馬前託孤

李美羣面對生離死別,毅然決然選擇“馬前託孤”、奔赴疆場。1934年1月15日,李美羣在興國壩南村生下女兒,取名鍾全列。不久,蔣介石第五次“圍剿”步步逼近,形勢越來越危急,前方戰爭與後方支前工作均十分緊張。這時,李美羣接到了省委的歸隊命令。在革命需要時,她毫不猶豫地服從革命要求,忍痛把親生骨肉託付給了當地村民,自己則跨上戰馬,拖着產後虛弱的身子返回了寧都。此時,她女兒還未滿月,大聲啼哭,卻不知這竟是她們母女的生死永別。
鍾全列的第一個養父是興國縣一個二等榮軍,因妻子奶水不足,女娃日漸消瘦。5個月後,同村的老紅軍謝邦仁主動接過來讓妻子精心照料。不久,紅軍北上作戰,興國縣城也於1934年10月14日被敵人佔領。為了在白色恐怖之中保全這顆紅色幼苗,謝邦仁夫婦不得不離鄉別祖,帶着女娃流落到泰和縣彭家嶺、馬市等地,依靠佃耕砍柴度日。就這樣鍾全列跟着養父母在深山密林裏、窮鄉僻壤中頑強地活了下來。
直到1979年12月,興國縣革命烈士紀念館為調查李美羣事蹟,找到了這位烈士遺孤,這時她才知道自己母親的名字和她的遭遇。1982年,鍾全列夫婦專程來到興國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參觀,當她看到凋塑家們為烈士精心創作的《馬前託孤》的感人凋像時,感慨萬千,悲痛欲絕,長跪在從敵偽檔桉找來的烈士遺像前,仔細端詳着50年來第一次見到的慈母遺容,熱淚不禁傾湧而出。 [3] 

李美羣歷史評價

李美羣帶着深深地遺憾和苦痛永遠離開了人間。但她的英雄本色和堅定不屈的堅強意志,卻給後人留下了共產黨員對人民無限忠誠的崇高品德,留下了追求真理不畏強暴的精神,這種美德、情操、尊嚴,光照日月,永存千秋,令人敬仰。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