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提圖斯·李維

鎖定
提圖斯·李維(Titus Livius,公元前59年—公元17年),古羅馬歷史學家。生於意大利北部的帕塔維烏姆城(今意大利帕多瓦),死於帕塔維翁。著有《羅馬自建城以來的歷史》。
所處時代
古羅馬
民族族羣
羅馬人
出生地
意大利北部的帕塔維烏姆城
出生日期
公元前 59年
逝世日期
17年
主要成就
教授屋大維的繼孫克勞狄
著有《羅馬自建城以來的歷史》
主要作品
《羅馬自建城以來的歷史》
本    名
提圖斯·李維

提圖斯·李維主要成就

其家世和父母不得而知,據説出生於貴族,早年受過良好的傳統教育。他學習了文學、史學、修辭學、演説術等,是羅馬共和國後期學問淵博的博物學家。後移居至羅馬,與屋大維交往甚密。此時屋大維已經打敗馬克·安東尼,羅馬局勢恢復穩定,李維奉命教授屋大維的繼孫克勞狄,即後來的皇帝克勞狄一世
提圖斯·李維 提圖斯·李維
他擁護屋大維創立的元首制,但是思想仍然偏向於共和制,為了挽救中後期的羅馬共和國,他決定寫一部史書來記述羅馬人的祖先的英勇,避免羅馬共和國的覆滅,於是創作了《羅馬自建城以來的歷史》(簡稱“羅馬史”),書中充滿愛國思想、道德説教、復古主張和對共和制度的讚賞。
李維著述豐富,但流傳下來的只有《羅馬自建城以來的歷史》一書。他用40年左右的時間寫成的這部古羅馬歷史鉅著,共142卷,記述自傳説中的埃涅阿斯(傳説中的羅馬人的祖先)到達意大利起至公元前9年的歷史(1—10卷記述公元前293年以前的事件,21—45卷記述公元前218—前167年的事件。其中11—20卷和46—142卷已丟失殘缺)。
李維撰史的目的在於歌頌羅馬的偉大和祖先的業績,寓義道德説教於敍史之中。作品文筆生動流暢,結構安排巧妙,對細節的描寫富於戲劇性,被稱為史詩般的散文歷史。但由於缺乏古代羅馬典章制度和軍事方面的知識,對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往往襲用前人特別是公元前1世紀年代記作家的著作,不能不影響史實的可靠性。但其著作保存了豐富和寶貴的歷史資料,不失為研究羅馬早期及羅馬共和國曆史的重要文獻。

提圖斯·李維家庭生活

有二子:提圖斯·李維·普利斯庫斯;提圖斯·李維·朗古斯。

提圖斯·李維史學思想

李維的名世之作《建城以來史》包含了豐富的史學致用思想。李維以歷史循環論作為史學致用的前提。他認為羅馬傳統道德關乎國運,是聯繫羅馬古今的重要紐帶,亦是影響羅馬歷史循環發展的重要力量。李維往往通過直接指出、間接指出以及演説指出等三種方式點明需要讀者關注的道德價值與歷史經驗,他也會通過改寫史料來凸顯説教的效果。李維認為史學致用是有限度的,人們應該根據條件與環境的變化理性地運用過去的範例。總體而言,李維將羅馬史學垂訓思想發展到那個時代的最高水平。
李維(Titus Livius,約公元前59年至公元17年)是羅馬元首制時代著名的史學家,他與撒路斯提烏斯塔西佗並稱羅馬三大史家。李維受過良好的教育,在史學、修辭學以及哲學等方面皆受過訓練。李維一生著述頗豐,除已經散佚的哲學作品集外,著有名世之作《建城以來史》,該書體現了他獨特的史學致用思想。李維對史學致用的深刻認識使其擺脱了僅是文采出眾的二流史家的地位,學界逐漸將他看作為有着深刻史學思想的一流史家。20世紀末期以來,西方學術界開始注重研究李維的史學思想。就李維的致用思想而言,國內外學術界主要集中在對《建城以來史》各種範例的研究,缺少對李維説教的依據、手段、內容與特點的研究。筆者擬對此問題做出探討。
一、循環史觀與史學致用
李維在《建城以來史》的前言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了其説教目的:“在認識往事時,尤其有利而有益的在於:你可以注意到載於昭昭史冊中的各種例子的教訓,從中為你和你的國家吸取你應當仿效的東西。”他認為回顧羅馬的過去可以使人們學習到有利或有益的東西,從而將這些東西應用於現在或未來。這些或有益或有利的東西——範例帶有某種傳遞性的功能,它隱含着過去的東西能夠被用於現在,現在的東西能夠被用於未來的思想。因此,李維認為,人們學習過去歷史的目的就在於他們希望能夠從中找到對未來有用的東西。但是,過去的範例何以對未來有用?它起作用的前提是西方古典史家普遍認為的歷史發展具備循環往復的規律,在這一前提之下,過去才能對未來有用。
西方古典史家普遍認為歷史事件的多樣性是有限的,未來的事件不會與過去的事件相去甚遠,以至於讓經驗歸於無用。因此,在他們的思想中,循環論一直是主流的史觀。李維也不例外,他將羅馬自建城至其所處時代的歷史分為兩次循環的歷史,認為羅馬在不斷重複經歷建立、發展、崛起、衰退與重建的過程。李維更是提出了一種政治有機體理論來描述羅馬歷史的循環變化過程,將羅馬比作一種有機體,認為羅馬遵循着生物固有的出生、發展、成熟、衰退與死亡的規律。
《建城以來史》中有確鑿的證據可證明李維的循環論主張。歷史循環往復的發展有明確的定義。邁爾斯認為:“歷史循環意味着反覆出現的歷史事件有着明確的先後次序和確定的首尾,其決定了循環過程,並且循環過程可能不止一次的出現。”據李維記載,羅馬歷史的第一次循環是:羅慕路斯王建立羅馬,經過歷代國王的勵精圖治,至塞爾維烏斯王統治時期,羅馬歷史發展至頂峯。高傲者塔克文王實施暴政,王政被推翻,共和初期平民與貴族內鬥,羅馬歷史開始下行發展;第二次循環是:高盧劫掠羅馬,卡彌盧斯擊敗高盧人重建羅馬,至此,羅馬歷史又開始上行發展,至西庇阿時,羅馬擊敗迦太基,稱霸西地中海。此後,隨着羅馬疆域擴大,財富激增,域外奢侈之風盛行,歷史開始下行發展,至屋大維結束內戰,開始重建羅馬。其中,兩次循環都有明確的首尾,兩次循環的時間跨度相同,都是360年至365年。公元前390年,卡彌盧斯在反對羅馬遷往維伊的演説中提到了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他説:“同胞們,現在正是羅馬建城的第365年。”同樣,據此推算,公元前27年是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實行“元首制”的開始。從卡彌盧斯至屋大維,時間跨度也是360年至365年。
“歷史循環論通常將過去與現在等同,同樣處在歷史循環中的重要歷史人物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李維描述的兩次歷史循環中,羅慕路斯、卡彌盧斯與屋大維作為建立者或重建者出現,塞爾維烏斯王與西庇阿作為歷史發展頂峯的重要人物出現。在羅馬歷史上行與下行發展中,李維也指出了其他諸多重要的歷史人物的影響。這些政治人物的道德品質對羅馬歷史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代以來,歷史學家往往極為重視社會、經濟、階級等因素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然而,古代史家往往將歷史的核心特徵賦加於傑出的歷史人物身上,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行為都是影響歷史發展的關鍵因素。他們認為推動事件發展與變化的原因存在於人的決定、思想與情感之中。李維認為羅馬貴族精英對歷史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
在《建城以來史》中,他通過描述“胃與成員”的寓言故事向讀者指出了以元老院成員為代表的貴族精英的重要作用。公元前494年,羅馬第一次平民撤離運動期間,為了勸説貴族與撤離的平民達成和解,墨涅尼烏斯·阿格里帕發表了著名的演説,他將元老院比作人體的胃,將平民比作人體的其他器官,身體其他器官因忙於侍候胃而產生抱怨,於是它們終止了對胃的供養,進而導致身體各器官的功能障礙。李維記載説:“這時大家發現,胃也不疏於職守,它不僅受撫養,而且也撫養,把我們賴以生存和強健的東西歸還身體各部分,食物被消化後形成的血液被均勻地分流在各處血管裏。他通過把平民對元老的憤怒與相類似的身體內部紛亂相比較,改變了人們的心理。”
李維闡述了羅馬是由“胃”(指元老院)與“身體各部分”(指普通民眾)組成的“活的有機體”,有機體各部分進行協作才能保證機體的正常運轉,而羅馬元老院是維持羅馬運轉的關鍵所在。羅馬元老院並非僅是羅馬的一個統治機構,它還被設想為古老德性的主要存貯庫,元老院的重要性在於其成員的品質。以元老院為代表的貴族精英的道德品質直接決定了羅馬國家的運轉。
羅馬貴族精英是否具有美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羅馬歷史的走向。在古羅馬,“人的道德結構中的某些轉變具有政治重要性,以至於制度也要受它限定。”羅馬之所以偉大也是由於她的人民(尤其是貴族精英)具有美德。在《建城以來史》中,羅馬精英的道德成為李維書寫歷史的核心所在。李維説:“在我看來,每個人應當密切地注意這些問題:曾經過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道德;在和平與戰爭時期,通過哪些人以及運用哪些才能建立和擴大帝國;然後應注意到,隨着綱紀逐漸廢弛,道德可以説先是傾斜,繼而愈加下滑,最終開始傾覆,直到我們既不能忍受我們的罪過,亦不能忍受補救措施的今日。”李維認為,美德是羅馬得以發展與強盛的重要依仗,羅馬人道德行為由善轉惡則是羅馬傾覆的原因,道德成為關乎羅馬國運的重要力量。
李維所指的貴族精英的道德主要是指倫理道德亞里士多德認為倫理道德是從自然接受過來又通過習慣使它完善的,這種習慣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行為規範。羅馬道德也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這是李維所處時代文人的共識。例如,西塞羅在《論共和國》中説:“……正義、誠信、公平從何而來?……無疑,它們的形成有賴於這樣一些人,他們把這些由社會生活形成的觀念使其中一些按習俗肯定下來,使另外一些通過立法確立起來。”在《建城以來史》中,傳統道德主要有以下幾種義項:虔誠、忠誠、和諧、綱紀、信義、審慎與理性、勇氣、貞潔、尊嚴、節儉、仁慈等等,其中,愛國是核心。
李維對羅馬道德的認識有特殊的思想背景。首先,李維深受希臘化史學重視道德教化的影響。道德教化與愛國情感相結合紮根於以李維為代表的羅馬傳統史家的著述之中。其次,李維深受希臘哲學的影響。他認為羅馬道德是一種不變的實質,它的本質是善。在李維筆下,“羅馬就是一個實質,是不變的、永恆的。從敍述一開始,羅馬就是現成的、完整的。直到敍述的結尾,她並沒有經歷過任何精神上的變化。”他認為善作為道德的本質不會變化,羅馬人的行為卻有善惡變化。因此,在《建城以來史》中,既有羅馬人道德不變的證據,也有羅馬人行為善惡變化的證據。在希臘人的思想中,變化的歷史與不變的實質之間是無法統一的,它們有着一種邏輯上無法超越的矛盾。但是,作為傳統羅馬史家,李維雖受哲學影響,但也極為重視歷史的實用價值,他自覺忽視了這種矛盾。
為何李維會將循環論作為實現史學致用的前提?史學致用的研究對象是古代的事物,而史學致用的服務對象是現在或未來的人。古代的事物對現在或未來有用的原因就在於古今之間存在連續性,“為其相沿,所以相通,所以可以用”。實現古今之間連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線式的進步性的連續,另一種是循環往復式的連續。因時代侷限,李維採用後者,認為實現羅馬循環往復式連續的紐帶就是羅馬傳統道德,實現羅馬歷史循環往復發展的動因也在於羅馬傳統道德。因此,李維書寫羅馬循環往復的歷史有特定的目的,他希冀通過描述羅馬歷史循環往復的發展使讀者能夠從羅馬過往的偉人身上尋找政治權威以及行為和道德典範。在他看來,在兩次羅馬循環的歷史中,總會有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具有某種相似性,例如羅慕路斯、卡彌盧斯、屋大維、塞爾維烏斯、西庇阿以及其他的羅馬英雄等無一不是羅馬人眼中的政治權威與道德典範,人們通過學習他們的才能與高尚品質可使羅馬歷史在循環往復中實現上行發展。
因此,李維所書寫的歷史並非亞里士多德所認為的那種不表現普遍性的事、不存在任何規律的、僅記載具體事件的歷史。在他看來,羅馬的歷史發展並非雜亂無章的,而是具有特殊的規律,即羅馬歷史是由奠基人、祖先以及擁有美德的人塑造的,優良傳統與美德是聯繫羅馬古今的紐帶,也是實現羅馬歷史循環往復發展的重要一環,後世只要效仿前輩與英雄的美德,便可以實現相似的歷史目標。雖然李維的史觀不是近代意義上的進步史觀,但是,在羅馬共和制傾覆的時代,它體現了以李維為代表的羅馬文人對歷史發展動因的探索精神以及對史學致用的深刻認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