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綏萬

鎖定
李綏萬自幼讀私塾12年,又在家設的私塾教書2年。隨後進入澧縣地方自治研究所、澧縣教員養成所和設在常德的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就學。1913年5月轉入設在長沙的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後又半工半讀於長沙私立羣治政法專門學校,畢業後一直在長沙、澧縣兩地教書為生。
中文名
李綏萬
別    名
李景壽
職    業
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出生地
湖南常德澧縣

李綏萬簡介

(1888-1965)原名李景壽,湖南常德澧縣人。一生以教書為業,人稱老書先生。常德澧縣絲絃學館第三代傳人。

李綏萬個人經歷

李綏萬經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李綏萬積極配合澧縣、津市的工會、民眾教育館(後改名文化館)業務幹部,組織民間藝人創作、排練、演出,宣傳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各項中心工作,並常到各水利工地慰問演出。20世紀50年代,經津市文化館推薦,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採訪了他,併為他演唱的絲絃、漁鼓、民歌等若干唱段錄了音。

李綏萬主要貢獻

李綏萬酷愛古典詩詞和民族音樂,中年喪妻後未再續絃,公務之餘即潛心於絲絃的鑽研,常年聚集澧縣一班文人墨客演習絲絃自娛。他長於編寫,講究格律音韻,又蒐集了很多民間音樂精心研究,於澧縣絲絃中融入“南曲”的音調。他蒐集、整理、修改和創作了不少絲絃、漁鼓唱詞和澧縣硪歌等,曾將部分資料、唱本捐贈給澧縣文化館。他善司鼓,能操琴,吹拉彈唱樣樣皆能。嗓音寬厚蒼勁,吐字清晰,講究以聲傳神,演唱《醉打山門》等曲目尤其惟妙惟肖。20世紀60年代處,他還保存有四絃琴、揚琴、京胡、二胡、琵琶三絃、邊鼓、課子等幾十件樂器,以及湖南、江蘇、浙江、廣東、廣西、四川等地的民間音樂字譜、諧音譜、工尺譜手抄本和簡譜唱本數十冊。其手稿、藏書和樂器大都毀於“文化大革命”中,僅有幾本簡譜和幾首散曲留存,樂器也只剩揚琴、蘆笙、二胡、課子等幾件存其後人處。

李綏萬個人評價

澧縣絲絃歷來被文人士紳視為雅樂,只在圈子內聚會時彈唱自娛,而未在民間傳播;加之李綏萬當年收徒也多擇其門第,因此,至1965年年底他病逝後,澧縣絲絃漸漸趨於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