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魯奇

鎖定
夏魯奇(882年-931年),字邦傑,曾賜名李紹奇,青州(今山東青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名將。 [24] 
夏魯奇初事梁,為宣武軍軍校,因與主將不協,歸後唐莊宗,任護衞指揮使。從周德威攻幽州,戰燕驍將,功居多,莊宗與梁軍作戰,遇伏於魏縣西,被圍數重,魯奇護衞莊宗,手殺百餘人,力戰而出。莊宗嘉其忠勇,拜磁州刺史,累遷河陽節度使,復移鎮許州,多行惠政。 [25] 
明宗討荊南,魯奇為副招討使,復移鎮遂州。後董璋叛,與孟知祥合攻遂州,援路斷絕,兵少食盡,魯奇自刎而卒。 [25] 
別    名
李紹奇 [3] 
邦傑
所處時代
五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青州
出生日期
882年
逝世日期
931年2月1日 [1] 
主要成就
生擒王彥章
本    名
夏魯奇
官    職
武信軍節度使、同平章事
爵    位
齊國公(贈)
生    肖

夏魯奇人物生平

夏魯奇早期事蹟

夏魯奇早年曾在後梁宣武軍中為軍校,但因與主將不和,到太原投奔晉王李存勖,被任命為護衞指揮使。 [4] 

夏魯奇累立戰功

乾化二年(912年),夏魯奇隨周德威討伐燕國,攻打幽州,並與燕軍驍將單廷珪元行欽對戰,不分勝負,兩軍將士都放下手中兵器觀看。幽州平定後,夏魯奇戰功最多。 [5] 
貞明元年(915年),李存勖率千餘騎兵深入洹水(今洹河)偵查,中了守將劉鄩的埋伏,被一萬敵軍圍困在魏縣西南的葭蘆中。夏魯奇與王門關、烏德兒等人拼死力戰,自午時一直打到申時,最終堅持到李存審率軍來援,共同將梁軍擊退。此戰,夏魯奇持槍攜劍,獨自捍衞李存勖,親手斬殺百餘人,傷痍遍體。李存勖更加看重夏魯奇,賜他姓名為李紹奇 [3]  ,授為磁州(治今河北磁縣)刺史。 [6]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史稱後唐莊宗。他親征後梁,攻取中都(治今山東汶上)。當時,梁軍大敗。夏魯奇在亂軍中認出梁軍主將王彥章,便單馬追趕,用槍抵住他的脖子。王彥章道:“你不是我的故人嘛!”夏魯奇擒獲王彥章,獻於莊宗,獲賜絹帛千匹。不久,後梁滅亡,夏魯奇升任鄭州防禦使。 [7] 

夏魯奇歷徙三鎮

同光四年(926年),夏魯奇升任河陽節度使,出鎮孟州。不久,唐明宗繼位。夏魯奇又改任忠武軍節度使,徙鎮許州(治今河南許昌),並加授同平章事,成為使相。 [8] 
是年五月,夏魯奇與武寧節度使李紹真(霍彥威)、忠武節度使李紹瓊(萇從簡)、貝州刺史李紹英(房知温)、齊州防禦使李紹虔(王晏球)、洺州刺史李紹能(米君立)一同奏請皇帝,恢復原有姓名。 [9] 
天成二年(927年),夏魯奇擔任招討副使,討伐荊南,但最終無功而回。後來,夏魯奇改任武信軍節度使,移鎮遂州(今四川遂寧)。他積極整修戰備,準備攻取東西兩川。 [10] 

夏魯奇城破自盡

長興元年(930年),唐明宗削除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官爵,任命石敬瑭、夏魯奇為正副招討使,討伐西川。孟知祥命李仁罕張業趙廷隱率三萬軍隊圍攻遂州。 [11]  夏魯奇登城固守,命部將康文通迎戰蜀軍。但康文通聽聞閬州陷落,竟率部投降李仁罕。 [12]  當時,石敬瑭出兵援救遂州,但因蜀軍屯駐劍門關,無法前進。 [13] 
長興二年(931年)正月,李仁罕攻破遂州。夏魯奇自刎而死,時年四十九歲。孟知祥命持夏魯奇首級宣示唐軍,石敬瑭於是退軍而回。 [14-15]  唐明宗得知,慟哭不止,追贈夏魯奇為太師、齊國公。 [16] 

夏魯奇主要成就

夏魯奇在梁晉爭霸期間曾護衞後唐莊宗,自午時戰鬥到申時,獨自格殺上百人,以驍勇知名,後在中都之戰中單槍匹馬生擒梁軍猛將鐵槍王彥章。 [6]  [7]  他不但作戰勇猛,而且治績突出,善於撫民,深受百姓愛戴。孟州百姓曾連續五天擋住車子去路,請其留任,後因明宗命中使下詔,方得離開。 [17] 

夏魯奇軼事典故

夏魯奇丹書鐵券

唐莊宗聽信伶人讒言,冤殺功臣朱友謙,又命夏魯奇到河中誅殺朱家家眷。朱友謙的妻子張氏取出鐵券,對夏魯奇道:“這是皇帝去年賜給我家的,我是個婦人,沒有讀過書,不知道這上面寫的是什麼?”夏魯奇也為皇帝感到慚愧。 [18] 

夏魯奇別稱斗城

夏魯奇根據遂州丘陵起伏,溪溝縱橫的地貌特徵,大膽提出了“規方為城”的設想,並組織軍民取外壕之土築城牆,外環挖掘守城河,重新建築佈局。修繕後的遂州城雄偉壯觀,“有城入鬥,有壁如金”,地勢南北長而東西窄,形狀如古代的方形酒器——鬥。後因商貿繁榮、經濟活躍,又取“金滿鬥”之意。所以遂寧就有了“斗城”的別稱。 [2] 

夏魯奇人物評價

唐明宗:魯奇宣力兩朝,統戎三鎮,居富庶之地,無奢侈之心,上為國家,下安生聚,每行公道,全塞幸門,儻非大洽人情,詎致遠聞餘聽? [19] 
薛居正:魯奇性忠義,尤通吏道,撫民有術。 [20] 
歐陽修:為政有惠愛。 [21] 

夏魯奇後世紀念

在遂寧九宮十八廟的古蹟中,專門為夏魯奇建了“旌忠廟”,四時祭拜。宋代旌賜“忠節”、“旌忠”、“顯節”等名號,元代封其為“顯忠昭惠英烈仁濟王”,以表彰忠烈。明代大才子楊慎則賦詩點贊:“斗城金壁兮奠我邦土,我民敬薦兮矢以終古!” [22] 

夏魯奇家庭成員

夏魯奇有兩個兒子,曾隨石敬瑭援救遂州,但未記載其名,此後事蹟不詳。 [23] 

夏魯奇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七十·唐書列傳二十二》 [20] 
新五代史·卷三十三·死事傳第二十一》 [21] 

夏魯奇藝術形象

在後世的戲曲、鼓詞、評書、小説等藝術形式中,夏魯奇人稱神槍手,因不滿朝廷腐朽,隱居山林,與金刀將楊會、飛錘將金良祖並稱三老。他是高思繼楊袞的授業恩師,善使北霸六合槍,被尊為金槍老祖。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後唐紀六》:長興二年正月庚午,李仁罕陷遂州,夏魯奇自殺。
  • 2.    後唐名將夏魯奇 遂寧別稱“斗城”因他而來  .遂寧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3-08]
  • 3.    《資治通鑑·後梁紀四》:魯奇,青州人也,王以是益愛之,賜姓名曰李紹奇。
  • 4.    《舊五代史·夏魯奇傳》:初事宣武軍為軍校,與主將不協,遂歸於莊宗,以為護衞指揮使。
  • 5.    《舊五代史·夏魯奇傳》:從周德威攻幽州,燕將有單廷珪、元行欽,時稱驍勇,魯奇與之鬥,兩不能解,將十皆釋兵縱觀。幽州平,魯奇功居多。
  • 6.    《舊五代史·夏魯奇傳》:梁將劉鄩在洹水,莊宗深入致師,鄩設伏於魏縣西南葭蘆中。莊宗不滿千騎,汴人伏兵萬餘,大噪而起,圍莊宗數重。魯奇與王門關、烏德兒等奮命決戰,自午至申,俄而李存審兵至方解。魯奇持槍攜劍,獨衞莊宗,手殺百餘人。烏德兒等被擒,魯奇傷痍遍體。自是莊宗尤憐之,歷磁州刺史。
  • 7.    《舊五代史·夏魯奇傳》:中都之戰,汴人大敗,魯奇見王彥章,識之,單馬追及,槍擬其頸;彥章顧曰:“爾非餘故人乎?”即擒之以獻。莊宗壯之,賞絹千匹。梁平,授鄭州防禦使。
  • 8.    《舊五代史·夏魯奇傳》:四年,授河陽節度使。天成初,移鎮許州,加同平章事。
  • 9.    《資治通鑑·後唐紀四》:武寧節度使李紹真、忠武節度使李紹瓊、貝州刺史李紹英、齊州防禦使李紹虔、河陽節度使李紹奇、洺州刺史李紹能,各請復舊姓名為霍彥威、萇從簡、房知温、王晏球、夏魯奇、米君立,許之。
  • 10.    《舊五代史·夏魯奇傳》:明宗討荊南,魯奇為副招討使,無功而還。頃之,移鎮遂州。(《九國志·李仁罕傳》:夏魯奇稟朝廷之命,繕治甲兵,將圖蜀。)
  • 11.    《新五代史·後蜀世家》:明宗下詔削奪知祥官爵,命天雄軍節度使石敬瑭為都招討使,夏魯奇為副。知祥遣李仁罕、張業、趙廷隱將兵三萬人會璋攻遂州。
  • 12.    《資治通鑑·後唐紀六》:十月,癸巳,李仁罕圍遂州,夏魯奇嬰城固守。魯奇遣馬軍都指揮使康文通出戰,文通聞閬州陷,遂以其眾降於仁罕。
  • 13.    《九國志·李肇傳》:蜀師圍夏魯奇於遂州,唐師來援,劍門不守,肇領兵赴普安以拒之,唐師不得進。
  • 14.    《新五代史·後蜀世家》:二年正月,李仁罕克遂州,夏魯奇死之,知祥以仁罕為武信軍留後,遣人馳魯奇首示敬瑭軍,敬瑭乃班師。
  • 15.    《新五代史·夏魯奇傳》:旬月救兵不至,城中食盡,魯奇自刎死,年四十九。
  • 16.    《舊五代史·夏魯奇傳》:帝聞其死也,慟哭之,厚給其家,贈太師、齊國公。
  • 17.    《舊五代史·夏魯奇傳》:魯奇性忠義,尤通吏道,撫民有術。及移鎮許田,孟州之民,萬眾遮道,斷鞾卧轍,五日不發。父老詣闕請留,明宗令中使諭之,方得離州。
  • 18.    《資治通鑑·後唐紀三》:是夜,遣蕃漢馬步使朱守殷以兵圍其第,驅繼麟出徽安門外殺之,復其姓名曰朱友謙。友謙二子,令德為武信節度使,令錫為忠武節度使;詔魏王繼岌誅令德於遂州,鄭州刺史王思同誅令錫於許州,河陽節度使李紹奇誅其家人於河中。紹奇至其家,友謙妻張氏帥家人二百餘口見紹奇曰:“朱氏宗族當死,願無濫及平人。”乃別其婢僕百人,以其族百口就刑。張氏又取鐵券以示紹奇曰:“此皇帝去年所賜也,我婦人,不識書,不知其何等語也。”紹奇亦為之慚。
  • 19.    全唐文:卷一百九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03-06]
  • 20.    舊五代史:夏魯奇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02]
  • 21.    新五代史:夏魯奇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02]
  • 22.    五代十國 | 生擒王彥章、百人斬之一的“金槍老祖”夏魯奇  .網易[引用日期2020-03-08]
  • 23.    《資治通鑑·後唐紀六》:魯奇二子從敬瑭在軍中,泣請往取其首葬之,敬瑭曰:“知祥長者,必葬而父,豈不逾於身首異處乎!”
  • 24.    王者悦主編;莊樹藩,姜守鵬,安楓等副主編.中國古代軍事大辭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1.第570頁
  • 25.    張文達編.中國軍事人物辭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08.第39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