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紫翔

鎖定
李紫翔(1902—1979),安徽涇縣人,原名李延瑞,曾用名董志誠。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初,曾任馮玉祥秘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暨四川省水利廳廳長、四川省政協常委、四川省志工礦志編輯組副組長等職。 [1] 
中文名
李紫翔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安徽涇縣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79年

目錄

李紫翔人物經歷

李紫翔早年就讀於宣城第四師範學校。1922年任安源路礦子弟學校校長,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歷任社會主義青年團天津地委書記、全國鐵路總工會秘書(1929年)、中共河北省委秘書長(1930年)等職。1933年5月,上海共產黨組織遭受重大破壞,李紫翔與共產黨失去聯繫。
20世紀30年代初期,李紫翔與陳翰笙、王寅生、孫冶芳、錢俊瑞、吳覺農、薛暮橋、孫曉村、馮和法等人發起成立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他被推選為理事。1934年,李紫翔來到天津,參加吉鴻昌組織的“華北抗日行動委員會”。後經人介紹到泰山為隱居的馮玉祥及其部下講授近百年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歷史,並任馮玉祥秘書。他與馮玉祥從泰山到南京、漢口、重慶共相處了8年。
1942年,李紫翔在重慶經同鄉介紹,到國民政府經濟部統計處工作,後兼任第一科科長。1946年夏,國民政府遷回南京,李紫翔辭去經濟部的職務,受聘為重慶《商務日報》主筆,主持經濟問題的筆政,兼任西南實業協會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後又受聘為重慶大學銀行保險系經濟政策教授,求精商學院政治經濟學及商品學教授,並任該院院長。他還參與組織重慶民聯(民革前身)臨時工作組,負責重慶民聯分會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紫翔任民革重慶市臨時工作委員會委員兼組織處長,並先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財經委員會委員、研究室主任、計劃局副局長,西南勞動部副部長,重慶市人民代表等多種職務。1955年,調任民革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後任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暨四川省水利廳廳長、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常委等職。
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除保留四川省政協常委和民革四川省委委員外,被撤銷了其他一切職務。1960年後,任四川省志工礦志編輯組副組長。
“文化大革命”中,李紫翔受到衝擊,身心遭受嚴重摧殘。1979年1月,中共四川省委統戰部對他的錯劃右派問題予以糾正,恢復李紫翔的政治名譽。同年10月,李紫翔當選民革五屆中央委員。因心臟病復發,1979年10月29日李紫翔在成都逝世。李紫翔不僅是一位政治活動家,同時也是一位較有影響的學者、經濟學家。他一生中著述很多,僅論文就達百餘篇。1933年,他在上海期間,就帝國主義對紡織、交通、運輸、貿易、金融等行業的入侵以及入侵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等問題,先後撰寫論文10篇,刊載於《申報》《新中華》《東方雜誌》等報刊,以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論證中國社會經濟中的半殖民地性質,駁斥了託派關於中國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謬論,堅持認為中國革命的首要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
1934年,李紫翔轉向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他在《中國農村》月刊上發表《中國農村運動的理論與實踐》等論文數十篇。1935年,他與千家駒共同編著出版《中國鄉村建設批判》一書,揭示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對中國農村的殘酷剝削以及中國農村的衰落,論述了中國農村變革的首要問題是解決土地問題。指出改良主義的鄉村建設運動是不能解決中國農村建設問題的,中國革命的任務不僅是反對帝國主義,而且要反對封建主義。
1944年,李紫翔在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統計處工作期間,主編了一套《中國後方各省工業統計》,編制了9期分季度的工業生產指數。這一套統計資料為研究大後方經濟的專家學者門提供了全面、系統、翔實的參考資料。同時,他也利用這些統計資料,研究大後方的工業生產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問題,撰寫論文數十篇,分別刊載於《新經濟》《經濟週報》《中國工業》《經濟建設季刊》《中央銀行月報》《西南實業通訊》《四川經濟季刊》上。這些文章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深刻分析了抗戰以來大後方工業,尤其是內遷工業的興衰起伏,從社會性質上分析了大後方工業發展的種種侷限性,闡述了他對中國工業化和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新經濟體制的設想。他掌握有大量的統計資料,因而,他的文章持之有據,言之成理,許多內容被解放後編選的《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一書輯錄。
李紫翔在任四川省志工礦志編輯組副組長期間,致力於省志工礦志經濟資料的蒐集整理工作。他組織人員,從報紙雜誌中輯錄出1840~1949年有關四川工礦經濟的資料約2000萬字,加以整理、分類、抄寫,成為今天有關單位修志工作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