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立科

(陝西省農業科學副院長)

鎖定
1959年畢業於陝西省農業學校。現就職於陝西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研究員。歷任陝西省植物保護研究所、陝西省糧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陝西省農業科學副院長,旱地農業研究室名譽主任等。現為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陝西省農業顧問,省政協委員。1987、1995年,他分別赴美國以色列等地考察旱地農業。1987、1988年兩次被評為陝西省勞動模範;1990年獲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1991年被評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20年3月15日下午,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離世,享年87歲 [1] 
中文名
李立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陝西楊凌
逝世日期
2020年3月15日
畢業院校
陝西省農業學校
主要成就
提出“以磷促根,以根調水”的栽培技術
性    別
主要榮譽
30多年來,他堅持長期在農村蹲點,開展科學研究。他身患絕症,但把生死置之度外,為乾旱地區農民脱貧致富忘我工作,被譽為雷鋒式的好乾部。六七十年代,他先後在陝北綏德、陝西安康和關中皇中一帶蹲點,完成了以豌豆麥為主要內容的“四改三擴”種植制度改革,把糧食產量由2250kg/公頃提高到3750kg/公頃;推廣面積達20萬公頃以上,每年增產糧食2億kg。該研究技術曾在全國農林科技展覽會上交流,發表於“農業科技通訊”上。由他主持的陝西省農作物品種資源考察、徵集及“黃河中下游野生大豆資源分佈與生境類型研究”,獲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80年代以來,他一直在渭北旱塬的合陽縣甘井鄉蹲點,進行開發渭北旱地農業的研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渭北自然特點和小麥生長規俸,從提高降水利用率入手,提出了渭北小麥從低產到中產是“肥”的問題,從中產到高產是“水”的問題等觀點,為提高旱地小麥產量奠定了理論基礎。採用“以磷促根,以根調水”的栽培技術措施,產量由750kg/公頃提高到3000kg/公頃他提出的“旱地小麥留長茬全程覆蓋栽培技術”使小麥產量由3000kg/公頃提高到6000kg/公頃,每年增產糧食3億kg。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他與課題組同志共同研究,提出了發展生態環境的“四步走”發展模式,為合理開發渭北旱地資源、促進農業上台階創出了一條新路。他為陝西省旱地農業的發展傾畢生心血,是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他主持研究與推廣的項目曾獲省部級6項,1987年以來,連續榮獲陝西省農科院、省農牧廳、省農辦、省科委先進個人,被譽之為“秦川牛”編排了12集電視連續劇。而今,年逾花甲的李先生仍心繫黃土高原,壯心不已,為旱地農業的發展再立新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