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立廷

鎖定
李立廷(1863~1935),字仕朝,廣西省陸川縣平樂圩大園村人,生於小康之家。他少時讀過幾年私塾,長大後身材魁梧,性格豪爽,為人仗義疏財,好打抱不平,喜歡聽父兄長輩講太平天國起義的故事。對魚肉鄉里、巧取豪奪的清朝地方官僚和豪紳滿懷激憤,準備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光緒十八年,李立廷在陸川縣平樂圩以開酒館的方式廣泛結交會黨和農民羣眾。到了光緒二十三四年間,李立廷的天地會組織已發展到鬱林五屬和容縣、貴縣(今貴港)一帶,會眾公推李立廷為天地會鬱林五屬地區會首,策劃領導多次反清起義。起義失敗後,被迫流亡南洋一帶。民國建立後,返回廣西。1935年逝世。 [1] 
仕朝
出生日期
1863年
逝世日期
1935年
本    名
李立廷
籍    貫
廣西省陸川縣平樂圩大園村

目錄

李立廷人物生平

李立廷,字仕朝,廣西陸川縣平樂圩大園村人,生於—八六三年(清同治二年)六月十九日(農曆五月初四日)。父李秀南,曾在陸川縣大竹根參加太平天國革命時期的廣西農民起義隊伍。一八五八年(咸豐八年),被地方官更逮捕,因禁獄中達五年之久。出獄後的次年生立廷。立廷於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小,曾跟隨二兄仕英(又名彥卿,清附生)讀過幾年蒙館。立廷年少時最喜聽父兄長輩講太平天國的革命故事。
青年時代的李立廷,體格魁梧,性情豪爽,嗜武術,拳棍,好結交朋友。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後的幾年間,廣西各地連年大旱,飲餓農民紛紛加入以反清為宗旨的秘密團體天地會(又名三合會、三點會)。李立廷也在陸川平樂圩以開“寶鋪”(賭館)為名,廣結會黨及貧苦農民。每逢圩日,到“寶鋪”就食的人很多,許多人蔘加了以李立廷為首的三點會山堂組織。當時清政府對會黨的防範特嚴,每次拜會,都是在荒山解嶺秘密舉行。一八九七、一八九八年(光緒二十三、二十四年),李立廷領導的三點會組織已發展到鬱林(今玉林)、博白、容縣、興業、貴縣等地。李立廷是這個地區的三點會總首領,被奉為“大哥”。廖十八(陸川縣人)、陳泰初(陸川縣馬坡圩人)、秦仕立(博白縣人)、謝華軒(北流縣東華圩人)、劉鳳雲(北流縣涼亭人)等均推戴李立廷為盟主,他們自己則分別充當當地會黨的小首領。除農民和手工業者外,甚至“銜役營棄亦多入會”。廣東省茂名縣的毛星樓,足智多謀,被稱為軍師,是主張“戊戌八月(一八九八年)起義”的主謀者之一。
李姓與陶姓都是陸川縣平樂鄉的大族。陶家有一個武舉人陶瑞芝,交結官府,特勢欺人,李家常受欺悔。一八九八年(光緒二十四年),陸川又逢大旱,陶瑞芝竟然將公用的灌溉水渠堵截,使渠水盡流入自家的田中。李家和廖家的田地位於水渠下游,因缺水灌溉,眼看顆粒無收。李立廷挺身而出,與陶瑞芝爭論。陶瑞芝懷恨在心,向陸川知縣史以煥密告李立廷聚眾拜台,密謀“叛逆”。農曆四月,李立廷之母利氏因病去世。
出殯時,附近鄉村的會黨羣眾及農民數百人到李家祭奠,吃齋飯。晚上,眾人手持火把,四散回家,大園村周圍山野遍是燈籠火把。事前,陶瑞芝約請知縣史以煥在鄰近的高山上了望。史以煥先已接到陶瑞芝關於李立廷“謀逆”的密報,現又親自看到絡繹不絕的燈籠火把,更信以為真,遂迫令李仕英將其弟李立廷押送官府。仕英不答應,被史以煥逮捕,投入獄中。
李立廷等原議定於八月起義,嗣因李仕英被捕,其妻鍾氏多次催促立廷從速救兄出獄,立延救兄心切,即聚眾開會商議,決定提前起事。一八九八年(光緒廿四年)六月二十二日(農曆五月初四日),在李立廷三十五歲生日那一天,陸川、北流、博白和興業的會黨同時發難,桂東南會黨大起義爆發了。按原定計劃,李立延率部攻陸川、北流、博白,謝三妹(興業人)、李平龍(貴縣人)率部攻興業,封祿階率部攻容縣。各縣攻城得手後,會師鬱林(今玉林),圍攻鬱林州城。
六月二十二日,李立廷從平樂圩出發,率領會黨羣眾攻破石狗寨,殺了禍首武舉陶瑞芝。接着親率陳建庭、廖十八、陳泰初等部攻克陸川縣城。六月三十日(農曆五月十二日),又攻破北流縣城。至於博白縣城,因有在籍侍衞秦永年作內應,兵不血刃就佔領了。謝三妹、李平龍也如期攻克了興業縣城。容縣方面、封祿階、封夢琴父子於六月二十八日(農曆五月初十日)發難,當日攻佔容縣縣城。
陸川、北流、博白等縣攻克後,李立廷起義軍於七月六日(農曆五月十八日)圍攻鬱林州(今玉林)城。攻城義軍達十餘萬人,聲勢浩大。附近農民紛起響應,到處高豎紅旗旗上大書“替天行道”,“反清復明”和“弔民伐罪”等字樣。人人臂纏紅布,謂之“從紅”。途中相遇,互稱“契弟”。李立廷稱“大哥”,義軍士兵被稱為李立廷的“馬仔”。鬱林高山牟樹晉所部號稱“北馬”,器械精利,槍支較多,戰鬥力最強;馬坡黃銀筍所部號稱“南馬”,實力也不弱。其餘義軍則多持大刀、長矛、木棍和鋤頭為武器。
鬱林州城位於盆地的中心,城牆堅固,近城又無可以瞰視城防的制高點。附郭的村莊,如州斑、十甲、吳家寨等,豪紳地主修建了磚石圍牆,有如堡壘,彷彿州城的外圍據點,要攻破州城,就必須先拿下這些村莊。七月三日(農曆五月十五日)夜,義軍以精鋭的“北馬”為先鋒,進攻州的地主武裝。經一晝夜激戰,擊敗守敵,佔領州。七月六日(農曆五月十八日),又攻佔十甲和吳家寨。至是,環城一帶村莊都告攻克。
李立廷進駐州,攻城之戰,正式開始。鬱林知州黃桂丹,見義軍勢大,張失措,乃邀請城內士紳歐德芳(翰林院侍讀)、文德馨、牟芝辰(舉人)三人合力主持守禦。黃桂丹推歐德芳為首,坐鎮賓興館,連知州的官印也交與他,任其便宜行事。他們趁義軍注力於掃蕩附城村寨之機,搶修並加固城防工事。歐德芳等還下令各商店、民户,輪班派人上城,日夜把守。
由於鬱林城牆堅固,加上防守嚴密,切斷了內應者與城外的聯繫,義軍腰攻不克,屯兵于堅城之下,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有一次,義軍曾將州村咸豐年間所鑄的重三千多斤的生鐵大炮,架在蔣家樓上,對準北門城牆開了一炮,打掉了幾個城垛,城身也出現四、五寸寬的裂縫。登啤守城的人頓時逃散一空,惜義軍未作好爬城準備,乘亂攀登,以致敵人得以重新部署,堵塞崩裂的城牆。在燃放第二炮時,義軍倍加火藥。希一舉轟塌城牆,但因裝藥過量,大炮反而炸裂。城牆依舊,義軍士兵被炸炮所傷者甚多。
在鬱林,義軍主力已膠着於攻堅,戰事曠日持久。在北流,由於容縣縣城復陷敵手,北流義軍被迫加強對容縣之敵的警戒,不能增援鬱林的圍城之師。在興業,梁亞庚投敵叛變,攻打沙塘,李平龍、謝三妹不得不從鬱林回師救援。鬱林圍城之師不僅減少了一支勁旅,而且增加了北顧之憂。這時連日大雨,江洪暴漲,鬱林義軍被洪水所阻,無法渡河攻佔福棉圩這個戰略要地。福棉距城三十里,為鬱林西邊重鎮,豪紳蕭愷周,錢多、槍多,稱霸一方。樟木、城均一帶的地主,均惟蕭之馬首是瞻。蕭未“從紅”,各村觀望,牽制了義軍的進展。且福棉與船埠一菲可航,南通博白,為從北海入鬱林的孔道,福棉未拿下,圍城義軍的側翼受到威脅。義軍久攻鬱林不克,槍械彈藥和糧食的補充供應越來越困難。
當義軍攻勢停頓之際,兩廣總督譚鍾麟、廣西巡撫黃槐森急調清軍反撲。七月十五日(農曆五月二十七日),清軍攻陷興業,次日,又攻陷北流。七月十八日,廣東高州鎮總兵潘温聯合地主團練攻陷陸川,接着從博白經船埠直入福棉。各路清軍同地主團練匯合,分三路進攻鬱林城下的義軍:中路從玄帝堂、吳屋寨前進,右翼由竹尾趨南橋,左翼直撲十甲、州。時值細雨濛濛,義軍槍支所用火媒受濕,不能擊發,軍心動搖。敵軍槍炮齊放,義軍無力還擊,陣腳大亂,部分義軍驚慌潰散。李立廷見大勢已去,命令各部分別向山區轉移,保存元氣,以待時機。李立廷本人則和他的堂弟李和廷、堂至李樹松等返回陸川平樂圩。在逃亡途中,曾幾次遇到敵人的尾追,他們將隨身所帶白銀拋棄地上,追兵只顧搶拾銀子,放鬆了追捕,他們才得以脱險。
李立廷臉上皮膚對“如意油”有過敏性反應。他立刻用“如意油”遍擇臉部,臉孔頓時浮腫,容貌大變,終於瞞過沿途清軍的守卡,安全脱險。他們出走的路線,是由陸川縣平樂圩經北流、容縣、岑溪轉廣東的羅定縣而到達香港。當時清廷懸賞數萬兩白銀通輯李立廷,務欲得之而甘心。廣西邊防督辦蘇元春只好尋找一個貌似李立廷的因徒,將其“正法”後,塘塞清廷,藉以了結此案。
李立廷、李和廷兩人在香港以“賣豬仔”(賣身出南洋作苦工)的辦法到達新加坡。從一八九八至一九一一年(光緒二十四年至宣統三年)的十多年間,李立廷曾到過新加坡、馬來亞、緬甸、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地。為了避免清朝政府的組捕,李立延先後改名為李桂山和黃桂。南洋各地的華僑工人,在李立廷的鼓動下,不少人加入了會黨組織。一九〇五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當李立廷居留在印度尼西亞(當時是荷屬東印度羣島)之時,當地華僑工人蔘加會黨者甚多,會黨聲勢日大,荷蘭政府深恐李立廷在它的屬地“倡亂”,將李立廷拘禁了一個多月,隨後又將他連同七十多個中國“犯人”用輪船載往香港,轉交清政府處置。在船上看管這批華僑“犯人””的是一個華人炊事員,李立廷就與他結交,不斷曉以愛祖國、愛同胞的大義,並給了他數十元,請他協助李逃跑。當輪船到達香港海面時,李立廷將行李交給一個名叫李奎的歸僑,叫他冒充“李立廷”,他自己則另僱一小艇轉乘別船逃到澳門。此後李立廷在港、澳之間居留了幾個月,才轉回新加坡。李奎被押送廣州審訊,證實確是歸僑,而不是李立廷,不久就被釋放了。
光緒末年,孫中山曾親筆寫過兩封信到新加坡給李立廷,要他向當地華僑籌款供革命之用,李不久就參加了同盟會。一九二一年間,粵軍進兵廣西,驅逐了桂系軍閥陸榮廷,孫中山在廣州接見李立廷,對他説:你就是戊戌年領導鬱林五屬農民起義的李立廷嗎?你回廣西后要對廣西人説:不要反了,應好好服從政府。”
辛亥革命勝利後,李立廷由新加坡啓程回國,到達香港時,華商總會會長葉蘭泉和居港同胞曾開會歡迎他。回到廣州,廣州商會送了一塊橫匾給他,題有“名揚兩粵”的字樣。李立延帶領一支民軍,與王和順、黃明堂、李福林等部同駐廣州,並曾率部出發陽江平亂。一九一一年底,廣西境內河道上時有劫案發生。當時,廣西都督陸榮廷,從南寧到達梧州,有人對他説:李立廷是廣西人,現住廣州,為民軍首領,他對桂南一帶的綠林人物有號召統馭的能力,應該請他回廣西任職,陸榮廷欣然同意。於是,李立廷便於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一月從廣州回到廣西,任廣西水師第二軍統領,駐防藤縣蒙江圩,管轄貴縣至梧州沿河一帶河道。一九一四年初,李立延調南寧,任都督府軍事顧問官。一九一六至一九一九年,出任梧州水上警察廳長,桂林至梧州沿河一帶為其管轄範圍。當他任水師統領和水上警察廳長期間,柳、鬱、桂三江來往船隻,只要插上一面“李”字旗子,沿河綠林人物均不敢搶劫船舶,河道暢通無阻。
李立延返回廣西后,曾想回陸川原籍,重整家園。一九一二年,他派遣左營管帶廖德興(當年陸川會黨首領廖十八的後人)先回陸川,與陶家清算十五年前的舊帳。不料陶家用鉅款行陸榮廷的親信蔣乃勤,阻止李立廷回鄉,陶家所霸佔的田地也不肯歸還,李立廷乃決定在梧州落業。一九二O年後,他在梧州維新街閒居,不再從政。此後他曾去過香港、越南和新加坡三地,住了兩年多仍回梧州。
一九三五年一月廿五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一日),李立廷在梧州逝世,享年七十三歲。當時他的家屬曾具文呈請國民黨的西南政務委員會,請求撫卹,結果只得到“所請暫從緩議”六個字。 [1] 
參考資料
  • 1.    廣西辛亥革命史研究會編:《民國廣西人物傳》,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