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秀成

(太平天國後期名將)

鎖定
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 [55]  初名李以文、李壽成,生於廣西梧州市藤縣大黎裏新旺村, [11]  [17]  太平天國後期將領,近代中國軍事家、政治家。 [55] 
李秀成出生於貧苦農家。早年舉家加入拜上帝會。金田起義後,參加西王蕭朝貴統領的太平軍。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後,任右四軍帥,旋升為後四監軍。之後李秀成又參加解鎮江之圍、擊破江北江南大營等戰役,因功升地官副丞相。“天京事變”後,亦奉命馳援桐城,於皖北招收張樂行等部捻軍。後因與陳玉成合力解除桐城之圍,升地官正丞相,封合天侯。咸豐十年(1860年),李秀成以“圍魏救趙”之法,出奇兵攻佔杭州,旋棄浙江而馳赴金陵,破江南大營,乘勝直下常州、蘇州等地,開闢蘇南根據地。是年,李秀成部第一次進攻上海,攻佔了上海外圍嘉定、青浦等地,重創了“洋槍隊”。第二次進攻上海時,不僅擊敗“常勝軍”,而且擊斃了法國海軍提督卜羅德,後奉詔回援天京。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李秀成被俘,為曾國藩凌遲處死於南京。 [53] 
李秀成戰功赫赫,其史蹟被列入中國軍事博物館古代戰爭史冊。作為太平天國後期的全軍統帥,李秀成在反封建反侵略的戰場上,亦多謀善斷,叱吒風雲,屢破強敵,給中外反動勢力以有力的打擊,為太平天國譜寫了壯麗詩篇。 [54]  但李秀成被俘後曾親書供狀數萬言,述及太平天國曆史及其得失,提出“收齊章程”,為敵出策招降太平軍。史學界亦據此而對其晚節有不同評價。 [55] 
別    名
李以文
李壽成
李忠王
所處時代
清朝中後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西梧州藤縣大黎裏新旺村
出生日期
1823年
逝世日期
1864年8月7日
主要成就
解圍鎮江,一破江北江南大營
抗擊英法侵略,擊斃常勝軍指揮者華爾、法國海軍提督卜羅德
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營
攻克蘇浙,建立蘇福省、天浙省,實施惠政
主要作品
李秀成自述
李秀成鈞諭李昭壽
忠王李秀成給蘇郡四鄉諄諭
本    名
李秀成
信    仰
拜上帝教
爵    位
忠王榮千歲
職    位
殿前吏部又副天僚,開朝真忠軍師

李秀成人物生平

李秀成早年經歷

李秀成(在參加太平天國之前叫李以文,後改名壽成,參加太平軍後因為功績卓著,洪秀全賜名秀成)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出生在廣西梧州府藤縣寧鳳鄉五十七都長恭裏新旺村。父親名為李世高,母親姓陸,生有李秀成和弟弟李明成。他們給別人墾山種植,“尋食度日”,生活貧苦。李秀成的舅父是村塾教師,在八歲那年,把他帶去讀了兩年書,他喜歡看《三國演義》《水滸傳》。到了十歲,家裏生活太苦便不能再讀下去了,把他叫了回來幫助父母幹活養家。 [11]  家鄉人説李秀成從小就很有才能,做放羊娃時拿一根長長的鞭子,鞭梢上綁着石頭,讓一大羣羊服服帖帖的。 [17] 
後來在舅父的幫助下,李秀成獲得了在村塾幫工的機會,在這裏一邊幫工、一邊自學。正是這段“幫工各塾”的經歷,磨練出了李秀成“外柔內剛”的性格。然而在村塾的收入對家庭的幫助有限,不久李秀成就又回到家中,春天來了,就上荒山去種蘭,到了秋冬,又上山砍樹、燒炭。他“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難”,受盡了“孤寒無食”的折磨。 [1]  [11]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廣西落第塾師洪秀全馮雲山從廣東花縣進入廣西宣傳、組織拜上帝會,以桂平縣的紫荊山為根據地,並向四周發展,招攬了大量廣西、廣東的貧困農民,每村每處都知道有“洪先生”。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秀成全家加入了拜上帝會。 [11] 

李秀成參加起義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宣佈起義。二月,太平天國在廣西武宣東鄉建立,是為太平天國辛開元年(1851年)。同年八月,太平軍在桂平突破清軍圍困,經平南、藤縣向永安州進軍,路經藤縣,李秀成就在這時舉家加入了太平軍,他本人成為一名聖兵 [11] 
太平天國壬子二年(1852年)五月,太平軍出湖南、攻武昌,下江南,於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年)二月十四日,建都南京,改稱天京。此時,李秀成在春官正丞相胡以晃手下理事。七月,經東王楊秀清親自提拔,李秀成成為右後四軍帥,把守太平門外新營。八月,又升為後四監軍,在天京儀鳳門外高橋駐守。九月,李秀成隨翼王石達開安慶撫民,負責巡查民務,兼帶軍隊。李秀成“勤勞學練,生性秉直,不辭勞苦”,對“修營作寨”之事都是盡心盡力。因此,各級上司都很賞識他。 [11] 

李秀成嶄露頭角

太平天國甲寅四年(1854年)春,太平軍克復廬州,李秀成奉命鎮守,升任殿右二十指揮。甲寅四年(1854年)秋至乙榮五年(1855年),他駐守安徽太平府、和州一帶,升殿右二十二檢點,成為防守皖北地方的主要軍事將領。 [11]  [17] 
太平天國乙榮五年(1855年)秋,天京地區形勢日趨緊張。清將吉爾杭阿張國樑率兵圍困鎮江,威脅天京。同年底,投降清軍的捻軍首領李昭壽,在殺死清朝道員何桂珍後,舉英山縣城投降太平軍,其部下的幾千精鋭也被獻給李秀成。李秀成因功升任地官副丞相。 [11]  [17] 
太平天國丙辰六年(1856年)春,李秀成隨燕王秦日綱解鎮江之圍。進兵至湯頭時,為張國樑所拒。李秀成巧出奇兵,帶三千人趁黑夜越過湯頭岔河,與冬官又正丞相陳玉成、殿左五檢點吳如孝內外夾攻,重創清軍,遂解鎮江之圍。太平軍乘勝渡江至長江邊的瓜洲鎮,連破清營一百二十餘座,佔領揚州。六月,又攻破清軍江北大營,配合石達開參加破襲江南大營,解天京之圍。攻克江南江北大營之後,李秀成跟隨秦日綱追擊潰逃的清朝主帥向榮,在丹陽、金壇一帶激戰。九月,天京事變發生。在此期間,李秀成一直在金壇前線,沒有參與事變。清軍乘機反攻,廬州三河告急。當時李秀成駐軍句容丁角村,奉命率本部人馬去救。軍隊趕到無為州時,三河已失。清軍節節連營,進逼桐城,圖奪安慶。李秀成率殘軍困守桐城,以不到三千的戰士力敵清軍,守住桐城。 [11]  [17] 
呤唎繪李秀成冠服像 呤唎繪李秀成冠服像
太平天國丁巳七年(1857年)春,李秀成與從寧郭郡率軍來救的陳玉成在樅陽商定出奇兵制敵的計策後,仍回桐城。陳玉成從樅陽一鼓而下,先攻破無為州,從倉頭、黃雒河、東關一路掃蕩,取巢縣、破廬江,上界河,攻大關,包過桐城之後,截斷清軍糧道。李秀成見陳玉成救兵從清軍後路包抄過來,立即領軍從城內出兵響應,兩面合攻,大破清軍。趁勝連克舒城、六安、霍邱,招得捻軍張樂行龔德樹等部,為實力受損的太平軍增添了有生力量。此役後,李秀成以功升地官正丞相,進封合天侯,開始嶄露頭角。 [11]  [17] 
同年夏,天京事變繼續升級,石達開出走天京,“朝中無人、國中無將”。洪秀全組建了以兄長洪仁發洪仁達掌握軍政實權,姐夫鍾芳理主持天京朝政的中樞機構。但這些人能力平庸,無法阻止清軍的攻勢。此時,天京外圍的重鎮句容、溧水陷落,鎮江、瓜州也先後陷落,天京城被清軍圍困。在此情況下,洪秀全不得不調在天京附近的李秀成增援。年底,李秀成從六安州率領本部人馬東下,接應吳如孝部安全撤出鎮江,並救出了洪仁發,全軍返回天京。因為出師順利,洪秀全任命李秀成為副掌率蒙得恩為正掌率、陳玉成為右正掌率。在三個掌帥中,李秀成的官職最低,但因蒙得恩年老多病,而陳玉成長年帶兵在外,李秀成成了實際上的天國重臣。 [17] 
當時李秀成駐軍六安、霍山,鑑於此時的洪秀全“不肯信外臣”而“專信同姓”,使人心離散,他就約請陳玉成同去安慶,商議停止朝中紛爭之策。會議後,李秀成上了一封本章,請求洪秀全“擇才而用,定製恤民,申嚴法令,肅正朝綱,明正賞罰,依古制而惠四方“,”禮而恤下,寬刑以待萬方,輕世人糧税,仍重用於翼王(石達開),不用於安、福王(洪秀全長兄洪仁發、次兄洪仁達)”。李秀成的犯顏直諫,觸怒了洪秀全。洪秀全一度將李秀成革爵,經在朝文武力爭,李秀成又上章解釋前奏的本意,這才恢復了他的爵位,削除安、福二王的爵位,並派人攜金牌一道及合朝文武簽名的表章要求石達開回天京共秉朝政。 [11]  儘管石達開沒有回來,但李秀成的據理力爭,洪秀全還是採納了一部分意見的。 [22] 

李秀成解圍天京

  • 二破江北大營
太平天國丁巳七年(1857年)十二月,清欽差大臣和春統率江南大營再犯天京,開掘一百餘里的長壕,連營一百三十餘座,準備圍困天京。 [11] 
太平天國戊午八年(1858年)二月,天京東北門已被包圍,南門也將要被圍。李秀成奏請出京調兵解救,洪秀全想要讓他負責守備天京的事務,於是不準。數日後,李秀成在朝門擊鼓,要求重議。他對洪秀全力陳當前形勢,最終使洪秀全同意他出京的請求。 [11] 
主持軍事會議的李秀成(中) 主持軍事會議的李秀成(中)
在將京中事務交代清楚後,李秀成即刻奔赴蕪湖。面對清軍重重合圍的局面,他與帶領本部屯駐宣城的堂弟李世賢籌謀援救天京的計策,決定由李世賢力抗南岸一方,牽制江南清軍,他向江北進軍,以打通天京與北岸的交通。三月初,李秀成挑選精兵五千,準備分兩路進軍。適逢清軍攻陷和州,他領兵去救,先破昭關,順流而下,攻破清軍二十餘營,克復和州,並乘勝攻取全椒、滁州、來安等地,以分江北大營兵勢。到清援軍抵達後,李秀成因連戰不利,被迫退守來安,四月初再退歸全椒。 [11] 
此時,天京形勢日益嚴峻,李秀成決定先打通京浦交通,以安京內人心。他帶兵由全椒抵江蘇江浦縣大劉村,打算取道橋林,進軍江浦、浦口,但被清江北大營的欽差大臣德興阿擊敗,損失千餘人,退屯湯泉。六月,回到全椒的李秀成召集各鎮守將,在樅陽召開軍事全議。這時陳玉成從湖北麻城、羅田敗歸,也前來會議。諸將誓同一心,決定陳玉成軍由潛山過舒城,攻取廬州後,由界牌而下滁州,李秀成軍從全椒到滁州,兩路會合,進攻浦口的江北大營,以救天京。會後,陳玉成東進破廬州、克滁州。八月,李秀成與陳玉成合兵,在滁州東南的東西葛、烏衣、小店三破清軍主力德興阿、勝保部,奔襲浦口,以前後夾擊之勢摧毀江北大營,殲滅德興阿部一萬多人。此役使京、浦交通恢復,天京人心安定,危機暫時得到緩解。 [11]  [17] 
攻克江北大營,使太平軍一改天京事變以來的軍事頹勢,洪秀全封賞眾臣,恢復了金田起義後實行的五軍主將制度,李秀成以合天義的最高爵位出任太平天國的後軍主將。大約在此前後,李秀成獲洪秀全賜名,李壽成從此改名為李秀成。除了東王楊秀清之外,在整個太平天國裏面,能夠用名與洪秀全相同的秀字者,只有李秀成一人。 [17] 
因為李秀成是地方上最重要的軍事將領,洪秀全代表太平天國的中樞機構,所以李秀成和洪秀全的關係也就代表了後期太平天國央和地方權力體系摩擦、鬥爭、合作的問題。李秀成受封后軍主將之後,與陳玉成有了分工,陳玉成負責安慶和整個皖北的軍務,而李秀成負責保障皖北和天京之間的交通順暢。但這種分工被認為是不公平的,陳玉成負責整個皖北的戰務,可以把皖北各城的守軍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而李秀成鎮守着江浦、天京的北大門,負責保障皖北和天京之間的交通,地域狹小,兵力較少。陳玉成和李秀成之間的矛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17] 
  • 三河大捷
主詞條:三河鎮之戰
太平軍三河戰役圖 太平軍三河戰役圖 [12]
正當陳玉成和李秀成乘勝掃蕩蘇北戰場時,湘軍首領曾國藩在安徽發動大規模進攻。湘軍猛將李續賓在三十二天內深入太平天國佔領區四百多里,連克潛山、桐城、舒城等皖北重鎮,直逼三河。陳玉成請求洪秀全派李秀成部馳援西線,十月,李秀成配合陳玉成取得三河大捷,全殲李續賓部五千餘人,沉重打擊了湘軍的氣焰,穩住了長江上游的局勢,並乘勝連克舒城、桐城、潛山、太湖(參見詞條收復桐城之戰 [16]  ,解六合之圍(參見詞條六合攻城戰),拔清軍營盤六十餘座。迫使都興阿撤兵。 [11]  [17] 
三河戰役的勝利,實為後期太平天國軍事復興的轉折點。從此,太平軍再次由被動轉為主動,從處處捱打,逐步轉為進攻,並慢慢地恢復了元氣。這個軍事形勢的出現和陳玉成、李秀成的軍事才能是分不開的。 [22] 
但是在追擊都興阿的過程當中,李秀成主張穩紮穩打,而陳玉成主張趁勢反攻湖北,攻克武昌。兩人因矛盾而分兵,李秀成消極怠戰,最終導致了二郎河戰役的失利,失利之後,太平軍的攻勢受到遏制,太平軍和湘軍在長江以北又重新回到了對峙狀態。 [17] 
  • 受封王爵
浦口、三河戰役之後,李秀成即率兵進駐黃山。但是,在這前後卻出現了李秀成兩個重要部將的叛亂事件。其一是在三河戰役之前,李秀成保舉的滁州守將李昭壽率部獻滁州向清將勝保投降。其二是太平天國己未九年(1859年)正月,同樣是李秀成保舉的江浦守將薛之元叛變。江浦是天京的北大門,江浦一失,天京形勢又變得十分嚴重。李秀成聞訊後立即從黃山趕回江浦,並立即進攻江浦、浦口,但未能奏效。他只得入駐浦口,力扼天京門户。李秀成求救於陳玉成,陳軍採取聲東擊西的辦法,集中兵力救六合、擊揚州,在六合殲滅三千多清軍,然後回師攻克浦口,擊斃清提督周天培,打通了天京、浦口的通途。此時由於安慶告急,陳玉成匆忙揮師救安慶,清軍乘機又包圍浦口。 [11]  [22] 
在李秀成、陳玉成和清軍拼死奮戰時,洪秀全封從香港回到天京的族弟洪仁玕為幹王,總理朝政。為平息眾議,洪秀全接着封陳玉成為英王,蒙德恩為贊王。而功勞相當的李秀成卻未被封王,這對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打擊。此時,清軍指使再次叛變的李昭壽寄信給李秀成勸降。此信被天京戍衞部隊查獲。洪秀全得知此事十分震驚,立即採取了嚴厲的防範措施:將李秀成的母親與妻兒扣為人質,並下令封江,不準李秀成回京。此時,困守浦口的李秀成內無軍餉支兵,外無援兵相救,卻仍轉戰江浦、浦口一帶,堅持與清軍進行艱苦的戰鬥。李秀成的勇敢作戰和忠貞不渝的表現,解除了洪秀全的疑慮。洪秀全親書“萬古忠義”四字送給李秀成,並於八月晉封他為忠王。 [17]  但李秀成接到封王詔書後,懸印月餘,不肯接受,他上本章説他的一些功勞,都出自捻軍將領之力,懇請先加封捻軍將領韓碧峯、韓肅峯、孫葵心、劉天祥等人爵位,而後他方敢受任。洪秀全嘉許李秀成的謙讓,於是準他所請。此時韓碧峯等也連銜手書,敦勸李秀成開用王印,李秀成才勉強受任。 [11]  後來李秀成在追述這段歷史時説,洪秀全“封我忠王,樂我之心,防我之變”。其實,這未必是洪秀全的本意,還是因為李秀成確有卓著功績才封他為王的。 [22] 
  • 二破江南大營
主詞條:二破江南大營
太平天國庚申十年(1860年),天京之圍已久,城內貯糧不足,浦口又即將失陷。李秀成見形勢嚴重,強請出京,提出“圍魏救趙”的方略,以解南京之圍。他趕回浦口,交清防務,遂前往蕪湖,召集皖南各路太平軍將領,召開軍事會議,指出:“清軍精鋭,都在金陵,其餉源在蘇、杭一帶。如今金陵城外的長壕已經築成,清軍內圍外御,……我軍進難以得志,不如以輕兵從小道直搗杭州,杭州危急,蘇州也一定震動,金陵大營害怕我軍斷絕其餉源,一定分兵去救。我軍見大營虛弱,還軍急擊,踏破大營,則蘇、杭皆為我軍所有。” [11] 
正月,李秀成率七千軍隊自南陵經宣城向杭州進發,連下安徽廣德,浙江安吉、長興等地。自皖南入浙的李世賢進攻湖州,轉移清軍視線。時,李秀成率精兵六千人,晝夜兼程,“偽裝纓帽號衣”,突然兵臨杭州城下,杭州官紳驚慌失措,城池很快陷落。江南大營統帥和春聞訊,果然中計,立即命總兵張玉良、浙江提督鄭魁士從金陵、宜興出兵援浙。據記載,江南大營為援浙,先後抽出精兵1.3萬餘人,這大大削弱了江南大營的實力。 [11]  [22] 
李秀成見清軍中計,便在城頭插滿旗幟,以疑兵之計欺騙張玉良,成功退出杭州,取道餘杭、臨安直奔蘇、皖交界的建平。在攻佔建平的當天,李秀成在這裏召開了解京圍的軍事會議,李世賢、楊輔清陳坤書黃文金等各路將領都來赴會。會上決定由李秀成自溧陽、句陽直趨淳化鎮、紫金山一帶,主攻江南大營;陳玉成率部自全椒南下,至江陵鎮直趨板橋、善橋。其他各路也分別從各個方面配合進攻大營。三月,各部急攻江南大營,天京城內太平軍也分頭出擊,內外夾擊,踏破清營五十餘座,把江南大營掃蕩一空,數萬清軍全部潰散,和春等清營大員“不及衣履,倉皇奔鎮江”。天京之圍解除。 [11]  這是第二次破江南大營的成功戰績,是太平天國曆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戰例。作為戰役直接指揮者的李秀成,充分顯示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 [22] 

李秀成克復蘇浙

太平軍第二次西征和安慶保衞戰形勢圖 太平軍第二次西征和安慶保衞戰形勢圖 [13]
第二次攻破江南大營之後,太平天國庚申十年(1860年)四月,洪秀全在天京召開了高級將領會議。在李秀成的積極支持下,會議採納了洪仁玕提出的東下蘇杭,先奪取江南富庶地區,爾後西上奔襲武漢的戰略計劃。擔任東征主將的李秀成率兵攻丹陽,佔常州,進無錫,克蘇州。清軍向杭州潰退,李秀成乘勢追逐,克復浙江嘉興。 [11] 
李秀成克復蘇州後,為平撫百姓對太平天國的恐慌情緒,出示招撫,並親自下鄉勸論,最終在很短的時間內安撫了蘇州下轄各縣。隨後,李秀成在蘇南建立了蘇福省,為太平天國開闢了新的重要基地。 [11] 
在清政府統治時期,蘇南地區田賦極重,再加苛捐雜税,民不聊生。李秀成克復蘇州後,將民眾苦狀奏陳,洪秀全下詔減輕了田賦。李秀成在蘇南執行“着佃徵糧”政策,順應農民的要求,又發給“田憑”,農民“領憑後,租田概作自產”,使得當時的蘇南農村“稻堆蔽場,無路可走”,一片“豐年景象”。
李秀成經營蘇杭地區期間,鼓勵發展工商業,凡做生意沒有本錢的,可以具呈請領本錢,貨物售賣後,繳還本錢七成,留三成,使他們永遠可有本錢週轉。 [3]  這也使得蘇州“百貨雲屯,流民雨集,盛於未亂時倍蓰”。 [4]  也有説法認為他任用了不少清朝的官僚、豪紳、團練頭子。一些地方原有的地主政權甚至照舊執政,不僅允許地主收租,而且還設局催租,保護地主的封建剝削。
正在太平軍於蘇常戰場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湘軍加緊圍攻安慶。洪秀全調集各路將領組織第二次西征,會攻武漢,援救安慶。陳玉成部走長江北岸從安徽入湖北,攻武昌北面;李秀成部走長江南岸,經江西入湖北,攻武昌西南。兩軍約定在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1861年)4月會師武漢。陳玉成在3月進抵距武漢一百六十里的黃州,因英國出面阻撓和南路軍未能按時趕到,便率主力折回安慶。6月,李秀成攻下武昌,逼近武漢。因得知陳玉成部在集賢關等處作戰失利,他徑自撤軍,退出湖北。 [17]  由於李秀成對西征的消極態度,因而造成了會剿失約,武漢會師的計劃落空。在安慶形勢十分緊張時,李秀成又撤回江浙。他這種不顧大局的行動,引起太平天國將領們的不滿和指責。後來,安慶的失陷,李秀成是應負一定責任的。9月,李秀成回師江西,進入浙江,12月攻克杭州。 [11] 
陳玉成犧牲後,李秀成成為太平天國最大的地方實力派,擁有蘇南和浙江大片地盤。因其勢力的急劇膨脹,也引發了洪秀全的猜忌。洪秀全用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手段,把李秀成的部下大肆封王,使這些將領貪戀分地,不再一心一意地聽從李秀成的調遣。李秀成對此反應很激烈,曾經採用各種方法來對抗。但這種內鬥很快便因外部的威脅而告終。 [17] 

李秀成抗擊英法

太平天國建立後,認為“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稱外國人做“洋兄弟”,歡迎外國人來中國通商。當癸好三年(1853年)春,英國公使兼香港總督文鹹訪問天京時,太平天國就曾經向他正式通知;准許英國人來華經商,惟警告英國不準再賣鴉片,且不承認英國與清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列強開始幫助清政府,共同進攻太平天國。李秀成在這時領導太平軍擔負起了反侵略的任務。 [48] 
洋槍隊 洋槍隊
庚申十年(1860年)四月,太平軍克復蘇州,李秀成決定進軍上海。清蘇道吳煦、四明公所董事候選道楊坊僱傭美國人華爾募集外國暴徒,在上海組織洋槍隊,企圖防守上海,奪回附近各城。五月,李秀成照會在上海的英國全權大臣,聲明收復松江、上海的必要,並宣佈太平天國對外國的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英國公使普魯斯置之不理。洪仁玕到蘇州,又照會英、法、美領事,仍不理。六月,洋槍隊進犯青浦,太平軍守將告急。李秀成從蘇州帶領人馬去救青浦,大敗洋槍隊,“殺死鬼兵六七百人”,華爾身中五槍,逃回上海(參見詞條青浦保衞戰)。七月,李秀成照會上海各國公使,宣佈大軍即抵上海,對外僑加以保護。發出照會後,即進軍上海。英、法侵略者則下令軍隊用大炮和來福槍向太平軍轟擊,在黃浦江上的英國軍艦也發大炮轟擊。 [48] 
辛酉十一年十一月(1861年12月),英國海軍提督何伯、參贊巴夏禮乘着太平軍在長江上游戰事失敗,安慶陷落的形勢,跑到天京提出平分中國,願幫助打倒清朝的談判,遭到太平天國拒絕,雙方發生決裂。壬戌十二年(1862年),李秀成克復杭州後,再次進攻上海,他先傳檄外國侵略者:“倘不遵我王化,而轉助逆為惡,相與我師抗敵,則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英國海軍提督何伯、陸軍提督士迪佛立、法國海軍提督卜羅德調集了侵略軍隊集中上海,連同華爾的常勝軍,與清軍聯合,向太平天國反攻。 [48]  [49] 
太平軍兩次進攻上海形勢圖 太平軍兩次進攻上海形勢圖 [13]
三月,洋槍隊連陷嘉定、青浦,進犯太倉,自松江、泗涇、青浦、嘉定、寶山、上海連營一百多座,城城都有侵略軍把守。李秀成從蘇州親率精兵前來迎敵,四月初五日,大戰於太倉,力破敵陣。卜羅德被擊斃於奉賢南橋鎮。李秀成乘勝直追,把士迪佛立率領的英法侵略軍困在嘉定城內。外國侵略者從上海派兵來救,又被李秀成打敗。四月,士迪佛立焚城突圍,逃回上海。 [48]  [49] 
克復嘉定後,李秀成即下青浦,將常勝軍副統領法爾思德圍住。華爾率部焚燒青浦,逃回松江。李秀成督軍緊追,生擒法爾思德。克得青浦之後,李秀成一路向泗涇、太倉、松江掃蕩,攻破敵營一百三十多座,將華爾圍於松江城內,外國侵略軍從上海來救,依然被李秀成打敗。李秀成敍述當時太平天國的軍威説:“那時洋鬼並不敢與我見仗,戰其即敗。” [48]  [49] 
然而正當太平軍在上海節節勝利時,曾國荃部湘軍從安慶直下,在兩個月內攻陷蕪湖、巢縣、無為、運漕、和州、東、西梁山、太平關,水陸並進,直犯天京,封鎖了秦淮河進入長江的通道。洪秀全十分恐慌,一日之內連下三道詔旨,令李秀成立刻撤兵回救天京。李秀成上奏解釋,湘軍雖在圍攻天京,但只有三萬多人,無力圍城,而且天京周圍的據點都在太平軍手中,天京城內有很多糧食,上策就是穩守不戰,等自己拿下上海之後,購置火輪船,擁有大量的武器彈藥,運上大量的糧食,再去解南京之圍。但洪秀全不同意,採取了兩面手段,一方面封李秀成為護國軍師,另一方面直接下詔給皖南、皖北的各地太平軍將領,命他們星夜兼程往南京趕。五月,李秀成被迫從松江撤軍。 [17]  [11]  [49] 
太平天國雖然不能完成驅逐外國侵略者的事業,但李秀成及其部下給予外國侵略者以迎頭痛擊,表現出了中國人無比堅強的反侵略的戰鬥精神。 [48] 

李秀成中流砥柱

蘇州忠王府李秀成塑像 蘇州忠王府李秀成塑像
壬戍十二年(1862年)五月,李秀成在蘇州召開軍事會議,與諸將詳細研究當前形勢,指出:湘軍從上而下,有水師的便利,以逸待勞,不可與爭鋒;應將蘇省米糧軍火等物資多多運回天京,作長期守禦的準備;過了兩年,等敵人久頓堅城而無鬥志時再與之決戰。然而當李秀成的把這個策略上奏洪秀全後,卻遭到洪秀全的嚴斥,不得不放棄會議的主張。 [11] 
六月,他又在蘇州召集包括楊輔清、李世賢和天京直屬各路大員在內的軍事會議,計劃調集軍隊回救天京。當時洪秀全採取強本弱枝政策,李秀成指揮發生困難。為強調團結一致,李秀成親自為《會議輯略》作序,“如欲奮一戰而勝萬戰,必須聯萬心而作一心”。 [17]  他又為了要消除天王對他的猜疑,就把蘇、浙兩省政權全部交給各將,連母親和家眷也從蘇州送回天京,交給洪秀全為信。李秀成在回京前,為穩定蘇福省後方,誘殺了蘇、松、嘉、湖廣大太湖地區的槍船組織,以穩定當地秩序。 [11] 
八月中,李秀成率軍從蘇州出發,到東壩集合,分軍兩路,一由秣陵關,一由板橋、善橋直向雨花台而來。九月初三日,下總攻擊令,大軍包圍戰線長達五、六十里,開掘地道,炸燬湘軍圍牆,太平軍衝入湘軍陣地展開肉搏戰。是役,雙方鏖戰四十四天,迫使湘軍減員三分之一,曾國荃本人負傷,曾國藩“心已用爛,膽已驚碎”,稱“自發逆猖亂來未有如此圍之久者”。但這時正好趕上鹹同之交的江南瘟疫,雙方陷入僵持。而且湘軍有水師運輸彈藥物資,得以持久戰,而太平軍卻須陸運,各軍從八月出發,未帶寒衣,十月天冷,天京又無糧,猛攻了四十多天,十月,各路軍不得不撤退。 [11]  [17] 
李秀成 李秀成
李秀成攻清營不下,被洪秀全革去王爵。他另採取“進北攻南”的策略,從長江北岸進攻上游湘軍的後方,迫敵人不得不調南岸的軍隊去救北岸,調下游的軍隊去救上游,其目的是為了要解救天京的圍困。十月,大軍晝夜趕渡,衝過江浦、浦口。其後連克含山、巢縣、和州。時駱國忠在常熟叛變,李秀成回蘇州定亂。到癸開十三年(1863年)二月,始得趕到巢縣指揮進軍。李秀成留來王陸順德等牽制清軍,而自率大軍打算從安徽舒城、六安、英山霍山疾趨湖北麻城,分兵一出黃州,一出漢口,合攻武昌省城,然後進取荊州、襄陽,與遠征陝西的扶王陳德才軍隊聯成一片。三月,大軍趕到六安州,正逢青黃不接,沒有糧食可購,不得不回軍,從壽州附近東歸。壽州被練匪苗沛霖擾害,正鬧饑荒,李秀成軍沒有糧食可以徵集,在渡江的過程中趕上發大水,幾十萬太平軍在遭受飢餓、水淹之後,死傷眾多,最後回到天長等處。 [17]  [11] 
按照李秀成自己的説法,“我一人之失鋭,國之危”。“進北攻南”戰略執行下來,直接兵力損失高達十幾萬人,加之李秀成在雨花台戰役之後沒有及時回到蘇南和浙江參戰,導致東線太平軍不斷潰敗,蘇州和江南的郡縣相繼失守,蘇福省瓦解,浙江天省瓦解,太平天國就剩下了一座孤城天京。絕望的李秀成在癸開十三年(1863年)底放棄蘇州迴天京。侍王李世賢駐兵溧陽,勸他別作他謀,不要回京,他不聽。李世賢要帶兵前來,逼他去溧陽,阻止他回京。秀成知道,就輕騎連夜走回京。第二天,他上殿向洪秀全提出“京城不能守,曾帥兵困甚嚴,濠深壘固,內少糧草,外救不來,讓城別走“的建議。但洪秀全斷然拒絕,甚至以革去李秀成的官職相威脅。洪秀全説:“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爾説無兵,朕之天兵多過於水,何懼曾妖(曾國藩)者也乎。”李秀成也很生氣,回答説:“爾將一刀殺我,免我日後受刑。”洪秀全事後也知用氣太過,於是派人安撫李秀成,仍將天京守衞事宜交付於他。自此時起至天京失守止,李秀成一直留守天京。他傳令李世賢領軍去江西就糧,到癸開十三年(1863年)江南秋收後回救天京。 [11]  [17] 

李秀成忠貞殉國

太平天國甲子十四年(1864年)正月,天保城失陷,天京被合圍。李秀成負責全城防守事宜。四月十九日,洪秀全逝世,李秀成為穩定軍心,於五日後扶立洪秀全長子洪天貴福(即幼天王)嗣位。這時城中軍隊只有一萬多名,能作戰的只有三、四千名,糧草斷絕。湘軍圍城越加緊急,從東門到北門沿城掘地道攻城。李秀成指揮守城軍,一連破了幾十處地道。至五月,地保城失陷,湘軍以猛烈的炮火作掩護,迫近太平門城根,開掘地道攻城。六月,湘軍挖地道用火藥炸塌城牆,衝入城內。太平軍一萬多人與敵人展開肉搏戰,一部分戰死,其餘在混亂中突圍。李秀成抵擋不住,奔回朝門,把自己的戰馬讓給洪天貴福騎,率領戰士保護洪天貴福上清涼山暫避。洪天貴福得逃出追趕。自己另騎了一匹不得力的馬,到了初更時,假扮清兵,從太平門缺口衝出,出城後他又率一百餘人轉身攔截清軍 [5]  。結果他自己因“馬不能行”,與大隊人馬走散,流落方山。百姓把他密藏起來,要送他出險,後不幸為八村村董陶大來知悉,被其擒獲,獻與湘軍將領蕭孚泗 [17]  [43]  鄉民為替李秀成報仇,將蕭孚泗親兵王三清捉去,“殺而投諸水中” [6] 
太平軍天京保衞戰形勢圖 太平軍天京保衞戰形勢圖 [13]
李秀成被俘後,被人送至曾國荃的清軍兵營。曾國荃因為自己的親兄弟曾國華在與李秀成作戰時,戰死在三河鎮,故對其痛恨有加。他擺列刀、錐等刑具,要把李秀成狠刺、細割處死,又“叱勇割其臂股”,而李秀成“殊不動”,惱羞成怒的曾國荃親自動手,“短衣握錐,獨身走出”,“遍刺以錐,血流如注”。李秀成痛斥:“曾九!各扶其主,你生什麼氣?且興滅無常,今天偶然得逞,就發瘋了嗎?” [11] 
《李秀成自述》部分內容 《李秀成自述》部分內容
此後李秀成在獄中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寫下數萬字的自述,全書無結尾。自述原稿卷末第74頁以後的內容部份被撕去。李鴻章在寫給曾國藩的信中表示,在閲覽完《李秀成自述》後,也為之感動,讚譽李秀成是“英雄人物”。據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考證,曾國藩為了邀功曾誇大和扭曲史實,因害怕清政府的審訊而不等指示,遂擅自決定殺害李秀成。還有一種説法是李秀成想效法姜維詐降,並勸曾國藩稱帝反清(具體內容見“人物爭議”目錄)。 [11] 
太平天國甲子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清同治三年七月初六日,1864年8月7日),曾國藩派候補知府李鴻裔告知仍在續寫“天朝十誤”和“防鬼反為先”等文字的李秀成,今天他將要被處死。李秀成聽後,毫無戚容,就李鴻裔所説遁詞“國法難逭,不能開脱”,作出一副無所謂的姿態説:“中堂(曾國藩)厚德,銘刻不忘;今世已誤,來生願圖報。”傍晚,李秀成步赴刑場,談笑自若,誦絕命詞十句(有觀點認為該詞所指即是自述中的“天朝十誤” [17]  ),以敍其盡忠之意,隨後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二歲。 [11]  [43] 
李秀成被殺後,曾國藩將他屍體用棺木安葬,且遵清廷旨意,將他的頭顱裝在小木籠裏,派人在江南當年李秀成活動的地區沿途傳示。 [43] 

李秀成主要影響

李秀成軍事

太平天國後期形勢 太平天國後期形勢 [2]
天京事變及翼王石達開出走前後,李秀成與英王陳玉成等同主軍政,取得了太平天國後期的一系列軍事勝利:
  • 太平天國丙辰六年(1856年)春,隨燕王秦日綱解鎮江之圍,並潛師北渡瓜洲,一破江北大營,二克揚州; [15] 
  • 太平天國丁巳七年(1857年),與陳玉成商定出奇兵制敵的計策,裏應外合,大破清軍,克舒城、六安、霍邱,招降捻軍張樂行龔德樹等部; [11] 
  • 太平天國戊午八年(1858年),召集樅陽會議,與陳玉成等分兵定援救天京之策。他率軍破廬州、克滁州,與陳玉成合兵擊敗清軍德興阿、勝保部,奔襲浦口,摧毀江北大營,殲德興阿部一萬多人; [11] 
  • 太平天國戊午八年(1858年),配合陳玉成取得三河大捷,殲敵湘軍李續賓部六千人,穩住了長江上游的局勢; [11] 
  • 太平天國庚申十年(1860年)初,江南大營重圍天京,李秀成強請出京,以“圍魏救趙”方略,率精兵奇襲並佔領杭州,使清江南大營統帥和春中計,調精兵往援杭州。李秀成一面以疑兵計誆騙清援軍,一面自小道疾馳至建平,與各路大軍合擊江南大營。經內外夾擊,連破清營五十餘座,數萬清兵全部潰散,天京之圍解除; [11] 
  • 太平天國庚申十年(1860年),擔任東征主將,佔領丹陽、常州、無錫、蘇州等地,建立蘇福省,為太平天國開闢了新的重要基地; [11] 
  • 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1861年),與陳玉成主持第二次西征,會攻武漢,援救安慶。但到他攻下武昌,逼近武漢時,得知陳玉成在作戰失利,不能來源,他徑自撤軍,退出湖北。造成會剿失約結果,對安慶的失陷有一定影響。 [11] 
  • 太平天國庚申十年(1860年)到壬戍十二年(1862年)夏,曾兩次率軍進攻上海,在嘉定、松江等地大破清軍及中外聯合武裝“洋槍隊”“常勝軍”等,所向克捷; [11]  [14] 
  • 太平天國壬戍十二年(1862年)至癸開十三年(1863年),屢次率軍進攻清軍,企圖解天京之圍,均失敗。蘇州失陷後,建議洪秀全出走別地,遭拒絕,只得回守天京。 [11] 

李秀成政治

  • 建言朝政
天京事變後,李秀成鑑於朝局不穩,約陳玉成商議停止紛爭之策。此後向洪秀全上奏,請求其“擇才而用,定製恤民,申嚴法令,肅正朝綱,明正賞罰,依古制而惠四方“,”禮而恤下,寬刑以待萬方,輕世人糧税,仍重用於翼王(石達開),不用於安、福王(洪秀全長兄洪仁發、次兄洪仁達)”。 [11] 
  • 治理地方
李秀成關心平民疾苦,他曾對人説:“為民父母,當以全身利人為要,若僅沽名殉節,不顧禍遍蒼生,亦豈志士仁人之所忍為”。由於他平日能夠“用命散財,肯救窮人”,所以能深“得軍民之心”。 [7] 
1854年至1855年李秀成鎮守和州時,特地在太陽河牛路碼頭上,樹立一座渡船規條碑,頒佈了新的碼頭交通條例,使交通得以暢通無阻。規條碑最後一條規定“凡無錢之人,有緊急事情,務宜飛渡 ,雖系一人,亦須送去”,被認為體現了“太平天國在管理交通上的強烈的附級性和鮮明的政策性”。 [11] 
太平軍佔領蘇州後,李秀成立即佈告安民。申明軍紀,望民眾遞冊投誠、歸農樂業,並曾親身帶數十舟直入民間鄉內,招撫百姓,發糧發餉以救其寒。還採取了一些保護農業,減賦紓困的措施。蘇州紳民於閶門外為李秀成建有漢白玉牌坊一座,額題曰“民不能忘”。李鴻章攻克蘇州後,曾經查問此事,“民以減糧對”。 [14] 
此外,李秀成積極保護商業與外貿,任用歸附清朝官員,招撫或剿滅槍船與團練,建立基層政權。這些措施暫時穩定了統治,使蘇福省成為太平天國後期財賦軍需的主要供給基地。但在此期間太平軍將領與地方郡縣官員和基層鄉官的腐敗,也深化了社會矛盾與統治危機。 [14] 
  • 總結得失
在《自述》中,李秀成總結了太平天國失敗的“天朝十誤”:
1)誤國之首,東王令李開芳、林鳳祥掃北,敗亡之大誤。
2) 誤因李開芳,林鳳祥掃北兵敗後,調丞相曾立昌,陳仕保,許十八去救,到臨清州之敗。
3) 誤因曾立昌等由臨清敗回,未能救李開芳,林鳳祥,封燕王秦日昌復帶兵去救,兵到舒城楊家店敗回。誤不應發林紹璋去湘潭,此時林紹璋在湘潭全軍敗盡。
4) 誤因東王,北王兩家相殺,此是大誤。
5)誤翼王與主不和,君臣疑忌,翼起猜心。將合朝好文武將兵帶去,此誤至大。
6) 誤主不信外臣,用其長兄次兄為輔,此人未有才情,不能保國而誤。
7) 誤主不問政事。
8)誤封王太多,此之大誤。
9) 誤國不用賢才。
10) 誤立政無章。
學者劉晨認為,“天朝十誤”可概括為三大誤:
  • 第一大誤,誤國之首。包括天朝十誤裏面的一、二、三、四,掃北敗亡連帶的軍事失敗,西征也是掃北連帶的軍事失敗。
  • 第二大誤,天京血案。殺楊、誅韋,翼王石達開負氣出走。
  • 第三大誤,核心大誤。政局紊亂,後期不信外臣,封王太多,不用賢才,立政無章,各自為政。這些都是後期太平天國權力格局紊亂的表現。 [17] 
李秀成對太平天國失敗原因的分析,是很精當的,也是很全面的,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17] 

李秀成歷史評價

李秀成中國

李秀成建立蘇福省後,幼天王洪天貴福稱讚説:爺生秀叔扶朕躬,開疆裕國建奇功。叔善感化洋人順,又善籌謀庫帑充;富庶之區首蘇福,陪輔京都軍用豐。叔籌交庫首顧國,功尚(上)加功忠更忠。 [11] 
對於李秀成及其自述,當時多有不同評價:
  • 曾國藩在李秀成被捕後先稱其“狡詐百端”,後又稱他“反覆重沓,獻諛乞憐,無非圖延旦夕之一命”,但在他死後卻“甚憐之”。 [32] 
  • 曾國荃:阱虎乞憐,雖狗鼠之不若,殊不嗤也。 [32] 
  • 左宗棠:據所供各情,則李秀成所供廣德之賊不擊自退,並勸官軍勿專殺兩廣之人,意在庇縱逆黨,亦可概見。 [42] 
  • 李鴻章在《分路規取蘇州折》中評價:“偽忠王李秀成為諸賊之冠,不甚耐戰而最多狡謀。” [39]  在攻克天京、李秀成被俘後,李鴻章又在與曾國荃的通信中稱:“兩年以來與忠逆搏戰最多,既深佩其狡猾,更積恨其忠勇:來渝阱虎乞憐,曾狗鼠之不若,殊可嗤也。” [40] 
  • 趙烈文一方面説“此賊甚狡” [41]  ,另一方面又承認他“人甚和氣” [46] 
  • 湯氏輯《鰍聞日記》稱李秀成“假作仁義,慈愛軍民,約束手下各頭目,勿許殺害良民,無故焚掠。疊出偽諭,遠近張貼,招徠四民開設店鋪,俾各復業。釋放男女難民出城”。 [36] 
  • 《洪福異聞》:試觀忠王就地正法,中外尚譁然。 [10] 
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中的不少章節言及李秀成,如稱他“聰慧明敏,富於謀略,膽氣絕倫”,論及李秀成的功績則説:“故洪氏未葉,得以揚餘燼簸浩劫,使官軍疲於奔命,越六七載而後定者,皆秀成與陳玉成二人之力也。……及玉成既死,而洪秀全所倚為柱石者,秀成一人而已。秀成既智勇絕人,且有大度,仁愛馭下,能得士心,故安慶雖克復,而下游糜爛滋甚。自曾軍合圍雨花台之後,而於江蘇地方及金陵方面之各戰。使李鴻章、曾國答費盡心力,以非常之巨價,僅購得戰勝之榮譽者,惟李秀成之故。故語李鴻章者不可不知李秀成。” [35] 
在克復天京一節之末,梁啓超以大篇幅對李秀成的諸多事蹟讚不絕口:“李秀成真豪傑哉。當存亡危急之頃,滿城上下,命在旦夕,猶能驅役健兒千數百,突圍決戰,幾殲敵師。……及城已破,復能以愛馬救幼主,而慷慨決死,有國亡與亡之志,推古之大臣儒將,何以過之,項羽之烏騅不逝,文山(文天祥)之漆室無靈,天耶,人耶?吾聞李秀成之去蘇州也,蘇州之民,男女老幼,莫不流涕。至其禮葬王有齡,優恤敗將降卒,儼然有文明國戰時公法之意焉。……使以秀成而處洪秀全之地位,則今日之域中,安知為誰家之天下耶!” [34] 
梁啓超在中對李秀成給予極高評價:“李鴻章與李秀成。二李皆近世之人豪也。秀成忠於本族,鴻章忠於本朝,一封忠王,一諡文忠,皆可以當之而無愧焉。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讓李鴻章,其一敗一成,則天也。故吾求諸近世,欲以兩人合傳而毫無遺憾者,其惟二李乎。然秀成不殺趙景賢,禮葬王有齡,鴻章乃紿八王而駢戮之,此事蓋猶有慚德矣。” [33]  言及《李秀成自述》時,他又直言感慨:“雖經官軍刪節,不能各傳,而至今讀之,猶凜凜有生氣焉。嗚呼!劉興罵項,成敗論人,今日復誰肯為李秀成揚偉業、發幽光者?百年而後,自有定評,後之良史,豈有所私。” [34] 
呂思勉《中國通史》:天國徒恃一後起之秀的李秀成,隻身支柱其間,而其餘的政治軍事,一切都不能和他配合。 [20]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李秀成生於貧僱農家庭,跟飢寒搏鬥成長,入拜上帝會,金田起義,全家加入隊伍。經過革命大洪爐的千錘百煉,從士兵一直提升到最高統帥,太平天國的軍師。他一生“鐵膽忠心”,英風烈跡,使人可歌可泣。不幸國破身虜,學姜維用假投降計,有礙革命氣節教育。青史無情,難免批判,亦可慨已夫! [11] 
1964年,毛澤東在研究了關於太平天國的資料後,作出了十六個字的批示:“白紙黑字,鐵證如山;忠王不終,不足為訓。” [51] 

李秀成外國

李秀成被俘後,英國人奚安門創辦的《上海新報》評價:(李秀成)狡獪異常,身在囹圄,猶朦混大憲,為幼逆(幼天王)等漏網地步。 [38] 
呤唎繪李秀成常飾像 呤唎繪李秀成常飾像
曾在李秀成麾下工作的英國人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裏克·呤唎在《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中對李秀成給予很高的評價:我曾經屢次見到忠王在國人中間享有極高的聲望,我們每過一地,人民全都夾道歡迎他的到來。我曾問過許多人,他們眾口一辭地説,忠王是個善良公正的人,他尊重並保護最微賤的農民的權利。太平軍的首領大多為百姓所擁戴,也有少數為百姓所不喜。所有太平軍首領都被認為比清軍好得多,可是沒有一個太平軍首領象忠王這樣為百姓所熱愛。 [32]  [46]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將領,曾為“常勝軍”指揮的查理·喬治·戈登評價如果你能有幸目睹忠王的風采,你就會相信,象他那樣的人,註定會成功。不論撫台(李鴻章)、恭親王還是別的滿清王公貴族,在他面前都相形見絀。……他是叛軍擁有的最勇敢的、最有才能的、最有創業精神的領袖。他比其他任何叛軍首領打過更多的仗,而且常常是打得很出色的。……他是獨一位死了值得惋惜的叛軍領袖。 [32] 
英國人伯納特·M·艾倫(Bernard.M.Allen)《戈登在中國》:
  • ……當戈登開炮猛轟,隨即進攻壁壘森嚴的胸牆時,迎面對抗的並非慕王,而是萬夫莫當的忠王本人!他率領三千精兵,一律身穿黃袍。戰鬥在前哨,由忠王親自督軍捍衞。戈登生平只有這一次在沙場上面對偉大的太平軍統帥。事後他不得不承認:忠王衝鋒時端的身先士卒,鋭不可當。 [44] 
  • ……他是忠王——忠貞的王——太平事業的主心骨,他專程從無錫遠道趕來研究蘇州的局勢並激勵軍兵防禦的士氣。我饒有興味地打量着他。他體格健壯,顯然身經百戰才身居高位。他神色威嚴,身穿便服,僅僅佩戴一串精美的珍珠,別無其他飾物。 [45] 
英國政府翻譯官阿拉巴斯德記錄訪問李秀成在監獄裏的情況時寫道:“我不願打擾他,便靜靜地進去,但某人招呼他,他就轉頭,遂站起來,用我的姓名向我祝賀。這時我不得不説幾句,故只問他是否對我有什麼要求。他回答説他唯一的希望於天。説此話好象幾乎以快樂的聲調,使我無意之中同情他。” [46] 
1970年1月9日《文匯報》載路易·艾黎書信的第3條提到:“……阿拉伯斯特(即阿拉巴斯德)是最後一個見到李(秀成)的外國人,他是在南京認識李的。李對他説,他(指阿拉伯斯特)所看到的這個人(指李自己)是一個已經死了的人,李對他還可以利用剩下的一點時間來寫一些有關起義的歷史而感到高興,因為所有在南京的檔案都已經丟失。儘管他受到了殘酷的虐待,但他仍然顯得平靜和鎮定,保持着尊嚴。”路易·艾黎隨後提到自己的看法:“李秀成受到千百萬老百姓的信任,而曾(國藩)只不過因為受到腐朽的統治集團和外國帝國主義的信任,所以他要敗壞李的名譽。” [47] 

李秀成軼事典故

李秀成善於學習

李秀成沒有文化,但善於學習,喜歡親近文士。他在杭州時,住在張鼎家,後來張鼎在《庚申泣杭記》中記述這件事時,説李秀成“不加蒐括不殺戮”;“案頭一卷未卒讀,《紀效新書》戚公作”。説明李秀成是在努力學習古代兵書的。 [22] 
另一種記述則稱李秀成於工翰墨,喜歡親近文士。在蘇州時,經常於月夜泛舟虎丘,引懷賦詩。其所作的感事詩兩首被認為“睥睨一切之氣象,真不讓翼王(石達開)答曾文正四律也”。 [52] 

李秀成遺愛江南

當太平天國要向蘇、常進軍時,蘇州的士紳、農民對太平軍恐懼異常。到李秀成克復蘇州後,當即安民,他們不從,每日每夜,搶擄到城邊來。部將要出兵殺盡。李秀成嚴令不準。他出示招撫,仍不從,連亂了十多天。李秀成見克城未得安民,就親自下鄉勸論。鄉民手執武器從四面八方奔來,把李秀成一人圍住,刀矛直指着他,隨從人人失色。李秀成十分鎮靜,命令隨從不許動手,和藹地把他因為克復蘇州未得安民,所以舍死前來安撫的事説了一番。農民為他的真誠所感動,都放下武器。在三天內,李秀成先將元和各鄉農民安撫,七天後將吳縣、長洲安定,遠近之處,縣縣都從,達到不戰自撫的效果。 [11] 
在20世紀50年代,蘇南仍流傳着許多歌頌李秀成的民歌:
  • 《哪有忠王恩情長》:春天裏百花開,忠王一到宜興來,我伲的嘴巴都笑開。夏天裏來流水長,‘哪有忠王的情義長,我伲看見忠王象見親爹孃。秋天裏來稻子黃,割下稻子打成谷,送給忠王當軍糧。冬天裏來雪茫茫,我伲一家在爐旁,説起忠王的恩情日夜都不忘。
  • 《農民領袖李忠王》(宜興歌謠):毛竹筍,黃又黃,農民領袖李忠王。種田人見了他賽過親孃,糧户見了他象見閻王。黃秧葉子綠油油,忠王是個好領袖。種田人見了他點點頭,糧户見了他兩腳抖。農民領袖李秀成,是我伲農民大恩人,殺了土豪和惡霸,領導我伲把田分。
  • 《農民要靠李忠王》(蘇州歌謠):蘿藤爬在高牆上,農民要靠李忠王。地主老爺嚇破膽,百姓找到了親爹孃。
  • 《忠王府》(吳縣歌謠):蘇州城,忠王府,賽過農民縣知府。地主跑進忠王府,眼淚鼻涕往下拖;農足跑進忠王府,眉開眼笑坐一坐;地主跑進忠王府,口口聲聲叫冤苦;農民跑進忠王府,謝謝忠王恩情大;地主跑進忠王府,雙手捆得象豬玀;農民跑進忠王府,太平軍個個叫大哥。 [28] 
後來李秀成帶兵救天京時,蘇南人民一路準備食物送行,並作歌謠唱道:“長江裏水向東流,我伲日夜都發愁。千愁萬愁不愁別,愁你一去不回頭!” [1]  [29]  天京淪陷後,李秀成被俘,蘇南人民追念不已,又作歌道:“小小麻雀往南飛,飛來飛去不發愁。你到天京託件事,看看忠王瘦不瘦。” [1] 

李秀成貪圖享樂

在掌控蘇南時,李秀成亦有貪圖享樂的表現。在他過生日時,比王錢貴仁打造了一對金鳳凰作為賀禮。而李秀成在蘇州建造的忠王府,比天京的天王府規模還要大。 [17]  同治二年(1863年)李鴻章攻陷蘇州,佔據忠王府後,在給其弟李鶴章的家信中説“忠王府,瓊樓玉宇,曲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園三四所,戲台兩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也”,又説:“忠王府數十房眷口,數百人隨從,皆住得開。”充分説明了《蘇台糜鹿記》中所謂的“規模僭越”。 [19] 

李秀成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李世高
——
母親
陸氏
——
弟弟
封揚王。1865年在鎮平分水坳戰敗後下落不明。
次子(一説義子)
太平天國封“天朝九門御林忠義宿衞軍忠二殿下”。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11] 

李秀成主要作品

關於李秀成的作品,多為一些以他的名義發佈的告諭,如《李秀成鈞諭李昭壽》 [8]  、《忠王李秀成給蘇郡四鄉諄諭》(共20句,全篇均為通俗易懂的六言) [9]  [30]  《忠王李秀成命蘇郡四鄉百姓舉官造冊諄諭》 [31]  、《忠王李秀成給上海百姓諄諭》 [31]  等。一般認為由他親自撰寫的文字當為《李秀成自述》。 [17]  [11]  另外還有據説為他所作的感事詩。 [52] 

李秀成人物爭議

李秀成籍貫問題

據史書記載,李秀成是廣西藤縣人。但也有認為他是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人的觀點。 [50] 

李秀成李陳關係

史家一般認為陳玉成和李秀成關係非常好,是戰略合作同盟。但學者劉晨認為,陳李之間是有深刻矛盾的,如太平天國己未九年(1859年,清咸豐九年),韋俊(韋昌輝的弟弟)為了躲避東王楊秀清的義弟楊輔清楊宜清的追殺尋釁,由池州渡江,想要投靠李秀成,另尋地盤,結果引起陳玉成強烈不滿。按照清朝檔案記載,為支持韋俊,李秀成部與陳玉成部於和州地界展開殺戮,這場械鬥殺斃數千人,陳玉成和李秀成的矛盾走向了白熱化。攻克蘇州之後,李秀成有了自己的地盤。陳玉成不想放過江南這塊肥肉,於是專程由天京趕到蘇州,和李秀成商談瓜分江南地盤。陳玉成説自己在江南無立足之地,意欲提兵赴浙江上游一帶。浙江上游一帶包括嘉興為李秀成所控制,李秀成自然不同意。按照《蘇台麋鹿記》記載,二人為此鬧得不可開交,迫使在天京的幹王洪仁玕親自跑到蘇州來調停,最終以陳玉成在蘇南獲得丹陽而告終,這是陳玉成在江南瓜分到的唯一地盤,由他的叔父然王陳時永駐守。 [17] 

李秀成上海戰役

在太平天國庚申十年(1860年)的上海戰役進程前後,李秀成和洪仁玕產生意見分歧。雖然洪仁玕與李秀成私下商定東征蘇常滬,並在天京軍事會議上得到洪秀全批准,但是隨着太平軍逼近上海,李秀成主張武力佔領上海,而洪仁玕為維持與西方的和平,甘願放棄上海。學界把太平軍此後一系列的失敗皆歸咎於李秀成未能佔領上海,但學者祁磊認為“洪仁玕態度的轉變對於上海戰役的失敗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27] 
對李秀成圍攻上海不成的得失,史學界也有不同看法:
  • 一種觀點認為,上海戰役打破了太平天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和平關係,不僅促使西方政府與清政府合作,更致使西方國家直接出兵鎮壓太平天國,是太平天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對此戰持否定態度,認為上海戰役不應該發動; [27] 
  • 另一種觀點認為上海對於太平天國後期的發展極為關鍵,佔領上海不僅可以鞏固太平天國的後方,避免受到清軍兩面夾擊,還可以獲取鉅額財富,並以上海作為出海口,打通與海外之間的聯繫,獲得源源不斷的接濟,因此認為雖然太平軍未能佔領上海城,但上海戰役是一項正確的決策。 [27] 
此外,關於上海戰役的決策問題,學界也形成“天京會議決定説”和“忠王私自發動説”,兩説各持己見,並長期存在。 [27] 

李秀成自述真偽

據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考證,李秀成的自述也在上報朝廷時,經過了曾國藩的刪減,原稿被曾國藩送至家鄉秘藏。而自《李秀成自述》的曾國藩刻本問世以來,人們就對其真實性提出了種種懷疑,迄今亦無定論。本詞條展示主要的“李秀成親筆撰”和“曾國藩或其幕僚偽造”兩種觀點。 [25] 
1.曾國藩或其幕僚偽造説
早在太平天國滅亡後不久,曾為李秀成訓練軍隊的英國海軍軍官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裏克·呤唎在《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中就提出了質疑:“1852年,在太平軍佔領南京以前,滿清官方即已捏造了一篇名為《天德供狀》的文件,偽託是叛軍領袖的供狀,謊稱他們俘獲了這個領袖。《李秀成自述》很可能也是同樣靠不住的。這篇文件或為某個著名的俘虜所偽造(他可能因此而得赦免),或為兩江總督曾國藩的狡猾幕僚所偽造。” [25] 
《李秀成自述原稿注》部分內容 《李秀成自述原稿注》部分內容
1956年,有人以司法部法醫研究所研究筆跡的專家審定為依據,提出曾氏後人所存的《李秀成自述》乃“曾國藩所偽造”。1979年和1984年曆史學家榮孟源兩次撰文斷定:“《李秀成自述》不是李秀成的真跡,而是曾國藩修改後重抄的冒牌貨。” [25] 
1978年,新西蘭教育家、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認為曾國藩“可以先鼓勵李寫下他本人的歷史,然後再通過專家在同樣的紙張,以同樣的文風,添加上有害於太平天國事業的東西,之後在顯示他本人寬宏大量的同時,對全部東西加以編輯剪裁” [47]  ,他還説:“由於自首書是經過篡改的,所以,曾國藩對它顯得神經過敏。他曾命令其家屬不得給他人看這份自首書。我曾親自在上海聽見過他的孫子説過這件事。” [25]  [47] 
2.李秀成親筆撰説
1944年,羅爾綱根據廣西通志館從湖南湘鄉曾國藩後人家中抄錄來的《李秀成自述》原稿的抄本及拍攝來的《李秀成自述》原稿的一部分照片,從內容筆跡、語彙、用語、語氣等方面作出仔細的鑑定,認定“曾國藩後人家藏的《李秀成自述》曾國藩像確是李秀成親筆”。歷史學家陳旭麓亦持此説。 [25] 
《李秀成自述》的台灣原稿影印本的英譯本譯者柯文南則説:“我相信我們今天所能細查的《李秀成自述》的確是他親手寫的,而看不出什麼重要的、決定性的遺漏。” [25] 

李秀成是否變節

關於李秀成被曾國藩俘虜後是否變節的問題,在太平天國史學界爭論已久:
  • 一種觀點認為李秀成變節。1963年8月,戚本禹在《歷史研究》第四期發表了《評李秀成自述——並同羅爾綱、梁岵廬、呂集義等先生商榷》,把李秀成説成是“投降變節”的“叛徒”,把《李秀成自述》説成是“一個背叛太平天國革命事業的‘自白書’”。 [51]  後來的學者周遠廉龔書鐸主編的《中國通史·近代前編》認為他“從愚忠到變節”,在受到曾國藩的軟化和欺騙後,逐漸產生求生念頭,並寫出乞降言辭,其行為是對太平天國事業的背叛。 [21]  學者蘇雙碧在所著《李秀成評傳》中亦持相似觀點。 [32] 
  •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李秀成並未變節,其撰自述目的是為保護部眾,如柯文南提出:“既然在李秀成的思想中忠君忠友的成分好象比忠於太平天國更重要,那麼,當他認為太平天國運動遇到不可挽救的失敗時,企圖以解散舊部避免繼續流血(甚至附帶地保護自己生命),的確是很可能的,而且符合於他的性格。”李秀成自己也表達過自己不逃的原因:“我受過其恩,不得不忠,盡心而救天王這點骨血(指幼天王),是盡我愚忠。” [46] 
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在1944年提出李秀成想效法姜維詐降,並勸曾國藩稱帝反清的看法。這一看法在1977年得到證實(當時曾國藩的曾外孫女俞大縝把她的母親曾廣珊生前在家庭閒談中給子女們談到的李秀成勸曾國藩反清稱帝,曾國藩不敢的口碑寫給羅爾綱)。 [11]  [37] 

李秀成下落之謎

曾任國民黨江蘇省民政廳廳長,後去台灣的連雲港人王公璵,在其回憶文章中,曾提及天京(南京)城破是曾國荃與李秀成的共謀和默契,並且説李秀成在城破後並未被誅,而是潛回家鄉海州隱居。 [50] 

李秀成後世紀念

李秀成忠王府

主詞條:忠王府
太平天國庚申十年(1860年)李秀成取蘇州時,以拙政園舊址為基礎,在三年多的時間裏建成公署、住宅、園林相結合的宏偉建築羣——忠王府(今江蘇省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204號)。 [14]  [19] 
忠王府
忠王府是太平天國留存下來的最完整的建築物,也是中國歷史上遺存下來最完整的農民起義軍王府。1960年後改為蘇州博物館館址。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撤銷,1981年恢復)。 [18-19] 

李秀成寶劍

李秀成佩劍 李秀成佩劍
20世紀60年代,一位英國學者購得了李秀成的寶劍。1960年,英國學者柯文南(C.A.Curwen)在大英博物館所藏常勝軍頭目戈登手書的備忘錄中發現,戈登在太平天國甲子十四年(1864年)協助清政府剿滅李秀成的堂弟李世賢時,從被洗劫一空的侍王府獲得了這把寶劍。經查閲資料得知,這把寶劍起初是天王洪秀全賜給李秀成的,李秀成最後一次回救天京時,轉交給李世賢。戈登回英國後,將寶劍贈給維多利亞女王的堂兄弟、當時的英國陸軍總司令劍橋公爵 [23]  [26] 
經過輾轉訪求收藏者後人,柯文南購得這把寶劍,於1962年將其送回中國。這是當代發現的唯一一件太平天國高層將領的佩劍。 [23] 

李秀成影視形象

李秀成影視形象
李秀成影視形象(2張)
1988年香港TVB電視劇《太平天國》:歐瑞偉飾演李秀成;
2000年電視劇《太平天國》:師小紅飾演李秀成。 [24] 
參考資料
  • 1.    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 編.太平天國歌謠: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01:143-144
  • 2.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編著.歷史圖冊(必修1,人民版):中國地圖出版社,2008-06:16
  • 3.    羅爾綱.困學叢書: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81-182
  • 4.    華強.也談對太平天國的兩個綱領及洪秀全的評價——與潘旭瀾先生商榷.探索與爭鳴,2005.08:5-7
  • 5.    羅爾綱 王慶成.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 太平天國(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431
  • 6.    李翰章.足本曾文正公全集 第二部(奏稿):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025
  • 7.    鍾文典.論李秀成.學術論壇,1980.01:8-13
  • 8.    羅爾綱.太平天國文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186-187
  • 9.    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太平天國文書彙編:中華書局,1979:121
  • 10.    《洪福異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1-08]
  • 11.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卷五十七 傳第十六 李秀成 李容發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09]
  • 12.    郭利民 編.中國近代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11-12:23
  • 13.    郭利民 編.中國近代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11-12:24-26
  • 14.    李峯.蘇州通史 人物卷 中 明清時期: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06:346
  • 15.    陳顯泗 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湖南出版社,1992-12:260
  • 16.    陳顯泗 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湖南出版社,1992-12:265
  • 17.    劉晨.太平天國敗亡之謎——以李秀成為中心考察.領導科學論壇.2018,第6期:60-70
  • 18.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2014-07-21[引用日期2021-05-14]
  • 19.    蘇州博物館忠王府  .蘇州博物館.2015-06-11[引用日期2021-05-14]
  • 20.    《中國通史·第五十一章·漢族的光復運動》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5-14]
  • 21.    白壽彝 總主編;周遠廉,龔書鐸 主編.中國通史 20 第11卷 近代前編 1840-1919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990
  • 22.    白壽彝 總主編;周遠廉,龔書鐸 主編.中國通史 20 第11卷 近代前編 1840-1919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979-983
  • 23.    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 編著.寶藏拼圖: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10:144-145
  • 24.    王偉國,曾慶瑞 主編.走近《太平天國》:京華出版社,2000-07:332
  • 25.    劉景峯 編著.解讀中國名人迷案: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07:177-179
  • 26.    王冶秋 著;國家文物局 編.王冶秋文博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09:490
  • 27.    祁磊.咸豐十年太平軍上海戰役考辯.歷史教學問題,2017.05:71
  • 28.    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 編.太平天國歌謠: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01:96-99
  • 29.    薛爾康等 著.太平軍上校呤唎: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11:19
  • 30.    張清明 編著.文書學及實用公文: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07:24
  • 31.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史學論文集 第2輯:不詳,1983-11:80-81
  • 32.    蘇雙碧 著.李秀成評傳: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02:241-244
  • 33.    梁啓超 著.李鴻章傳: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06:99
  • 34.    梁啓超 著.李鴻章傳: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06:31
  • 35.    梁啓超 著.李鴻章傳: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06:22
  • 36.    朱從兵 著.太平天國文書制度再研究: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10:314-315
  • 37.    羅爾綱 著;鍾文典 選編.羅爾綱文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01:244
  • 38.    喻幾凡 編.對手眼中的對手 曾國藩與洪秀全: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01:12
  • 39.    顧廷龍,戴逸 主編.李鴻章全集 1 奏議一:安徽教育出版社 安徽出版集團,2008-01:294
  • 40.    顧廷龍,戴逸 主編.李鴻章全集 29 信函一:安徽教育出版社 安徽出版集團,2008-01:329
  • 41.    盛巽昌 著.李秀成大傳:上海書店出版社,2017-07:254
  • 42.    (清)左宗棠 著.左宗棠全集 奏稿 1:嶽麓書社,2009-11:458
  • 43.    盛巽昌 著.李秀成大傳:上海書店出版社,2017-07:255-257
  • 44.    (英)伯納特·M.艾倫(Bernard·M.Allen) 著;孫梁 編譯.戈登在中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03:98
  • 45.    (英)伯納特·M.艾倫(Bernard·M.Allen) 著;孫梁 編譯.戈登在中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03:236
  • 46.    北京太平天國曆史研究會 編.太平天國史譯叢 第1輯:中華書局,1981-05:247-250
  • 47.    郭存孝 著.歷史的碎片: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09:355
  • 48.    羅爾綱 輯.太平天國文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01:107
  • 49.    盛巽昌 著.李秀成大傳:上海書店出版社,2017-07:163-181
  • 50.    史衞平.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下落之謎,文史博覽,2015.01:48-50
  • 51.    戚本禹評李秀成引發的政治風雲-廣東政協網  .廣東政協網[引用日期2021-08-04]
  • 52.    《名人軼事》“李秀成感事詩”:李秀成亦工翰墨,喜親文士,據蘇州後,常月夜泛舟虎丘,引懷覓句。金陵被圍已久,李恆西望諮嗟,憂形於色。或有勸進者,則怫然拒之。有感事詩兩律雲:“舉觴對客且揮毫,逐鹿中原亦自豪。湖上月明青箬笠,帳中霜冷赫連刀。英雄自古披肝膽,志士何嘗惜羽毛。我欲乘風歸去也,卿雲橫亙鬥牛高。”“鼙鼓軒軒動未休,關心楚尾與吳頭。豈知劍氣升騰後,猶是胡塵擾攘秋?萬里江山多築壘,百年身世獨登樓。匹夫自有興亡責,肯把功名付水流?”其睥睨一切之氣象,真不讓翼王答曾文正四律也。
  • 53.    李德義,於汝波主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編.中國將師名錄五代至清代卷[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02.第730頁
  • 54.    黃裕樂著.藤縣歷史文化讀本[M].桂林:灕江出版社,2018.07.第28-32頁
  • 55.    李秀成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