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福祥

(上海市技術革新能手)

鎖定
李福祥(1929~1963),江蘇武進人。自幼家境貧寒,曾做過學徒,工人等等,後成為全國先進工作者收入《中國名人大辭典》。
中文名
李福祥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武進
出生日期
1929
逝世日期
1963
職    業
工人

李福祥個人經歷

李福祥童年

12歲隨父替地主家打短工。17歲時,其父借了5鬥米作押金,送他到上海標準機器廠當學徒。1951年8月,進上海浦江機器廠(現上海鍋爐廠前身)當工人。

李福祥克服難關

1954年,上海鍋爐廠承製國產第一台6000千瓦發電設備中40噸中壓電站鍋爐時,其中關鍵零件減温器管板,上面要鑽2500多個孔。當時廠內設備簡陋,主要靠手工操作。李福祥是金工車間鑽工,他急工廠所急,連星期天也上書店跑圖書館,查閲有關資料。經過10多次試驗,他終於摸索到鑽頭的新角度,試製成一種新鑽頭,提高生產效率3倍,解決了鑽孔難題。接着,他又先後完成150項技術革新項目,還彙集成一整套鑽工先進操作法,使原來的手工操作全部改用機械,生產效率分別提高1~100倍。大家稱他為“鑽頭大王”。同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者,出席全國羣英大會。次年,廠裏試製的20噸鍋爐,距離裝配出廠僅10天,但其中主要零件腰形法蘭,尚未加工出來。該零件精密度高,公差只允許一根頭髮絲的三分之一,光潔度要像鏡子。面對這一加工難題,李福祥主動請戰,經過苦心鑽研和反覆試驗,搞出一種不對稱多角形鉸刀,解決了這個難題,使產品按期出廠,並提前4個月完成了全年生產任務。 [1] 

李福祥技術改革

1959年,車間的鏜牀加工跟不上生產進度,他就主動改學鏜牀、搞鏜牀革新。研製成“偏心活絡鏜排”,代替手工調整,提高效率50%,有的提高6倍。同時,他還完成其他技術革新59項,以6個半月的時間,完成16年零10個月的工作量,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者。同年4月,當選為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1960年。他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寫出了《論麻花鑽頭的先進刃磨形式及其對生產的影響》論文,被聘任為中國科學院上海力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同年4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任命為工人工程師。1961年,被保送到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深造。在學習期間,他先後到北京、天津、濟南、南京、無錫、蘇州、杭州等地,作巡迴操作表演,推廣先進操作法,幫助40多個工廠取決了生產難題,向60多個鑽工傳授了先進技術。並先後向全國各地同行寄送了親手繪製的工具改革圖紙和資料數百份。

李福祥後語

李福祥常説:“國家建設的擔子是大家挑的,技術革新也是眾人的事。一人出眾,不算好漢,大家都好,才是英雄。”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先後創建了12種高速鑽頭、3種先進鉸刀和2種機械攻螺絲軋具,並實現了319項技術革新項目,相當於40年零9個半月的工作量。1962年10月,不幸患急性白血病,但他仍堅持整理多年積累的鑽工操作經驗。1963年8月11日,逝世於上海,年僅34歲。他的先進事蹟,已被和英國人編的《世界名人大辭典》。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