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福增

(皮影戲藝師)

鎖定
濟南李家皮影戲藝師、第二代傳人。其父李克鰲是將皮影帶進濟南並在此紮根的第一人。
中文名
李福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逝世日期
1956年

李福增人物生平

李福增,男,在20世紀40年代吸收西河大鼓、山東琴書等唱腔,創造出一種有快有慢、有大段小段唱詞的新式唱腔,深受濟南老百姓喜愛。1955年4月赴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木偶戲、皮影戲匯演,表演的《豬八戒智激美猴王》贏得全場觀眾笑聲掌聲不斷,該節目榮獲優秀演出獎,又經選拔到懷仁堂為國家領導人彙報演出。1956年去世,年僅45歲。

李福增李家皮影戲

孔德成送給李福增父子的禮物 孔德成送給李福增父子的禮物
説起李家皮影就不能不提到三個名字——“李不死”、“假女人”、“沒出息”。這三個更像是綽號的名字,是李家皮影三代人李克敖、李福增和李興時曾經的藝名。
李福增的父親李克鰲是山東省鄒縣人,1915年他將皮影戲帶入濟南。因此他是第一代傳人。李克敖與皮影的緣分,最早始於 19世紀末,也就是他十六七歲時。當時村裏來了個“調影影”的,叫張盛旺,河北灤縣人,就住在李克敖家。又看錶演又聊天,李克敖慢慢迷上了皮影。在當時,藝人戲子屬於“下九流”,但在李克敖的堅持下,他如願拜了張盛旺為師。
李福增是第二代傳人。李福增從五六歲起就開始學皮影。李福增的嗓音得天獨厚,單是《盤絲洞》,七個蜘蛛精的聲音,他就能學出五種來,而且惟妙惟肖,因此有了“假女人”的綽號。李福增共教了6名弟子,其中就有兩個兒子李興時和他興堂 。 [1] 
李福增徒弟李興堂 李福增徒弟李興堂
李興時從五六歲開始,就跟着父親李福增學習皮影,七八歲開始上台表演。從爺爺李克敖開始演皮影,到父親李福增,李家的皮影戲已經有了不錯的名聲,家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李興時回憶李福增時曾説:我那時候能吃上飯穿上衣了,上午演、下午演,一天下來能掙8塊錢,在那個年代已經是很不錯的了。可是因為家境好了,父親對業務要求嚴格,我經常捱打!當時父親經常説他,能吃上能穿上,對他來説是個壞事,他應該穿破衣破鞋,業務就能上去了。為了讓他業務精進,只要演錯了,父親就會拿皮影的竹竿敲他的頭。“那時候對父親,就是一種怕,就是買好東西給我吃,買新衣服給我穿,我也怕,跟着走路,怕,跟着演皮影,也怕,我對父親一直都是戰戰兢兢的。只有怕,才能學到東西啊!這種捱打是多麼珍貴啊!李興時所以叫“沒出息”這個藝名,是因為那時候父親管教十分嚴格,而年幼的李興時在學藝和表演時,常常因為鼓沒敲好,或貪玩等,被父親斥為“沒出息”。“我父親告訴我,既然選了這條路就得好好下工夫,要不怎麼能把皮影演好,讓觀眾喜歡?觀眾不喜歡,你就沒飯吃。”
李福興的曾孫女李娟,是李家皮影戲的第五代傳人。他繼承了祖上的衣缽,經過多年的努力,她就一個人創作劇本,雕刻皮影,演皮影戲,一個人表演一台戲完全沒有問題了!從小就跟着爺爺玩皮影,畫樣子,到初中就能單獨演出了。李娟學過美術和音樂,曲藝家庭的氛圍,讓她琴棋書畫樣樣都會,這為皮影的製作和表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可以頭頂、嘴叼、手腳並用的控制皮影,打擊鑼鼓,一個人演出一台戲!”説這話的李娟已經是底氣十足了,這次非遺博覽會上的皮影演出,主要就是她來負責,爺爺則主要負責山東説唱的表演。
李福增之子李興時 李福增之子李興時
“《荷花仙女》就是她的代表作,自編、自導、自演,戲裏的所有道具也是她自己做的。”爺爺李興時對李娟讚許有加,全運會的時候李娟製作了泰山童子的正面形象,這是一個創新,因為皮影不管是怎麼走,怎麼亮相,始終只有一個側影。
“前面有路我偏不走,皮影需要改革,必須與現實結合才有發展。”這是李興時的觀點,也是他與李娟共同的理念。皮影戲與傳統的已經有了很多不同思路更寬,李娟自創了一部《我家有個機器人》皮影話劇,把LED燈光技術用在皮影上,把話劇的成分帶進了皮影表演,很受孩子們喜愛。
“我找了大學裏面的英語、日語朋友,一起為皮影戲創作外語版,引進了鬥牛士的形象和西班牙鬥牛士的曲子,讓更多的時尚元素包裝傳統皮影戲,讓更多的現代人喜歡上濟南皮影!”這是李娟已經開始嘗試的,也是她今後的奮鬥目標。 [2] 

李福增成為“非遺”

李福增曾孫女李娟 李福增曾孫女李娟
2008年,李家皮影戲以“濟南皮影”的名義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遺”名錄擴展項目的。在這次非遺博覽會上,李家將把珍藏的百年老皮影人帶去展覽,這是李興時的寶貝,一般不輕易示人,是他祖父和父親傳下來的五個珍貴皮影人。
還有李克敖老先生1900年製作的《盤絲洞》人物朱英英、1920年製作的《火焰山》人物鐵扇公主、1930年製作的梨山老母,還有他父親李福增於1940年和1950年製作的四大天王之一的摩裏紅和《封神榜》中的比干丞相。這些都是“文革”期間李興時藏在盛鹹鴨蛋的罈子裏保存下來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