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登海

鎖定
李登海,男,1949年9月出生,山東省萊州市後鄧村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現任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名譽董事長,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主任。 [1]  [20]  [25] 
李登海作為農民發明家,被稱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使他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齊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譽。30多年間,先後選育玉米高產新品種80多個,7次開創和刷新了中國夏玉米的高產紀錄。他主持選育的“掖單”系列玉米新品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他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種,成為中國跨世紀的主推品種。登海9號玉米新品種,具有優質、高產、多抗的突出特點,其產量比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掖單13號”還增產11.4%。經國家審定,適宜在東北、黃淮海、西北及南方玉米區種植。2000年3月至2007年底累計生產銷售登海9號5624.08萬公斤,累計推廣面積1874.69萬畝,累計增產糧食11.40億公斤,累計新增社會效益11.4億元,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登海9號具有較高的澱粉含量,也受到了乙醇汽油生產企業的青睞,為保障中國能源安全也提供了有力的品種支撐。
中文名
李登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9年9月
主要成就
“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
出生地
山東省萊州市後鄧村
桂    冠
農民發明家
職    務
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

李登海人物簡介

李登海貢獻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檔案記載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美國先鋒種子公司的創始人華萊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產紀錄的保持者;另一個就是中國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的保持者。
■一個玉米新品種,從培育到成功,幾率只有12萬分之一。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
卻取得了成功。1979年秋,在萊州後鄧村的一片農田裏,一個轟動全國的紀錄誕生,名為“掖單2號”的玉米,創下中國夏玉米單產 776.9公斤的最高紀錄。年僅31歲、只有初中學歷的李登海,一躍站在了中國玉米研究的最高峯。
■在北方,玉米育種一年只能一次。為加快實驗速度,李登海冬天到海南育種。李登海27年沒能在萊州家中與白髮蒼蒼的老母親過春節,他一年育種三次,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長了3倍。
■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種,使中國土地由每畝養活 1個人提升到養活4.5個人;他的玉米種子已累計在全國10億畝土地上推廣,直接增加經濟效益1000億元。在國內,李登海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齊名,被種業界譽為“南袁北李”兩李之一。

李登海頭銜

是全國人大第八、九屆常委。現任《玉米科學編委會副主任,中共第九屆山東省委委員。 [4] 
2018年1月31日,在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山東省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5] 
山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結果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查)。 [19] 

李登海個人經歷

( 一)
1972年春,一向寧靜的萊州西由鎮後鄧村突然熱鬧起來,街頭巷尾,仨一羣倆一夥,人們議論紛紛:“喂,聽説了嗎?李登海那小子要搞畝產1500斤的玉米新品種試驗呢!”
“畝產1500斤?”一個年過半百的莊稼漢子掰着手指頭數了數,“不可能,不可能!”頭搖得像貨郎鼓一般。
“李登海是晌覺還沒睡醒,在説夢話吧!”又一位中年漢子使勁掖了掖露着棉花的破棉襖,聳了聳肩頭甩出一句挪揄的戲言。
其實,李登海非常清醒。
他1968年初中畢業。“文化大革命”割斷了一個農村少年上大學的夢幻,來到養育他的家鄉——後鄧村。這裏是地處萊州灣畔的平原地帶,一直是糧食集中產區。由於多年來歷史的積習和人為的原因,糧食產量很低。回鄉後的李登海決心用自己的知識改變低產的局面,從此與研究如何科學種田結下了不解之緣。1972年,年僅23歲的李登海擔任了村裏農科隊的隊長,他提出要搞畝產1500斤的玉米新品種試驗,引起了後鄧村一片沸沸揚揚。年紀輕,沒經驗,咋幹隊長?他心裏也打怵,然而,他更堅信一點,路是人走出來的,事業是人幹出來的,只要肯鑽研就能出道道。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登海走馬上任、如何燒好這三把火呢?他想,年輕人要敢闖,但頭腦更要冷靜、步子更要穩當。搞科學種田可不能毛手毛腳瞎呼隆,得紮紮實實一步一步的來。他和年輕夥伴們一商量,決定從抓三件事入手:一是學習農業科學技術;二是搞土壤分析,改革耕作制度;三是引進良種,進行高額豐產實驗。剛開始搞實驗,頭三腳難踢,李登海帶領一幫小青年重點搞了小麥、玉米、花生這三種農作物的管理栽培。經過在試驗田裏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勞作,莊稼長勢特好。第二年,後鄧的小麥、玉米、花生三大主要農作物的產量都有明顯提高,李登海農科隊豐產田裏的玉米一舉突破了千斤關。村裏那些對他們斜眼看待的人開始改變看法:“李登海這幫小青年,還真有點門,行,有出息”。青年人聽了這些話,心裏真是甜滋滋的,猶如三伏天吃了根冰棍,痛快極了。
奇怪!“大粒的打不過小粒的”,玉米的產量還低於小麥?李登海從這一現象中玉米生產的潛力。不行,非要下功夫攻攻玉米高產這一關。一定得想法搞點好種子,讓玉米畝產超過1500斤!科技隊的年輕人對李登海的這一看法個個贊同。可是他們四處奔波、四周八縣跑了個遍,也沒找着個能打1500斤玉米種。不過,他們卻到了一個信息:省內外許多科研部門,都在為培育畝產1500斤的玉米的新良種而刻苦攻關,只是不知道那年那月才能問世。誰都知道,沒有高產種,難打高產糧。這可怎麼辦?李登海找到了夥伴們:“咱們也加入這個爭奪培育畝產1500斤玉米的新良種的冠軍賽,怎麼樣?”大夥一聽,腦袋搖得像個貨郎鼓:“全國那麼些大學問人都一時半晌啃不下這難啃的骨頭,咱這些土包子能行?”“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這個堅定信念,再拿出苦學苦鑽的勁頭來,説不定就真的能搞出點名堂”。李登海想試一試。
(二)
培育畝產1500斤玉米的新品種,李登海早已思忖百遍:搞這項工程不用説缺乏必要的實驗設備,就是基本知識也十分貧乏,特別是基礎理論方面,更是欠缺的多。可是,牛肉包子哪有從天上掉的,人要幹一番事業,不付出艱辛努力,唾手而得的好事是不會有的。
“我這個人道道不多,就是有點犟脾氣。什麼事一旦讓我看準了,迷上了,就非迷到底不可,不迷出個道道來是不肯罷休的”。
培育玉米新品種,李登海的這股迷勁又上來了。
缺乏基礎理論怎麼辦?
學嘛!來他個面壁三年,苦讀苦鑽。用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和精力,向書本學習,向內行人學習,向實踐學習,迅速彌補基礎理論的“先天不足”,為突破玉米1500斤的大關打好基礎。
他除了借閲大量的有關書籍外,還購買和訂閲了十多種有關玉米的育種和栽培等方面的書籍、報刊,堅持見縫插針,分秒必爭的讀。他經常把書刊裝在口袋裏,工前工後,田間地頭,哪怕只有一兩分鐘的時間,也要翻開看上幾眼。有時學得入了迷,走路也在思考,有熟人喊,他都聽不見。晚上,點着煤油燈,學到深夜下兩點是常有的事。連着熬夜的時間長了,一天夜裏他竟摟着書睡着了。睡夢中將忘記熄滅的煤油燈碰倒,枕頭、被子都着了火,差點引起一場火災。惹得老母親埋怨了好幾天。由於不分白天黑夜的啃書本,身體消瘦了,眼裏也常掛着血絲,母親很是心疼。李登海為了不讓母親牽掛,就熄了煤油燈,用手電筒照着在被窩裏學。幾年間,他學完了《遺傳育種》和《土壤肥料》等十幾種基礎理論書籍,寫下了二十餘萬字的讀書筆記和實驗記錄,整理了二十多項有關育種、栽培、肥料等方面的實驗材料,終於打開了農業基礎理論的大門。
要想出道道,拜師很重要。李登海在啃書本的過程中,還向一切內行的人求教。經常登門拜訪老農;騎着自行車到一些有功底的農科隊長家裏拜師;逢到專家們來本地講課時,他不光千方百計的爭取聽課,有時還把他們請到家裏來教。1974年,李登海終於得到了去萊陽農學院深造的機會。
(三)
1974年5月,李登海和夥伴們一起託着沉甸甸的二十粒種子,一粒一粒的播到試驗田裏,從此,李登海正式開始了培育高產玉米新品種的攻關戰。
這二十粒種子,是萊陽農學院的劉恩訓副教授親手送給李登海的,來自美國的分離自交系的基本材料——“XL80”。“這是我保存的引進種子。去年種植時,表現抗病性強,對大小葉斑病基本免疫,豐產性狀也好。你回去試試,可能有希望”。李登海真是如獲至寶,暗自下了決心,一定要用全部心血來培育它,用汗水澆灌它,儘快分離出理想的自交系,組配出高產玉米良種來!
李登海把這二十粒“XL80”播進地裏後,從小苗出土到收穫的一百二十多天裏,澆水、施肥、中耕、除蟲、授粉、套袋、觀察、記錄,幾乎天天都要蹲在育種田裏,有時忙得連飯也顧不上吃。愛人張永惠是李登海育種的得力助手,也是一樣的忙,家務事只有推給老母親承擔。有時家裏水缸幹了,老母親只好提着壺,一壺一壺的往家裏提。
在搞了四千多個組合,考察記錄了五十多萬個數據後,終於從這二十粒“XL80”種子裏,分離選育出“掖107”這個比較理想的自交系。並且在不斷分離的“XL80”系統裏,開始出現了高配合力和高產的株系。
1977年,李登海帶領大夥建立了土温室,進行拖期播種和同早熟自交系側交的實驗。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努力,為進一步解決雌雄脱節和生育期過長的問題,摸出了點門道。誰知屋漏偏逢連陰雨,就在玉米快要成熟的一天夜裏,土温室裏鑽進了一羣老鼠,一夜之間,把套袋自交和雜交的玉米粒全部啃了個光。面對老鼠啃壞的玉米粒,李登海心痛的撲打撲打直落眼淚。
(四)
海南島風景秀麗,是我國得天獨厚的天然大温室,南部的崖縣、陵縣、樂東三縣(市)是聞名全國的冬季繁育種基地。一般説來,一種農作物在一個地方一年只能進行一個育種週期,如果每年都能到海南進行一次加代繁育,不僅可使一個新品種早日在生產中發揮效益,對科研工作來説,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也就是相對延長了育種工作者的年限。
1978年的秋天,李登海的育種就剩下最後一關了。眼看一個高產良種就要誕生,心裏能不急嘛?為了加快育種步伐,及早實驗成功,他決定到海南島去加代育種。
海南屬高温高濕的亞熱帶氣候。李登海和他的夥伴們生活在高達三十幾度的山溝裏,象悶在蒸籠裏一樣難熬。吃的蔬菜是從家鄉帶去的幹蘿蔔乾;住在四面無擋牆的草棚子裏,處在子、小咬毒蛇的包圍之中,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的覺,並且還要觀察記錄幾百個數據。除蟲、鋤草、田間管理,哪一樣都比家鄉的“三夏”還要忙,還要苦。收穫時,男同志都只穿一條三角褲頭,殺一趟玉米就得跳進山溝的水塘裏洗一個澡然後再幹。黎族羣眾燃起的陣陣鞭炮聲告訴他們春節到了。可是他們為了育種,強壓下自己的思鄉之情。特別是一看到“掖107”同“黃早4”雜交的玉米苗越長越壯時,心裏就光有高興了。最後終於收到了“掖107*黃早4”(即“掖單2號”)的種子七斤二兩。第二年把它種在後鄧的土地上,第一次突破了一千五百斤的大關!
(五)
李登海成功了!
李登海的第一個育種目標實現了!
李登海歷經十七年的艱辛攻關,在海南島和家鄉的土地上,先後培育“掖單2號”、“掖單8號”、“掖單6號”等高產玉米良種,其中緊湊型玉米雜交種“掖單2號”,畝產高達903.6公斤,創我國春玉米畝產最高記錄。目前這一品種已推廣到全國二十六個省、市、自治區,累計增產42.4億公斤糧食。一九八六年,李登海培育的“8112*80104”夏玉米新組合,又以畝產962.1公斤優良品性再創我國夏玉米豐產記錄。1988年六月十四日,他在一塊畝產小麥380公斤的地塊上,直播了“340*479”玉米新組合,密度為5394株,在生產過程中,雖然前期偏旱,中期遭受嚴重風災,灌漿後期氣温偏低,但仍奪得了畝產逾千公斤的我國夏玉米最高產量。專家們鑑定,這個夏玉米新組合為大穗型品種,優質、抗病、抗倒,適宜密植,對充分利用土地,提高複種指數是有重要的意義的,為我國夏玉米高產栽培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驗。 [6] 

李登海個人財富

2015年,胡潤研究院《2015胡潤全球富豪榜》,李登海以61億人民幣排第1911位。 [7] 
2019年10月10日,李登海以43億元位列《2019年胡潤百富榜》第968位。 [3] 
2020年,李登海以100億元人民幣財富位列《2020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第594位。 [8] 
2021年4月,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發佈,李登海以14億美元財富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2141位。 [12] 
2022年,李登海以110億元人民幣財富,位列《2022家大業大酒·胡潤全球富豪榜》第2115名。 [13] 
2022年,李登海以16億美元財富位列《2022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1818位。 [14] 
2022年,李登海以100億財富位列《2022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第621位。 [15] 
2023年3月23日,胡潤研究院發佈《2023胡潤全球富豪榜》,以100億人民幣財富位列榜單第2191位。 [23] 
2023年10月,李登海以80億人民幣財富位列《2023年·胡潤百富榜》第755名。 [24] 

李登海主要成就

李登海2005年創辦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其每股收益每股淨資產在2004和2005年上半年均排在1370家上市公司前十位。
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29項植物新品種權。2002年以來又獲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2005年以來又獲得煙台市、山東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次;2008年分別獲得農業部第二屆中華英才獎和第十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1988年開始,向全國育種單位無償發放自育緊湊型優良玉米自交系26個,推動了中國玉米育種事業的發展。1996年成立李登海青年科技基金,發放獎金10萬元。2000年資助開展“登海杯”萊州十大傑出青年評選活動,迄今已進行了8屆。2007年捐贈萊州市慈善總會現金20萬元用於社會公益事業。2008年為支持四川災後重建,捐贈現金130萬元和價值180萬元的玉米良種。
李登海長期致力於玉米育種和高產栽培研究,連續30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種,研究的玉米品種7次刷新中國夏玉米高產記錄,2005年創畝產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產記錄並保持至今。他開創了中國緊湊型玉米育種先河,有52個品種通過國家和有關省市審定,獲得44項植物新品種權和10項專利,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他先後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41項,其中“高產玉米掖單13號的選育和推廣”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在全國設立了28個育種中心和實驗站,建成國內最大的玉米育種科研平台。他培育的玉米高產品種在全國累計推廣10億畝,實現經濟效益1000億元。他是黨的十四大、十七大、十九大代表,第八至十一屆,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22]  ,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9] 
2017年6月,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10] 

李登海社會兼職

1992至1995年,農業部玉米專家顧問組成員;
1996年7月至今,農業部種植業專家顧問組成員;
1997年1月至今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玉米專業委員會委員;
1997年至今,中國農業及農村科學技術諮詢委員會委員;
1996年至今山東農大教授、四川農大、萊陽農學院兼職教授;
1997年至今,河南農大碩士研究生副導師
2022年11月,入選第二屆山東省人民政府決策諮詢特聘專家名單,擔任委員。 [16] 
中國農業及農村科學技術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農業部種植業專家顧問組成員、第八屆全國青聯副主席,現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

李登海榮譽獎勵

李登海主要榮譽

國家級
1981年 榮獲“全國新長征突擊手
1981年 榮獲“青年自學成材標兵”
1982年 榮獲“學科學用科學青年標兵”
1984年 榮獲“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
1987年 榮獲“全國農村科技致富能手”
1988年 榮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
李登海 李登海
1989年 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
1989年 榮獲“全國科技工作獎”
1990年 榮獲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
1990年 榮獲首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1991年 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2年 榮獲“中國優秀民辦科技實業家
1992年 榮獲“全國青年科技先鋒”
1994年 被選為“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
1994年 榮獲“緊湊型玉米試驗、示範、推廣先進工作者”
1995年 榮獲“中華農業科教獎”
1995年 榮獲“亞洲農業研究發展基金獎”
1995年 榮獲“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
1996年 榮獲“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
1996年 榮獲“全國星火標兵”
1999年 榮獲國家人事部一等功
2001年 榮獲“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
2001年 榮獲“2001年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創新獎”
2001年 榮獲“中國優秀民營科技實業家”
2005年10月 榮獲“全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奉獻獎”2005年11月7日 榮獲“中國玉米產業重大貢獻獎”
李登海 李登海
2012年 當選中共十八大黨代表
2015年9月25日,中宣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李登海先進事蹟 [2] 
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2019年9月25日 被授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 [1] 
2022年,入選“首屆種業科學家”名單 [17] 
省市級榮譽稱號
1982年 榮獲“山東省先進科普工作者”
1987年 榮獲“為農村科技致富能手”
1988年 榮獲“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1988年 榮獲“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1988年 榮獲山東省“最佳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1990年 榮獲山東省“農民科技狀元”
1990年 榮獲山東省首屆“十大傑出青年”
1992年 獲山東省人民政府重獎
1992年 榮獲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1992年 榮獲山東省“科教興魯先進工作者”
1995年 榮獲“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2001年 榮獲“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
2001年 榮獲“山東省優秀專業技術人員”
2004年 榮獲“煙台市傑出人才特別獎
2005年11月18日榮獲“煙台市科學技術最高獎”
2009年 榮獲“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 [11] 
2022年 獲評首屆種業科學家 [18] 

李登海成果獎勵

先後獲得國家級重大科技獎4項,省部級7項,16個新品種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兩項制種技術取得專利保護
國家級
1989年“玉米良種選育及其推廣”獲國家星火獎一等獎
1992年“山東省220萬畝噸糧田科技開發”獲國家星火二等獎
1999年“高產玉米新品種掖單12號選育”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4年“高產玉米新品種掖單13號的選育”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省部級
1981年“春玉米畝產1800斤栽培技術”獲山東省科委科技成果二等獎
1982年“高產優質玉米自交系掖107及其單交種掖單2號”獲山東省科委科技成果二等獎
1991年“山東省220萬畝噸糧田科技開發與管理”獲山東省星火一等獎
1993年“夏玉米畝產900公斤高產規律及配套技術研究”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5年“緊湊高產玉米新品種掖單13號的選育”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7年“緊湊型玉米新品種開發應用”獲山東省星火科技一等獎
2001年“高產抗病玉米新品種掖單22號選育”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李登海育種傳奇

在農業育種界有“南袁北李”之説,“北李”,其實有兩位,其中之一就是李登海。他是玉米育種和高產栽培專家,研究員,兼任幾所農業大學碩士生導師。在中國育種界(不僅是玉米育種界)李登海取得的研究成果數量首屈一指。
但李登海又不同於一般的專家。李登海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是在“文革”以前,初中畢業就趕上了“文化大革命”。現在在履歷表上填寫的“大專”學歷,是函授得來的。那時他已是全國知名專家了。
李登海的科研成果是大批直接用到生產實踐上的良種,而不是等身的鉅著宏論。
當李登海應邀赴美國考察時,接待方為他升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國內的競爭對手説:中國加入WTO後,只有李登海領辦的登海種業才具有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李登海不是高官,但享受很高的政治待遇;李登海是育種專家,不研究政治,但他懂政治、講政治。13億人口的中國,糧食安全,讓老百姓吃飽飯,是執政黨最大的政治。

李登海育種專家

李登海在育種科研、玉米高產栽培和種業體制創新領域親歷親行30多年,培育出20多個優質高產玉米新品種,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種植,累計增產糧食800多億公斤。創造出畝產過噸糧的世界夏玉米最高紀錄,在李登海的試驗田裏,玉米、小麥兩季能產噸半糧,1畝地能養活4個人!
因為李登海不是學院派出身的“專家”,而是從一個普通又普通的農民技術員(全國何止成千上萬?),在實踐中摸爬滾打自學成材的專家,因而被許多人稱為“農民育種家”。這一稱呼是褒是貶,恐怕出自不同人之口,含義也會不同。如果根據育種家的出身就冠以“XX育種家”,那麼不是農民出身的育種家又該怎樣稱呼呢?
其實,“天道酬勤”這個成語用在李登海身上再恰當不過了,專家同行説:像李登海這樣連續二十六個春節(冬季)在海南搞加代育種的,別説全國,全世界也只有他一人能做到!
海南三亞是熱門旅遊區。然而三十年前的海南島決不是風光宜人、遊客雲集的旅遊聖地,至於黎族兄弟聚居的陵水縣荔枝溝,則更是人跡罕至、蛇竄鼠跳的不毛之地。1978年冬天,李登海身背幹蘿蔔絲和豬大油,還有用於加代繁育的玉米種,汽車、火車、輪船,跋涉八天八夜,從山東掖縣(今萊州)闖進海南荔枝溝,從此開始了他聖徒一般追趕太陽的南繁育種歷程。
如今的登海種業南繁基地已是全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好的科研基地。每年冬季,特別是春節的時候,到海南“考察”的領導們都會順路到基地看望慰問李登海和他帶領的育種專家們。這裏有公寓化的宿舍,彩電、淋浴、餐廳,配套齊全。每年冬天,登海種業的育種技術人員都集中在這裏,進行大規模的加代育種。
二十七個冬季,李登海象追逐太陽的候鳥,從山東到海南,培育出了一個又一個玉米新品種,一次次創造中國玉米高產的新紀錄,在實踐中實現了玉米育種理論的創新的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突破。
初中畢業後,李登海回鄉務農,因為表現好,被選進村農科隊當上了農民技術員,1972年當上了農科隊長。
那時候膠東農村正提倡“科學種田”,掖縣(今萊州市)北部幾個種田特別好的村還是山東農業大學和萊陽農學院、煙台農科所的試驗基地。受專家們的影響,各村幾乎都成立有農科隊,主要是引種新品種,進行高產栽培試驗,玉米、小麥、地瓜、花生,什麼都搞。那時候農民種的玉米品種主要還是當地的“二馬牙”、“小粒紅”等普通農家種子,一畝地也就打二三百斤,而小麥一畝地能打四五百斤,為什麼大粒(玉米籽粒大)的產量還不如小粒的(小麥籽粒小)?李登海動了腦筋。他在一本雜誌上看到,當時美國的玉米畝產已達到了2500多斤。我們太落後了,二三百斤和2500斤的差距太大了。外國人能辦到的事,中國人也一定能辦到。
“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21]  李登海把毛主席的這段話(那時候叫“毛主席語錄”)工工整整地寫在日記本上,實際上也印在了腦子裏,溶化在血液中了,成為激勵他不懈奮鬥的座右銘
李登海帶領隊員們把能徵集到的全國各地最好的玉米品種,每年種植10多塊實驗田,探索玉米高產的道路。但由於當時能選用的玉米品種基本上都是平展型玉米,無論用什麼辦法,產量都突不破750公斤。

李登海進修

必須選用高產的新品種,可搞育種,對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登海來説,知識遠遠不夠用。1974年,李登海被村黨支部推薦到萊陽農學院(現在的青島農業大學)進修(那時候叫“社來社去”,就是學完之後仍是農民身份,還回農村務農)。那正是“批林批孔”熱火朝天的時候,李登海不顧別人批他走“白專道路”,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利用一切時間拼命學習育種和栽培理論。
萊陽農校的劉恩訓老師是搞遺傳育種的,看到李登海潛心鑽研理論知識的勁頭,他象發現了一顆好苗子,進修結束時,劉恩訓老師將二十幾粒玉米種子交到登海手裏,“這是從美國專家手裏得到的材料,拿回去分離研究一下,或許能出來新東西。”李登海如獲至寶,當年冬天就帶到海南島去加代繁育。從此,李登海不僅收集了大量的種質資源,而且自己創新培育了大批骨幹玉米自交系,被全國眾多育種單位廣泛應用,特別是在緊湊型玉米的育種和高產培創方面,連續不斷地創出新業績、創造新紀錄,用實踐確立了自己在育種界的地位,被譽為中國“緊湊型玉米育種之父”。
李登海肯定是一位企業家。這從他自己投資創建萊州市玉米研究所那天就已經確定了。
但是李登海並非一開始就對科技型企業該怎麼辦成竹在胸。
萊州市玉米研究所不是國有事業單位,如果從單位名稱上判斷其屬性,可能會犯經驗主義錯誤。李登海自己籌資創辦萊州市玉米研究所的1980年代,中國種子行業還沒有“個體户”,要註冊登記“科技個體户”這樣的單位,工商管理部門無章可循,只有戴上一頂“紅帽子”,本來是自然人出資的集科研、生產、經營於一體的科技型企業實體,卻在營業執照上寫的是“集體企業”。
李登海是企業的所有者,同時也是經營管理者。
從萊州市玉米研究所,到萊州市農業科學院,再到萊州市登海種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企業隨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也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從兩萬元資產、幾個人的“科技個體户”,發展壯大成為正式發行上市的全國種業五十強的現代化大公司,李登海用了二十年時間親手將他的這一“產品”在全國做大做強,李登海當然是名符其實的企業家。
但是,李登海沒讀過MBA,李登海手下的主要干將平均學歷連高中都不到。然而就是這樣一支以農民為主體的隊伍,在與學歷高、經費足、裝備精良的一大批國有科研院所和種子公司的激烈競爭中佔了上風,甚至與世界種業老大美國先鋒種子公司合資建立了自己控股的“山東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承認李登海是企業家,或者是標準不同,或者是觀念不同。但是市場承認。
辦企業自有辦企業的章法,然而1980年代初的中國農村剛剛實行大包乾,一個“農業科技個體户”如何辦企業?問誰都答覆不出個章法。

李登海創業過程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可是第一個闖路的人該如何邁出第一步呢?
李登海要實現他的理想,沒有路,只能自己闖。
1984年,原來村技術隊的同伴們都在自己的責任田裏熱火朝天地奔致富路的時候,李登海夫婦帶着五個光棍漢和四個毛頭小夥子,在自家的廂房裏辦起了“掖縣後鄧農業實驗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幾乎沒有任何來自政府、社會的精神鼓勵,物質支持更是無從談起,有的只是白眼和嘲笑。這很容易理解:放着進城、轉幹、吃皇糧的縣科委副主任不幹,領着幾個“沒本事”的人幹個體,不是腦子有病是什麼?!然而就是這個自籌資金、自負盈虧的實驗站卻是中國第一個民營農業科技企業的雛形。儘管它簡陋的有些寒酸:三間老屋,幾條麻袋,幾個籮筐,再就是鍁钁犁耙這類最原始的農具。當然了,還有李登海視若珍寶的幾千份玉米育種材料。
1992年,李登海的玉米研究所已經有些規模了,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當然也有點家底了。如何把一起創業的夥伴們更緊密的團結在一起?如何處理好積累和分配的關係,為將來的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單位遇到了大問題。明晰產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企已經改革已走在前邊了,民辦的科研所怎麼改?李登海諮詢專家,徵求領導意見。在從北京參加完黨代會回來的飛機上,時任煙台市委書記的杜世成同志給他出主意,搞股份制呀。李登海説,搞股份制,我就得佔大股,可我是共產黨員,應該無私奉獻,這合適嗎?杜説,有什麼不合適的?把你的有形資產無形資產投進來,再吸引進更多的資金和人才,把研究所辦成公司制的新企業,把種子產業做大做強,不是可以給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嗎,這符合三個有利於的要求呀,這正是共產黨員應該帶頭做的嘛。有了領導的鼓勵,李登海心中有底了。於是李登海把自己的家底進行了評估,又選擇主要管理人員和骨幹技術人員共同出資,組建起全國首家集科研、生產、推廣、經營於一體的種子產業化農業科技企業。
1990年代後期,全國種子行業不斷放開,各級育種科研單位和各類種子公司紛紛改制走產業化的路子,國外種子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1997年,李登海斥資2400萬元,買斷了全國頗有影響的當地鎮種子公司,組建了萊州市登海種業有限公司,第二年增資擴建成萊州市登海種業(集團)有限公司。
為了加快發展,迎接入世帶來的新的挑戰,加快企業發展,進一步增強競爭實力,2000年,李登海又毅然決策,將萊州市登海種業集團有限公司整體變更設立為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邁出了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進入資本市場、加速企業發展的第一步。
在人多地少、自然條件並不優越的中國,李登海用自己培育的一個又一個玉米新品種和高產栽培技術告示世人: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自己養活自己!
青年科技先鋒、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科技功臣、全國優秀民營企業家、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李登海以自己成績卓著的實踐贏得了許多榮譽稱號。從青年到中年,世事變遷,並非所有的“先進”、“英模”都能做到與時俱進,曇花一現的有之,甚至腐敗墮落的也並非個別,而李登海卻始終讓人放心。
作為第八屆全國青聯副主席、第八屆、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專門委員會委員,李登海享受的政治待遇很高,他在人民大會堂與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共商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方向的重大決策。但李登海並沒拿這當自己炫耀的資本,而是始終在育種科研和發展壯大民族種業的創新實踐中忠實地履行一名共產黨員本分。
李登海引起上級的注意,當然是因為他在玉米育種科研和新品種推廣上取得的突出成績,縣裏的、市裏的、省裏的,各種榮譽稱號每年都得兩三個,而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的是他39歲的時候,也就是1989年,先是獲山東省十大傑出青年稱號,接着就是全國首屆十大傑出青年。1992年,腳上沾着泥巴、頭上頂着玉米花粉的李登海走進了人民大會堂,成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連續兩屆當選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的委員。
十多年的代表生涯,李登海不負人民的囑託,忠實地履行代表的職責。特別是在推動有關農村、農民、農業的立法方面,他結合自身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走訪調研,瞭解社情民意,為推進立法奔走呼喊。《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制定和出台,李登海提出了十幾條很有見地的建議,在農業部的檔案室裏,李登海提的立法建議專門作為資料保存。《婚姻法》修改的時候,有些條款涉及到廣大農村千家萬户無數個家庭和當事人的切身利益。李登海身在農村,非常熟悉瞭解情況,他提出五條修改意見,引起法學專家的高度重視,中央電視台專題採訪他。城市規劃建設、農機管理、海洋漁業,凡是涉及到土地、涉及到農民利益和農業、農村發展的事情,李登海都會以人民代表的身份積極建言獻策
作為第八屆全國青聯副主席,李登海多次帶團或作為成員出訪歐洲、非洲、韓國、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所到之處,李登海以自己在專業領域的博學和外交方面的睿智,樹立了中國青年的良好形象。李登海率團訪台時,有台灣記者問他:李先生,你和李登輝是什麼關係?登海從容應答:一筆寫不出兩個“李”字來,按中華民族的傳統,我跟登輝先生當然是同宗同祖的一家人。

李登海外界評論

李登海農民本色

李登海出身農民(出身是不能選擇的)。他的膚色、身材,他的穿着和飲食習慣一搭眼就是典型的北方農村漢子。
李登海出生的農村,五十多歲了,天南海北都走過,美國、歐洲、非洲澳大利亞新西蘭,到過世界好多國家和地區,但他始終保持中國農民的本色。
中國的農民最勤勞,最能吃苦,李登海則更加突出。
生產隊的時候,不管是作一名普通社員,還是作農科隊的技術員,他總是髒活累活搶着幹,而且特別有“抻頭”,就是活不幹完不停手,常常是從清早開始幹,一直到“日頭晌了歪”(下午一兩點鐘)才吃中午飯
培創高產田需要有機肥,到哪兒弄這麼多有機肥?李登海和隊員們把為小學和敬老院清廁所的事情包下來,把農活“三大苦”,也就是最髒最累的“扔糞、打炕、拆破屋”攬下來。
在玉米所最初成立艱苦創業的日子裏,三夏大忙季節,為搶墒播種玉米試驗田,李登海帶領職工沒白沒黑地忙活,常常是晚上拔麥子幹到凌晨一兩點,累得人東倒西歪,這還不算,一大早還要起來滅茬、施肥、開溝、播種。
到海南島加代育種,為了選一個隔離條件好的地方,李登海在陵水縣一個叫荔枝溝的地方安營扎塞,建立育種基地。育種的隔離條件好了,但生活條件就無從談起了。李登海和同伴們砍來樹枝,搭起窩棚,聊作棲身之所。海南氣温高,窩棚不需要禦寒功能,可是它遮不了風,也擋不了雨,更擋不住蚊蟲、老鼠、毒蛇。常常是人睡在牀上,老鼠、毒蛇在牀下、被子上串行。遇上下雨天,外面大下,裏面小下,外面不下了,裏面還滴嗒。吃飯就更簡單了,三塊石頭支上口鐵鍋,用幹蘿蔔絲煮一鍋湯,下進去麪疙瘩,就是主食了。
生活上馬馬虎虎,育種卻是一絲不苟。李登海把帶來的育種材料一粒一粒仔細地播進地裏,澆水、除草、滅蟲,起早貪黑;怕黎族老鄉的水牛跑進地裏糟蹋玉米苗,李登海帶領夥伴們上山砍來樹枝圈起籬笆牆。砍樹枝的時候,一不小心,盤踞在樹上的毒螞蟻就會落到頭上、脖子裏,痛癢難忍!衣服、褲子撕破了,身上掛出一道道血口子,李登海説:真正知道了什麼叫披荊斬棘。
李登海成了大老闆後,他的勤勞勤奮更是有增無減,因為時間對他來説更加寶貴了。僅以2002年9月16-19號這幾天的活動情況為例吧。
16號上午10點從甘肅敦煌下飛機,驅車趕到酒泉,連口水來不及喝,直接鑽到大田裏察看制種玉米的長勢;
中午簡單吃點東西,接着驅車奔張掖武威,同樣是到一個地方,邊察看玉米長勢,邊詢問工作人員有關情況;
當晚驅車趕往寧夏,晚上10點到達中寧縣一個叫勝金關的地方,工作人員將他接到中寧縣賓館,10點半吃晚飯——這一天就跑了900公里!
17號早晨,一邊吃早飯,一邊和中寧縣的領導談論發展制種生產的有關事宜,早飯後開始察看中寧縣種子公司和良繁場的制種玉米及新品種試驗,直到中午11點半,婉拒了中寧縣的挽留,趕到青銅峽市繼續考察,結束時已是下午1點。
在青銅峽市吃了午飯,休息了一個小時,下午驅車到陶樂縣察看玉米制種田。
晚上9點回到銀川市,召開工作人員座談會,10點半休息。
18號上午,參加寧夏回族自治區“制種業環境創新座談會”,9點45分接受記者採訪(15分鐘),10點驅車趕往內蒙古烏審旗考察。
19號上午從烏審旗趕往陝西榆林,考察生產基地。10點半,從榆林乘飛機趕赴西安,與陝西省種子管理站的領導商討在陝西進一步搞好新品種試驗示範的問題。當晚從西安乘飛機趕往四川成都。
這就是李登海四天的行程和工作。這就是特別有“抻頭”的農民李登海。

李登海獨特情懷

李登海是一個普通人。説他普通,是因為李登海跟常人一樣,同樣吃五穀雜糧,同樣有喜怒哀樂。他生氣憤怒的時候,一樣會罵人,他傷心的時候,一樣會嚎啕落淚。
李登海是全國解放前夕出生的,因為父親闖關東了,他與母親相依為命,是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因此他對母親的孝是出了名的。到外地出差,再忙也不忘給老母親捎帶點什麼新鮮東西;回到家,不管多晚都要到老母身邊問寒問暖。2002年春節,李登海把93歲高齡的老母接到了海南育種基地。二十多年來,李登海一個春節都沒在家過,帶領他的夥伴和助手們在這裏櫛風沐雨,攀登育種高峯。兒行千里母擔憂,遠在八千里外的慈母,每年除夕都會在堂屋正中的小桌子上擺上幾棒老玉米,供在菩薩像前,老人家是在用這種中國最古老的方式,遙祝兒子每年都培育出新品種!93歲了,老孃在人世的時間終是有限的,一定把老孃接來海南,走一走,看一看。這個春節,老人穿着大紅的毛衣,在育種田邊,看着兒子和夥伴們忙忙碌碌,過得格外開心。臨回山東時,老人邊上車,邊説:大家受累,大家受累。看着老孃乘車遠去,李登海潸然淚下。
李登海 李登海
人吃五穀雜糧,當然會生病,李登海也不例外,可他得病,純粹是操勞過度,積勞成疾。李登海到海南搞育種,在田間套袋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時間久了,得了痔瘡,十分痛苦,做了四次手術,以至於肛門幾乎沒有什麼收縮力,一有便感就得趕快跑廁所,稍一耽擱就會弄髒內褲,這是件很尷尬又很無奈的事情,可是李登海照樣每年到海南去搞加代育種,照樣在地裏一站幾個小時。
李登海也有哭的時候,而且還很傷心。育種用的種子是李登海的心尖子,誰要是給他動了、毀了,那當然是傷透了他的心。有一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種,種到地裏的種子破土了,李登海一天看好幾會。有一次到陵水縣城買東西,傍晚才回基地,急忙趕到育種地去看他的寶貝。這一看不要緊,黎族老鄉的兩頭水牛把地裏的玉米苗啃食、踩踏得一片狼藉!李登海腦袋“嗡”的一聲,兩眼一黑,一屁股坐到地上,撕心裂肺的哭聲劃破了荔枝溝黃昏的寧靜。從此後,李登海落下個病根,一聽見牛叫就頭疼欲裂。
李登海也愛唱歌,尤其是喝了點酒的時候。不過李登海經常唱的大多是些老歌,比如《我們走在大路上》什麼的,現在的年輕人幾乎沒人會唱。興致高的時候,李登海最愛唱《三百六十五里路》,邊唱邊自己揮手打着拍子,滿懷深情,“為了理想我寧願忍受寂寞,飲盡那份孤獨;三百六十五里路啊,從故鄉到異鄉,三百六十五里路啊,從少年到白頭”!每當唱到此處,李登海都情不自禁雙眼噙滿淚水,他説,這首歌就像是專門為我寫的。

李登海相關詩詞

七律(新韻)· 玉米育種大王李登海
壯哉登海起山東,大願青紗濟眾生。
幾度新春別後鄧,六刷舊墨動先鋒。
精神會聚天邊夢,蹊徑獨開葉上衝
設若賈公尋故地,齊民本紀寫清風。
注:
1、後鄧,李登海老家萊州市後鄧村;先鋒,指美國先鋒種子公司。
2、天邊夢,意指民以食為天;葉上衝,李登海發明的緊湊型玉米重要特徵是葉子上衝,適於密植高產。李登海也多次講,搞農業科研要有股子向上衝的勁頭。
3、賈公,指賈思勰,山東人,古代農業科學家,著有《齊民要術》。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