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畋(621年- [10]690年),字竹声, [11]中国花炮祖师。 [11]
李畋天资聪慧,随父练就一身武艺,曾被多处聘为武术教习。父母去世后,以务农、狩猎为生。李畋听说燃竹可壮气驱邪,即试之,其效果极佳,一时山中爆声四四起,硫磺香味将瘴气杀灭驱散,染病者病愈。李畋因其不便于携带且不够安全,又以纸代竹,经反复试验,其声如雷,光气四射。遂李畋的爆竹除用于驱除瘴气,还用于婚丧喜庆。李畋用爆竹驱赶邪气,使皇上龙体康复,太宗封其为“爆竹祖师”。 [12]
为制作爆竹,李畋历尽艰辛,手足多次伤损,住屋亦毁于硝火,且未能按时婚娶,直到中年与一唐姓贫女结为夫妻。此后,其继续从事爆竹制作和硝药提炼,因积劳成疾病逝,享年70余岁。 [12]
- 所处时代
- 唐朝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出生日期
- 公元621年农历4月18日
- 逝世日期
- 公元690年农历12月18日
- 主要成就
- 发明了纸质鞭炮
- 主要作品
- 鞭炮
- 本 名
- 李畋
- 职 业
- 鞭炮研发师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一天,两人上山采药、狩猎,偶遇风雨,回家后,仲叟一境润厦病不起。乡人言称为山魈寒战击邪气作怪(实为瘴气),将危害一方。李畋十分焦急,突想到父亲曾说燃竹可壮气驱邪,即试之,颇具声色,但爆力不足,他便大胆地在竹节上钻一小孔,将硝药填入,用松油封口引爆,效果极佳。乡邻仿之,一时山中爆声四起,清香扑鼻,瘴气消散,仲叟病愈。但这种竹爆携带不便,且不安全,李畋又以纸代竹,经反复试验,其声如雷,光气四射。后来,这种爆竹除用于驱除瘴气,还用于婚丧喜庆。李畋为恤民富乡做下这一事业,受到各方好评,但因缺少资金等原因,爆竹生产一时未能发展起来,直到宋代,始建作坊、爆庄。
轶事典故
播报编辑
李畋先师
唐朝有个皇帝叫李世民,李世民有个宰相叫魏征。据说,魏征权力很大,“日管人间,夜辖阴曹”。一次,一个叫八河都总管泾河龙王的,犯了天条,被判死罪。玉帝命魏征去执行斩刑。当时正值炎热夏季的子夜,魏征昏昏入睡后,突然全身大汗淋淋,原来是他正在斩杀犯了天条的罪龙,被累出汗来的。正在这时,李世民用扇子对着魏征连扇三扇。这么一扇,风助魏征,终于帮助他斩杀了罪龙。于是,罪龙的阴魂怪罪李世民,经常兴风作案,扰的李世民坐卧不安,夜夜不得安宁。朝廷只得派大将秦叔宝、尉迟恭守护李世民的寝宫,才算平安无事。但是,一年365个夜晚,夜夜要守护,实在苦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正在为难之际,有个叫李畋的人想出一个办法:用小竹筒内装些硝磺,点燃爆响,山叫谷鸣,将鬼怪邪魅全都吓跑了。这样一来,鬼怪邪魅是吓跑了,可是爆竹发出大声,仍然使李世民不能很好安寝。后来,又有人想出办法,将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贴在李世民的寝宫的门上,一镇鬼怪邪魅。所以,秦叔宝、尉迟恭后来就成了门神。李畋除用爆竹守护李世民的寝宫外,他还用爆竹驱岚散瘴。因为当时唐朝征战频繁,疫病盛行,贫民遭殃。李畋使用这个办法后,果然灵验。所以,后来爆竹被广泛应用于辟邪驱瘴了。后人为了纪念李畋,都尊捧他为鞭炮的祖师爷。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李畋先师会,在祖师爷生日这天,大办宴席,铳炮齐鸣,叩头下跪,隆重庆祝一番。这种习俗,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一宣沿袭到解放初期。
人物纪念
播报编辑
李畋故居
李畋故居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气派,其实只有一间简陋的堂屋而已。里面供奉的李畋塑像和牌位表明,这半栋建筑应该只是文献记载中的“佑圣观”,而非李畋日常起居的“老屋”。当然,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眼前的这座“松仙庙”据说供奉的就是李畋,“这里原来只有一座小庙,香火却很旺盛,每年李畋生日的时候,这里都是人山人海。”杨翔说。据《萍乡地方志》记录:明洪武三年(公元1307年),上栗人民在“佑圣观”设立爆竹祖师神位,每年4月18日,到“佑圣观”祭祀李畋。当地村民坚持“李畋在这里生,在这里死”,甚至为李畋故居之事,三地相争。
从地理的角度审视李畋这个历史原点,应该是契合的。在浏阳、醴陵、上栗、万载四城中,上栗居中,由此辐射西至醴陵,北到浏阳,东为万载,著名的罗霄山脉矗立在这个区域的西部和南部,其余脉如章鱼的触须,深入到这个三角地的腹部,构成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 —这些地理要素,不仅契合了李畋这个历史原点的存在,更为花炮技术的绵延,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要素。 [4]
李畋公园
1999年,江西省上栗县就开始修建李畋公园,公园占地120余亩,一尊高15米的李畋铜像已经屹立在龙合山上。据《萍乡地方志》记录:明洪武三年(公元1307年),上栗人民在“佑圣观”设立爆竹祖师神位,每年四月十八日,到“佑圣观”祭祀李畋。 [6]
2001年,为纪念唐朝发明家李畋,湖南省大瑶镇路东村(古称太和村)人在李畋的墓地辟建了李畋公园,在李畋阁(旧时祭奉始祖的地方)遗址建造了花炮博物馆。该馆为仿唐建筑,内设“千年巡礼”、“传统工艺”、“现代科技”、“辉煌业绩”四间展室,陈列了210多幅图片、180多件实物。 [2]
史料记载
播报编辑
2003年,一本《李氏族谱》在距麻石街24公里的江西省上栗县桐木镇被发现。在这本族谱中,关于李畋有这样的文字:居江南道袁州府,萍北麻石街北人,世生于唐武德四年四月十八日,太宗时应榜召入长安,以百枚爆竹进京齐响生擒山魈,敕封为李畋先师赏银千两以爆竹为业造福万民也。 [6]
据《萍乡地方志》记录:明洪武三年(公元1307年),上栗人民在“佑圣观”设立爆竹祖师神位,每年4月18日,到“佑圣观”祭祀李畋。 [6]
鞭炮历史
播报编辑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遇到喜庆之事,像儿女婚嫁、盖房上梁、乔迁新居、经营的店铺开业,都要燃放鞭炮,以示喜庆吉利。特别是农历的除夕、新年的元旦、正月十五等,鞭炮声充满寰宇,带有普天同庆的味道。宋代诗人王安石《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生动地描绘了新年贴对联、放鞭炮的热闹情景。
爆竹,又名爆仗、炮仗,称鞭炮是宋以后的事。从《诗经.小雅.庭燎》中,我们可读到这样的诗句:“庭燎晰晰,君子至止。”庭燎,是古人将竹子、草或麻杆,捆绑在一起燃放使夜晚耀如白昼,有照明与驱邪的作用。这可能是中国燃放爆竹的雏型,距今已两千多年以前了。古书《周礼》有岁终驱疫鬼即“驱傩”的活动。汉代,燃放爆竹,也为了驱鬼辟邪,时间在正月初一。汉东方朔的《神异经.西荒经》说,深山中有山臊(后人称山魈),人接触到它,往往染寒热病。它好偷人食盐来吃虾蟹,遇见它“人尝以竹着火中爆州(形容声音)而出,臊皆惊惮。”南朝梁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也说:正月初一“鸡鸣即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山魈怕爆竹,民间便将山魈演变成一个叫“年”的怪物,年年从海里爬上岸来害人,后来它被一个穿红衣的小孩燃放爆竹吓跑了。这样除夕或正月初一燃爆竹驱邪,就渐成一种习俗。
发展
开初的爆竹只是用火烧竹子,使之燃火发声。随着纸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加上炼丹家逐渐发现硝、硫磺与炭是易燃物质。到唐代,爆竹的燃放发展为人们将一支长竹竿点燃,或将一串串竹节挂在长竹竿上燃爆,当时被称作“爆竿”。唐诗人来鹄在《早春》中写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药王”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最早记叙了把硝石、硫磺、含炭物质混合在一起创造火药的“硫磺伏火法”。火药用于爆竹也就逐渐开始,最初是将火药装入竹筒里燃放,后改进为用卷纸裹火药来燃放,爆竹也改名为“爆张”或“爆仗”。到宋代,不仅纸制爆仗兴盛,而且烟花成为节日必需之物。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南宋宋孝宗时,元宵节夜晚在宫中一次要放烟火百余架。到明代,藩王、权贵之家,节日也以放烟火来争奇斗胜,促使爆竹烟花规模、花样不断翻新。
制作工序
筒子阶段
腰筒子——梭凳、双角架、磨刀石。
黑硝阶段
磨木炭——石磨子、筛子。
引线阶段:
做引——硝签子、盛硝筒。
晒引——
饼子阶段
紧箍——桌子。
刮底——铁刮子。
糊筒口——棕刷子。
装黄泥——棕刷子、撮斗。
打土底——铁站子、方木锤。
钻眼——钻子、钻眼板/油斗。
栽引线——桌子。
炮竹阶段
磕炮竹——磕刀、磕凳、敞口斗。
闭筒子——桌子、水刷、浆刮子、面灰碗。
结鞭——竹盘子。
印纸阶段
制板——画笔、刻刀
裁印纸——裁纸凳、裁纸刀。
印刷——棕刷子、颜料碗。
相关活动
播报编辑
2016年5月24日,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城李畋公园张灯结彩。由上栗县花炮总商会主办,当地民众自发组织参加的“纪念爆竹祖师李畋诞辰1395周年”活动在此举行。此次纪念活动主要内容有李畋故居祖师铜像开光祈福法会、爆竹祖师李畋诞辰1395周年公祭仪式、上栗县花炮总商会表彰颁奖仪式、民间灯彩游艺、首届“上栗梦,花炮情”诗词书画展。 [6-7]
2016年6月4日(农历4月18日)是李畋1395周年诞辰。当天,在醴陵市委副书记、市长康月林的带领下,醴陵市委、市政府及花炮行业170余人在李畋殿前广场公祭祖师李畋,缅怀其丰功伟绩,弘扬厚重花炮文化。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