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甫春

(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副會長)

鎖定
李甫春(1939-),廣西鳳山縣人,壯族。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廣西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副會長。1988 年經國家人事部批准為全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1 年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1] 
民    族
壯族
出生日期
1939年8月
畢業院校
中央民族學院分院
姓    名
李甫春
出生地
廣西鳳山
榮    譽
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
李甫春1963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分院(即現中南民族學院)歷史系,是新中國培養的少數民族知識分子。1979年開始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中一些突出的問題。先後承擔“六五”、“七五”“八五”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社會科學規劃的研究項目,並參與廣西重大科研項目《廣西石山地區綜合治理與開發戰略研究》,已公開出版專著3本,發表論文近百篇。
李甫春1986年出版的《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商品經濟研究》一書,是他承擔國家“六五”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的研究成果,是我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的第一本個人專著。全書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我國少數民族商品經濟發展狀況和各種問題。提出了發展民族地區商品經濟的思路。1.以我國解放前分別處於前資本主義諸社會形態的各少數民族為實例,概括分析了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農奴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諸社會形態各民族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特徵,勾畫出了一幅活生生的商品經濟發展史的輪廓 ;2.探索了舊中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根源。認為其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導致社會分子發展進程緩慢;而生產力低下,分子進展緩慢的根源,是多層次自然經濟結構束縛的結果;而多層次的自然經濟結構,又是由於層巒疊障 ,山重水隔的惡劣自然地理環境所造就的。3.提出民族的形成,發展、繁榮、消亡,是與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萌芽,興盛、發達、消亡並行的。民族與商品,堪稱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雙胞胎。因此,發展商品生產。走向市場經濟,是一切民族走向繁榮,最終實現世界民族大融合的必由之路。4,繁榮民族地區商品經濟的根本措施,是從各民族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選擇適應各民族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所有制結構和經濟運行機制;5.發展民族地區商品經濟的基本路子,是根據市場需求,開發豐富資源,發展連結城鄉的現代產業經濟羣落和現代工業,建立民族經濟中心,完善金融、流通、技術、信息、勞務等服務網絡;6.在後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商品經濟需要採取的特殊措施,是克服落後的生產經營方式,保護商品生產資源和生態環境:克服自然經濟觀念,培養商品經濟意識 ;克服陳舊落後習俗,建設現代文明;7.大力培養各少數民族多層次的經濟管理人才,是發展民族地區商品經濟的戰略措施 ;8.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必然導致世界各民族經濟生活的國際化,使各民族的共同地域不斷髮生變化。促進世界統一語言的形成。培育全人類共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最終實現世界各民族種族的大融合。
關於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資源開發模式,李甫春提出 ,為解決以往斤發民族地區資源普遍、長期存在的庫羣、礦羣、場羣矛盾,使資源開發能有效地帶動當地民族經濟發展繁榮,要把馬克思的地租理論和股份資本理論,運用到民族自治地方資源開發的實踐中來,把開發資源所要徵用的當地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按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地價公式(即地價=地租額+利息率)計算出其價值之後,作為當地農民集體的實物股份。參加資源的開發,與投資開發者合作,建立聯合股份制企業。使當地農民和地方政府在開發資源中獲得其本來應該得到的利益。並以此啓動當地各民族經濟的發展。
李甫春還提出要從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趨勢,來考慮我國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和對外開放事業,並把內陸邊疆的對外開放當作我國扶貧開發事業的戰略措施。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商品經濟研究》。民族出版社1986 年版《少數民族經濟新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擺脱貧困的新思路》(與楊柳合作),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0 年版。 [1] 
參考資料
  • 1.    韓天雨,劉全福主編,當代中國經濟大辭庫 經濟名錄卷,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12,第418頁 韓天雨,劉全福主編,當代中國經濟大辭庫 經濟名錄卷,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12,第4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