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玶

(中國工程院院士、地震構造專家)

鎖定
李玶(1923年4月1日—2019年9月10日),湖北大悟人,地震構造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1] 
1947年李玶從國立中央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50年參與創辦了南京大學工程水文地質專業 [2]  ;1954年調至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並從事沿海地下軍事工程選址;1959年以來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從事大地構造、地殼穩定性和工程地震研究 [1]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9年9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3] 
李玶長期致力於中國重大工程區地殼穩定性和地震危險性評價 [4] 
中文名
李玶
外文名
Li Ping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
出生日期
1923年04月01日
逝世日期
2019年09月10日
畢業院校
國立中央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李玶文集》
主要成就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政治面貌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李玶人物生平

李玶
李玶(7張)
1923年04月01日,李玶出生於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
1933年—1937年,就讀於湖北省立第六小學。
1938年,全家輾轉逃難,後乘船沿長江來到重慶,住在沙坪壩,期間考入重慶南開中學
1943年,考入位於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地質系 [5] 
1947年,參加“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5.20”愛國學生運動;同年從國立中央大學畢業,畢業論文是《寧鎮山脈的大地構造》,並獲得學士學位,之後留校擔任助教。
1948年,在位於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參加共產黨地下組織——校友聯誼會。
1949年,協助中共南京地下組織,轉移隱藏珍貴的儀器設備和文獻資料,避免被國民黨搬遷去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事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方面的工作。
1950年,參與創辦了南京大學工程水文地質專業。
1954年,調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並從事沿海地下軍事工程選址。
1955年,被授予“技術大尉”職稱,並去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學習。
1956年,參加松花江抗洪搶險,立三等功。
1957年,去黑龍江省阿城縣王家店參加勞動,時間持續一年半。根據蘇聯軍事教材結合我國實際編寫了《軍事工程地質學》,主要合作者是兩位俄文翻譯(王得順、馬玲)。
1959年,調入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擔任助理研究員,後任活動構造室主任 [6] 
1965年,參加中國地質學會第一屆構造地質學術會議,發表會議論文《新構造學的研究現狀》(與徐煌堅合作編寫),對國際國內的新構造運動的研究做了一個概括性的總結。
1967年,在北京郊區農村勞動,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1968年,按“中央交辦”的指示,下放到湖北廣華寺“五七”幹校勞動鍛鍊。除參加田間勞動外,還負責了江漢油田排水系統的設計。
1970年,因妻子難產由湖北“五七”幹校調回北京。
1978年,由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越級晉升為研究員,作為研究生導師開始培養碩士生,作為地震局代表出席全國科學大會。
1979年,擔任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9年9月10日19時38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7] 

李玶主要成就

李玶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李坪主持完成三峽壩區、二灘、丹江口水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等國家重大工程場址的構造特徵和地震危險性評價;為雲南陽宗海火電廠擴建的地震危險性評價及海南瓊北地震烈度區劃複核作出重大貢獻。運用圖像識別等方法對唐山、汶川地震作出科學預測;促成了渤海灣海峽通道興建,開啓歐亞大陸通道;創造性提出“強震發生斷層”概念,為根治地震災害帶來福音。指出普斯羅、瀑布溝、二灘、小灣壩址有“強震發生斷層”,應加設預警措施 [4] 
  • 論文著作
截至2019年9月,李坪先後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專著10多部,研究報告80餘冊 [3]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9年9月,李坪先後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10餘項 [3]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78年
西昌-渡口地區的地震危險區劃及烈度區劃
全國科技大會獎
1986年
海南島瓊北地區地震烈度複核工作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7年
二灘地區斷裂活動性的研究及烈度複核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7年
廣東瓊北地璨基本烈度複核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8年
鮮水河一小江斷裂帶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8] 

李玶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1947年,李玶在南京大學地質系擔任普通地質、農業地質、構造地質、岩石學、礦物學、光性礦物學等課程的實驗教學任務,同時負責全系各年級的野外實習任務。1951年,在南京大學繼續擔任一些課程的實驗任務,併兼系業務秘書。跟隨姚文光教授講授《構造地質學》。1953年,擔任南京大學地質系講師,教授工程地質、農業地質、光性礦物、岩石學、礦物學、礦牀學等課程。1954年,講授《軍事工程地質學》。1994年,與胡聿賢、陳運泰共同為地震局博士生講授《地震構造學》《地震學》和《工程地震學》 [8] 
  • 講座報告
李玶在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和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地質學會承辦的“北京地質災害與防災減災論壇”上宣讀了《首都圈抗震減災方略》一文 [9] 

李玶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2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9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玶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6年
北京大學地質系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兼職教授
1986年
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
1986年
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地震地質論證組組長
1990年—1992年
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 [7] 
1993年
地礦部三峽危巖體治理專家組成員 [8] 

李玶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李玶的父親李宗芳,母親傅鳳鳴,兄弟姐妹11人,李評排行第10。家貧夭折4人,倖存7人。按年齡順序為:大哥李琰,大姐李淑橫,二哥李瑤,二姐李淑瑗,三哥李世英,李玶,三妹李羣。1928年父親去世,全家搬至廣水,在七舅家生活了兩年。1930年全家搬至武昌,後定居在中和門后街(紫陽湖畔)。1937年全家8口人因戰亂在三哥的帶領下返回廣水居住。1944年母親去世 [8] 
  • 情感婚姻
1960年,李玶在南京同楊美娥結婚。1962年生下長女,取名李迅(9月25日是魯迅的生日,由此得名)。1964年,生下長子,取名李寧(因與國際無產階級的導師列寧同生日而得名)。1970年,生下次子,取名李華 [8] 

李玶人物評價

李玶在工程水文地質學、軍事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學等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在長江三峽大壩、大亞灣核電站等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的選址和地震安全性論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3] (《光明日報》評)
李玶先生將畢生精力獻給了我國的科學事業,始終奮鬥在地球科學前沿他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從事地震構造研究的地質學家之一,學術造詣享譽海內外。他創造性提出“強震發生斷層”的概念,為中國工程地震地質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並對重大工程建設做出卓越貢獻 [1]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