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玉平

(中國微課程創始人之一、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教研中心副主任)

鎖定
李玉平,中國微課程創始人之一,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教研中心副主任。 [1]  是從一線成長起來的教育專家,出身民辦教師,當過校長、書記、教研員、教研室主任,在內蒙、北京等地工作者。
中文名
李玉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
性    別

李玉平研究歷程

李玉平 李玉平
新課程改革以來,從教研員到教研室主任,再到專業研究者,在“被培訓者”與“培訓者”的轉換與循環中,李玉平對微課程有了一些新的體驗:一般以為“理念”決定“行為”,只要理念轉變了,行為自然會跟進。所以培訓課程的結構大多是這樣的:背景——現實存在的問題,改革的迫切性;理論——新課程的理論體系、結構等;操作——基於理論的案例、操作辦法。
這從表面上看順理成章,但現實卻複雜得多:每位教師的頭腦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統”,它從宏觀上決定着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眾多專家的理論,一下子進入教師頭腦中,與原有的“系統”對接時,會經歷一個選擇、分析、淘汰、嵌入的過程。處理不好,常常會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都“吸收”,於是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像無頭蒼蠅一樣,撞來撞去,最終找不到自己;另一種是索性將自己屏蔽起來,“刀槍不入”。
其實,從理論到實踐有着漫長的路。大家對“合作學習”都認同,但是合作學習中遇到的以下問題卻不一定能處理好:課堂紀律不好管理、學生討論沒有深度、教學時間不夠、學生矛盾與衝突增加……這些問題如小草一樣不斷生長,一個問題剛剛解決,另一個新問題又來了。當這些問題不能順利解決時,教師往往還會回到老路上。
微課程則換了一個角度來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將理論暗含到小現象、小策略、小故事中,在對它們的層層剖析、梳理中,將新的理論不知不覺地浸入教師已有的系統中,並不知不覺地開始影響其行為——所謂“將理論倒過來講”。 [2] 

李玉平研究成果

李玉平的微課程是課程教學的“三小”研究(關注小現象、開發小策略、積累小故事),他做成了一種PPT數字故事用於教學活動,所有的教學情景就是教學的反思、總結,其理念就是教師專業發展,這種發展確實是很受老師歡迎,在全國很多的省市,都在學習這種方式。 [3] 

李玉平理論成果

從教二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豐富的經歷和多年的積澱讓他對教育改革有了非常深入的體驗,形成了一套獨特研究體系:
實用的研究方法:
用系統研究學校宏觀系統,用“細節”研究學校微觀運行,“小現象”追問理念實施,“小策略”尋找操作入口,“小故事”研究品質提升。在研究細節、變革細節、完善細節中完成變化。
系統的資源庫:
基於教育教學,形成了“策略庫”和“故事庫”;基於教師專業發展,形成了“研究策略庫”、“培訓素材庫”和“培訓課程庫”,這些資源既相對獨立又可互相嵌入,自主選擇與建構,可組成學校或教師自己的課程體系。
快樂的研究文化:
基於學校文化建設,他沉澱出了“快樂優先”、“簡單再簡單”、“先交朋友再研究”、“研究一起做”、“工具開發”、“嵌入而非覆蓋”等理念,並且形成了具體的操作模板與策略,可實現“不知不覺”的變革。
“高質量學習”體系建設:
研究“建立知識間的聯繫”“對自己的學習做出決定”等樸實的教學原則,進入基於此研究教學策略,形成上位有“教學原則”,下位有“教學策略”的新的課堂改革模式。
“微課程”開發:基於教師時間短,任務重的特點,開始開發微課程:如“五分鐘視頻課程”(一個課程講一個故事);720飛信(將小策略通過手機發給教師,每天一條)、口袋書(小型的閲讀素材),一種高效快速的學習方式,深受歡迎。這十多年的積澱,使他的研究成果得到越來越多的地區的認可,先後出版了《課堂開放了怎麼辦》《打開教師成長的節點》等多部專著。2009、3與2010、5分別應英國牛津大學與澳大利亞漠那斯大學邀請,與其所在的項目組成員進行學術交流,他及所在團隊的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關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