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玉山

(土壤物理學家)

鎖定
李玉山,1932年農曆九月初十生於山東省博山縣(現淄博市),祖籍是江蘇省揚州市江都縣。父親於揚州中學畢業後考入美資美孚石油公司,後轉入頤中煙草公司任小職員,婚後舉家北上,先後輾轉于山東省煙台、青島、博山、兗州、濟寧等地。 [1] 
中文名
李玉山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2年農曆九月初十
畢業院校
山東農學院農學系
職    業
土壤物理學家
出生地
山東省博山縣

李玉山個人經歷

李玉山,土壤物理學家。長期從事土壤水分動態和土壤—作物水分關係研究。在研究黃土高原土壤水分有效性時,提出了“土壤水庫效應”理論。在渭北半乾旱區旱作農田研究中,發現3米下有一“下伏幹層”,並研究了它的成因。創建了“以肥調水”的概念。建立了“王東溝塬溝系統高效開發模式”,使生態建設和提高土地生產力同步實現。
李玉山,1932年農曆九月初十生於山東省博山縣(現淄博市),祖籍是江蘇省揚州市江都縣。父親於揚州中學畢業後考入美資美孚石油公司,後轉入頤中煙草公司任小職員,婚後舉家北上,先後輾轉于山東省煙台、青島、博山、兗州、濟寧等地。全家經濟生活來源唯一靠父親工薪,生活水平隨時局動盪時好時壞。這種遠離祖籍,飄泊異鄉,唯靠工薪的家庭生活方式,對李玉山此後形成工作上獨立思考,待人上灑脱大度,生活上艱苦自立的思想與性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50年,李玉山由山東省濟寧中學畢業考入山東農學院農學系。他學習刻苦努力,各門功課始終名列前茅。同時他活躍、上進、開朗,1951年加入共青團,長期任系學生會主席。1954 年畢業後,因成績優異分配至中國科學院北京遺傳栽培研究室,師從馮兆林先生,到通縣雙橋農場基點,從事土壤水分動態定位研究工作。他貪婪地吸收、消化獲取的數據和觀察到的現象,深深感到這習以為常的春幹秋濕的自然界和春種秋收的農事活動中,竟孕含有如此生動而豐富的科學內涵。而“土壤水分和生物生產力關係”這一命題,竟成了他一生主要的研究領域和起點,經過不懈地努力,終有所成。
1956年,中國科學院調北京、南京部分科技力量支援西北。李玉山毫不猶豫地毅然離開首都北京,奔向西北內陸小鎮——楊陵鎮。離京前,李玉山專程到東長安街,沿着故宮外紅牆下的石板道,走到天安門,遠眺天安門廣場,心中湧出一片建設者的使命感,代替了惜別之情。一切服從國家需要的信念,是他,也是50年代知識分子共有的一種可貴精神。這時,坐落在楊陵鎮上的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即現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尚在建築之中。他到所報到後不久,即北上參加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當時考察全靠步行,先北上榆林,過長城,人毛烏素沙漠。再折回沿無定河西行,通過丘陵溝壑區和白宇山河源區進“三邊”風沙灘地。再經內蒙古南緣到寧夏鹽池,步行一千餘公里。沿途山川壩灘、峁梁溝壑,盡收眼底;驕陽暴雨、水土流失、乾旱風沙、農田低產,盡皆親歷。最後參與完成了“無定河流域農業生產和作物分區”等專業報告。這次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考察,對他以後的科學研究和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所形成的對黃土高原的感性認識,成為他此後研究黃土高原的寶貴財富。
1957年,李玉山開始了黃土高原土壤水分與作物關係的系統研究。1962年,他發表了兩篇很有影響的文章,提出一些新論點,此後發展為“以肥調水”和“土壤水庫效應”理論。與此同時,他領導的土壤水分組,在黃土高原腹地子午嶺林區,開展了林業生態系統中水分循環的定位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間,土壤水分系統定位研究被迫中斷。李玉山一心縈繫着我國60年代多次發生的嚴重農業乾旱,使我國糧食陷於困境的情景,他以執着的精神,轉戰於陝北、渭北、晉西受旱地區,展開了野外農田墒情調查和作物抗旱增產研究工作。1975年。在“陝西東部旱塬農田墒情調查”一文中,首次提出“以肥調水”的概念,即增施肥料、提高地力能增強土壤儲水利用,達到水肥協調的功能。同一篇文章中提出黃土高原存在“下伏幹層”問題,對農田降水就地垂直補給地下水的可能性提出了質疑。這是他從單純農業角度研究作物增產水分條件,向陸地生態系統水循環領域研究拓展的開始。在學術思路上從更廣闊的角度,來考慮農業持續發展中的水分問題。1983年,他第一次系統論述了黃土高原農、林、草地生態系統中“下伏幹層”的存在、形成、類型、及其水文生態效應。
80年代初,李玉山負責建立了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長武旱地農業研究基地。1986年,他作為國家“七五”農業科技攻關項目——“長武高原溝壑區農業高效生態經濟系統綜合研究”的主持人,帶領30多位科技工作者,建立了王東溝國家試驗示範區。以其在農學、土壤和生態學上較為寬闊和深厚的科學積累,和大家一道長期住在偏遠山村,創建了“王東溝塬溝系統高效開發模式”。1991年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農業示範推廣一等獎。他主持總結的“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定位試驗研究”成果,獲199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由於長期堅持野外研究,並取得突出成績,1990年他獲得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科學工作獎,1992年獲陝西省勞動模範稱號。
黃土高原,這一片橫亙在我國中西部的廣袤國土,多少人把她看作是一片貧瘠荒涼之地。通過“七五”科技攻關,李玉山提出了重新認識黃土高原的命題,並著文刊登在1995年的《中國科學報》上。從深厚壤質黃土資源、糧食和低產土地開發潛力,以及新湧現出的千萬畝蘋果基地和世界級煤炭能源基地等方面,論證了黃土高原擁有的巨大開發潛力。同時撰寫“黃土高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新地位”一文,在中國科學院院刊(中文版、英文版)上發表,引起世人對黃土高原發展前景的關注。
90年代以來,氣候進入旱期。他把研究重點轉到農業生態系統中水分平衡長期效應和水環境要素長時間序列的演變方面。

李玉山成就榮譽

李玉山在研究所歷任專業組長,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長和博士生導師。1991年,已經59歲的他,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長。80年代以來擔任陝西省決策諮詢委員會農業組副組長、省農業辦公室專家組組長,密切為陝西省農業發展服務。並任陝西省土壤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土壤學會理事,咸陽市政協副主席。1988-1997年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第八屆委員會委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