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爾重

鎖定
李爾重(1914年1月21日—2009年12月26日),生於河北省豐潤縣一個農民家庭。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參加唐山暴動及冀東三縣農民暴動。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就讀於中央政治大學、北京大學、日本仙台帝國大學。因參加暴動、學生運動多次被捕。1937年經葉劍英介紹參加八路軍129師冀南抗日。歷任武工隊長、冀南第五分區書記、軍分區政委。1943年上太行山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參加整風。1945年進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6年赴東北搞土改,1947年調任鐵道兵團黨組成員、宣傳部長,先後參加了遼瀋、平津戰役及南下解放全中國的戰鬥。建國後曾任武漢市委第二書記、中央局常委、宣傳部長,“文革”後期出獄後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蕭海南區黨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書記,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省長,中共湖北省顧問委員會副主任。2009年12月26日在武漢逝世 [1-2]  [4-5] 
(概述圖來源 [5] 
中文名
李爾重
別    名
李育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4年1月21日
逝世日期
2009年12月26日
畢業院校
中央政治大學
北京大學
日本仙台帝國大學
出生地
河北豐潤縣王毫莊

李爾重個人生平

李爾重,原名李育三,1914年1月21日(農曆12月15日)出生在河北省豐潤縣七樹莊鎮王毫莊村一個農民的家中。他幼年喪母,依靠祖母撫養長大,1926年,他升入豐潤車軸山中學。在校學習期間,他喜愛文學和書法,喜愛革命理論。在共產黨員董志良任校長並在校內講授馬列主義之後,受到老共產黨員楊明齋、袁效之的教導,李爾重如飢似渴地學習馬列,並付諸行動。他多次到村鎮、縣城參加演講,宣傳蘇聯十月革命的勝利,宣傳孫中山新三民主義
1929年秋,他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0年初,李爾重參加了黨領導的唐山兵變鬥爭,他和另外兩位同學主動承擔起兵變的宣傳和聯絡工作。後來兵變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了全校,李爾重被開除,在家務農。隨後遭到國民黨的通緝,逃避東北瀋陽平且中學袁效之老師處。與瀋陽黨組織李西元接上了關係。一月後,袁效之被捕,黨組織遭到破壞,又回到河北家中,與豐潤縣委接上關係。於舊曆7月15日,在京東特委書記領導下,由豐潤縣縣委書記甄善之率領,李爾重組織遵化、玉田、豐潤三縣聯合暴動,攻打縣城,遭到失敗。但黨組織沒有暴露,黨員失散。
1931年春,李爾重考入北京大中中學,蔡元培任校長。暑假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九·一八事變後,李爾重與北京朋友通信。談論組織救國運動,被國民黨信檢機關發現,被捕入南京憲兵司令部,判刑半年,押入南京陸軍監獄服刑。經友人託李濟深幫助,取保釋放。
1932年回北京,失學失業,依靠朋友救濟,參加學生運動。李爾重與北京大學黨員雷民生相識,説明了歷史緣由,經組織考察,轉入黨組織。同年3月8日,在婦女節召開的羣眾大會上,李爾重散發傳單被北京公安局逮捕。當時公安局長鮑玉麟在張學良的影響下,對愛國學生予以寬容和同情。因此,李爾重被關了一個多月,因無證據而釋放。在北京,李爾重轉入黨組織後,與黨員宋邵文、謝鐵紅等一起過組織生活。暑假,李爾重考入北京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繼續搞愛國救亡運動。
其時,國民黨反動派加緊對學校內的共產黨組織和學生運動的瘋狂摧殘和迫害,農學院院長劉運籌為了鎮壓學生運動,於1932年11月勾結反動組織,逮捕進步學生30餘人,李爾重亦再度被捕入公安局看守所,因沒有證據,關押兩個多月,迫使農學院出面保釋。
此後,李爾重繼續在校園搞學生運動。1933年,塘沽協定後,馮玉祥在張家口組織抗日同盟軍。在黨的領導下,李爾重到各處宣傳、募捐,大力支援馮玉祥的抗日同盟軍。在此期間,李爾重因家庭經濟拮据無生活來源,靠朋友接濟和兼職謀生,曾為北京大學圖書館抄過書,也給教授諶輯如寫過文稿,當過家庭教師,以微薄收入維持生計。
1934年,國民黨反動派在各學校搞軍訓,施行法西斯教育。李爾重參與了抵制活動。有一次北京各校學生搞軍事檢閲,唯農學院的學生搞得最差最亂。由此,軍訓教官被撒職,劉運籌甚覺臉上無光,對李爾重懷恨在心。暑期考試,李爾重因外出活動、缺考一門。劉運籌即行報復,決定不許補考並留級。此時,北京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許多革命同志不知去向。李爾重的處境極為困難。當年秋天,李爾重經嶽梓林介紹,到山東省齊河縣師範學校當教員,宣傳革命思想。受其影響的進步學生朱湘海曾反對校長獨裁被開除,抗戰後投身到抗日洪流。在此期間,他還做過農村調查,調查文稿在北京社會調查所刊物上登載。
1935年春,李爾重經嶽梓林介紹到河南洛陽職業學校任教。同年秋回北京,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欲找黨的組織未達目的。參加了一二·九運動。並與被農學院開除的進步好友盛華商量,決定抽時間攻讀理論書籍。日本政府雖然反動,但日本書店裏存有馬、恩、列的書,可以自由閲讀。經過周密的計劃,李爾重與盛華於1936年初到東京,補習日語,當年夏考入日本仙台東北帝國大學社會經濟科。在那裏他認真地讀了一些書,並從英文本翻譯了郎格的《唯物論史》。回國後,馬上投入了抗戰,翻譯書稿也丟了。
1937年七七事變後,李爾重與盛華到上海,無處棲身,加入留日學生訓練班,遷延兩個月,還不能上前線。於是他二人脱離留日學生訓練班,到漢口八路軍辦事處,並説明情況,要求上前線。盛華是江蘇人,被介紹到新四軍工作;李爾重是北方人,由葉劍英同志寫介紹信到華北晉城八路軍晉南幹部學校。
當時,共產黨要做河北民軍張蔭梧的統一戰線工作,派一批學生到民軍去,經北方局組織部長朱瑞談話,李爾重被派到河北民軍,任民軍副總指揮王長江的政治秘書。
王長江是舊軍人,具有民族氣節和正義感(1939年他帶民軍到冀中,張蔭梧令他打八路軍,他帶一個旅反正,投入八路軍。1949年他任平漢衞戌司令部副司令員。)李爾重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揭露張蔭梧的“偽君子”的真面目,他二人相處甚好。張蔭梧的特務發現了這個情況,就把李爾重調到地方工作。李爾重也覺得今後不會有所作為,便回到八路軍晉南幹部學校,於1938年7月重新入黨(1980年中央決定:從1929年至1938年一段時間,都算黨齡,1938年為恢復組織生活)。
1938年底,李爾重被派往冀南任朱瑞同志秘書。約兩月後,冀南軍區政治部成立,調任宣傳科長,1940年任宣傳部長,1941年任武裝部長。1942年調任冀南軍區三地委書記兼政委。
1943年8月30日,在“反掃蕩”戰鬥中負傷。
1944年到1945年上半年,李爾重參加北方局整風,1945年冬到延安治病,入中央黨校。1946年4月任大隊長,帶領一批幹部去東北。
1946年6月,任東安土改工作團副團長、地委委員兼雞西縣縣委書記。在雞西縣發動羣眾搞土地改革,剿匪反霸,消滅了多股土匪,農民翻身,踴躍參軍,遴選1000餘名青年,建立了第四野戰軍的一個炮兵團。
1947年10月,成立牡丹江省委,李爾重任省委常委、民運部長;1948年4月又任鐵道兵團黨組成員、宣傳部長。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李爾重與家人合影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李爾重與家人合影
1948年10月,李爾重參加了遼瀋戰役,後又轉戰平津戰役,參加修復津浦鐵路京漢鐵路的偉大工程。
1949年5月,南下到達武漢。先後任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長、第二書記。
1956年,歷任政協武漢市一至三屆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宜傳部長、農委主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農委主任;中共海南區黨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常務書記;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省長。
1983年,李爾重按照黨中央政策離休後,任湖北省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兼任:湖北省老齡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協會顧問,中國羣眾文化協會名譽理事,中國書法協會名譽理事,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顧問,中國老年學學會顧問,《中華老年報》顧問,全國老年體育協會顧問,湖北省老年人大學校長,中國書畫研究會湖北分會會長,湖北省屈原研究會名譽會長,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湖北、武漢詩詞學會名譽會長,湖北省羣眾文化學會名譽會長,湖北省老年體育協會顧問,湖北省乒乓球協會名譽主席,武漢市老年教育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武漢分校名譽校長,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武漢分會名譽會長等職。
2009年12月26日在湖北武漢逝世 [1]  [2]  [5] 

李爾重個人作品

李爾重創作生涯

在南京中央大學期間,他寫了《唯物的社會觀》,以犀利明快的筆觸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觀,在北平《新社會》雜誌第一期上發表,顯露出較高的文學水平和理論水平。他根據坐牢時與一位精神病患者同室的經歷,寫了小小説《飛來的棺材》,發表在《華北日報》上,這標誌着他正式開始文學創作的生涯。隨後,他又在《世界日報》上發表了雜文《女人的稱呼》。在北大農學院,他潛心研究農學,寫了《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發表在陝西省《解放日報》上。後來有一段時間,他在山東教過書,搞過農村調查,寫了反映農村鬥爭生活的小説《鼓》。1936年,他從英文版翻譯並出版了Lange著的《唯物論史》。
抗戰期間,他是一手拿槍、一手拿筆的優秀戰士和領導幹部。每一次戰鬥之後,他都要記筆記,記錄戰鬥的概況,記錄戰鬥中的英雄事蹟,寫下自己的體會。身經百戰之後,筆記本已積攢了幾大捆。他雖然身居領導崗位,卻一點也沒有官架子,虛心地向幹部戰士學習,向工農羣眾學習,從生活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比如他記錄了一位民兵的高風亮節:“在一次戰鬥裏撤退時,敵人用猛烈的火力追擊,一個外號叫‘老媽’的民兵,光着兩隻腳,走在谷茬地裏,不慌不忙地跟在我的後面,一再説:‘老李,好好走,我在後頭掩護你。’機槍子彈把他的袖子穿了幾個窟窿,休息時,他還開玩笑:‘算命的早就説過我的命大’。”李爾重被這種“純淨、樸實、勇敢、己為人的品德”,這種“無聲而響亮、無影而崇高、無燭而光華的文化”所感動。(見李爾重著《求索集》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89頁)他覺得“活着的我有義務也有責任歌頌他們”。於是,他用青春和熱血創作了不少小説和散文,鼓舞奮戰中的中華兒女。他還結合自己的工作,寫了些具有指導性的文章。比如,1940年在任冀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時,寫了《如何發動羣眾),在《濟南日報》上發表。1941年任冀南軍區武裝部長時,寫了(《如何組織羣眾自衞隊),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在故爭年代很多作品都失落了,解放後,他才把三四十年代所寫的小説加以蒐集篩選,編成小説集《落後的腦袋》,於1950年出版。
新中國成立後的和平時期是他創作的豐收期。
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中共武漢市委第二書記,湖北省委常委,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宣傳部長、農委主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中共河北省委書記兼省長等職務。他還被聘為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華中理工大學文學院名譽院長等。他工作成果顯著,文藝創作也喜獲豐收。他的創作慾望不斷被戰爭中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蹟所激活,創作激情不斷被廣大工農兵解放後的新生活、新思想、新步伐所激勵,在短短的幾年內,就出版了《多消滅一個敵人》、《三個戰士》、《第七班》、《戰鬥英雄李學文》、《長白山下的自衞隊》、《杜廠長》等短篇小説,後又創作了中篇小説《領導》、《翠花》。有的作品發行幾十萬冊,有的還被譯成外文出版,社會反響相當強烈。解放初,長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災,老百姓一度恐慌不安,但黨和政府領導廣“大軍民戰勝了洪災。據此,他寫了一部長篇紀實性小説《戰洪水》。他被捷報頻傳的工業戰線所鼓舞,以武漢市一個機車車輛廠為背景,寫了話劇《揚子江邊》。通過廠長和副廠長在管理方面的矛盾和衝突,揭示了工業建設中的科學管理問題,刻畫了一批投身工業建設的典型人物。該劇在1956年獲文化部演出一等獎。他還寫了多幕話劇《太平灣》,出版了詩集《行吟集》以及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著作,如《為什麼要學習辯證法》等。因而,被毛主席譽為“我們的作家和才子”。
離休後的時期是他創作的巔峯期。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從日本傳來一段評論,説:“你們的抗日戰爭是一場偉大的戰爭,但從世界全局上全面地反映這場偉大戰爭的作品,卻還是一個莫大的空白。”這個評論雖有些偏頗,卻讓李爾重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為了抗日,他遊過行,坐過牢,打過仗,一直戰鬥在最前線,參加了抗戰的全過程。他深深地體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在抗日戰爭時期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的英明偉大,深深地體驗到人民軍隊的英勇無敵,體驗到人民羣眾對軍隊的支持。在他的頭腦中,銘刻着中國人民苦難的歲月,銘刻着戰友們無堅不摧的戰鬥場景。這一切讓他下定決心,承擔起這歷史的重任。
1983年他離開河北省委書記、省長的崗位後,婉言辭退了在全國人大工作並定居北京的邀約,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武漢,開始了這項浩繁的工程。“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寫好這部戰爭小説。當我們在泉台集合的時候,我要向先行一步的戰友們獻上這部著作,獻上我的心。”
然而,好多人認為:到了古稀之年,享享清福,頤養天年,為什麼要自討苦吃,去承擔這樣艱鉅的寫作任務呢?因此,有人勸他不如不寫,把身體養好比什麼都強。有人説,如果書寫完了,人們評頭品足,身體也累垮了,得不償失。而李爾重卻説:“譭譽由它去。此事一定要幹下去一一歷史要求我去幹。”
於是,他開始蒐集資料。在長達三年的時間裏,他奔波於各大圖書館、檔案館。甚至連出訪日本,也不忘到東京圖書館查找資料,一頁一頁地翻閲當年的《朝日新聞》,回國時,帶回成箱的書籍與資料。他還親赴革命故地尋找當年的戰爭遺蹟,不辭勞苦地訪問老戰友、老英雄、老模範。他把大量資料,加以研究整理,加以消化吸收,提煉潤色,準備寫進自己的小説。
為了排除外界的干擾,全身心地投入寫作,他在客廳內貼了一張告示:“餘已年逾古稀,身埋半土,任重道遠,秒爭寸陰,猶恐心願未了,抱恨歸眠。因此,來訪應在下午,晤談應在晚間,額外之求,恕不從命。爾重。”
為了方便他的寫作,在黨中央和湖北省委領導同志的關懷下,他住的二層小樓又長出了一層“寫作間”。再加上湖北省委機關給正省級老領導每人安排一間辦公室。這樣,李爾重就可以專心致志地在辦公室或寫作間投人創作了。從1983年到1986年收集資料、構思,1986年到1996年的十年間,幾乎每天上午八點半到十一點半,準時到辦公室或寫作間伏案疾書。除了每年春節期間與家人團聚並接待前來賀歲的人士以外,所有的節假日他都不休息。有的節假日,連燒鍋爐的工人也休假去了,他就自帶暖水瓶堅持工作。遇到身體不適時,家人勸他休息,他一笑而過,吃下兩片藥,又到他的辦公室,在牆角氧氣瓶的陪伴下,與時間賽跑。
1993年,這部五百萬字八卷本的長篇小説終於寫成了。國家主席李先念同志特為該書作序,武漢出版社隆重出版。書名叫做《新戰爭與和平》。在接受俄羅斯《真理報》記者採訪時,李老説他這部書的書名,是針對托爾斯泰的長篇鉅著《戰爭與和平》起的。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藝術性很好,思想性也很好。然而,我們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應該對戰爭的本質、對如何消滅戰爭、實現持久和平,有比托爾斯泰更新、更深的理解。
這部書,是李爾重傾注畢生心血的一部力作。他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國際共運的高度,用簡練含蓄、平淡出奇、引以入勝的語言,描寫了從“九一八”到“八一五”長達十五年的抗日戰爭全過程,再現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再現了戰爭各方面、各階段的面貌,從本質上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內涵,思索並回答了戰爭與和平的偉大命題。這部書填補了我國現代文學的一個空白。它全過程、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表現抗日戰爭,涉及面之廣,時間跨度之大,描寫鬥爭之複雜,場景之壯闊,人物之眾多,都是罕見的。這部書對於當前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都具有重要意義,被譽為“愛國主義的壯麗畫卷”。此書出版後;榮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湖北屈原文藝創作特別獎、解放日報霞飛獎等獎項。中央還批准成立了《新戰爭與和平》專業委員會:以便對該書進行研究。
此外,在這十年間,他還寫了散文集《潮頭漫步》、電視劇本《長風萬里》、論文《藝術的辯證法》、京劇《王昭君》、詩集《吭吭歌》、傳記小説《趙四小姐》等。鉅著完成後,李老並沒有止步不前,接着又寫了不少雜文、散文、詩歌與文藝評論,出版了《落紅集》、《有念集》、《求索集》、《未名集》、《説話集》、《諧趣集》、《文論集》。他的雜文,題材廣泛,有對社會腐敗現象的深刻批判,對霸權主義、軍國主義的憤怒吶喊,對英雄人物思想境界的深入解讀,對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切關懷。
李爾重對民間文學、古典文學也頗有研究,他寫了《談研究民間文學》、《先民文學初探》、《周易之文學》、《詩經的文學價值》、《書經的文學》等等。
《李爾重文集》封面 《李爾重文集》封面
2000年,李爾重把他從1931年到2000年所寫的作品,包括《新戰爭與和平》在內,共一千萬字,彙集成二十卷《李爾重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這部文集,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文集》出版後,李爾重的文學創作還在繼續着,九十歲以後還出版了《老子研究新編》、《經濟全球化與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向的思考》等。
此外,李爾重也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他曾臨寫《玄秘塔砷》、《聖教序》,也臨寫過顏、歐、懷素等名家。他喜作行書、楷書。他的書法凝鍊簡潔,温雅含蓄。他的書法格調高古,結構緊密,運筆秀勁。書法作品多次在全國和國際性重大展覽中展出並被收人《中國新文藝大系書法集》、《中國現代書法選》(第二集)、《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作品集》、《當代書法名家作品選》、《名人瓊海墨跡選》、《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覽作品集》、《牡丹詩詞書法選萃》、《河北書法篆刻選》等。他的墨跡還為各大博物館及多處風景名勝區收藏或摹刻上碑。 [1] 
李爾重書法作品 李爾重書法作品

李爾重詩歌作品

登嶽歸來
(一九七九年)
太白崛起蜀道難,華嶽羣峯當面前。
石石山山皆俊麗,花花樹樹盡歡顏。
東風吹處人人畫,秋葉紅時朱染山。
我自出山已越歲,遊魂猶在蓮花顛。
馬嵬懷古
(一九七九年)
馬嵬坡前麥浪長,一抔黃土掩淒涼。
千年禍水説楊氏,百代詩傳諱大王。
自是昏庸招戰亂,何當賤女受誅亡?
路人憑弔伶仃墓,荒草白楊對斷牆。
乾陵無字碑前懷古
(一九七九年)
無字碑前列戰雲,是非敢問萬代人。
董狐千載難一見,反正於今有人民。
題馬嵬坡楊妃墓
曾侍壽王幾度秋,隆基掠色好風流。
君昏臣佞禍天下,何事婦人罪衍尤?
青冢懷古
(一九八一年八月)
鐵馬金戈戰陣頻,白沙荒草骨嶙嶙。
英雄多少誇威武,誰護王嬙一縷魂?
別情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辭秦別友近十年,地靈人傑惹情牽。
只今開拓出新意,華嶽太白總不凡。 [3] 
參考資料
  • 1.    中共唐山市豐潤區委宣傳部編,豐潤文化名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01,第100-106頁
  • 2.    武漢市情編輯部、武漢市檔案館編,武漢大典 第1卷 1949-1976,武漢出版社,1998.10,第354-355頁
  • 3.    陝西省地方誌辦公室編,歷代詠陝詩詞曲集成 近現代部分 上,三秦出版社,2007.12,第520-521頁
  • 4.    圖説名人:李爾重,湖北檔案,2001年第4期,第24-25頁
  • 5.    李爾重同志逝世,長江日報,20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