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燔

鎖定
李燔(1163—1232年),建昌(江西省永修縣)人。南宋教育家,他把大半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他考中進士後的 42年裏,有35年都孜孜拳拳於教育第一線,業績非凡,李燔在白鹿洞書院講學,學者雲集如潮,他影響着當時眾多的書院,有如五四時期的北大“蔡元培”,他被老師朱熹認定為衣缽傳人之一,去世後被朝廷授予“文定”的諡號(相當於“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評價)。
朱熹去世後, [1]  李燔聯合同門,在白鹿洞依舊講學。嘉定九年(1216年)黃幹經過南康探訪同門諸友。黃幹後來感慨地寫道:“先生去世後,門徒失去了敬畏,講學幾乎斷絕。惟獨在南康,李燔和餘宋傑、胡泳、蔡念成(德安人,前三人為永修籍),帶領自己最優秀的學生幾十個人繼續傳播老師的學問。相比之下這算是最興盛的了”。
本    名
李燔
所處時代
南宋
出生日期
1163年
逝世日期
1232年
國    籍
中國

李燔人物生平

公元1163年,李燔出生在建昌(江西永修縣)磨刀李,幼年失去父,依靠舅舅生活。在艾城西門外讀書,李燔成年後,取表字“敬子”。
公元1179年,17歲。當時朱熹擔任“知南康軍”,李燔曾受教於朱熹
1180年,李燔18歲。51歲的朱熹上年請求減免南康錢糧獲准,辦‘社倉’。李燔繼續從學。
1190年(宋光宗紹熙元年),28歲,進士及第。授嶽州教授。訪朱熹,朱熹勉勵他。在嶽州文武兼教。後祖母去世,歸鄉,朝廷又任命他為“襄陽府教授”。李燔再赴建陽拜會朱熹,不久辭官隨朱熹講學,朱熹“凡諸生未達者皆先令訪學燔,有所發,再從熹學,諸生敬服。朱熹宣佈李燔為衣缽傳人。
1192年,朱熹建‘考亭書院’,李燔從教。
1194年,朱熹做潭州太守,復嶽麓書院,李燔在嶽麓書院教學。
1196年,“慶元黨案”,朱熹學説被禁,學生遭迫害;李燔回地方教學。
1200年,朱熹逝世,李燔等頂住“學禁”,率領學子上千人共同辦喪。
1201年前後,回星子創辦“修江書院”、“白石書院”繼續教學。
1205年(寧宗開禧元年),詔訪遺逸,九江守推薦李燔,召赴都堂審察,辭,再召,再辭。在臨安收學生魏了翁;此後數年擔任過江西運司幹辦公事、以直秘閣主管慶元至道宮。行善政造福百姓。真德秀及右史魏了翁薦之,差權通判隆興府,江西帥魏大有闢充參議官,皆辭,除大理司直,又辭。
1209年,受邀為福建延平書院做學規,後曾參加過教學。
1216年,黃幹訪南康李燔、胡泳諸同窗,陳宓任“知南康軍”。
1217年(寧宗嘉定10年),朱熹之子朱在以大理寺任“知南康軍”,興復書院,邀請李燔去白鹿洞。
1218年(寧宗嘉定11年)4-5月間,同學黃幹、胡泳等10多人來廬山交遊,建流芳橋,李燔與黃幹、陳宓一起講學《乾》、《坤》二卦,後郡守邀請李燔擔任白鹿洞書院堂長。
李燔擔任堂長後,白鹿洞書院達到鼎盛,各地學者雲集,“講學之盛,它郡無比”。
1224-1225年,曹彥約推薦李燔代替自己做‘潭州通判’,李燔又辭,不允。真德秀為長沙帥,一府之事,鹹諮先生。不數月,辭歸。時史彌遠擅權,廢皇子竑立理宗皇帝。李燔痛心,發誓不再復出。
1225年後,李燔應邀,推薦了優秀人才崔與之魏了翁真德秀陳宓、鄭寅、楊長孺丁黼、棄宰、龔維藩、徐僑劉宰洪諮夔給中央政府。
1226年,李燔在‘知南康軍曹豳的支持下擴建白石山房(白石書院)。
1232年(理宗紹定5年),宋理宗、李心傳論李燔,海內一人。幾個月後,李燔離開人世,年70歲。22年後李燔獲贈諡號“文定”,贈直華文閣,兒子李舉擔任下州文學的官職,孫子李鑣也高中進士。

李燔人物成就

他打破官本位,為老師朱熹的理學哲學的傳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勤耕教壇,甘之如飴。
為了説明南宋講學的風潮興盛,首先我們來觀摩兩截講學畫面:
公元1167年農曆九月初八開始的兩個半月時間裏,朱熹來到潭州(長沙)嶽麓書院講學交流。在張栻的嶽麓書院裏,朱熹與張栻兩位大師以“會講”方式,當眾辯論《中庸》之義。講堂上並排擺着兩把太師椅,聽講的學子你贊成誰家的觀點,就站入哪位大師面前的陣營。隨着會講熱烈而睿智地展開,學子們左右逢源,茅塞頻開。兩位大師辯論到緊要處,曾連續三晝夜不輟。各地的學子們得到消息,紛紛騎着快馬從四面八方趕來聽講。路上的人流絡繹不絕,講堂內圍得水泄不通,盛況空前,飲馬池的水一下就被馬喝光了。
公元1175年農曆六月初,以朱熹陸九淵為首的理學兩大學派在江西鉛山的鵝湖寺舉行的一次規模盛大、最重要的學術大辯論。在整整3天中,學術氣氛相當緊張。爭論的焦點是關於認識論、世界觀問題。理學各派的弟子及閩、浙、贛學者多人齊聚鵝湖,上台辯論的雖然只有朱熹陸九淵兄弟,但是辯論會如風雷鼓盪,台前台後兩派爭論十分激昂,最後誰也沒有把誰辯倒。五年之後,陸九淵回訪朱熹和他馳名全國的“白鹿洞書院”。朱熹特請陸九淵為書院師生講學。陸九淵精彩的講學,讓聽者無不動容,後來這個演講也被作為白鹿洞書院的一個講義。正是在這樣一種時代氛圍中,李燔中進士後,甚至放棄自己的官職,跟隨朱熹讀書和教學。1190年李燔在嶽州教授上任之前之後,兩次拜會朱熹朱熹勉勵他堅定求知。李燔到任嶽州後,嚴格教育學生,文武兼修,教育文藝和弓馬,積極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在他的影響教育和帶動下,學生非常勤奮有為。例如趙葵趙範等人都成為一代卓越的將帥,更多的學生成為儒師。
1192年後的十幾年裏,他先後到朱熹開闢或恢復的“武夷精舍”、“嶽麓書院”、“考亭書院”教學,朱熹一生有511位學生。許多人有不懂的地方,朱熹一般都讓他們請李燔教習與啓發,學子非常敬服。朱熹多次宣示,李燔‘交友有益,進步可畏,處事一絲不苟,忠直樸實’,是自己學術的衣缽傳人。朱熹寫詩説:“吾道付滄州”,而李燔被黃宗羲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列為南方理學耆老、滄州大儒第一。
朱熹去世後,李燔率領南康的學子,開闢“修江書院”、“白石書院”、“竹梧書院”,繼續傳播和研究儒家思想,可以説他從中進士以後的42年都是在教育與研究儒學中度過的。
1205年,李燔在中央政府任職,還收下魏了翁作為學生,這個魏了翁後來也成為一代儒學大師。4年後,福建興建了不少書院,延平書院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學府,李燔為該學府制訂學規,長期參與教學,平江人引為自豪的‘平江九子’有幾個是他的學生。
1216年前後,李燔在家鄉南康傳播理學。不久朱在陳宓又當了“知南康軍”,他應邀又回到白鹿洞書院主持書院活動,白鹿洞書院成為天下書院之首,與李燔的教育教學關係很大。當時學生曾達到上千人(這些學子應屬於學士以上級別),“講學之盛,他郡無比”。這個評價是《宋史》給出的,這是當時書院風潮中,教育界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永遠值得我們自豪。
南宋時期有書院442所,很有名的有265所(私塾級別的書院不算),與朱熹有關的有67所,而這些不少都留下了李燔教學的身影。
李燔把教育事業當作自己的首要責任,絲毫沒有醉心於官場,一再教育學生,“人生在世,不一定非得做了大官、擔任一定職務才算是建功立業,只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大小,做一些實實在在有利於他人的事,就可以説是有了功業”,許多人都把這句話當作座右銘。他自己穿着樸素的衣服,全心投入教化與傳播真理。直到他實在推脱不了學生的推薦,才又擔任了一段時間官職,在任上,為百姓造福不已。
1225年以後,他生命的最後七年不再為官,潛心教學與儒家思想研究,推薦了一些思想端正的好官員給中央政府。
在南昌市進賢門和書院街上有三大書院遺址,這就是東湖書院、豫章書院、友教書院,這三大書院仍然供奉着李燔等大賢。據考證,李燔及學生饒魯在東湖書院(1211年建)、豫章書院有過教學活動,應該是因為他的盛名,應邀講學或者講堂指導。李燔還拜謁了太師祖羅從彥的南昌西山故居——退思樓,寫下這樣的感懷教育的詩歌:“……半窗明月半空字,一枕清風一枕瑟……閒來獨倚欄杆外,滿耳松聲韶護音。”
作家餘秋雨在《千年庭院》中寫道:“教學,説到底,是人類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種文明層面上的代代傳遞”。李燔用一生實踐來傳遞這種精神與知識。由於李燔文章的散落,在《朱子語類》、《宋元學案》中,沒有收錄他的完整著作。我搜尋到他的部分文章片段和詩歌,文如其人,他的文字、詩歌很超脱、很吸引人,他有一篇《題竹齋指南詩》就很見水準,詩歌如下:
元量清標酷似僧,詩情書意兩相承。
於今自有高人處,不尚空窗尚巽升。

李燔打破官本位

李燔和朱熹的很多學生,不求功名,放棄官爵,推崇‘格物致知’的書院精神,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温總理非常推崇這幾個精神)。在他們影響帶動下,很多學子“不遠千里而聚首執簡”。李燔沒有許諾世俗的利益,依靠自己的人格感召力,凝聚同志,布衣粗食,朝乾夕惕,相互砥礪,探究學問。朱熹曾經勉勵李燔,要“致遠固以毅,而任重貴乎弘也”(實現遠大理想需要勇敢,而肩負重任更可貴的是志向遠大啊),他於是自號“宏齋先生”。
李燔反對汲汲名利,寄心於下層人民。他提出:人生在世,不一定非得做了大官、擔任一定職務才算是建功立業,只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大小,做一些實實在在有利於他人的事,就可以説是有了功業。又説:“就算是做官做到卿相的高位,也不可以失去寒微樸素的本色。不追求就無所得,讓困難磨滅自己的驕氣和奢心,不至於因環境和飲食改變自己的氣質與體質”。史臣李心傳對宋理宗談起當時高士累召不起的人,認為李燔是國內第一。大儒蔡念成也一再稱讚他‘心事如秋月’。所以李燔對貧賤患難不以為然,不為官位心動,穿着非常樸素的衣服,即便是做京官也沒有替換下來。1190年中進士後的四十二年裏,前後只接受了七年的官職真德秀魏了翁等很多人推薦他當‘隆興府通判’、參議官、大理司直等官職,他都割捨不下教學,均予以推辭,低頭去從事教學去了,最後曹彥約向中央推薦李燔代替自己當潭州通判,李燔推辭再三,只得去長沙赴任。長沙帥真德秀大部分問題都來請教於他。他在長沙呆了幾個月,又回書院去了。其實當官的大門對他始終都是敞開的。
根據台灣吳萬居先生研究,朱熹逝世後,滄州考亭書院主要由李燔主持,學子逐步分佈為42個書院繼續散播理學,其中以李燔在白鹿洞講學最成功,影響最興盛、廣泛和持久。
《宋史》高度評價李燔説:“居家講道,學者宗之”,與黃幹並稱“黃、李”。史臣李心傳贊譽李燔:“當今海內一人而已”。

李燔造福百姓

李燔曾經擔任江西運司幹辦公事,江西大帥李珏等人交相推薦他。萬安的‘洞寇’作亂,官方想剿滅他們,李燔説:“他們難道不是百姓嗎?他們都是些官逼民反的人。讓我去安撫他們。”李燔在萬安駐紮兵力,守住險要地方,調換和處置那些胡作非為的官員,安排人去説服賊寇,‘洞寇’立刻順服。
南昌很多田地比較低矮,河堤毀壞,贛江容易發洪水,李燔請求修繕贛江河堤,從此田地成為沃壤。
1209年,江西當時的財政管理者因為國家發行‘第十四界會子’(紙幣),日益貶值,於是依據百姓收入和財產水平,攤派購買會子的任務,經常檢查,嚴厲推行,反而導致‘會子’不能賣出。李燔據理力爭無法説服管理者,最後寫文札去辯明,要求做好根本的農業增收,使物產增加,會子的價值就會升值,而不是強行攤派。於是這項攤派弊政被廢除了,主管者向李燔致謝。
李燔擔任地方官的時候,瞭解民情,很有政績。他接受朱熹思想,推行救濟性的‘社倉’制度,後來又發現設置的‘社倉’,只借貸給有田的人家,而佃農沒有得到實惠,於是改進社倉糧食的發放,讓所有農民都能得到好處。
梁庚堯在《南宋的農村經濟》第五章寫道:南宋社倉廣佈於福建、兩浙、江東、湖南、湖北、淮南、廣南各地,可説是幾乎遍佈南宋各區。而各社倉的倡辦人,如李燔、諸葛千能、張洽、趙師夏等都是朱熹的門人……

李燔堅定正直

根據《續資治通鑑》記載,朱熹與學生時刻掛念國家強盛,探求世間真理。1196年,權臣韓侂冑、沈繼明、施康年污衊和禁止朱熹及門徒活動,要求殺害朱熹,他們加緊迫害理學黨人,歷史上稱為“慶元黨禁”。政治黑雲翻滾,一些學生被迫與朱熹劃清界限。施康年説:“朱熹在浙東,那麼浙東就偽學興盛,在湖南則湖南偽學興盛……學生用各種方式紀念朱熹……”,朱熹逝世,他們下令禁止為朱熹送葬。可是黃幹、李燔、蔡沈頂住壓力,出面主持朱熹葬禮,參加葬禮者上千人。
朱熹去世後,李燔聯合同門,在白鹿洞依舊講學。嘉定九年(1216年)黃幹經過南康探訪同門諸友。黃幹後來感慨地寫道:“先生去世後,門徒失去了敬畏,講學幾乎斷絕。惟獨在南康,李燔和餘宋傑、胡泳、蔡念成(德安人,前三人為永修籍),帶領自己最優秀的學生幾十個人繼續傳播老師的學問。相比之下這算是最興盛的了”。
根據《白鹿書院志書》和《同治南康府志》記載,1218年,李燔、胡泳等人會同‘知南康軍’陳宓一起,在白鹿洞講學,相互勉勵,唱和老師朱熹譜寫的歌曲,建立紀念碑和‘流芳橋’,不久復興白鹿洞書院,尤其是李燔所做學術貢獻最巨。 [2] 

李燔教育思想

他的理學觀點在《朱子語類》中,得到一些保存。
李燔在書院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與朱熹是一脈相承的。教育學生以經書和史籍、理學著作、諸子百家、秦漢詞章和唐宋詩文為主。
在教學方法上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自學為主,強調精研細讀,循序漸進,一生履行。
推行‘朱子讀書六法’;先生講學,以答疑解難為主,或就某一命題專門闡發,《朱子語類》大量記錄這些教學例子。
個別輔導,針對不同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點撥指導,因材施教,深入淺出,循循善誘,以日常生活事例來解釋深奧的哲學道理。
集體討論,互相質疑辯難。
還獨創了一種遠程教育——函授,通過大量書信答疑解惑。
書院的日常課程安排得很嚴密,管理制度化、常態化。紹定五年(1232年),徐元傑以狀元身份任南劍州知州,親自考察學子教學課程,記錄下來書院的情況,可見當時書院的一斑,現小節如下:
1、早上四書六經,自由學習,並參閲老師的註解。
2、早飯後寫文章,闡發,或者互相講學研討;
3、午後討論策論,也就是社會及立身處世,報效國家的那些才學;
4、晚上學習歷史文學……其他等等。
當時的教規的範本都是《白鹿洞書院教規》,主要分為:教育目的、學習順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修身處事接物要求、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熟讀精思的學習原則等。這個教規,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為世界教育界所注目。我們看到的白鹿洞書院,它能夠辦成規模和教學質量全國之冠的大學,固然是朱熹發端,但是李燔的教學水準、辦學水平還是吸引人的主要原因。
朝廷根據他一生的功績,蓋棺論定,贈予他“文定” 的諡號。根據《史記》、《史記正義》的記載,諡號“文定”的人,要合乎“經緯天地,道德博厚,勤學好問,慈惠愛民,愍民惠禮,賜民爵位;大慮靜民,純行不爽,安民大慮,為民清正”的優秀品質,類似於“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封建社會中,獲得過這個諡號的人一共只有60人,例如唐宋八大家中的曾鞏、蘇轍,明朝偉大的科學家徐光啓等。

李燔後世學生

李燔綜述

李燔知識水平深受朱熹讚譽,講學成為人們極端崇敬嚮往的對象,許多來向朱熹學習的人,朱熹也往往讓他們先向李燔求教,李燔一生桃李滿天下,在眾多學生中,名人英才輩出,我們可以列舉部分突出的學生:

李燔魏了翁

鶴山,慶元五年(1199年)中探花,擔任過國子監國子正職等職務。《雜識志》一書記載:“魏了翁師李燔,得朱子所傳。”1205年他在臨安求學於李燔、輔廣(當時,他們的學問還屬於深受批判的“偽學”),才幾個月就深深迷上了李燔的學問,由於權奸史彌遠當道,後來他回到家鄉潛心辦教育。嘉定三年(1210年)創辦鶴山書院,各地慕名求學者絡繹不絕,書院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為治學準則,由他躬親授教,孜孜不倦。教學書籍有朱熹弟子輔廣、李燔所贈其師理學經典著述以及他從皇室書庫謄錄的儒學秘本及他家原有藏書等,卷帙浩繁。他的學友與門徒中,先後考取進士及擔任高級官職者多人,學生遊似擔任過宰相,吳泳、牟子才擔任尚書等。
魏了翁後來擔任多種官職。寶慶三年(1227年),他又在靖州興辦了一所鶴山書院,一時“湖、湘、江、浙之士,不遠千里負書從學”(《宋史》),各地學者雲集。他把“鶴山”優良的治學傳統,又傳播到湘、黔、桂三省接壤的偏僻山區。後又多次擔任顯要,他去世時皇帝追封他為太師、秦國公。他生平著述頗豐,有《鶴山全集》109卷等。

李燔饒魯

餘干人,號“雙峯先生”。跟隨李燔、黃幹學習。李燔問他:“《論語》首先就講‘學而時習之’,你要努力去‘習’什麼?”饒魯回答:“應該兼備仁義,深思探究真理,認真去實踐它”,於是李燔非常器重他。饒魯專門從事學問,以‘致知’、‘力行’為根本。很多官員如趙汝騰董槐、湯中、蔡杭等人相互向朝廷推薦他,朝廷任命他作官,他從來沒有接受。四面八方的學生向他求學,他沒有一天空閒,他設置一個“朋來館”讓學者居住,自己又開闢‘石洞書院’來教學,還曾經擔任過白鹿洞書院山長。他的著作有《五經講義》等八部。

李燔趙葵

十三歲開始從軍,後來受學於李燔。《宋史》記載:他和哥哥趙範被父親派往南康李燔處,學習“有用之學”。他曾經在淮南的唐、鄧二州消滅前來侵略的金兵二萬人。南宋紹定四年(1231),消滅反叛勢力李全,又抗擊蒙古侵略。1242年開始擔任大學士,2年後歷任宰相,督視江南湖北軍馬,被封為信國公、魯國公、冀國公等,端平年以後淮、蜀兩邊將領,基本上是他的屬下。朝廷倚重他二十多年。

李燔宋斌

少年時就跟隨李燔學習,也是一個飽學大儒,年近八十。當時擔任兵部尚書、奉直郡王趙與歡拜他為師,趙與歡用對待父親的禮節侍奉他,“奏乞用旌禮布衣故事,死葬西湖上,歲一祭焉” 。

李燔許仲明

從小在李燔處讀書,嘉定年間考中進士,被授予湘潭寧鄉尉。在任期間,清廉為政,體恤民生,對舊的官場陳規陋習一律改革,在他的治理下鄉風日趨好轉,民眾安居樂業。因為清廉,在當地老百姓中有“不要錢 ”的稱號。也正因為清廉,死時身無分文,“官貧無以殮,當事為護其喪以歸”,是朝野少有的受普遍尊崇的“好乾部”。

李燔方暹

號連雲先生,李燔學生,深受李燔喜愛,後來推薦在黃幹門下。黃幹特別欣賞他,名帥董槐孟珙一起向朝廷推薦他,讚譽他“冰清玉潔”,品行能力超眾,他沒有接受朝廷任命,講學至死。

李燔許應庚

平江人,李燔的弟子,也求學於李燔學生饒魯。和弟弟許應庭,都比較有名,1229年(紹定二年)一起中了進士。他主要是道德操行出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