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煥之

鎖定
李煥之(1919年1月12日—2000年3月19日),出生於香港,原籍福建晉江。中國作曲家、指揮家、音樂理論家,畢業於魯迅藝術學院
1938年8月到延安,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魯迅藝術學院師從冼星海學習作曲指揮。畢業後留校任教員。抗戰勝利後,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團團長、中央歌舞團藝術指導、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創作的《春節組曲》已成為中國春晚必演曲目;《社會主義好》高度頌揚了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下的人民新中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繁榮景象,唱出全國人民堅決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強決心。教育和影響了新中國幾代人的思想和成長。
2000年3月19日,李煥之先生於北京病逝,享年81歲。 [1] 
概述圖參考資料 [3] 
本    名
李煥之
外文名
Huanzhi Li [2] 
性    別
民    族
漢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香港特別行政區
出生日期
1919年1月12日
逝世日期
2000年3月19日
畢業院校
魯迅藝術學院 [4] 
星    座
摩羯座
代表作品
春節組曲
民主建國進行曲
新中國青年進行曲
社會主義好
職    業
作曲家、指揮家、音樂理論家
原    籍
福建晉江(今泉州市晉江市)

李煥之人物生平

李煥之早年時期

1919年1月12日,李煥之出生於中國香港。少年時代在廈門度過,從小接觸廣東、福建的民間音樂,並在基督教會唱詩班習唱聖詠、習奏風琴。他早年在廈門雙十中學讀書,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和銅管樂隊,使其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34年,在泉州培元中學念高中。

李煥之音樂之路

1935年,李煥之為郭沫若的詩作《牧羊哀歌》譜曲,由此走上音樂道路。
1936年春,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師從蕭友梅學習和聲。1938年8月,到達延安,進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結業後又繼續在高級班跟隨冼星海學習作曲指揮,畢業後留校任教。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香港加入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抗戰青年社,投入抗日文藝活動,與蒲風等詩人聯合創作抗日歌曲,作有《廈門自唱》《保衞祖國》等。抗日戰爭勝利後,離開延安去張家口,擔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

李煥之建國之後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工作團團長、中央歌舞藝術團指導。
1954年起,歷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音協創作委員會主任,《音樂創作》主編等職務。
40-50年代,他共創作了300餘首聲樂作品。其中較突出的有《青年頌》《民主建國進行曲》《社會主義好》等。他還為電影《暴風驟雨》《在長征的道路上》《魯迅生平》等配樂,為第2、第4兩屆全國運動會的大型團體操配樂,寫作主題歌合唱曲《新長征頌》《紅旗頌》。為演出冼星海的大合唱《黃河》,他對其總譜進行過多次整理,併為《國歌》等作品編配合唱、鋼琴伴奏與管絃樂總譜等。此外,他還與別人合作了一些作品。
1957年,李煥之帶領並執棒指揮的北京青年民歌合唱團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合唱比賽,榮獲金質獎章,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1958年10月,李煥之參加首都文化界慰問團來到闊別22年的廈門前線,心情非常激動。海防前線軍民的英雄氣概激勵他創作了《第一交響樂——英雄海島》。希揚作詞、李煥之作曲的合唱《社會主義好》在全國廣為傳唱。李煥之還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創作和聲配器的管樂總譜
1960年,李煥之擔任中央民族樂團團長。進入不惑之年的李煥之,創作的激情如江河洶湧,新作源源而出。
1981年,李煥之作為中國作曲家的首席代表,赴香港出席“亞洲作曲家大會與音樂節”。他根據古琴曲《離騷》為素材,創作的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在開幕式上首演,受到亞洲各國音樂界人士的交口稱讚。在這次大會上,李煥之還作了《當代中國音樂創作概述》的報告。
1983年6月,李煥之和中國音樂界知名人士來泉州、廈門採集有關祖國統一的音樂題材。
1984年7月29日,他創作的《開始曲》寄到了廈門電台,1985年當選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
1986年9月29日,這支音調輕快、色彩鮮明、抒情優美的《開始曲》在廈門人民廣播電台播出了。
1985年2月6日晚上,首都民族文化宮燈火輝煌,這裏正舉行李煥之和夫人李羣的作品音樂會。在這場演出中,李煥之、李羣伉儷向聽眾獻上20餘首動人心絃的歌曲和樂曲。66歲的李煥之還登台指揮,把音樂會推向高潮。
1987年初,李煥之應香港中樂團之約,創作了為箜族、大合唱與民族管絃樂協奏的《箜簇引》,4月份在香港中樂團首演,轟動香江。
1987年,中國音協成立了《當代中國》叢書音樂卷編輯部,時任中國音協主席的李煥之擔任主編。他的工作作風十分深入細緻,全書共60餘萬字,一些難度高、問題複雜的章節,他都反覆修改,對文稿中一些有爭議的問題的表述和改動甚為精妙,沒有豐富的生活閲歷、政治智慧和深厚筆力絕難達此境界。
1989年,廈門與北京音樂界共同籌劃拍攝一部歌頌鷺島兒女為主題的電視音樂片《白鷺女神之歌》,由廈門歌詞作家朱家麒先行寫出一組聲樂套曲的歌詞(共9首)。邀請李煥之和夫人李羣分別為主題歌《白鷺女神之歌》和兒童歌曲《快樂的小白鷺》譜曲,兩位老人欣然應允。
1997年,李煥之為香港詩人王一桃的歌詞《香港迴歸曲》譜曲。

李煥之患病去世

1999年,患晚期癌症並雙耳失聰的李煥之,堅持用最後的生命和心血完成了單樂章民族管絃樂《大地之詩》。
2000年3月19日,李煥之先生病逝於北京,享年81歲。

李煥之個人生活

李煥之的父親是李孫修,母親鄭惠珍,台北人。李煥之的妻子是廈門同鄉作曲家李羣,1942年6月兩人在延安結婚。李羣與李煥之一道,也是多產的歌曲作曲家,作品如《大生產》《在祖國和平土地上》(光未然詞)、《放風箏》(根據河北滄州民歌改編)、《茉莉花》(根據河北昌黎民歌改編)、《慰勞紅軍》(根據江西興國山歌改編)、《歌唱毛澤東》(根據北京説唱單絃音樂改編)、《快活的買牛郎》(與李煥之合作、根據河南説唱“二夾弦”音樂改編)、《學大寨,趕大寨》《石油歌》(李季詞)、《祖國之戀》(盧生詞)等。李羣尤其創作了許多兒童歌曲,除了獨唱歌曲外,如《快樂的節日》(管樺詞)、《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少年》(楊因詞)、《為祖國鍛鍊》(金波詞)、《中華,中華》(瞿琮詞)、《快樂的小隊》(金波詞)、《風箏,美麗的風箏》(柯巖詞)、《新年,你好!》(張振芝詞)、《創作之歌》(金波詞)、《哎呀呀,窗外的小月亮》(歐陽逸冰詞)、女高音獨唱與童聲合唱《搖籃》等等。“天天藝術”出有《小鳥的天堂》李羣、李煥之歌曲選唱盤。 [6] 

李煥之主要作品

李煥之在合唱編排配器與合唱指揮、理論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在革命戰爭時期,他曾多次指揮大合唱《黃河》、歌劇《白毛女》的演出。1957年在第6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他指揮北京青年業餘合唱隊的演出獲得金質獎章。他的音樂理論著作有:《作曲教程》《怎樣學習作曲》《音樂創作散論》《民族民間音樂數論》《論作曲的藝術》等。
管絃樂《春節組曲》《第一交響樂——英雄海島》《牧羊哀歌》(郭沫若詞)、《黃花曲》(蔣光慈詞)與蒲風等詩人合作抗日歌曲,作有《廈門自唱》(燕風詞)、《保衞祖國》(克鋒詞)等。 歌曲《青年頒》《民主建國進行曲》《社會主義好》《生產忙》《茶山謠》《八月桂花遍地開》民歌合唱《蘇武》與民歌合唱套曲《胡笳吟》,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高山流水》。
李煥之四十餘年來,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有傳唱一時的《民主建國進行曲》《新中國青年進行曲》《社會主義好》等歌曲,管絃樂作品有《春節組曲》《第一交響樂——英雄海島》,古琴絃歌合唱《蘇武》,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獨幕歌劇《異國之秋》等。
作於1956年的《春節組曲》於當年全國音樂周首演時即獲得聽眾一致讚賞。尤其是其中的《序曲——大秧歌》(後常以《春節序曲》為名單獨演出)廣受歡迎,成為中國喜慶佳節中屢演不輟的保留節目。《社會主義好》歌曲進行速度,旋律奮發激昂,高度頌揚了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下的人民新中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同時唱出了全國人民堅決跟定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強決心。教育和影響了新中國幾代人的思想和成長。
《春節組曲》和《天風海濤》是李煥之屈指可數的少數大型管絃樂作品,但質量很高,都堪稱中國音樂經典。此外還作有歌劇《異國之秋》。從16歲到80歲,李煥之從未停止音樂創作,65年的創作生涯中經歷了中國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在每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都留下了他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作品題材橫跨羣眾歌曲、藝術歌曲、歌劇、西洋管絃樂、民族管絃樂等各個領域。

李煥之電影作曲

《暴風驟雨》(1961)
《春暖花開》(1960)
《風從東方來》(1959)

李煥之文字著述

《作曲教程》《怎樣學習作曲》(又名《歌曲創作講座》)、《音樂創作散論》《民族民間音樂散論》《論作曲的技術》等。

李煥之古代音樂遺產

中國民間及古代音樂的遺產極其豐富,如何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將它們進行挖掘、整理並創造出具有新時代精神而又保持濃郁鄉土氣息和民族傳統的作品,幾十年一直是李煥之關注併為之勤奮探索的領域。50年代他改編的中國民歌合唱曲《生產忙》《茶山謠》《八月桂花遍地開》就深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其後他又改編創作了古琴絃歌合唱《蘇武》,首創“古曲新唱”。1984年又完成了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古琴伴奏的琴歌女聲合唱《子夜四時歌》,大鼓、鋼琴伴奏的男聲合唱《秦王破陣樂》等。
在民族器樂曲領域他也積極實踐。1980年根據琴曲《離騷》創作了箏於民族樂隊協奏曲《汨羅河幻想曲》;1983年以琴曲《高山》《流水》為素材創作了箜篌獨奏曲《高山流水》;1985年又創作了大型民樂合奏曲及民族管絃樂協奏的大型作品,將古代歌曲合唱與以古曲為基礎的民族器樂創作進行了綜合性的嘗試。

李煥之春節組曲

春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自1943年新秧歌運動後,“春節”就成了延安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羣眾相互見面,同歌共舞的節日,也成了黨政軍民相互關懷問候,共同鼓舞革命鬥志的時節。組曲就是作者在延安過春節時的生活體驗與感受的產物,作於1955-1956年間。樂曲展現了一幅革命根據地人民在春節時熱烈歡騰的場面以及團結友愛、互慶互賀的動人圖景。
全曲分四個樂章:
李煥之指揮音工團合唱
第一樂章“序曲”,是熱烈歡快的大秧歌舞概括描寫,有鬧秧歌的鑼鼓聲和歌聲、秧歌隊員的舞姿和靈巧的穿花場面,以及一唱百和的鏡頭。
第二樂章“情歌”,象一首抒情詩,是春節中的一個插曲。樂曲開始由英國管奏出引子而帶出陝北情歌的主題,象在月光如水的延河邊,青年男女漫步談心。
第三樂章“盤歌”,迴旋曲式的圓舞曲。作者把第一主題當作人民在節日中團結與友愛的主題,另外還有兩個副題,這三部分的音調都是從不同的陝北領唱秧歌調中演變出來的。它們時而象朋友的談心,時而又象老人同青年的幽默逗趣。這裏,作者根據當年延安的週末舞會的實際情況,有意用民間風格的音樂與現代交誼舞曲相結合的寫法,將這首具有民族風格的圓舞曲寫得頗有新意。
第四樂章“燈會”,三部曲式。主部是陝北民間隊列音樂嗩吶曲《大擺隊》的音調,健美壯闊,句法連貫,首尾一氣呵成。反映了陝北嗩吶藝人連續呼吸的高度技巧。雖然已經管絃樂化了,但仍保留這個連綿不斷的特色。全部組曲的構思都帶有舞蹈形象的特色,它和傳統節日的風俗情調保持密切的聯繫,同時又是新的節日景象的描繪。這裏選用的是民族管絃樂的改編版本。

李煥之音樂論文選集

作者:李煥之(1919~2000.3)
書名:音樂論文選集
出版社:北京音樂出版社
年份:1966
頁數和開本:190頁;19cm
主題:音樂(2) 、文集(65)
內容提要
本文集彙集了李煥之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最後一年撰寫的有代表性的文論95篇。其中大部分發表在不同時期的音樂刊物上,小部分生前未及發表,還有幾篇是在這次編書過程中根據煥之文稿中的隨筆整理而成。這些文章廣泛涉獵了音樂創作、述評、歷史紀念、講話、賀詞等多方面的內容,在整部文集中佔篇幅最大,分量最重。為能真實地記述煥之五十餘年音樂思想的動態發展過程,選錄的文章沒有做內容上的刪節或修改,以求尊重歷史的原貌。

李煥之書法

李先生寫得一筆好書法,中央民族樂團等單位的名稱都由李先生題寫。而在2005年,廈門音樂廣場豎起一座李維杞製作的李煥之雕像,以“樂思如潮,心靜如水”為主題,塑造了剛剛從海邊散步歸來的李煥之——雙腿交叉斜倚坐在礁石上,微笑凝望遠方,感受着“天風海濤”的韻律……
旁邊的造型石上還刻着老舍1963年題獻給李煥之的詩:
碧海為琴浪作弦,水仙吹笛老龍眠。
灘頭自有知音客,譜出風雲交響篇。

李煥之獲獎記錄

1957年,第6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李煥之指揮北京青年業餘合唱隊演出獲得金質獎章。

李煥之主要影響

李煥之曾多次指揮大合唱《黃河》、歌劇《白毛女》的演出。1957年在第6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他指揮北京青年業餘合唱隊的演出獲得金質獎章。
40至50年代,共創作了3000餘首聲樂作品。其中廣為流唱的有《青年頌》《民主建國進行曲》《新中國青年進行曲》《社會主義好》等。他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等編配合唱、鋼琴伴奏與管絃樂總譜等。
他在留校任教時深深為合唱的獨特魅力所吸引,尤其恩師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產大合唱》(塞克詞)、《九一八大合唱》(天蘭詞)、《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犧盟大合唱》(傅秉岱詞)對他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啓迪,曾多次指揮《黃河大合唱》、歌劇《白毛女》的演出。此後李煥之畢生以合唱創作為主,並探索“不按照美聲唱法而是真正具有濃郁的民間或古代歌曲的韻味來進行編曲、創作和演唱”。
從30年代到80年代,他先後創作了三四百首的合唱歌曲,如《青春曲》(胡喬木詞)、《中國女子大學大合唱》(劉御詞)、《我們齊聲歌唱——黨的頌歌》(賀敬之詞)、《民主建國進行曲》《大反攻大合唱》中的《終曲——勝利進軍》《我們的國家站起來了》(管樺詞)、《我們生活在英雄的國家》(江山野、嚴辰詞)、《生產忙》《八月桂花遍地開》《焦裕祿頌歌》(均為希揚詞)《紅旗頌》(鞏志偉詞)、《東方紅》之《北方吹來十月的風》《友誼的長城》(與科留剋夫合作)、《送郎當紅軍》《三灣來了毛委員》《石油戰歌》(與呂遠合作、任彥芳詞)、《萬里征途獻丹心》(金帆詞)、《沁園春·祝文藝春天》(茅盾詞)、《賀新郎》(毛澤東詞)、《長城頌》(王健詞)、《新長征頌》(張藜詞)等。
1957年8月,為了迎接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的合唱比賽,在剛剛組建一年的混聲民歌合唱隊的基礎上,吸收了北京一些愛好民歌的青年學生參加,組成“北京青年業餘民歌合唱團”。在李煥之、王方亮分別指揮下,合唱團演唱經過改編、發展的東北民歌《瞧情郎》、雲南民歌《茶山謠》、陝北民歌《三十里鋪》、古琴曲《蘇武》,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格,濃郁地道的中國風味,率真質樸的演唱作風,傾倒了在場的所有評委和聽眾,因而榮獲金質一等獎。這是中國合唱團在世界上的首次獲獎。在參賽的曲目中,有兩首是李煥之的作品,即四樂章合唱組曲《茶山謠》和在古代琴歌《漢節操》(又名《蘇武思君》)的基礎上編寫的絃歌合唱《蘇武》。為了寫好這部作品,李煥之多次向古琴大師查阜西先生請教,並把查先生的唱奏錄音帶回去學唱、記譜,終於完成了這部忠實於原曲韻味的合唱作品。
改革開放後李煥之着重探索了基於中國古曲的合唱作品,繼《蘇武》之後,又根據東漢女詩人蔡文姬的詩歌《胡笳十八拍》寫出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根據唐代詩人李白的樂府詩《子夜四時歌》寫出琴歌女聲合唱《子夜四時歌》;根據唐代凱樂歌祝詞《秦王破陣樂》寫出男聲合唱與大鼓、鋼琴伴奏的《秦王破陣樂》。1981年為在香港舉行的“亞洲作曲家大會”專門創作了一首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取材於古琴曲《離騷》,樂曲古樸、抒情而又不失悲憤激越,深刻地刻畫了屈原的崇高品質。1987年初,他應香港中樂團之約,創作了一部箜篌、大合唱與民族管絃樂協奏的《箜篌引》,以唐代詩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和顧況的《箜篌歌》摘句為詞而譜曲,同年4月由該團在香港公演,引起轟動。
抗戰勝利後李煥之曾擔任過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建國後很快進入音樂領域的領導層,1985年成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直至1999年卸任。除賀綠汀當過名譽主席外,歷屆中國音協主席總共只有三人——李煥之的前任一直是呂驥,繼任是傅庚辰。這三人包括李煥之在內沒有以“古典音樂”或中國民樂創作為主的,只有李煥之還有少量“古典音樂”和中國民樂形式的傑作,“嚴肅音樂”在中國的發展狀況由此可見一斑。

李煥之歷史評價

《李煥之:中國新音樂傑出的創造者和引領者——在紀念李煥之同志誕辰100週年座談會上的發言》王安國
回看煥之一生的音樂活動,可説是貫穿了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整個20世紀。他在近現代和當代中國音樂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均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
第一個階段是共和國成立前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他是投身革命洪流、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為迎接新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誕生而戰鬥的列兵和號手。
第二個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處於探索期的27年,他是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和平幸福生活的熱情謳歌者。
第三個階段,十年浩劫結束,中國踏上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在改革開放、社會轉型、不同文藝觀念和音樂思潮交匯碰撞的時代背景下,煥之是引領中國音樂創作正確發展方向的主帥。
在這三個階段中,煥之嘔心瀝血創作的眾多藝術精品,業已融入中國優秀音樂文化寶庫。而他在事關音樂事業發展道路的是非問題面前,表現出來的坦蕩胸襟、崇高境界,勇於堅持真理、敢於講真話的人格和實事求是的作風,卻是煥之留給我們的又一筆寶貴財富。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