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火德

鎖定
李火德(1206年-1292年),原名炳鳳,字閩海,別號伯莊, [6]  生於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宋朝官員, [7]  李氏入閩始祖,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八代孫。 [8] 
李火德成年後,離開家鄉在外謀生。1232年,李火德中進士,歷任寧化縣儒學教諭、江寧縣知縣、南淮府通判、南安府太守、九江府太守等職,因徵寇有功,升任河南節度使。1226年,李火德為躲避戰亂,舉家遷到上杭縣豐朗村,育有三子二女。1292年,病逝於上杭縣勝運裏豐朗村(今上杭縣稔田鎮豐朗村),終年87歲。 [7] 
李火德一生為官清廉,政績顯著。閒居山野之後,仍不忘國家興盛。他認為“勤而致富,家富而國富”。他在朝廷為官時,忠心報國,廉潔奉公,把父母從石壁村接去贍養,一時傳為美談。宋朝丞相文天祥曾為他題寫了“忠孝廉節”四個字,後成為李氏家訓,意在教育後代不管為官為民,都要廉潔奉公,忠孝仁愛。李火德的後代遍佈海內外,並湧現了許多名人,如明代丞相李崇誠、清代宰相李光地、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香港實業家李嘉誠等。為紀念李火德,李氏後裔於1836年,在今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興建了宗祠,即李氏大宗祠。如今前去瞻仰的李氏族人絡繹不絕。該祠於199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 [7] 
別    名
火德公
閩海
伯莊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村
出生日期
1206年
逝世日期
1292年
主要成就
任九江府太守期間,因徵寇有功,升任河南節度使,晉封關內候。
本    名
李火德

李火德人物生平

李火德入閩遷居示意圖 李火德入閩遷居示意圖 [5]
李火德是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八代孫,但到他這一代只是尋常百姓。時值客家先民大舉南遷,李火德隨父親舉家從江西石城遷居福建寧化石壁。由於石壁人多地少,加上戰亂不斷,父親李珠動員兒子們外遷,並寫下“繼先續後,根枝一處,綿遠世澤,舉祖流芳”的紙條交給兒子們。 [5] 
宋末,李火德和哥哥木德沿汀江來到上杭豐朗,“目其山秀土腴,民淳俗美”,於是在豐朗定居下來。不久,哥哥木德繼續外遷,李火德留在豐朗,開枝散葉。 [5] 
李火德先妣鍾氏生二子逝世。次妣王氏生二子:文瓏、文鳳,戰亂中走散。續娶伍氏為原配。宋末與兄木德及妻伍氏遷往上杭縣稔田鎮豐朗村開基。原配伍氏未育,宋鹹淳四年 [2]  (1268年)納娶豐朗陳梅山(時任潭洲太守)之女陳氏,婚後生有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二女(桂英、淑英)。李火德卒於宋壬辰歲八月六日,享年八十七歲 [1]  ,葬於豐朗崗頭“螃蟹遊湖”穴。
原配伍氏,生於宋嘉定元年戊辰歲(1208年)五月十二日子時,孃家在寧化縣禾口村,十六歲與李火德結婚,隨夫遷上杭縣豐朗村,婚後未生育,卒於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 [1]  十一月二十八日辰時,享年九十一歲。葬於豐朗崗。
繼配陳氏,生於宋鹹佑十年庚戌歲正月十五日酉時,出生於上杭豐朗,十九歲與李火德結婚,婚後生三男二女,卒於成宗大德元年(1300年)壬寅歲十一月九日子時,享年五十三歲 [1]  。葬於上杭豐朗李家山。

李火德子女概況

李火德分佈

火德公裔孫外遷示意圖 火德公裔孫外遷示意圖 [5]
李火德後裔第二代從豐朗村遷到了上杭稔田鎮大湖村,後又遷到永定的湖坑。第八代時又遷到閩南平和小溪西山,成為閩南李氏始祖。後來又從閩南遷居到東南亞各國。
李火德的另一支後裔則沿着汀江到達廣東、廣西,或進入浙江,後因“湖廣填四川”進入四川;第三支則尋找先民足跡回遷江西、湖南一帶。
·李火德後裔遍佈海內外,據不完全統計,如今,李火德後裔分佈在我國十餘個省份及東南亞各國。 [5] 

李火德後代

三一郎公:原名官懋,字朝文,號元培,諱堡深,以名思榮。生於宋鹹淳五年(126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辰時,1293年25歲時從豐朗遷居太坪湖開基,卒於1339年六月二十一日申時,享年71歲,妣邱氏(生卒失考)田氏,生於宋鹹淳十年(1274年)十二月初一日未時,婚後生六子,即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千三郎、千四郎、百十郎。卒於元致和元年(1328年)5月,享年55歲。邱、田氏與公合葬於上杭縣稔田鎮太湖村林七坑口“張天海螺形”。
三二郎公:原名宦懋,字朝宗,號乾培,諱堂深。生於宋鹹淳七年(1271年)十月十九日卯時,元至三十一年(1294年)甲午科中武舉,1296年選任江西贛州于都象湖鎮(今屬瑞金縣)都閫府職,1332年奉旨護送少帝進京接位,至上都即帝位為順帝,順帝即位後,朝廷內鬥甚烈。公於1333年偕同次子百十七郎棄職隱居於廣東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寶山,改名賢德,百十七郎改名續德。卒年失考,原葬於鬆口(今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竹山腦鳳形,以後子孫把公墳遷葬福建上杭縣稔田鎮祝田村虔州坊蛇子岌。妣範氏生於1270年六月十三日酉時,卒年失考,生二子即百十二郎、次百十七郎。繼妣王氏,生卒年失考,公與王妣在象湖任職時結伴,生一子即:百十九郎。
三三郎公:原名朝美,字景成,號坤培,諱基深,別名秀仲。生於1273年八月十五日酉時,邑庠生,列授州司職。1293年從豐朗遷居楊梅洞。1295年因兵亂攜妻鄭氏和子四五郎遷居廣東程鄉(今梅州梅縣區)溪口開基。卒於1367年三月十四日亥時,享年95歲,葬於程鄉溪口。妣鄭氏生於1273年七月初一未時,卒於1368年三月十九日未時,離年90歲。生五子即:四五郎(仁)、四六郎(義)、四七郎(禮)、四八郎(智)、四九郎(信)。次妣林氏生一子:仕寶。公妣骸骨於1421年由七世孫子賢、子貴遷葬於福建上杭稔田鎮田背村張坑裏餘屋角上穴,墳形飛鳳落洋。下穴是三世祖四六郎墓。 [3] 

李火德主要功績

初任寧化縣儒學教諭,次任江寧縣知縣,三任南淮府通判,四任南安府太守,五任九江府太守。因徵寇有功,升任河南節度使,晉封關內候。
生三子二女,開啓李氏火德公系的繁衍昌盛之路。

李火德人物評價

李火德 李火德 [5]
根據史料記載,李火德除正常官場經歷外,其人生並無什麼輝煌壯舉。唯有與常人不同的是,他原配未育,沒有自己的後代,長期忠貞地守着原配夫人伍氏,過着兩人世界的寂寥生活。這是難能可貴的,三妻四妾風行的年代,又面臨無後的悲境,他的選擇彰顯了他的品格。他是有品德的人,也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史書記載他“為人直諒温愨,有孝義忠信之行,非其義不苟取”,“殷於資,不嗇施予”,因此他在當地獲得了很高的威望。

李火德祠堂

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也叫火德公祠,位於福建省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是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建造的宗祠,是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也是中國客家地區在海內外最具影響力的宗祠之一,被譽為“客家第一祠”。
李氏大宗祠建築風格非常獨特,聚圓樓和方樓為一體,融宮殿建築和客家民居於一爐,佈局合理,精美堂皇,氣勢磅礴,不僅是李氏後裔尋根謁祖的聖地,也是珍貴的建築文化遺產,充分體現了客家家法制度的建築藝術,是福建“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塊藝術瑰寶。

李火德軼事典故

李火德是個傳奇人物,具有非常的民間色彩。李火德來自隴西望族,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八代裔孫,但是改朝換代已使隴西李氏只能感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李火德的父親李珠這一代時,時值客家先民大舉南遷,舉家從江西石城遷居寧化石壁。由於石壁人多地少,加上宋元兵亂,李珠動員兒子們外遷,並寫下“繼先續後,根枝一處,綿遠幸澤,舉祖流芳”的紙條交會給兒子們。李火德和哥哥木德沿着寬闊的汀江來到上杭豐朗,“見其山川風土之勝,遂興爰止之思”,兄弟倆在豐朗定居下來。不久,哥哥木德繼續外遷,李火德開始了他的獨立人生,也開啓了他身後空前的宗族膜拜。 [4] 
六十三歲的李火德聽到如此毒語傷透了心,回到家裏大哭一場。他的夫人伍氏知道後極力勸解他,並慫恿他納原潭州太守移居豐朗的陳梅山之女為側室。這裏有二個看點,一個是夫人為自己的夫君取小老婆,另一個是六十三歲的老男人要娶一個十九歲的官宦之家小姐。當伍氏託付的媒婆到陳家求婚的時候,理所當然地遭到拒絕,但是陳家是有身份的知書達理的人家,不會一口回絕,就出了道難題,想讓李家不拒自退。陳母對媒人説:“要娶吾女,須排滿七桌銀兩,九桌緞錦,作為聘禮,如果無法籌措,則另聘名門閨秀。”媒人無奈只得如實稟報伍氏。伍氏一聽傻了,這不是故意為難我麼。但伍氏或者李火德並沒有打退堂鼓,苦思暝想之後,終於想出了一個對策。定親的日子到了,李家派人將銀兩、緞錦挑到時陳府,令家人將銀子和緞錦分二大圓桌擺設,一邊大紅漆桌上擺滿銀子,並把銀子將桌腳楔起,另一邊圓桌中央放一罈老酒,周圍排滿緞錦後,請陳夫人過目收下。陳夫人一看也傻了眼:“七桌”變“漆桌”,“九桌”變“酒桌”,當時只是信口開河,根本沒有字據,李家的這一着妙琪無可挑剔。言而有信的陳家終於答應了這門親事。後人評價這段奇婚記的時候説:巧對顯才情,年侄變女婿,喜靄滿門庭。至此,李火德開始了他人生最大的轉折,在他與陳氏結婚後的九年裏連續生育了三子二女,李家的香火就此連綿不絕。 [4] 
六十三歲梅開二度,在九年內連續生育三子二女,按此算來,李火德至少在七十歲的時候還有生育能力。這不能不令人稱奇。李火德的不凡還體現在他的喪事。相傳,李火德在八十七歲(公元1292年)壽終正寢,送葬至豐朗崗頭,原本晴好的天氣,霎時風雨交加,電閃雷鳴,送葬抬棺之人只好將棺木放好,到別處避雨。待雨過之後,停棺處陷落,形似一汪湖水,陰陽地理先生認定此為“螃蟹遊湖”之風水寶地,並稱日後子孫任其外遷,定可興旺發達,因此就在原地造墳。墓地經多次重修,碑頭刻有“種族文明”,墳前對聯是:“宋代開基遠,杭川衍派長。”後人有詩讚曰:“豐朗崗上一真龍,天葬隴西火德翁。嗣後房房連及第,榮華富貴永興隆。”李火德辭世後六年即公元1298年伍氏夫人於九十一歲去世,其墓與火德墓相去數丈,是“孩兒坐欄”形;陳氏夫人只活了五十三歲,於公元1300年去世,其墓在豐朗李家山,人稱“烏鴉落洋”形。李氏最大的一族完成了最初的繁衍發展,在元成宗大德元年謝幕而去。
正是這不同凡響的開端給了李氏家族強盛的繁衍能力,李氏後裔呈幾何級數增長,火德兒孫於是先後離開了豐朗村,播遷他鄉。 [4] 

李火德婚事趣聞

李火德因夫人未曾生育,身邊無子。一日路過鄰家,觸其狗吠,一悍婦出而見之曰“我以為誰?是崗頭絕後佬也。”公聞其言,暗怒而回,到家悶坐不思飲食,妻伍氏見狀,便問其故。公曰:“我一生積善,何以天虧我也”。遂告知。伍氏聞言,沉思片刻,忽而轉怒為喜,善言慰之:“妾聞仁者,必有後,吾願娶側室,以傳汝後”,遂求神問卜俱徵吉兆。後續陳氏,婚後九年連生三子二女。

李火德螃蟹遊湖風水

李火德於1292年8月6日卒後,擇於九月丙午日寅時送葬,送柩至豐朗崗時,霎時天空雷鳴電閃,大雨傾盆,送葬之人皆停棺避雨。大雨過後,頓時雲開見日,送葬隊伍回到原處,已不見棺柩,自陷成墳,遂成天葬風水好地,裔孫於此培土成墳立碑為墓。但以後每年碑石都會下陷一字(據説碑每陷一字李氏就會出一位顯要),清乾隆五年(1740年),裔孫認為,隔幾年要更換碑石,甚麻煩,則用大石板埋在碑下,從此碑石不再陷字。

李火德入閩始祖

李火德因後裔眾多,子孫繁衍昌盛。到處開枝散葉,正是這不同凡響的開端給了李氏家族強盛的繁衍能力,李氏後裔呈幾何級數增長,火德兒孫於是先後離開了豐朗村,播遷他鄉。從李火德神奇的遊湖墓葬開始,經陰陽地理先生斷言子孫必須外遷才有發展,為其後裔向外發展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祖地根基和精神動力。火德後裔第二代就從豐朗村遷到了第一站本鎮大湖村。在大湖發展了,又遷到永定的湖坑,到第八代時又遷至閩南平和小溪西山。從此,李火德後裔首批進入閩南地界,他的第八代孝梓成了閩南李氏始祖。後來,他們在閩南發展了,又遷到東南亞各國。而火德的另一支則沿着汀江到達廣東、廣西,或者進入浙江,後因“湖廣填四川”進入四川;第三支則尋找先民足跡回遷江西、湖南一帶,形成一支龐大的隊伍。這樣一來,李火德後裔就遍佈全國乃至東南亞、世界各國。據不完全統計,李火德後裔分佈在我國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及海外13個國家。有人形容李火德“裔孫蕃衍,瓜瓞綿綿,,詩禮簪纓,代有英才”,因此李火德一支影響巨大,其知名度遠遠超過了他的兄弟。他在被其後裔尊稱為“稔田李氏一世祖”、“李氏閩粵大始祖”、“李氏入閩始祖”的同時,知名度早已享譽全世界。
隨着李火德後裔快速繁衍播遷,他們被後代尊其為客家始祖,上杭成為祖居地。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許多族姓的後裔並沒有把寧化石壁當作他們的祖居地,而是認定上杭為祖居地。後人並沒有把李氏第一代入閩的李火德父親李珠作為入閩始祖,在祖居地上自然也只能認李火德開基的上杭了。這是民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種自然認定,誰也無法更改,所以其它李氏枝系也無須為之掛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