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潤生

(原山東省泰安市人大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鎖定
李潤生,原名李慶常,1925年1月6日生,山東省肥城市安臨站鎮站北村人。中共黨員,中學文化,原泰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中文名
李潤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5年1月6日
逝世日期
2005年1月12日
代表作品
《李潤生回憶錄》《李潤生詩集》
出生地
山東肥城
原    名
李慶常

李潤生人物簡介

李潤生,原名李慶常,1925年1月6日生,安臨站鎮站北村人。中共黨員,中學文化,原泰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李潤生人物經歷

1932年,李潤生就讀於本村小學。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學校被迫停辦,李潤生回家隨母親從事農業勞動。1940年入肥城三區抗日高小,邊學習邊進行抗日救國宣傳和募捐活動。1942年,到冀魯豫第四中學(番號文和軒)學習,尚配合地方政府進行抗日鬥爭。194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夏,被分配到冀魯豫第一專署辦公室從事機要收發並負責通訊班的工作。
1946年10月,調任寧陽縣七區區委委員、副區長,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帶領區武工隊堅持與敵鬥爭。配合主力部隊,先後進行了添福莊等戰鬥,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1947年初,國民黨新五軍向泰西地區進行大規模進攻,李潤生和區隊與敵人進行了數次激戰。之後轉移到黃河西聊城地區,參加了區黨委領導的整風運動。
1948年6月,調任寧陽縣二區區委書記,發動羣眾進行了土改鬥爭。建國初,配合縣武裝部隊,鎮壓了境內的反動殘餘勢力,保衞了人民羣眾的勝利果實。1950年10月,響應黨中央“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號召,動員幾百名青年參軍,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
1951年秋,任泰安地委整黨辦公室秘書。1952年10月調任東平縣委整黨辦公室主任,組織帶領百餘名整黨工作隊,到農村進行了整黨工作。翌年任東平縣委常委、紀委書記,1954年曾被選為山東省黨代會代表。1956年至1962年,歷任萊蕪縣委常委、監委書記,濟南市人民政府人事監察處黨組書記、副處長,濟南市紀委農村檢查處處長等職務。期間, 1960年,毛澤東、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山東視察時,曾受到接見。從事黨的紀檢工作10多年間,查處了一批違紀案件,加強了黨的廉政建設,並平反了大批錯劃右派工作。
1962年10月調新汶市工作,歷任市長、縣委副書記、縣長等職。新汶市是當時全國唯一的縣級市,該市水資源缺乏,嚴重影響了工農業的發展。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李潤生和市委一班人發動羣眾,先後修建了祝福莊、寺山水庫和紅衞揚水站,解決了5000多畝農田的灌溉和人畜飲水困難,全市糧食總產實現了翻番的目標。1964年,被選為山東省人代會代表。
1972年調山東礦業學院工作,先後任院黨委常委、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78年任泰安 地委紀委書記,1981年10月任泰安行署副專員,分管教育體育工作。期間,認真貫徹落實中央(80)84號文件和省政府關於校舍改造的指示精神,依靠各級黨委、政府和羣眾,投資1.76億元,對全區農村校舍進行了大規模改造,使4639所學校達到了省政府規定的“六配套“標準。同時多方籌集資金,建起御碑樓、英雄山、迎春等一批中小學校,緩解了泰城羣眾子女上學難的問題。1982年7月,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在泰安召開了全國中小學校校舍改造現場會,對泰安校舍改造工作進行了表彰,並頒發了錦旗。
1982年2月,按泰安地委、行署決定,着手籌建泰安地區地方史志編委會並任主任,以東平縣為試點,使全市史志工作健康順利發展,並取得可喜成績。東平、肥城等5部縣(市)志及《泰安地區志》、《泰安市志》、《山東省志?泰山志》相繼出版發行,成為全省最早完成首屆修志任務的地市之一。
1987年被選舉為泰安市老年協會主席,為老年體育事業做了大量工作。1985年泰安行署改為泰安市,參加了泰安市的籌建工作。在改市後的首屆人民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分管教科文衞工作。任職期間,按照憲法賦予人大的職責,深入調查研究,認真抓了有關法律法規的監督和實施工作,並收到了顯著成效。同時,在擔任泰安市老年協會主席期間,全市老年工作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1990年12月28日離職休養。但仍不遺餘力地從事老齡委和地方誌編纂等工作,並取得突出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