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渤

(唐朝詩人、江州刺史)

鎖定
李渤(773~831年),字浚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 [1]  唐朝大臣,殿中侍御史李鈞的兒子。
早年隱居嵩山,刻苦讀書。元和初年,起家左拾遺,歷任著作佐郎右補闕丹王李逾)府諮議參軍贊善大夫庫部員外郎。得罪宰相皇甫鎛,謝病歸鄉。唐穆宗即位,召為考功員外郎。得罪宰相杜元穎,出任虔州和江州刺史。長慶二年,入為職方郎中,遷諫議大夫,充理匭使,轉給事中,賜金紫。唐敬宗即位,上書營救崔發,得罪宦官集團,出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都防禦觀察使
唐文宗太和五年,授太子賓客,卒於任上,時年五十九,獲贈禮部尚書
浚之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隴西成紀
出生日期
773年
逝世日期
831年
主要成就
治理州郡 針砭時政
主要作品
《南溪詩並序》《御戎新錄》
本    名
李渤

李渤人物生平

元和初年,户部侍郎李巽諫議大夫韋況交替薦舉他,詔令以右拾遺的名義招他。那時,河南少尹杜兼派官員拿了詔書及錢幣上山敦促他赴京。李渤上書辭謝説“:以前屠羊説曾説過‘:居三公之位,享萬鍾之祿,當然比宰羊的顯赫,但不該讓君王胡亂將此尊貴賜給我。’他不過是個低賤的商人,還能因愛君而忘記自身。臣雖然很想竊據榮耀而滿足私慾,但豈不愧對屠羊嗎?”不肯受官。
洛陽令韓愈寫信給他:“有詔令河南迅速告訴您皇帝的旨意,朝廷人士都引頸東望,就像盼景星、鳳鳥那樣,先睹為快。如今天子仁聖,大小之事皆出於宰相,喜愛善言,只擔心聽不到。自皇帝即位以來,所決斷而施行的事沒一樣辦得不好的。皇上的勤儉、寬大,即使是深閨婦女、草野鄉人也都熟知了。我不通古史,但想請問先生,現在不是太平之世麼?再加上非人力所能達到的,如連年豐收,祥瑞迭出。內奸外賊,相繼平伏,四海之內,各事所司。這樣的時候,您不疾起與天下之士共享,還待何時?過去,孔子知其不可為還要努力不止,遍歷諸侯之國。現在是可為之時,您卻自藏於深山, [2]  堅持不肯出山。以您此舉與仁義者相比就大不同了。我想象着您束裝上路,惠然而來,暢舒您往日淵博學識,深邃思想,以補足盛德萬一的不足。此舉能有益於當世,而您將名垂未來。又聽説朝廷一定要起用您。如果使者請不動您,河南尹必親自前來。拾遺之位如不肯就任,定要加更高之官職。 這樣就有損於廉、有害於義,您是一定不會肯造成這樣的局面的。您不肯出山,這就使天子不能盡得良臣,君子仿效您而不能全得顯職,百姓不能更多得惠。 您不出山,為害非淺,想您必能深思,務必請您能合於孔子之道。” 李渤覺得韓愈的話極對,於是出山,居於東都,每遇朝廷有所不到,就上疏陳述論議。
元和九年(814),討伐淮西,上疏説平定賊人的三種辦法,一是感,二是守,三是戰。感化不成,不失為守;守而不成,繼之為戰。又奉上《御戎新錄》,皇帝以著作郎職位招他,李渤從此赴任。一年多後,升為右補闕,但因連上章疏違犯了皇帝旨意,調任丹王府諮議參軍,分司東都。
元和十三年(818),上疏:“至德以來,天下都盼望能平安有序,但至今不能達到的原因是人因循而不知變。上天將變通之大權及機會賦予陛下,陛下順天意而行變革,則國運悠久。臣以為應該趁平定蔡亂之勢,以德來羈服垣州、兗州,定能成功,陛下之恩及威就能遍達天下。過去舜、禹以匹夫起而終於馭四海,是如此之壯烈;今以五聖營建太平,竟如此之難。臣以為可能是宰相羣臣好的治國方略還藏於心底,未能對陛下暢所欲言,故而使陛下翹首而望文、武、禹、湯式的賢人而不得。臣以為應該正肅六官,重申九疇(禹時治天下之大法),修定王制、月令。崇尚孝悌,敦睦九族;拓廣諫路,停止薦舉,恢復考試;安撫四民(士農工商),減削佛道;公佈法令,練兵備戰。希望能發動宰相公卿大夫都來議論,廣泛招集海內名儒學者大開學館,與羣臣一同研究。務必有理論依據,參照古代,適應現時,反覆磋商然後定作制度,以符合孔子繼周公之教導。特此提出五事:一禮樂,二食貨,三刑政,四議都,五辨讎。” 李渤雖在京都之外,但心想朝廷,共上疏表四十五件。提升為庫部員外郎
元和十五年(820年)十一月,定京考官,不避權幸,該升則升,該降則降。並上書言宰臣蕭俛 等尸位素餐,平庸誤國,為權臣所顧忌,言其性情粗放,越職言事,出為虔州刺史。長慶元年(821),調任江州刺史。唐穆宗即位,召為考功員外郎長慶二年,調回長安,任職方郎中,升遷諫議大夫唐敬宗即位,轉給事中。因仗義執言,抨擊太監橫行霸道,併為鄂縣縣令崔發鳴不平,又出為桂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禦觀察使。在桂管二年,因病罷歸洛陽。李渤雖被排斥,但諫官繼續為其申辨。大和五年,以太子賓客徵至京師,月餘卒,時年五十九,贈禮部尚書

李渤人物評價

舊唐書》:品德高尚,不隨便附和。勢利之徒謂其矯情求譽;正人君子言其以直言被斥,終不息言,以挽救時弊,值得尊重。 [3] 

李渤軼事典故

李渤白鹿洞

曾與兄李涉一同在白鹿洞、棲賢寺一帶讀書。他在白鹿洞養了一隻白鹿、並常隨白鹿外出走訪與遊覽。因此,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讀書處稱白鹿洞、他出任江州刺史時,舊地重遊,在白鹿洞廣植花木,增設台榭、宅舍、書院,修葺一新。白鹿洞書還存有紀念李渤先賢祠和後人石雕的白鹿。 [3] 

李渤李公堤

李渤到江州不久,發現朝廷管理財政的官員張叔平,不顧百姓疾苦,竟奏徵貞元二年(786年)逃户欠款四四0一貫。他體察下情,為民請命,立即上書陳奏“江州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頃,今年已旱死一千九百多頃”,還要徵收三十六前的拖欠,黎民百姓實在負擔不了。並在書中表示:如不準奏,“臣既上不副(符合)聖情,下不忍鞭笞黎庶,不敢輕持符印,特乞放臣歸田”。在李渤的懇切請求下,朝廷才下旨:“江州所奏,實為誠懇,若不蠲容(免除),實難存濟(安頓),所訴逋欠(拖欠)並放(免收)。”
當年,江州治署城南有一南湖,面積約一千二百畝,東抵北風嘴,西連龍開河,南接山川嶺,北依潯陽城。由於湖面寬闊,南來北往行人諸多不便。李渤為了方便行人,遂糾工在湖中築堤。堤長七百步(約二里),南連山川嶺,北接城池的南門口,溝通南北,往來稱便。堤上還建橋安閘,控制和調節水位,兼有灌溉農田之利。後人為感謝這位刺史,將新建的堤命名李公堤,外湖名甘棠湖橋名思賢橋。 [3] 

李渤親屬成員

先祖:李發,後魏橫野將軍、申國公
祖父:李玄珪,衞尉主簿。
父親:李鈞,殿中侍御史

李渤個人作品

水經》雲:“彭貂之口,有石鐘山。”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因受其稱。有幽棲者(隱居的人,即李渤自稱),尋綸(釣魚)東湖,沿瀾窮此。遂躋崖穿洞,訪其遺蹤。次(臨時住宿)於南隅,忽遇雙石,漱(傾斜)枕潭際,影淪(倒映)波中。詢諸水濱,乃曰:“石鍾也,有銅鐵之異焉。”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聯氣凝質,發為至靈,不然,則安能產茲奇石子?乃知山乃石名,歸矣。如善長(酈道元字善長)之論,則瀕(瀕臨)流(水流)庶峯,皆可以斯名貫之。聊刊前謬,留遺將來。貞元戊寅歲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號)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