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渡酒

鎖定
李渡酒,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1-5] 
李渡酒,其釀造技法,始於元,歷經五代,釀酒技藝已載入《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渡燒酒作坊遺址被國務院授予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時代最早、遺址最全、遺物最多、時間跨度最長且最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古代燒酒作坊遺址,並沿用至今。李渡酒酒體具有“色澤清亮,味甘醇厚,香雅馥郁,回味悠長”之特色。 [4]  [6] 
2013年01月1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李渡酒”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4] 
中文名
李渡酒
產地名稱
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
品質特點
色澤澄清,味香醇厚,香濃馥郁
地理標誌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3年第6號
批准時間
2013年01月11日

李渡酒產品特點

李渡酒特點是:色澤澄清,味道醇厚,香味芬芳,具有舒筋活血、殺菌防毒的功能。無藥料和糖分配製的52度純白酒,飲後不打腦不作渴。 [4] 

李渡酒產地環境

進賢縣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北,鄱陽湖南岸,撫河信江下游。山地、耕地各佔30%,故有“三山三水三分田,一份道路和莊園”之説,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全縣以種植水稻為主,盛產的大米細膩圓潤,晶瑩剔透,是釀酒的上等佳品。李渡古鎮還盛產上等豌豆及名貴中草藥,水質清亮,味美甘冽,久貯不混,自古就有“做酒酒香,做豆腐無雙”的説法。
李渡古稱李家渡,是江南的歷史古鎮,地處撫河中下游,位於撫河東岸,贛撫平原腹地,是贛撫糧倉。其地理座標為東經160°09′34.10″,北緯28°13′25.55″。海拔高度20—30米。地處北亞熱帶温潤區,中緯度的南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其特點是:冬夏長,春秋短;年平均氣温17.70°C;年平均降雨量為1597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900—2000小時;無霜期長,年平均無霜期為282天以上。
李渡鎮全鎮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灌溉便利,土地利用率高,以種植水稻為主,盛產的大米細膩圓潤、晶瑩剔透、顆粒飽滿、澱粉含高,是釀酒的上等佳品。用此稻米釀造的李渡酒綿甜爽淨、濃醬協調、口味柔和、醇厚細膩。 [4] 
李渡酒產地環境

李渡酒歷史淵源

進賢,始建於1700多年前的晉太康元年,因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之澹台滅明在此南遊講學而得名,意為“進能納賢”之地。李渡燒酒與毛筆、陶器、夏布並稱李渡四大傳統物產。
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早在兩宋期間,李渡當地的百姓就選用當地特產的優質米糧為原料,採用固態發酵釀成美酒,留下“色澄清亮、味純醇厚、香濃馥郁、回味悠長”的美名,“王安石聞香下馬,晏同叔知味攏船”、“趕圩李家渡,打酒買豆腐”便是古人形容李渡酒香的傳世佳話。
據《進賢縣誌·釀酒篇》記載,進賢縣民間歷來就有吊燒酒和做水酒的習慣,全縣產酒以李渡為最盛。李渡酒廠所釀製的李渡高粱酒,是從民間釀酒中發展起來的,相傳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鄧金林、婁寶清二人來李渡辦起了第一個前店後坊式的酒作坊。
元代,李渡周邊鄉鎮相繼出現酒作坊。
明代,建昌和東鄉商人梅煥蓀、黃德昌聯袂來李渡辦酒店,他們的“嫡系傳承”方式,制約了釀酒工藝的發展,當時有酒店14家,酒作坊6家。
清初,臨川、豐城兩地酒商前來李渡創業,酒店、作坊增至28家。清中葉,鄧金林的27世孫實現了小曲釀酒向大麴釀酒的突破。清末,當時李渡最大一家制酒作坊——萬茂酒坊,請來了酒師,經過長期艱苦的探索和實踐,綜合了李渡糯米燒和大麴酒的特點,彙集和改進了釀造工藝,釀成了酒味純善有獨特風味的李渡高梁酒。隨着李渡商業的繁榮,制酒作坊相繼開辦。最盛時期多至十幾家,年產量高達六十多萬斤,和當地盛產的毛筆、夏布、陶器、蟹殼餅稱之為李家渡五大土產。銷路擴大到江西全省,並遠銷至安徽祁門、浙江、湖南一帶。有的酒坊還在浮樑、撫州等城市設有分號,專門經營李渡高梁酒。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李渡各廠共生產燒酒(白酒)30.8噸,除供應附近各鄉、鎮外,還遠銷撫州、南昌、景德鎮、武漢和安徽省的屯溪(今黃山市)、祁門等地。李渡的“酒鄉”之稱也實至名歸。
解放後,政府對傳統產品極為重視,釀酒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1955年,李渡鎮的九傢俬營作坊合併成為公私合營民生酒廠,即李渡酒業的前身。這九家作坊分別是:萬隆、萬盛、萬茂、萬祥、萬義、福興泰、福裕泰、福生、福隆。九家酒坊都創建於200多年前,至今還有部分作坊和門面尚存。 [4] 
李渡酒歷史淵源

李渡酒生產情況

2012年,李渡酒年產值達1億多元 [7]  。進賢縣引資啓動李渡酒業增資擴建項目,新徵地1600畝,固定資產投資10至15億元。項目建成後,安排3000人以上就業,帶動相關產業5億元以上,實現税收2億元以上。 [8] 

李渡酒產品榮譽

1960年,李渡酒被評為江西省白酒品牌第一名。 [4] 
1970年,李渡酒成為中共廬山會議指定用酒。 [4] 
1994年,李渡酒榮獲“烏蘭巴托國際博覽會”金獎。 [4] 
1997年,李渡酒榮獲“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 [4] 
2005年,李渡酒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授予“中國白酒質量優秀產品”。 [4] 
2006年6月,李渡燒酒作坊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17] 
2008年7月,李渡燒酒製作技藝入選為江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4] 
2014年1月,李渡酒被江西省商務廳認定為“江西老字號”。 [4] 
2015年,李渡高粱1955獲布魯塞爾國際烈性酒大賽大金牌獎。 [12] 
2019年,李渡高粱1308獲布魯塞爾國際烈性酒大賽大金牌獎。 [13]  [18] 

李渡酒地理標誌

李渡酒地域保護範圍

李渡酒產地範圍為江西省進賢縣現轄行政區域。 [1-4] 

李渡酒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輔料要求
1.釀造用水:來自產地範圍內200米以下深層地下水源,水質符合國家關於飲用水的標準規定。
2.勾調用水:來自產地範圍內,經處理符合國家關於純淨水的標準規定。
3.大米:採用產於產地範圍內生產的大米,品質符合國家關於大米的標準規定。
4.小麥:品質符合國家關於小麥的標準規定。
李渡酒 李渡酒
5.麪粉:品質符合國家關於麪粉標準規定。
6.麥麩:品質符合相關標準規定。
7.稻殼:色澤金黃乾燥、新鮮、無雜質、無黴變、無異味。
二、生產工藝要求
1.制曲關鍵環節要求:大麴發酵培養起點温度23℃至25℃;品温最高時達56℃;後期發酵培養温度28℃至30℃。成品曲儲存三個月以後使用。大麴理化指標:水分≤14.0%,酸度0.8至1.4°A,澱粉30至50%,糖化力≥450毫克葡萄糖/(g.h)。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3張)
2.釀造工藝:以整粒大米為原料,採用以麥麩、麪粉為主要原料的中高温大麴為糖化發酵劑,在窖池中經續糟混蒸固態原窖發酵,按量質摘酒,分級貯存、勾兑而成。
(1)窖池:採用當地出產的紅石條壘砌而成的26年以上窖齡、部分70年以上窖齡的窖池為發酵容器,發酵時間在24天以上。新窖池窖齡不低於5年。
(2)清蒸穀殼:稻殼倒進甑內開大汽清蒸30至35分鐘,出甑攤涼至40℃以下備用。
(3)蒸酒蒸料:採用分層起糟、分層蒸餾、續糟續料、甑桶蒸餾,蒸酒蒸料同時完成。
(4)量質摘酒:在蒸餾過程中,要摘除頭酒1.5千克至2千克;中流酒酒度在60度以上,作為基酒;每甑摘酒尾60千克至80千克。
(5)貯存:基酒分級入庫,使用陶壇分質儲存。基酒儲存三年以上,調味酒儲存五年以上。
三、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項目
指標
高度酒
低度酒
色澤和外觀
無色(微黃)、清亮透明、無懸浮物、無沉澱
香氣
具有濃、清、醬三香,諸香協調、醇香幽雅
具有濃、清、醬三香,諸香協調、醇香舒適
口味
綿柔醇和,餘味悠長
綿柔醇和,餘味爽淨
風格
具有本品固有風格
具有本品固有風格
2.理化指標:
項目
指標
高度酒
低度酒
酒精度,%vol
41—52
38—40
總酸(以乙酸計),克/升≥
0.50
0.30
總酯(以乙酸乙酯計)克/升≥
2.00
1.40
固形物,克/升≤
0.40
0.70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1-3] 

李渡酒專用標誌使用

李渡酒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江西省進賢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李渡酒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1-3] 

李渡酒歷史文化

詩詞文化
著名北宋詞人、江西臨川人晏殊的家離李渡不過咫尺之遙。晚年時,每逢回家探親,他總要攏船李渡,喝上幾杯。晏殊作有兩首名為《浣溪沙》的詞,一首與當年李家渡撫河兩岸紅蓼花香、漁父好酒、飲酒作樂的動人場景有關:
紅蓼花香夾岸稠,綠波春水向東流,小船輕舫好追遊。漁父酒醒重撥棹,鴛鴦飛去卻回頭,一杯消盡兩眉愁。
另一首《浣溪沙》則流傳更為廣泛,但也有當年李渡的酒有關: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千古佳句,為李渡“嘉賓客,未曾一日不宴酒”之民俗作了最好的詮釋。折射出李渡古鎮與酒的不解淵源。
荊公,宋代宰相王安石的封號,他的家也在離李渡不遠的黎圩填。他年輕時,每當騎馬路過李渡,只要一聞到李渡酒那特異的香味,就不禁跳下馬來,小酌一番。傳説晚年回鄉時,他曾與老友曾鞏在李渡一家酒肆喝酒,偶遇蘇軾、蘇轍兄弟,便邀一起喝酒作詩。這四人都出自歐陽修的門下,意外重逢,頻頻舉杯,唐宋八大家竟有四家聚於一小酒肆,人間盛事呀!席間王安石笑道:“日飲美酒三百杯,不辭長作李渡人。”因此留下了“晏同叔知味攏船,王荊公聞香下馬“的千古佳話。
到了清代,李渡人李鷺洲留下“眾芳甘委謝,孤秀敵高嚴。水畔垂漁網,壚邊拂酒帘。遊人時糝帽,居士日巡詹。那復愁衣露,風林月影纖”的詩句也就不奇怪了。 [4]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李渡燒酒作坊位於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李渡鎮,是中國年代最早、遺蹟最全、遺物最多、時間跨度最長且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大型古代白酒作坊遺址 [9-11]  ,也是中國酒業的國寶,酒文化的重要代表。 [4] 
李渡燒酒作坊的發現,為中國元代已生產蒸餾酒的論斷提供了最具説服力的實物依據,證實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關於李的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創之。”
遺址位於李渡鎮紅石橋李渡酒廠老廠區內,元代至近現代燒酒作坊遺址。遺址考古勘探面積1600平方米,2002年考古發掘面積300平方米。揭露的文化堆積主要為元、明、清遺蹟與遺物。其文化堆積的11個層面分為南宋、元、明、清、近代、現代6個時期,未見南宋遺蹟,其餘5個時期的釀酒遺蹟有水井、爐灶、晾堂、酒窖、蒸餾設施、牆基、水溝、路面、灰坑、磚柱等。
中國白酒評比專家組組長周恆剛稱讚道:“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歷史跨度近800年,是中國酒行業難得的‘國寶’。”2002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2006年11月被中國國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4]  [15] 
2018年11月,工信部國家工業遺產名單(第二批)公佈了42處工業遺產,酒業有李渡燒酒作坊遺址等5處。 [14] 
2020年3月10日起,國家4A級旅遊景區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永久免費向全國遊客開放。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