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鎖定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位於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李渡鎮,文化堆積主要為、清三個時期。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遺蹟有水井、爐灶、晾堂、酒窖、蒸餾設施、牆基、水溝、路面、灰坑和磚柱等。 [3]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包含元代酒窖16個、明代酒窖12個、清代酒窖32個,各種元明清文物350餘件。 [6]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出土有石器、陶器、瓷器、竹木器、鐵器和銅器等。 [3]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的發現,見證了江西悠久的釀酒歷史,豐富了李渡酒文化內涵。 [1] 
2006年5月25日,李渡燒酒作坊遺址被國務院核定並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地理位置
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
所處時代
元至清
佔地面積
15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08:30—12:00,14:00—17:30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Ⅰ-102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歷史沿革

2002年考古發掘現場 2002年考古發掘現場
兩宋之際,李渡形成圩市。 [5] 
元末明初,李渡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大圩鎮和商業市場,盛產優質大米、上等豌豆和名貴中草藥等釀酒的重要原料。 [5] 
清朝乾隆年間,李渡已先後形成“萬隆”“萬盛”“福生”等多家作坊,有“趕圩李家渡,打酒買豆腐”之説。 [5] 
2002年6月,李渡酒廠改建廠房時,發現地下有古代釀酒遺蹟。經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搶救性發掘,有元代酒窖、明代水井、晾堂、爐灶、蒸餾設施、水溝、牆基及釀酒遺蹟,佈局配套,完整齊全。 [4] 
2002年,李渡燒酒作坊遺址被評為2002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4]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遺址特點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結構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位置示意圖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位置示意圖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發現的遺蹟有水井、爐灶、晾堂、酒窖、蒸餾設施、牆基、水溝、路面、灰坑和磚柱等,分屬元、明、清至近代等不同時期,按不同層次集中呈現出來,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當地地下水位逐年升高有關,作坊區的位置隨着地下水位上升而不斷抬高。 [5] 
水井始建於元代,後經增建、修補,至近代廢棄,深4.25米。底部和井圈用紅麻石修砌,底部建在流沙層上,井壁用青磚豎砌並以黃泥溝縫,井圈呈六邊形,周圍有三合土構築的散水和用紅色石塊、青磚砌成的水溝。 [5] 
爐灶用紅色石塊和青磚修砌,始建於明代,一度曾短暫廢棄,後經增建、修補並用石灰填抹後繼續使用。火膛呈橢圓形,以紅色石塊鋪底,長徑2.8米、短徑1.42米、殘高1.98米。煙道位於頭端兩側;爐箅上有燒結面。火膛內的堆積共分3層,第1、2層為廢棄後堆積,第3層屬使用時期堆積。灶前的工作坑呈“凹”字形,長2.7米、寬1.6米、深1.84米。 [5] 
晾堂是釀酒過程中用於拌料、配料、堆積、揚冷酒醅和前期發酵的場地,用卵石和三合土鋪成。清代晾堂距地表深0.15—0.25米、厚0.06—0.16米,已揭露面積約40平方米。土色棕黃,較堅硬,邊界用紅色石塊砌成,可防止酒醅的滲水漫流。東部以卵石修補,並殘存有使用時的酒醅痕跡。明代晾堂距地表深0.58—0.7米、厚0.08—0.11米,由北向南傾斜,北部及西北部用紅色石塊砌出邊界,南部及西南部以水溝為邊。 [5] 
酒窖分為圓形、腰形和長方形三種。圓形酒窖共22個,其中明代酒窖9個,直徑約0.9—1.1米、深約1.52米;元代酒窖13個,直徑0.65—0.95米、深0.56—0.72米。部分酒窖中還殘存有酒醅和黃水。腰形、長方形酒窖在近代以後開始出現。其中,腰形酒窖是把兩個圓形酒窖的地缸封閉後改造成,長2米、寬0.78—0.94米、深1.43米。長方形酒窖以磚砌,窖底塗泥,屬現代酒窖,長2.13米、寬1.08米、深1.48米。 [5] 
蒸餾設施共2個。圓桶形磚座,內壁及底部用三合土填抹,分別屬清代和明代。明代蒸餾設施一度曾短暫廢棄,清代經增建、修補後繼續使用,直徑0.8米、高0.62米、距爐灶0.85米。 [5]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特點

發掘區位置圖 發掘區位置圖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的文化堆積可分為六個時期。第10、11層為第一期,年代約在南宋,屬早於燒酒作坊遺址的遺存。第二期包括第7、8、9層和開口於灰坑H5下並打破第9層的圓形酒窖,年代約為元代。第三期包括第4、5、6層和開口於第4層下並打破第5層的水井、水溝、爐灶、晾堂、圓形酒窖、蒸餾設施、牆基、灰坑等,年代約為明代。第四期包括第2、3層和開口於第2層下並打破第3層的晾堂、蒸餾設施、磚池、牆基、灰坑等,年代約為清代。開口於第1層下並打破第2層的牆基、磚柱、磚池等屬於第五期,為近代遺存。第六期包括現代路面、晾堂、爐甑、蒸餾設施、長方形酒窖和增建、修補並沿用至今的圓形、腰形酒窖。 [5]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文物遺存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出土遺物包括石器、陶器、瓷器、竹木器、鐵器、銅器等。其中以陶、瓷器為主,種類有碗、盤、碟、盞、盅、靶杯、壓手杯、勺、罐、爐、燈、盒、缸、甕、盆、擂缽、瓦、磚等,酒具最為豐富。一些陶器表面施釉,並有圓圈紋。在部分磚上模印花紋和“李思補堂”等銘文。石器有臼、磨盤、井圈等,竹木器有拌糟的工具和晾堂上使用的竹籤等,鐵器種類有刀等,銅器包括房屋構件和錢幣等。 [5] 
瓷器可分青白釉、卵白釉、甜白釉、青釉、黑釉、青花、青花釉裏紅、霽藍、粉彩等品種,以青白釉、卵白釉、黑釉和青花瓷數量最多。青白釉、卵白釉瓷多印花。黑釉瓷多為素面,個別有兔毫斑。青花瓷的裝飾題材繁多,以折枝和纏枝花卉、結帶、歲寒三友、寶杵、纏枝花捧雜寶、排點、水草、萊菔菜、葡萄、蕉葉等植物類圖案最為常見,還有云氣、通景山水、壽山福海、山石、海水、樹石欄杆等風景類,垂釣、暮歸、仙人乘槎、昭君出塞、天官賜福等人物類,魚藻、蟠螭、海馬、田螺等動物類和梵文題材。少數瓷器的內、外底有題款和花押,年號款有“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年造”“同治年制”等,還有“萬”“萬祥”“萬金”“裕”“森”等名號款以及“福”“壽”“喜”“玉”“富貴佳器”“玉器”“古風”“文字”等吉語款。 [5]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歷史文化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相關人物

李渡釀酒歷史 李渡釀酒歷史
北宋年間,臨川鳳崗鄉人鄧金林、婁寶清,來此定居,投資開辦燒酒作坊,成為“千年李渡酒”的奠基人。 [8]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建昌商人梅煥蓀、東鄉商人黃德昌介入,先後在李渡開辦自產自銷的福生酒店和福昌酒店,打破了鄧、婁兩家世代相承對燒酒產銷市場的壟斷,開創了多家經營的格局,改變了釀造技藝的滯後,推動了釀酒手工業發展。 [8]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活動建設

2019年6月7日至9日,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景區推出半價遊活動。 [7]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研究價值

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 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的發現,見證了江西悠久的釀酒歷史,豐富了李渡酒文化內涵。 [1]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發現的不同時代釀酒遺蹟,佈局合理,建造精良,生產工藝獨特,反映出中國南方白酒生產在技術及工藝上的特點和傳統。 [5]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中元代酒窖的發現,證實了《本草綱目》中關於“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的記載,最低限度可把固態發酵的出現時間推至元代。 [5]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李渡燒酒作坊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8年,李渡燒酒作坊遺址入選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 [6]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旅遊信息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地址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位於進賢縣李渡鎮。 [5]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交通

南昌、撫州、進賢均有直達李渡鎮的班車,到終點後步行500米可到達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參考資料